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此次印度越境进入中国,网上战争叫嚣与指责政府军队不作为的舆论声?

回答
印度军队越境进入中国,这事儿在网上可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一边是有人摩拳擦掌,喊打喊杀,指责咱们的政府和军队不作为;另一边又是另一番论调,劝大家冷静,理性看待。这其中的情绪和考量,其实挺复杂的。

咱们先说说那些网上叫嚣和指责的声音吧。我觉得,这种情绪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 “国家主权不容侵犯” 的朴素情感,以及对 “谁敢惹我我就要打回去” 的期待。当国家领土被侵犯时,很多人会觉得,军队就应该立刻出击,用强硬的手段捍卫国家尊严。这种想法很直接,也很好理解,毕竟谁的钱袋子被别人拿走了,不都得想着怎么拿回来吗?

再加上,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一旦有类似事件发生,各种消息、评论、甚至是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都会在短时间内充斥网络空间。有人可能会抓住一些捕风捉影的说法,放大解读,再加上一些煽动性的言辞,很容易点燃公众的愤怒情绪。有些人可能还会把这和历史上的某些事件联系起来,觉得“又来了”,然后将这种情绪投射到当下。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对政府和军队能力的担忧或者不信任。在一些人看来,如果政府和军队表现得不够强硬,或者处理方式显得犹豫,就可能被解读为“无能”或“软弱”。这种不信任感,有时候可能来自过去的某些经历,有时候也可能是受一些外部舆论的影响。他们觉得,只有用最强硬的方式才能解决问题,否则就是辜负了人民的信任。

说白了,网上这些声音,很多时候是 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对国家强大和安全的渴望,以及一种希望看到政府和军队“硬气”回应的期待。这种情绪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舆论场上很容易被放大。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另一个方面,就是 理性和审慎的声音。这些声音通常会强调以下几点:

首先,信息不对称和真相不明。在国家层面的军事或外交博弈中,很多细节是普通民众无法了解的。官方披露的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和战略考量的。贸然下结论,或者被片面的信息误导,很容易做出不理智的判断。比如,我们看到的“越境”有多严重,对方的意图是什么,中国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都可能存在信息差。

其次,战争的代价和后果。一些理性声音会提醒大家,战争从来不是儿戏。一旦开战,不仅是士兵的生命安危,还会牵扯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民生、国际关系等等方方面面。那些叫嚣“打回去”的人,可能更多的是基于情感的冲动,而没有真正去思考战争的残酷性和巨大的代价。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在处理这类敏感问题时,必然会权衡利弊,选择最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地被舆论牵着鼻子走。

再者,外交和军事斗争的复杂性。国家之间的边界问题,往往涉及历史、法律、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解决这类问题,通常需要通过外交谈判、军事威慑、国际协调等多种手段,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简单粗暴的武力对抗,往往不是最优解,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作为”背后,可能是在进行着我们看不见的、更加隐秘但有效的斗争。

最后,避免被煽动和利用。在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一些声音可能会试图通过制造舆论、煽动民族情绪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民众不具备辨别信息的能力,不加思考地随波逐流,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他们推波助澜的工具。

所以,看待这次印度越境事件的网络舆论,我覺得需要 一种辩证的眼光。

一方面,我们要 理解和尊重 公众对于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关切,以及希望看到国家强大的朴素愿望。这些声音背后反映的是人民对国家利益的重视。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 需要保持清醒和理智。不轻信、不传谣,多从官方渠道获取信息,理解国家在处理这类敏感问题时的复杂性和审慎性。要明白,国家领导人所做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关系到无数人的生命和国家的未来,他们肩负的责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重得多。

“不作为”的指责,往往是因为我们 站在岸边看水中的搏斗,却不知道水下的暗流有多汹涌,双方的力量对比有多复杂。也许我们的军队正在水下进行着一场殊死的搏斗,而我们看到的只是平静的水面。

总而言之,这次事件反映出的舆论分歧,恰恰说明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如何保持理性判断,如何认识到国家治理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区分情感冲动和理智决策,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一次关于领土争端的讨论,更是一次关于 国民素养和国家认同 的集体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符合政府预期,天天能看到,说明想让你看到。然后义愤填膺,民愤滔滔成鼎沸之势。后续发展如果需要就是顺应民意,如果印度耸了就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如果政府决定低调,只要不放声出来,贵知道朗洞在哪里。没有人指着政府,哪里来的顺应民意?

