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印度与中国都面临强大的人口压力,为什么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而印度没有相关政策?

回答
印度和中国,两个亚洲巨擘,都承载着令人生畏的人口重担。然而,当我们审视两国在应对这一挑战时的政策差异时,一个显著的对比浮出水面:中国实施了严苛的计划生育政策,而印度则未采取类似的国家强制措施。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两国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政治体制以及对人口增长不同层面的考量所塑造。

中国:历史的沉重与政治的决断

中国之所以采取如此激进的计划生育措施,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经历过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深重苦难。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人多力量大”的口号下,生育率曾一度高涨。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领导人开始意识到,庞大的人口不仅是资源的巨大消耗者,更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沉重负担。

经济发展的压力: 当时的中国,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相对匮乏。指数级增长的人口意味着吃饭、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各项社会资源的极度紧张。国家认为,如果不加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将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对“最优人口”的追求: 中国的决策者,尤其是以马寅初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很早就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观点。在19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家将控制人口增长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目标是实现“最优人口”,即在有限的资源下,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政治体制的优势: 中国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推行全国性的、强制性的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执行力。一旦做出决定,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迅速而有效地在全国范围内落实。宣传、教育、行政奖励和处罚,甚至基层单位的考核,都成为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有力武器。
“独生子女政策”的出现: 1979年,中国正式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这项政策旨在通过限制家庭规模,快速降低生育率,缓解人口对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压力。虽然政策执行中存在一些争议和负面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在短时间内极大地降低了中国的生育率。

印度:多元的社会与“自由选择”的考量

与中国不同,印度在人口增长问题上,并未采取类似的国家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这背后同样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

民主与多样性: 印度是一个高度民主、文化多元的国家。国家政策的制定需要平衡不同地区、不同宗教、不同种族群体的利益和诉求。强制性的人口政策,尤其是涉及生殖健康和家庭规划,很容易触碰到敏感的宗教和文化禁忌,引发广泛的社会抵触。
对“自由选择”的强调: 印度文化和政治传统更倾向于强调个人的自由和选择权。国家虽然鼓励和倡导计划生育,但更侧重于通过提供避孕信息、服务和教育,让家庭能够自主决定生育数量和间隔。
对人口红利的期待: 尽管人口数量庞大,印度在某些时期也曾看到了人口带来的“人口红利”潜力,即年轻劳动力充足,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服务业和信息技术领域,印度庞大的人口结构为其提供了广阔的人才基础。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印度政府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育观念会自然发生转变,生育率也会随之下降。事实也部分证明了这一点,随着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印度许多地区的生育率确实在下降。
政策执行的难度: 印度国内存在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差异,基层组织的动员能力和政策执行的效率也与中国存在差异。在许多农村地区,教育和信息普及程度不高,强制推行计划生育面临巨大的现实挑战。

总结

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是基于对人口过快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深刻认识,并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以一种“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强制推行。其目标在于快速控制人口数量,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而印度,则是在民主和多元的社会背景下,选择了一条更为温和、以倡导和提供服务为主导的道路。它更侧重于通过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和经济状况,来引导人们自主做出计划生育的决定。印度更看重人口的“质量”和“素质”的提升,并对人口数量带来的潜在“红利”抱有一定的期待。

这两条道路,都试图解决人口过多的挑战,但选择的策略和背后的逻辑却截然不同。中国的方式以效率为代价换来了快速的人口控制,而印度的方式则以效率为代价换来了更大的社会包容性和个人选择的自由。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两国都面临着人口结构性问题的新挑战,生育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际上,印度计划生育比中国还早十年,只不过在中国大一统政治理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变态执行力直接把印度从五十年代就开始的控制人口的努力存在感削弱到零。

以人口政策中最核心的绝育手术与节育器做例子:

从56年到80年,二十四年印度一共施行3141万例绝育手术、安放节育器815万。

而从71年代82年,十二年内中国绝育手术4210万、节育器安放数量1.436亿。

中国国情与地域复杂度比印度更甚,相似人口体量背后的执行力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何况印度的人口政策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

政治波动。

1970年代中期,印度“铁娘子”英吉拉·甘地政府修改了宪法,推行强制性节育。在1975年印度全国紧急状态期间,甘地的儿子桑贾伊·甘地开始发起为很多穷人男子绝育的高压行动,一年之内施行了一千万例绝育手术,被称为是“可怕的行动风潮”。最终,这也成为77年英吉拉·甘地败选的重要因素。

后任领导人对于人口问题慎之又慎,印度计划生育工作陷入停滞。一直到90年代中后期尽管印度政府意识到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但却连一个基本的政策纲领都没有。

在印度开始注意人口问题四十多年后到了2000年,不要说绝育、节育,连晚婚晚育、普及避孕这些柔性政策印度都没有落实。三分之一的新娘不满19岁、大多数25岁前已经有三个乃至更多孩子、包含城市受教育人口在内也只有不到一半会采取避孕措施。

