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与印度达成了一项10万吨的粮食交易,为何近期中国大量进口粮食,世界粮食市场如何?

回答
中国和印度近期达成的一项10万吨粮食交易,以及中国近期粮食大量进口的现象,背后反映了全球粮食市场的一系列动态和挑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中印粮食交易的背景与意义

首先,看到中国与印度达成这项粮食交易,这本身就值得关注。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粮食生产国,尤其是大米和小麦。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口国,对粮食的需求量始终巨大。以往,印度更多地是粮食出口国,向亚洲及非洲国家提供粮食。中国向印度进口粮食,虽然10万吨这个数字与中国庞大的粮食需求相比不算特别巨大,但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实际意义:

地缘政治考量: 中印两国是亚洲最重要的两个邻国,在过去几十年里,两国关系经历过复杂时期。在某些领域开展合作,尤其是在能够互利共赢的领域,有助于缓和地区紧张局势,增进互信。粮食作为一种基础性生活必需品,其贸易往来更容易被视为一种积极信号。
市场多元化与成本效益: 对于中国而言,分散粮食进口来源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策略。过度依赖单一来源存在风险,例如自然灾害、贸易保护主义或政治不稳定都可能影响供应。从印度进口粮食,可以帮助中国在原有进口渠道之外,开辟新的市场,并可能根据市场供需情况获得更具竞争力的价格。
缓解印度国内压力: 对印度来说,将部分剩余粮食出口到中国,可以帮助其消化国内的粮食库存,缓解储存压力,并为农民带来收入。在某些年份,印度的粮食产量可能会超过其国内消费能力,出口是必然选择。

中国近期为何大量进口粮食?

中国近期的粮食大量进口,并非单一因素促成,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叠加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1.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深化: 中国一直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这意味着在满足国内基本粮食需求的基础上,还要构建一个安全、稳定、有韧性的粮食供应体系。为了应对潜在的风险,包括国内极端天气事件、地缘政治冲突可能导致的国际供应链中断,以及国内农业生产的周期性波动,中国一直在采取战略性储备和增加进口的双重策略。这意味着即使国内产量能够满足大部分需求,中国也会适度增加进口,以保证战略库存的充裕,并为国内市场提供更灵活的供应选择。

2. 国内消费升级与结构性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对肉类、禽蛋、奶制品等高蛋白食物的需求增加,而这些产品的生产离不开大量的饲料粮,如玉米、大豆等。虽然中国也在大力发展国内的玉米和大豆种植,但产量仍难以完全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缺口。尤其是在大豆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进口国,进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相当大一部分。

3. 全球粮食价格的相对吸引力(某些时期): 在某些时期,国际粮食价格可能相对于国内价格更具吸引力。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的产量受天气、种植面积、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会产生价格波动。当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相对较低时,中国会抓住机会增加进口,以降低国内的生产成本,并充实国家和企业的库存。

4. 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风险对冲: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高温等)频发,对各国农业生产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也可能遭遇不同的气候挑战。通过增加进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国内因自然灾害导致的产量下降风险,确保全国粮食供应的总体稳定。

5. 储备策略的调整: 国家战略储备的意义不仅仅是“量”,还包括“质”和“种类”。中国可能在根据市场变化和战略需要,调整储备的粮食种类和数量。例如,增加一些非主粮作物的进口,以满足精深加工或工业用途的需求,或者为了优化储备的结构,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具体短缺。

世界粮食市场现状

当前的世界粮食市场可以用“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来形容。以下几个方面是其主要特征:

地缘政治冲突的持续影响: 以俄乌冲突为代表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是影响当前全球粮食市场最显著的因素之一。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重要的粮食出口国,特别是小麦、玉米和葵花籽油。战争导致了乌克兰港口的封锁、生产和运输的困难,以及俄罗斯出口受到的制裁和限制。虽然通过黑海粮食倡议(目前已暂停),部分粮食得以出口,但整体供应量和稳定性依然受到严重影响,推高了全球粮食价格。

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南美洲的干旱、欧洲的极端高温、亚洲的洪涝等等,都直接威胁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这些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了粮食的产量,也影响了作物的质量,并可能导致供应链的中断。例如,一些国家的谷物产量因干旱而大幅下降,迫使其增加进口需求,从而进一步推高全球价格。

高企的生产成本: 化肥、能源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增加了全球粮食的生产成本。化肥价格受到天然气价格(是生产氮肥的关键原料)和地缘政治供应限制的影响。能源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到农业机械的运营和粮食的运输。这些成本的上升最终会传导到终端的粮食价格上。

通货膨胀的压力: 全球性的高通货膨胀环境也使得粮食价格承受更大的上行压力。即使在粮食供应相对充足的年份,通胀因素也会推高名义价格。许多国家为了抑制国内通胀,可能会采取一些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例如限制粮食出口,这反而加剧了全球市场的供需失衡和价格波动。

