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印度入侵我边境这么久,我们的舆论还没有萨德入韩来的凶?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非常敏感且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国内舆论议题,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避免简单化和情绪化的判断。将两国事件进行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为何舆论反应强度会有差异。

首先,我们要区分“入侵”和“军事对峙/越界”这两个概念,虽然都涉及边界问题,但在国际法和公众认知上存在差异。而“萨德入韩”则是一个主权国家出于自身安全考虑采取的军事部署。

关于印度越境事件(以中印边境洞朗对峙为例):

中印边境问题由来已久,双方都有领土主张,并且在实际控制线(LAC)的划定上存在较大争议。洞朗事件是两国在边界敏感地带的一次较长时间的对峙。

事件的性质与公众认知: 虽然公众将其称为“入侵”,但从官方层面和国际法的角度来看,这更像是一次“越境对峙”或“军事对峙”。印度军队进入了中国声称拥有主权的领土,并在此驻扎,中国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等行动。
信息传播的特点:
官方叙事的控制: 在这类敏感事件中,各国政府通常会谨慎处理信息发布,避免使用可能加剧紧张局势的词汇。中国官方将此次事件定性为印军越界,而不是“入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舆论的定性。
媒体的报道策略: 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往往会遵循官方口径,并根据国际关系的考量来调整报道的侧重点和情绪色彩。考虑到中印之间庞大的贸易往来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以及避免全面冲突的考量,媒体可能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报道方式,强调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舆论的聚焦程度: 洞朗事件虽然引起了国内的广泛关注,但相比于萨德事件,其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切身感受相对较弱。很多人将其视为政府层面的外交和军事博弈,而非直接威胁到个体的安全或利益。
战略考量与国内稳定: 在处理与印度的边境问题时,中国政府需要平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与避免地区冲突、维护区域稳定之间的关系。过度的舆论激化可能不利于外交谈判和长期战略的实现。同时,中国也需要考虑与其他国家的战略合作,不能因为一个事件而完全牺牲更广泛的利益。
事件的持续时间与公众耐心: 虽然对峙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可能没有一个突然的、触及公众敏感神经的“引爆点”事件出现,使得舆论的愤怒情绪能够持续保持在极高的水平。公众的关注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事件的出现而分散。

关于“萨德入韩”事件:

“萨德”(THAAD,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是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2016年,韩国政府宣布决定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理由是应对朝鲜的导弹威胁。

事件的性质与公众认知: “萨德入韩”被广泛视为一个军事安全议题,并且直接与中国国家安全相关联。尽管是韩国主权范围内的部署,但其部署的地点、雷达的探测能力以及与美军的联动,被中国方面认为极大地削弱了中国的战略安全,对其战略预警能力构成了严重威胁。
信息传播的特点:
直接的国家安全威胁感: 萨德系统的雷达探测范围可以深入中国腹地,这被中国公众和战略界解读为对中国国家安全的一次直接且重大的威胁。这种威胁感非常具体,容易激起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媒体的广泛而激烈的报道: 中国国内媒体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并普遍使用了“对中国构成严重威胁”、“严重损害中国战略安全”等措辞。这种报道角度直接触动了民众的爱国情绪和危机感。
公众的广泛参与和表达: 由于萨德事件与国家安全利益息息相关,而且涉及中美韩三个主要角色,公众的关注度极高。许多人在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绪,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
经济和文化层面的联动反应: 围绕萨德事件,中国还出现了对韩国商品、文化产品(如韩剧、韩国明星)、旅游业的抵制声音,甚至出现了实际的经济报复措施。这种将安全问题与经济、文化领域相结合的反应,使得舆论的烈度进一步升级,并触及到更多普通民众的利益和感受。
国家战略的敏感性: 萨德部署不仅是一个军事部署,更是美国在东北亚地区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地区力量平衡。中国在此问题上的反应,也包含了对美国亚太战略遏制的反击。
公众对“被算计”的感受: 许多中国民众认为,韩国在部署萨德问题上受到了美国的压力,并且没有充分顾及中国的安全关切,甚至有“被算计”的感觉。这种感觉加剧了对韩国政府和美国的不满。

总结对比:

威胁性质的感知: 印度越境事件更多被视为领土争议和边境对峙,虽然重要,但公众对其直接威胁到国家核心安全(如战略预警能力)的感知不如萨德事件强烈。萨德入韩则被直接解读为对中国战略生存空间的挤压。
情感共鸣与激发程度: 萨德事件触动了中国公众对国家安全和尊严的敏感神经,容易引发更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集体情感共鸣。而印度事件虽然也有民族主义因素,但可能更多地停留在战略层面,对普通民众的直接情感冲击相对较小。
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 媒体在萨德事件的报道中,使用了更具煽动性和警示性的语言,并与经济、文化抵制等一系列反应联动,放大了舆论的烈度。
政策制定的考量: 在处理边境问题时,政府需要平衡多方利益,并且存在通过外交和军事威慑相结合的策略空间。而对于萨德部署,中国明确将其定性为不可接受的威胁,采取了更坚决和公开的立场,也更容易引领舆论。