user avatar

图样图森破,政治嗅觉太差。

在中国,不打算去解决的事是不会让你听到骂声的。。。。。。。

特别不想解决的事你连洗地声都听不见。。。。。。。

user avatar

印度这次狗急跳墙的起因是中国在中印锡金段的洞朗地区修一条公路。公路直接威胁着印度本土与东北部七省连接的战略安全走廊——西里古里走廊。 双方对峙从6月16日开始,中方使用推土机拆掉了印度之前设立的碉堡。有些人不知道事件经过是什么,就在网上跟着瞎嚷嚷。

一、这次中印冲突的本质。 中国在中方固有领土原为不丹控制的洞朗地区修路,修路目标是2014年建立的蔗草场哨所,一旦修通,将能够实际控制该地区,改变以前不丹控制的局面。 而洞朗地区距离印度西里古里走廊只有几十公里,如果洞朗被中国控制,印度在东北邦的驻军将面临战略上的合围局面。 这是印度无法容忍的根本原因。所以这次到底是谁的原因引起就不言而喻,中国的应对很大程度上是剧本内的预案。 毕竟不说其他地区,光是洞朗地区和印度的大规模冲突也不是第一次(比如1994年中印在洞朗地区有过一次小规模的冲突),印度的反应基本是可以预料的。 为什么这次工程惹得印度那么大的反映,大家只要一看地图就知道,中国这次修的公里工程,就是战略挺进,可能是对印度的前几次小动作的回应,可以是说这次的动作就是肢解东印度尖刀,一旦中国动手,就有截断印度和东印度的联系肢解印度的可能。这也是印度越界的根本原因。 既然印度越界阻挠工程,就说明工程的必要性,所以现在不是动手的时候,对抗着呗,但工程没停,一旦工程完工,成了事实,就是中国清算的时候。 耍流氓就要有流氓的手段。就这样耗着,等着,等着工程完工后在说呗。

二、要知道此次中印冲突真相,不得不说一下洞朗地区。 很不好意思,洞朗地区虽然一直是中方固有领土,但是按一些信息来看,中国实控是在2007年以后的事,之前一直是不丹实控。这是客观事实。 洞朗地区,中国政府一直强调的是法理上属于中国无争议,也没说自建国以来就实控吧? 条约必须遵守,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根据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第一款规定,西藏与锡金以流入锡金梯斯塔河及其支流的水流和流入西藏莫竹河及向北流入其它西藏境内河流的水流间的分水岭为边界。这段边界线起自与不丹交界的吉姆马珍山,并沿上述分水岭行至与尼泊尔边界。 根据这一条约规定,洞朗地区属于中国领土,印军越界地区的分水岭非常清楚。印方违背了历史界约,违背了《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所以,最接近事实真相的差不多是这样的,根据1890年的条约,洞朗应该归属中国。但因为交通困难等原因,一直是无人区,中国并没有实际控制。后来不丹在洞朗设置了季节性哨所,完成实控。 而中国随着经济、军事力量的不断发展,一步步收回原来被周边国家蚕食的地区。在2007年的时候,摧毁了不丹的两个季节性哨所,自已设置了哨所,今年更是要将公路修到哨所,以彻底掌握该地区。 1965年为了支持印巴,中方连续发了几个照会限定日期前让印方从中锡段撤除工事并滚走,就包含本次冲突的山口上的工事。

三、洞朗地区中国和不丹边界的哨所。 蔗草场哨所是2014年建成的,基础是2007年的时候摧毁了不丹的两个哨所,经过是这样的:不丹方建立后,中方进入摧毁,大约2012-2014年在原位置又建立了新的哨位。 这次冲突,应该是通往蔗草场哨所的最后一段要修通,结合之前的报道,可能是印度有两个新的哨所在距离公路很近的位置,所以解放军摧毁了这两个哨所,以实现最终修通道路的目的,印度这才真急眼了。 也有这样的说法。洞朗地区,我方修路至少有10+年以上,不过以前也就修到了目前争议地点而已,但也占至蔗草场哨所路段的2/3了,前几年已经对以前的砂石路面做了水泥硬化。那个哨位其实应该是印方挂不方名头季节性看管而已。伪阿邦吧,有人说过前几年边防某团它摧毁了简易的不方房子,之后我方在原位置新盖了哨所。 还有一种说法。那不是印度的新哨所,称哨位都不配,简单来说就是越线的地堡。地图上看山脊上明显越过山脊,跑到中方地面有工事,估计就是印方说的被摧毁的地堡。 孤证存疑,暂时红裤衩一下。不过不管何种说法,无论这个哨所到底是谁建的。中国目前修路,应该就是往那个哨位延伸的感觉。