2000年,印度终于推出了人性化的《国家人口政策》,对于妇女教育、生殖健康、妇幼保健、避孕节育可谓面面俱到 ,但实际执行的时候又因为印度复杂的地方、宗教、民族差异又陷入了没有重点、推动疲软的窠臼。

这大概就是很多人认为印度不搞计划生育的原因。

而在早早把计划生育列为“国策”的中国,在全国一盘棋的统筹下,节育、绝育以钢铁般的意志一步步推进,目标是在2000年把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显示,从80年到2009年中国女性上环2.86亿次、结扎手术0.99亿次、人工引流产2亿次多。这种刚性的结果一方面是成绩斐然的数字,另一方面则是急功近利下不断涌现社会、家庭问题。

总得概括,中印在人口问题治理的道路上就是两辆塞满乘客、状况不同的汽车:

印度起步早但车身松散开得小心翼翼,中间还趴窝了十多年,重新出发还依旧动力不足还晃晃悠悠找不到路,车厢越来越挤、乘客越来越吵闹;

中国起步稍晚但一脚油门踩到底,一骑绝尘甩开印度,但在高速冲过目标后突然发现了前方的大弯。在起步、加速、转弯的时候,总有一些边缘的人会被重重地甩出去。

人口问题,总是伴随着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人意志碰撞的苦楚与尴尬。

user avatar

特么你说老龄化社会需要付出代价也就算了,

毕竟这是当年借的人口贷,总有一天要还的。

客观事实,老龄化阵痛不可避免。

但是吹印度人口的这些人是怎么回事?脑子里长草了是吗?

印度不光进行过计划生育,还是全球第一个提出计划生育的国家,比中国都早了一些些。

只不过他们失败了。

因为“控制人口”真正有效的手段实际上是普及教育,以及工业化。

只有受到良好教育,并且享受过工业化成果的人口才会认识到生孩子对个人来说是经济和体力上的极大负担的本质,从而导致个体自身选择少生优育。这点在非常注重教育以及子代起跑线的儒教国家,比如中国、日本,韩国都是非常明显的。而印度……噗噗噗。

是的,中国计划生育本身就不够成功。

成功压住了出生率的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工业化,改革开放。

然而,就连中国那么高的识字率,知乎上都有一群人口吹,

连出来混早晚要还的都不懂,你指望一大片地区识字率不足50%的印度人懂这个?


我就大发慈悲地给某些人科普一下,什么叫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借某些印度人口吹的图一用,然后一改:

左边是现在印度的人口结构。

右边是40年后。

随便画画,不精确,领会精神重要。

来,请问问号部分应该怎么画?

是画个更大的金字塔底,吃光美国100%的小麦来保证不饿死?

还是画个更大的金字塔底,然后打爆天朝拿下960万平方公里去装他几十亿人?

或者说问号上面那部分画错了,政府不提升医疗水平,让中老年人计划死亡?

反正养不过来,养不过来就不养了就是了。

目前局部地区永久不老龄化的唯一物理上能通过可实行的就是这个了,

到时候,你们人口吹要为国家着想,你不去死谁去死?