因此,印度越境事件之所以没有达到萨德入韩那样的舆论强度,主要是因为 事件的性质感知、对国家核心安全威胁的判断不同,以及媒体报道策略和公众的情感共鸣点的差异。萨德事件更直接地触及了中国公众对国家战略安全和尊严的敏感神经,并引发了更广泛的经济和文化层面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了更强烈的舆论反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俾斯麦统一德意志诸邦、建立德意志帝国的成功经验就是认清主要对手是法国,一切围绕怎么怼法国而展开。用毛主席的话就是要认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萨德的事情没有一个定论前,南边都会不温不火,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急啥?现在在南边主要做四件事:1、修路,解决后勤保障;2、筑坝,控制上游水源;3、外交,拉拢尼泊尔、孟加拉和缅甸,对印度东北部形成三面包围。以巴基斯坦对冲印度试图倒向美国以平衡我国的战略优势的战略企图。要形成在整个次大陆对印的三面大包围和对印东北部的三面小包围,彻底奠定战略胜势,逼迫印度就范,最终建立和谐的南亚次大陆。4、经济:以RCEP为纽带,捆绑东盟各国,堵死印度东向去路,打开印度市场,就像消灭南非工业化一样彻底消灭印度工业化的可能,让人口红利成为人口包袱,为下一代逐步蚕食分裂印度奠定基础。

“如果说以前印度人只是嫉妒的话,最近你们真是把我们逼急了。在我们看来,国家安全快要彻底落入中国的掌控之中,不采取极端行动,还有什么办法呢?”Sanjay开始激动了起来。

从十多年前开始,就有印度人炒作中国的“珍珠链战略”(最早由美国人提出),认为中国在谋划通过在印度洋区域建设海外港口、军事基地,来配合陆上力量全方位包围印度。“‘珍珠链’可能只是想象,但今年中国的战略部署可实实在在地把我们吓到了,最令我们不安的就是中巴经济走廊,以及这次的洞朗修路。”

他接着说道:“按照印度官方的说法,克什米尔地区应该全部归属印度,那么中国和巴基斯坦就并不接壤。而现在正在建设的中巴经济走廊,则必须穿过巴控克什米尔。虽说中国一直称对印巴领土争议不持立场,但事实上已表明了态度。”

Sanjay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今年这一工程开始加速,公路、铁路、油气管道、光缆都要上线,从中国新疆一直到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作为印度人,感觉很不好受。毕竟,‘中巴’项目却通过‘印度领土’,这对我们是一种侮辱。何况任何人都知道,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是印度的死对头(注:Sanjay多次强调巴基斯坦的宗教属性)。”