四、中国和不丹边界问题。 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本身就不清晰,分水岭画界,到处都是山,具体那个岭?可操作性很大的,谁拳头硬谁有理,谁脸皮厚谁吃的多。 按某种说法,就是相当于在一个精度很差、而比例尺又很小的地图上,用粗线笔画了一个边界,虽然大致走向没有争议,但是如果改成高精度大比例尺的地图,边界就乱七八糟,很多地区不明了。 此次边界冲动发生地是在中国不丹边界,为何印度跳出来了?这就不得不说说不丹。 不丹现在是印度的傀儡国,说被不丹控制,其实就跟印度控制一样 五十年代末和平解放西藏,达 赖逃入不丹,追随达 赖的6400名藏人,很多成了不丹后来的上层政治人物,不丹接受这些流氓藏人,主要压力就是来自印度当局。 这给中国与不丹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1959年,中不边境贸易关闭,历史悠久的商贸往来中断。 1974年藏人卷入了谋杀不丹国王的王室内斗阴谋之中,这使得不丹人对藏人的态度大为改变,从容忍变成厌恶。 1979年开始,不丹决定将未加入不丹国藉的藏人遣送回西藏,但被印度阻止,转送印度。不丹跟西藏有血缘和宗教双重纽带关系,容留藏人,不等于参于中国分裂行动,情况非常复杂。 不丹夹加中国和印度之间,加上对印度的依赖程度,不丹对中国一直抱着“不是朋友,也不能是敌人”的态度。 中国为什么跟不丹领土争议到现在也没有解决?最大阻力就是印度,中国到2006年为止,跟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签订了边界正式协定。只有印度和不丹没有签定。 不丹在七十年代之前,没有权力跟中国单独谈判边界问题,因为印度将中不边境问题纳入了中印边境问题之中。 印度认为,如果中印边境没有协议,那么中不边界也不能有协议。就是说,中不边界不能在中印边界解决之前解决。 中不边界长550公里,存在着一条习惯线,基本上比较稳定,历史上也无怨无仇。 中不边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地形复杂),留下了一些争议,分歧比较大的一共有六块,总面积加起来有1200平方公里左右。这些都是中国的,主要依据“历史设制,防务,赋税,劳役”都有证据。但这些地方大都人烟稀少,环境恶劣,历史上管理一直很松散。 洞朗地区就是其中之一,现在的战略位置,对印度的威胁性,一下子就骤升了,印度这次跳出来是借着不丹的名义。问题的实质就在印度身上,装神弄鬼扮正义。

五、入境跟入侵的区别。 在不少人眼里非法入境就是战争,他们分不清入境跟入侵,一字之差但意义完全不同。 这是很多人的误区,所谓入侵是以武力为手段未经当事国同意的入境行为,而非武力的非法入境叫做越界,入侵和越界两者在法理上完全不同。主要原因是两国从和平环境转变到战争状态前是有一个临战状态的,比灰色地带安全等级略高。 本次事件我们有着绝对的法理事实优势,铁证如山,中印两国毕竟不是战争状态,虽然两国未划分部分边境,这最多算灰色地带,印方挑衅的行为是非武装的,好像猴子一样的低级挑衅,不知道是阿三自己智商低还是他们以为全世界智商都不高,这种给我们留下大把柄,方便了我们以后在国际法理上制约印度。 关于印军事人员携带武器非法进入我方等等,就目前来看属于非法越境,也就是下一步的升级是未知的,假设中方对目前定义的越境人员展开武力排除,如果印官方声明这是个别印军行为怎么办?目前国际话语权不在我方,同样是以目前情况来看,中方人员对等的推挤是最合适的行为,如果想动武就要等印度官方表态了,球踢还给他们不是很好吗?