印度到时候还在不在都是个问题,吹什么不好,吹印度人口,呵呵。

一样是面对老龄化问题,

有一部分人就认为老人太多了,我们这一代忍忍,不要给下一代造成麻烦。

还有一部分想的,是年轻人太少了,再多生一点,自己老人有人养。

至于多出来的人老了怎么办,哪管自己死后洪水滔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印度和中国,两个亚洲巨擘,都承载着令人生畏的人口重担。然而,当我们审视两国在应对这一挑战时的政策差异时,一个显著的对比浮出水面:中国实施了严苛的计划生育政策,而印度则未采取类似的国家强制措施。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两国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政治体制以及对人口增长不同层面的考量所塑造。中国:历史的沉重.............
  • 回答
    印度和中国的人口密度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尽管印度面积只有中国的约三分之一,但人口数量却与中国相当,这自然会让人产生“不挤吗?”的疑问。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基本数据对比: 中国: 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4.25亿(截至2022年底)。平均人口密度约为 14.............
  • 回答
    你提出的“印度夜间卫星灯光图面积比中国大”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一些我们平时可能不太会注意到的细节。其实,如果单看“夜间卫星灯光图”所呈现的“灯光亮度和范围”,印度看起来确实可能比中国更大、更密集。 但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因素,而不是简单地比较“国土面积”和“灯光覆盖.............
  • 回答
    关于中国和印度之间是否会爆发冲突,以及一旦发生冲突谁的胜算更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分析点,希望能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一、 中印边界冲突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遗留问题: 中印边界尚未完全划定,存在争议地区,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印西南边界(麦克马洪线)和中.............
  • 回答
    中国媒体和网友之所以对印度废除500和1000面值纸币的举动普遍持负面评价,甚至可以说是“唱衰”,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对印度经济政策的理性分析,也夹杂着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心理考量。首先,从经济政策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来看,印度政府推出这项措施的初衷是为了打击腐败、假币以及黑钱。.............
  • 回答
    印度近年来的崛起,特别是其在中印边境问题上的坚定立场,确实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许多人都在问,这个亚洲巨头,究竟依仗什么,敢于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与中国这样体量的国家正面较量?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剖析印度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更深层次的民族和国家认同等多个维度上的“底.............
  • 回答
    中国和印度近期达成的一项10万吨粮食交易,以及中国近期粮食大量进口的现象,背后反映了全球粮食市场的一系列动态和挑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中印粮食交易的背景与意义首先,看到中国与印度达成这项粮食交易,这本身就值得关注。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粮食生产国,尤其是大米和小麦。而中国作为全球最.............
  • 回答
    6月15日,在加勒万河谷,中印两国士兵发生了一场严重的肢体冲突。这是自1975年以来,两国边界线上最严重的一次流血事件,导致双方都有人员伤亡。此次冲突的具体细节至今仍有争议,但普遍认为,冲突源于双方在实际控制线(LAC)附近部署部队和修建设施问题上的分歧。事件经过与背景: 地点: 加勒万河谷,位.............
  • 回答
    中国和印度在军工领域,可以说是两个截然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庞然大物。要谈论它们的差异,不能仅仅停留在装备数量或账面上的技术指标,而要深入到它们各自的国防战略、工业基础、技术发展路径、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1. 国防战略与需求驱动: 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推进军队现代化,其国防战.............
  • 回答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大国。两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和冲突。理解两国关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历史渊源: 古老的文明交流: 中印两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史,自古以来就有文化、宗教和贸易往来。佛教的传播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丝绸之路也促进.............
  • 回答
    如果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核大国公开宣战,其规模和影响将是前所未有的,对两国乃至全球都将是灾难性的。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可能出现的战争规模:一、军事力量的对比与潜在运用 陆军: 规模: 中印两国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陆军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约有100万现役人员,而印度陆军约有110.............
  • 回答
    中印两国之间的冲突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演变轨迹受到地缘政治、历史因素、经济利益以及国内政治等多种变量的影响。要详细预测其发展方向,需要审视以下几个关键方面:一、 历史和地缘政治根源的持续影响: 边界争议: 最核心的冲突点在于两国间长达3488公里的实际控制线(LAC)的划定问题。印度宣称.............
  • 回答
    关于中国与印度在藏南地区潜在冲突的胜负预判,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问题,任何简化的答案都难以覆盖其全貌。真实世界的战争远非简单的实力对比可以决定,其结果会受到地缘政治、军事技术、战略部署、经济实力、国际支持以及最重要的——战场环境和双方指挥官的临场应变等诸多因素的交织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确“藏南”.............
  • 回答
    一个假设性的场景,即中国与印度之间爆发冲突,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多方面的,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局势下,中国人民的应对将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过程。一、 心理与情绪的准备:首先,面对战争的阴影,人们的情绪必然会经历一个剧烈波动期。 焦虑、担忧、恐惧 将会是普遍的情绪。媒体上关于战争的报道、军.............
  • 回答
    2017年,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确实一度非常紧张,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发生在两国边境的洞朗对峙事件。这次对峙是自2013年以来两国间最严重的一次军事对峙,持续了长达73天,一度让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普遍担心两国可能擦枪走火,甚至爆发冲突。洞朗事件的起因与背景:洞朗地区位于中、印、不丹三国交界处,在战略上具.............
  • 回答
    印度在引进先进军事装备方面确实表现活跃,然而,其本土国防工业的发展却显得相对滞后,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经济结构、历史遗留问题、政治决策以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等多重因素。一、 历史遗留与冷战时期的选择印度在独立初期,受到了前苏联的深刻影响。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并且.............
  • 回答
    印度与中国在各个方面是否能够抗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两国在经济、军事、科技、国际影响力以及国内治理等多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它们在全球舞台上的相对位置和发展潜力。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关键领域。经济层面:追赶与差距从经济总量上看,中.............
  • 回答
    尼泊尔,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以其壮丽的山川和独特的文化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然而,这片土地的命运,早已被两位巨大的邻居——中国和印度——深深地影响着。评价尼泊尔与中印两国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在观看一场复杂而微妙的政治与经济的博弈,其中充满了历史的沉淀、地缘的现实和未来的期盼。尼泊尔与中国的关系:一种“老.............
  • 回答
    尼泊尔与中国关系的走近,以及这种走近是否会转化为两国合作制衡印度的战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包括历史渊源、现实的经济利益驱动、地缘政治考量,以及印度在其中的角色。历史的脉络与情感的连接首先,尼泊尔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并非始于近期。历史上,尼泊尔和中国有.............
  • 回答
    印度外交部长近期关于通过外交途径与中国达成和解的表态,无疑触及了当前两国关系的核心议题,也反映出印度在处理与中国关系上的一项重要策略考量。要理解这一表态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要明确印度外交部长做出此番表态的背景。印度与中国之间长期存在边界争议,尤其是中印边境的实控线问题,自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