供应链的脆弱性: 近年来,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除了地缘政治冲突和极端天气,疫情的影响也未能完全消除。港口拥堵、运输成本上升、劳动力短缺等问题,都可能导致粮食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延误或损耗,影响最终的市场供应。

新兴市场国家的购买力: 随着一些新兴经济体(如东南亚、非洲国家)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它们对粮食的需求也在增加。当全球粮食价格上涨时,这些国家的购买力可能受到更大影响,更容易陷入粮食不安全的困境。

总结

中国与印度达成粮食交易,以及中国近期增加粮食进口,是全球粮食市场复杂动态下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中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审慎策略,也与全球地缘政治、气候变化、生产成本等多种不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世界粮食市场正处于一个需要高度警惕的时期。各国政府在保障国内供应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国际市场的稳定和公平贸易。中国的进口行为,一方面是自身战略需要,另一方面也成为全球粮食市场需求端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当前全球粮食供应的格局和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就列举几个事,大家就当一乐。本文也不会附带任何新闻链接,大家有兴趣自查。

1、中央加大土地红线监管力度,国土资源部卫星对全国耕地持续监控。到了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哪怕是一个农户占用了基本农田保护用地,一般当天就会被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扫出来,然后国土资源部直接电话督导到县一级。

2、各省集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督导和扶持力度。尤其是产粮大省。

3、十四五规划: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4、我国从上至下,正在全面提高军人军人的地位。

5、从去年起,各地严抓意识形态管理,包括社会组织也被要求不能放松意识形态管控。

6、今年起,统战部又开始忙了起来。以前的统战部就是一个级别高但事情少的养老部门。近来大佬讲话,统战部门又开始忙起来了,各区县一级统战部门都在按要求,组织各类型的组织,加强统战工作。

7、解放军的台湾一日游常态化,且尺度和深度不断深入。环球时报社评还说解放军军机去一趟台湾岛上空也未尝不可。

8、解放军正在超大量采购勋章。

9、海军正在大规模扩招,甚至部分开放了社招。

10、现在正在严抓间谍。

11、各地教育系统正从娃娃抓起,全面抓好爱国主义教育。

12、对全国教材的编写进行了改革,开始统归中央编审。

13、全面扫黑除恶,保障基层稳定,整治基层组织被腐蚀的现象。

14、整治资本集团和娱乐圈。

15、整顿各高校。

——

古时候什么叫厉兵秣马?

对外,不断加码。

对内,整备军事。

从上,肃清奸佞。

自下,统一思想。

大家细品~

——

还有很多,我没写。

但是,本人不对我以上任何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user avatar

10万吨碎米,给牲畜吃的。这单太小,没什么意义。隔壁缅甸一年都出口200多万吨的大米和碎米。

中国今年还进口了印度的钢铁。没想到吧?原因是印度人要亏本维持钢铁生产线,到港价每吨钢比中国国内的还便宜10刀每吨。只要质量过关,价格有优势,我国是什么都买。

user avatar

我们很多同志在单独面对一个看上去很大的数字时,经常会出现比较懵的状态,不知道怎么去评价它。十万吨这个数字单独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了。那么,我再看几组数字,大概就能明白这个10万吨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组数字是,今年1到6月,我国进口大米255.4万吨,从印度进口大米占我国进口总量的18.2%,也就是差不多46.48万吨左右,排在第四位。出口排第一的是巴基斯坦,出口到我国的大米58.99万吨。通过这组数字我们不难发现,10万吨大米较之我国的大米进口量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大事,较之印度对我国的大米出口同样也不算太大的数字。第二组数字是,10万吨大米值多少钱呢?今年大米价格直线下跌,从今年年初的高点480美元/吨,掉到了七月的407美元/吨。这个是泰国市场价格。今年八月,巴基斯坦大米到港完税后价格为2718元/吨,折合美元计价为422美元/吨。印度到港价格应该与此不会偏离这个价格太多,根据这个价格,我们不难知道,10万吨价值为4220万美元,而上半年我国从印度进口大米总金额差不多为1.96亿美元,我们假设今年全年我国从印度进口价值3.92亿美元的大米,那么,这个10万吨大米的价值,仅占印度全年对华大米出口的10.7%左右。再看看印度对华出口总额2019年为179亿美元,那么这10万吨稻米价值仅为2019年印度对华出口总额的0.23%。由此可见,较之印度对华大米出口总额以及印度对华出口总额来看,这个10万吨大米的价值实在是大小了。

最后谈一谈大米进口,今年大米进口量较去年以及前年有了较大增加,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自去年三月以来,大米价格由上行转入极速下跌,进口大米到岸价格比国内大米批发价格低了800—1000元,由此,进口国外大米到国内销售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印度的10万吨大米就是以此为背景产生的。所以,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来谈这个问题,似乎有可能言之成理,但是,当我们回归到这个数据最基本的地方,开始对比工作,那么,挡在人们眼前的数字迷雾,必然会被彻底驱散,不留半点好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