六、再来讲讲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 一言不合就喊开打的,总是爱拿出老一辈革命家打仗说事,只看主席干仗,从不提老一辈干仗前后的背景和战略目的! 从1951年2月到1962年10月,解放军等待了11年又8个月。 62年对印反击,也不是印度今天过境,明天就开打,经过59年西藏叛乱,从60年印度就一直侵占中国土地,我们也是抗议了好几年,周总理还去印度谈判过,如果不是美苏都忽悠印度大搞中国,西藏有分裂出去的危险,触及了中国底线,主席也不会出手。现在有点摩擦就开干,谈的过程都不要?美国打伊拉克还和老萨谈了好几年呢。 1961年到1962年9月,印军先后在西段边境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侵占中国领土4000平方公里。这些据点,有的距我军哨所仅几米远,有的甚至建在我军哨所的后侧,切断了我哨所的后路。西段形成了印军入侵据点和我军边防哨所犬牙交错的对峙状态。在东段1962年6月印军又越过“麦线”,侵入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的克节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了入侵据点,企图改变“麦线”方向,以线北约11公里的拉则山(印方称“塔克拉山”)嵴作为边界。 这是历史上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前的形式,印度在一年时间里在中国这边建立的43个据点了。 1951年2月开始,印度就利用中国抗美援朝无暇西顾之际侵占了中国的达旺、马果等地,到1953年印军基本上侵占了门隅、珞瑜、下察隅各地,1954年又侵占了香扎、拉不底、乌热三地; 1955年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块草地;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惹两地…… 1962年,中国是在做了一定战争准备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古巴导弹危机美苏无暇顾及中印冲突的情况下,果断出击,迅速取得战果并及时回撤。从1951年2月到1962年10月,解放军等待了11年又8个月。

目前就单纯兵力来说,我们并不占优。亚东我们现在只有一个边防X团在亚东,是一个轻装的简编边防团,印军在这里有一个山地步兵师另一个旅1.3万人的兵力,不远处还驻守一个印军的山地步兵师。 具体来说。中国的亚东是插入锡金和不丹的尖刀,是个狭长的半岛状国土,三面都是印军控制的锡金和不丹国土。这里解放军驻军只有一个边防X团和部分武警边防兵力,所以兵力远远不足。 很多网友们不懂,只会喊打,以为他们喊几句口号就能吓住印度人,却不知国与国的关系是靠实力为后盾。中国武装力量在亚东处于劣势,真打起来并没有胜算。 当年对印自卫还击战,解放军投入的兵力接近印军,才有实力能击溃1962年的印军。现在没做好战争的准备,亚东没有足够的兵力、装备,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更不能随便发动战争。一线简编的边防团兵力少,缺乏重装备,战争爆发能抗击当面二十倍兵力的印军。就算是西藏军区调来部分机动兵力,位于山下调动部队、补给更方便的印度人就会站来那里什么都不做? 在中印边境东段的察隅,我方驻守的部分约有一万多平方公里,解放军驻军只有一个独立边防营,一百多人的兵力。公路通车,进去一辆参加通车仪式的汽车后,整条道路毁损,这辆车留在察隅再也用不上。国产的直升机曾飞察隅一个航次就报废。物资运进察隅要用人力背负,路上走15天。林芝军分区每年都要由军分区领导带队,组织老兵突击队,一边修路一边把新兵护送进察隅。 1962年对印自卫还击战,中国己准备了十几年,十几年运输上去的物资储备,13000名解放军打了一个星期把物资储备全部打光。后面是动员藏区的人民用耗牛往前沿送补给,用肩挑背扛往前沿送补给。你以为毛主席不想打,解放军不想打,打下去后勤补给靠什么。新疆军区反击班公湖地区,因补给困难,一万多参战部队只在前沿保留了精干的一千多人参战,其余一万多人几乎用于维持后勤补给,前线养不起那么多人。 不讲解放军的补给标准,跟解放军差不多编制和装备的俄罗斯军队,一个摩步师作战一天需要1200吨的补给物资,大家说说,这1200吨物资从成都平原、从西宁运到亚东要多少开支,一个军作战一年要多少开支。 印度在锡亚琴冰川上,乘巴基斯坦军队未在冰川上设防,突然侵入修了3个哨所。这3个雪山哨所每年花印度2亿美元的驻军和补给开支,与巴基斯坦在锡亚琴冰川持续冲突了十几年,印军己付出了两万多人的伤亡代价。 所以说,漫长的边境线没有明显的地形地物可参照,双方边防部队巡逻时很可能都会越境到对方领土。这样的越境,如果对方只有一人、两人,就可以采取武力方式拘捕后再换俘,如果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大规模越境行为,那只能采取针锋相对的顶、挤、压等方式。 西藏军区边防部队后勤保障困难,所以到现在中国的边防部队还在采取防御的方式,阻止印军向中国方向蚕食。要想改变这一切,就要中国有发动一次边境战争,并能持续打几年的能力后才能付诸行动。

