问题

为什么印度入侵我边境这么久,我们的舆论还没有萨德入韩来的凶?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非常敏感且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国内舆论议题,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避免简单化和情绪化的判断。将两国事件进行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为何舆论反应强度会有差异。

首先,我们要区分“入侵”和“军事对峙/越界”这两个概念,虽然都涉及边界问题,但在国际法和公众认知上存在差异。而“萨德入韩”则是一个主权国家出于自身安全考虑采取的军事部署。

关于印度越境事件(以中印边境洞朗对峙为例):

中印边境问题由来已久,双方都有领土主张,并且在实际控制线(LAC)的划定上存在较大争议。洞朗事件是两国在边界敏感地带的一次较长时间的对峙。

事件的性质与公众认知: 虽然公众将其称为“入侵”,但从官方层面和国际法的角度来看,这更像是一次“越境对峙”或“军事对峙”。印度军队进入了中国声称拥有主权的领土,并在此驻扎,中国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等行动。
信息传播的特点:
官方叙事的控制: 在这类敏感事件中,各国政府通常会谨慎处理信息发布,避免使用可能加剧紧张局势的词汇。中国官方将此次事件定性为印军越界,而不是“入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舆论的定性。
媒体的报道策略: 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往往会遵循官方口径,并根据国际关系的考量来调整报道的侧重点和情绪色彩。考虑到中印之间庞大的贸易往来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以及避免全面冲突的考量,媒体可能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报道方式,强调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舆论的聚焦程度: 洞朗事件虽然引起了国内的广泛关注,但相比于萨德事件,其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切身感受相对较弱。很多人将其视为政府层面的外交和军事博弈,而非直接威胁到个体的安全或利益。
战略考量与国内稳定: 在处理与印度的边境问题时,中国政府需要平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与避免地区冲突、维护区域稳定之间的关系。过度的舆论激化可能不利于外交谈判和长期战略的实现。同时,中国也需要考虑与其他国家的战略合作,不能因为一个事件而完全牺牲更广泛的利益。
事件的持续时间与公众耐心: 虽然对峙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可能没有一个突然的、触及公众敏感神经的“引爆点”事件出现,使得舆论的愤怒情绪能够持续保持在极高的水平。公众的关注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事件的出现而分散。

关于“萨德入韩”事件:

“萨德”(THAAD,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是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2016年,韩国政府宣布决定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理由是应对朝鲜的导弹威胁。

事件的性质与公众认知: “萨德入韩”被广泛视为一个军事安全议题,并且直接与中国国家安全相关联。尽管是韩国主权范围内的部署,但其部署的地点、雷达的探测能力以及与美军的联动,被中国方面认为极大地削弱了中国的战略安全,对其战略预警能力构成了严重威胁。
信息传播的特点:
直接的国家安全威胁感: 萨德系统的雷达探测范围可以深入中国腹地,这被中国公众和战略界解读为对中国国家安全的一次直接且重大的威胁。这种威胁感非常具体,容易激起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媒体的广泛而激烈的报道: 中国国内媒体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并普遍使用了“对中国构成严重威胁”、“严重损害中国战略安全”等措辞。这种报道角度直接触动了民众的爱国情绪和危机感。
公众的广泛参与和表达: 由于萨德事件与国家安全利益息息相关,而且涉及中美韩三个主要角色,公众的关注度极高。许多人在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绪,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
经济和文化层面的联动反应: 围绕萨德事件,中国还出现了对韩国商品、文化产品(如韩剧、韩国明星)、旅游业的抵制声音,甚至出现了实际的经济报复措施。这种将安全问题与经济、文化领域相结合的反应,使得舆论的烈度进一步升级,并触及到更多普通民众的利益和感受。
国家战略的敏感性: 萨德部署不仅是一个军事部署,更是美国在东北亚地区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地区力量平衡。中国在此问题上的反应,也包含了对美国亚太战略遏制的反击。
公众对“被算计”的感受: 许多中国民众认为,韩国在部署萨德问题上受到了美国的压力,并且没有充分顾及中国的安全关切,甚至有“被算计”的感觉。这种感觉加剧了对韩国政府和美国的不满。

总结对比:

威胁性质的感知: 印度越境事件更多被视为领土争议和边境对峙,虽然重要,但公众对其直接威胁到国家核心安全(如战略预警能力)的感知不如萨德事件强烈。萨德入韩则被直接解读为对中国战略生存空间的挤压。
情感共鸣与激发程度: 萨德事件触动了中国公众对国家安全和尊严的敏感神经,容易引发更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集体情感共鸣。而印度事件虽然也有民族主义因素,但可能更多地停留在战略层面,对普通民众的直接情感冲击相对较小。
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 媒体在萨德事件的报道中,使用了更具煽动性和警示性的语言,并与经济、文化抵制等一系列反应联动,放大了舆论的烈度。
政策制定的考量: 在处理边境问题时,政府需要平衡多方利益,并且存在通过外交和军事威慑相结合的策略空间。而对于萨德部署,中国明确将其定性为不可接受的威胁,采取了更坚决和公开的立场,也更容易引领舆论。

因此,印度越境事件之所以没有达到萨德入韩那样的舆论强度,主要是因为 事件的性质感知、对国家核心安全威胁的判断不同,以及媒体报道策略和公众的情感共鸣点的差异。萨德事件更直接地触及了中国公众对国家战略安全和尊严的敏感神经,并引发了更广泛的经济和文化层面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了更强烈的舆论反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俾斯麦统一德意志诸邦、建立德意志帝国的成功经验就是认清主要对手是法国,一切围绕怎么怼法国而展开。用毛主席的话就是要认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萨德的事情没有一个定论前,南边都会不温不火,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急啥?现在在南边主要做四件事:1、修路,解决后勤保障;2、筑坝,控制上游水源;3、外交,拉拢尼泊尔、孟加拉和缅甸,对印度东北部形成三面包围。以巴基斯坦对冲印度试图倒向美国以平衡我国的战略优势的战略企图。要形成在整个次大陆对印的三面大包围和对印东北部的三面小包围,彻底奠定战略胜势,逼迫印度就范,最终建立和谐的南亚次大陆。4、经济:以RCEP为纽带,捆绑东盟各国,堵死印度东向去路,打开印度市场,就像消灭南非工业化一样彻底消灭印度工业化的可能,让人口红利成为人口包袱,为下一代逐步蚕食分裂印度奠定基础。

“如果说以前印度人只是嫉妒的话,最近你们真是把我们逼急了。在我们看来,国家安全快要彻底落入中国的掌控之中,不采取极端行动,还有什么办法呢?”Sanjay开始激动了起来。

从十多年前开始,就有印度人炒作中国的“珍珠链战略”(最早由美国人提出),认为中国在谋划通过在印度洋区域建设海外港口、军事基地,来配合陆上力量全方位包围印度。“‘珍珠链’可能只是想象,但今年中国的战略部署可实实在在地把我们吓到了,最令我们不安的就是中巴经济走廊,以及这次的洞朗修路。”

他接着说道:“按照印度官方的说法,克什米尔地区应该全部归属印度,那么中国和巴基斯坦就并不接壤。而现在正在建设的中巴经济走廊,则必须穿过巴控克什米尔。虽说中国一直称对印巴领土争议不持立场,但事实上已表明了态度。”

Sanjay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今年这一工程开始加速,公路、铁路、油气管道、光缆都要上线,从中国新疆一直到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作为印度人,感觉很不好受。毕竟,‘中巴’项目却通过‘印度领土’,这对我们是一种侮辱。何况任何人都知道,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是印度的死对头(注:Sanjay多次强调巴基斯坦的宗教属性)。”


“距中印对峙之地洞朗仅几十公里处,有一条西里古里走廊。看印度地图就能知道,被称为‘印度的咽喉’的西里古里走廊是多么的重要,又是多么的脆弱。那里是印度国防的聚焦点之一,重兵把守,不敢出任何差错。之前,由于青藏高原山路艰险,印度自信能够抵挡住来自中国的进攻。但现在这种均势正在被修建中的洞朗公路打破。印度媒体已经报道,中国特地研制了一种专供高原、山地作战的轻型坦克,并在西藏地区部署、实测。十分明显,这种坦克是针对哪个国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