“距中印对峙之地洞朗仅几十公里处,有一条西里古里走廊。看印度地图就能知道,被称为‘印度的咽喉’的西里古里走廊是多么的重要,又是多么的脆弱。那里是印度国防的聚焦点之一,重兵把守,不敢出任何差错。之前,由于青藏高原山路艰险,印度自信能够抵挡住来自中国的进攻。但现在这种均势正在被修建中的洞朗公路打破。印度媒体已经报道,中国特地研制了一种专供高原、山地作战的轻型坦克,并在西藏地区部署、实测。十分明显,这种坦克是针对哪个国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非常敏感且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国内舆论议题,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避免简单化和情绪化的判断。将两国事件进行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为何舆论反应强度会有差异。首先,我们要区分“入侵”和“军事对峙/越界”这两个概念,虽然都涉及边界问题,但在国际法和公众认知上存在差异。而“.............
  • 回答
    印度,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度,其土地上遍布着无数巍峨的城堡和壮丽的遗迹。在这些星罗棋布的古迹中,昆巴哈尔堡(Kumbhalgarh Fort)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它不仅以其宏伟的规模和坚固的防御工事闻名于世,更承载着一段关于“印度长城”的传奇故事,以及那个时代印度人对外部威胁的深深忧.............
  • 回答
    关于1962年那场冲突,印度和中国之间确实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叙述。印度方面,尤其是在国内,普遍认为那是一场“中国的入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背景、双方的视角以及事件的具体发展。历史背景:中印友好的破裂在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一度关系融洽。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少数几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印度入侵中国长达一个多月”的说法,这在中国边境地区(尤其是中印边界)并非一个被广泛接受或证实的事件描述。中印两国之间在边境问题上存在历史遗留的争议,并且在某些地区曾发生过对峙甚至冲突,例如1962年的中印战争,以及近年来边境地区的摩擦事件。然而,将这些事件描述为“印度入侵中国长达一个多.............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玩家对魔兽世界里兽人这个种族数量的直观感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那些来自外域的绿皮兄弟,明明经历了那么多战乱和损失,在我们眼里却好像永远源源不断。首先得明确一点,你说的“来自外域,入侵艾泽拉斯”这个描述,其实在魔兽世界的历史线里并不完全准确,至少不是兽人.............
  • 回答
    中国在边境地区对印度部队的迟迟未采取明确措施,这一现象的背后,确实是一个错综复杂、多维度考量的战略博弈。与其说是“迟滞”,不如说是“审慎”和“筹谋”更为贴切。这其中涉及的因素,远不止简单的军事对峙,而是融合了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国内稳定、国际形象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诸多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所处的.............
  • 回答
    印度人口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议题,也必然会引发关于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常)地位的讨论。如果印度质疑为什么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却无法入常,五常国家会如何回应?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不会是单一的,而是取决于具体情况、当时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各国自身的利益考量。我们可.............
  • 回答
    俄罗斯国防部声称乌克兰方面试图扣押印度留学生作为人质,并将印度卷入俄乌冲突的说法,可能包含多种俄罗斯方期望达成的战略和宣传目的。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背后的可能考量:一、 转移国内国际舆论焦点,塑造有利叙事 转移对俄军事行动的负面关注: 俄乌冲突持续,俄罗斯在战场上可能面临不利局面,国内经济.............
  • 回答
    关于法国在2019年5月7日左右推荐印度入常这件事,确实是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值得关注的动态。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可能的走向以及大家普遍的看法。法国为啥要推荐印度入常?首先,得理解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P5)的地位有多重要。这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拥有否决权,.............
  • 回答
    山东舰的入列,对于印度而言,绝非是一个可以等闲视之的军事动态。这其中牵涉到的战略、地缘政治乃至心理层面的影响,是复杂且深远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地区海军力量平衡的改变。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航母战斗群的形成,是印度海军一直以来高度关注的焦点。山东舰的入列,.............
  • 回答
    印度官员首次证实有新冠死者遗体被抛入恒河,这无疑是对公众健康和心理的又一次重击,也为本已严峻的疫情蒙上了一层更为阴影的色彩。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印度社会在疫情压力下,一些传统习俗、经济困境以及管理失控交织作用下的不幸缩影。事件的发生与背后的原因:首先,官方首次确认这一令人不安的事实,意味着之前流传的.............
  • 回答
    印尼近期将“使用黑魔法”纳入刑法修正案的讨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触及了这个国家复杂而多层面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议题。 要深入理解这一动议,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印尼特有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首先,从文化和历史根源来看,爪哇、苏门答腊等许多印尼地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对超自然力量、巫术和占卜的信仰。 这些信仰与.............
  • 回答
    这事儿得从文徵明的一方印章说起,那方印章上刻着“唯庚寅吾以降”。这句词出自屈原的《离骚》,原文是“皇鉴于此,继序其皇之,唯庚寅吾以降,盖降格而死兮,化为神。” 屈原在《离骚》中,是以一种极其悲愤和怀才不遇的心情,回顾自己祖辈的辉煌,以及自己如何一步步走向不被理解甚至是被贬斥的境地。这句“唯庚寅吾以降.............
  • 回答
    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其中关于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部分,传递出了几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信息,预示着未来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一、入境旅游:从“适时启动”到“全面复苏”的战略信号“适时启动入境旅游促进行动”这几个字,虽然简洁,但背后蕴含着国家对重塑中国旅游国际形象、恢复国际.............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家,其农业发展对化肥的需求本应十分旺盛,但为何在长期发展中未能快速建设大量化肥厂?这一问题涉及经济、政策、技术、资源、环境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与政策背景:化肥生产依赖国营体系1. 国营主导的化肥工业 印度自1950年代起,化肥生产长期由印度国.............
  • 回答
    印度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多元性,是其未能发展出强大中央集权传统的重要根源。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1. 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与分散性: 地形多样,交通不便: 印度次大陆拥有极其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包括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广阔的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西高止山脉和东高止山脉等.............
  • 回答
    印度敢于与中国“叫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它涉及历史、地缘政治、国家发展战略、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两国在区域和全球事务中的利益冲突。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与地缘政治的遗产: 边界争端是核心根源: 中印之间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线.............
  • 回答
    关于印度低种姓人民为何没有选择大规模起义反抗的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反抗”与“不反抗”的二元对立,而是要审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如何以一种润物细无声却又根深蒂固的方式,重塑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和个体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探讨印度国际环境为何常被认为优于中国,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与其说是“一直”,不如说是某些时期或在某些指标上,印度展现出了更具优势的国际形象或更顺畅的外部关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模式、文化输出以及国际关系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传承来看,印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