七、中印冲突,印度没得到什么好处。 中国现在是直接拉高印度撤军的道德和威望门槛,印度如今是进退两难,撤军和不撤都十分难受。印度撤军,那么印度在不丹,尼泊尔的威望会损失殆尽,甚至锡金分裂势力会空前活跃,而且中国在此的基础设施建设就会去完成,对西里古里走廊的威胁会长期化,固定化,可操作。 印度不撤军,中国就会一直在此和印度纠缠,在国际上一步步升高对印度的批判,一步步升高战争威胁,同时基础建设也会推进。这个位置对中国来说就是边境地区的疥癣之疾,中国可以一直纠缠但是就是不愿意完全解决,对中国没有大的影响。 对印度就不同了,这里影响印度全局影响巨大,地缘上的东西印度,甚至影响会一直延伸到克什米尔(美国欧洲印度俄罗斯如今会联合搞乱巴基斯坦,抓手是克什米尔,美军已经加强布置ISIS到阿富汗,正准备动手,计划直接出手的就是美国ISIS和印度;中国在洞郎地区动作则是先手棋牵制印度在克什米尔的行动);政治上也对印度有全局性影响,军事上也是全局性影响,经济上印度如今搞改革也是在最关键的时刻。 今天的印度就是喉咙上卡了一块老牛筋,流着眼泪,呼吸急促,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有人可能说是在YY。客观现实是,准确的应该说是中国在大张旗鼓的不断宣传这件事情,这就是在国内和国际上制造舆论了,要知道中国还是很爱面子的,一般丢脸的事情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及。这样的冲突在边境地区很多,印度的宣传就说中国边防一年越境事件有上百起。同样的印军越境事件更多。 在大家不知道,媒体不报道的环境下,有更多越境对恃的边境事件,大家根本没有机会知道。 这些边境的小纠纷、小矛盾为什么会突然暴光在世界媒体面前,就是印度在适合的时间需要一个适合的越境行动,中国也在合适的时间需要一个对世界宣传的新闻话题。军事上肯定也在积极的做准备。如果真的发生战争,如何控制战争的规模,是否能一次性解决藏南问题都是现在中国应该考虑的问题。在不用动手也能保得领土周全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外交斡旋来捍卫多年来奉行睦邻友好政策的形象。这既是国策使然也有现实考量,一言不合就动手的俄罗斯只不过赢得了一个战斗民族的头衔,于国家发展无益于百姓福祉无益。 印度还没有侵占我领土的能力,事实上这次越界仅仅是受唆使而进行的挑衅,也可能是因为红眼病引起的恼羞成怒,没有真正的威胁。真发展成边界战争的话,有句话叫做光脚不怕穿鞋的,而我们恰恰是那个穿鞋的。我们还有一带一路要走出去,印度此时的越界行为耐人寻味,笔者想此举意图在打乱我们的节奏 大家看过马拉松比赛吗,弄几个二货在优秀选手眼前晃悠,不留神就被打乱了节奏影响了成绩。道理都是相通的,我们动手在战术上肯定是赢家,但在发展战略上肯定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有些人又该说了,打了能咋地?但是不是战略家不知如何回答。我就知道那块地他抢不走,最后印度肯定是空手而归加上转着圈丢人,不信的话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政府比你我聪明得多,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结局,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 一旦越界就当场射杀,对于敌对国家这么做确实合理合法,但是印度是我们和美国争夺的对象,还没到那一步。当然他如果不识趣,给鼻子上脸,笔者敢保证他丢人丢得比62年还惨。可什么时候动手合适呢?请参考62年,先呛他的火让他跳然后一击致命。 最后。中方军人枪口向下,印方军人席地而坐,双方没打得意思,只是两边的外交部、国防部在打口水仗。最后的结局会像2013年那样,各回各家。 中国的战略方针一直没有改变过,但也没容得外敌入侵。联合国军、苏联、印度、越南我们都打过,没有丢一寸土地,所以对国家有信心,相信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实力、有能力捍卫主权领土完整。谁挑衅就打谁那是莽夫,那是敌对势力最愿意看到的。到了该打的时候,我们解放军一定会动手!这点请放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印度军队越境进入中国,这事儿在网上可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一边是有人摩拳擦掌,喊打喊杀,指责咱们的政府和军队不作为;另一边又是另一番论调,劝大家冷静,理性看待。这其中的情绪和考量,其实挺复杂的。咱们先说说那些网上叫嚣和指责的声音吧。我觉得,这种情绪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 “国家主权不容侵犯” 的朴.............
  • 回答
    关于印度军队越界入侵中国加勒万河谷地区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边界摩擦,而是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地缘政治考量以及两国关系动态的复杂事件。一、 事件的背景与经过: 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中印两国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线,尤其是在西段(即加勒万河谷地区所在区域),存在着长期的.............
  • 回答
    印度从加勒万河谷撤军的事件,及其在印度国内引发的复杂反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不仅仅是两支军队的简单调动,背后牵扯着印度国家安全战略、国内政治博弈、民族情绪以及对地区力量平衡的认知。要理解这次撤军的“为何”和“怎样”,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撤军的背景与可能动因: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关于.............
  • 回答
    印度疫情下的黑市乱象:一瓶氧气 600 美元,为何如此高价?对中国有何影响?印度当前严峻的疫情形势,不仅是生命健康的危机,也催生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社会乱象,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氧气黑市的猖獗。一瓶氧气高达 600 美元的天价,相当于当地人半年甚至更久的工资,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供需失衡的残酷现实,更.............
  • 回答
    这次中国政府协调国内外航司前往印尼巴厘岛接回受困旅客,可以说是一次非常及时且有力的体现了国家对海外公民保护的重视,也展示了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组织协调能力的提升。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解读这件事。一、 事出有因:突发状况下的公民安全至上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出现“受困旅客”的情况。通常,巴厘.............
  • 回答
    “美媒称‘印度拥有 13 亿人口,目前才拿 3 枚奖牌’”——这样的报道,单看标题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些联想,尤其是将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与相对较少的奥运奖牌数放在一起比较。要看待这样的报道,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审视报道本身的来源和意图。 媒体的视角和受众: “美媒”通常.............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2021年10月11日西部战区发言人龙绍华就中印第十三轮军长级会谈发表的谈话,并探讨如何看待这次会谈。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背景: 持续的边境对峙: 自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中印两国在实际控制线(LAC)沿线多个地点持续处于军事对峙状态,特别是班公湖、加勒万河谷.............
  • 回答
    印度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并无视美国警告,这一行为在地缘政治和经济层面具有多重信号意义,涉及能源安全、地缘战略、经济利益以及大国博弈等多个维度。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能源安全与战略自主的体现印度作为全球人口第二大国家,能源需求巨大,长期面临能源进口依赖问题。近年来,印度在能源进口结构上.............
  • 回答
    经济学家任泽平的社交账号被禁言事件,以及其此前提出的“印钞 2 万亿鼓励生育”的建议,是当前社会舆论中备受关注的话题。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起因与背景1. 任泽平是谁? 任泽平是一位在中国经济学界和资本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经济学家,曾任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
  • 回答
    叙利亚难民危机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事件,涉及人道主义、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要全面理解,需要从其根源、发展过程、主要影响以及各方反应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事件的根源:叙利亚内战的爆发与持续理解叙利亚难民危机,首先要回到其最直接的根源——叙利亚内战。 2011年“阿拉伯之春.............
  • 回答
    最近知乎员工们因为公司发的月饼集体出现腹泻症状,这事儿在网上闹得挺大,也挺让人揪心。怎么看这事儿呢?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事件的直接影响和员工的遭遇: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那些收到并食用了这批月饼的知乎员工。本来,公司发月饼是件好事,是一种福利,是一种心意,大家高高兴兴地收下,也许.............
  • 回答
    此次东京奥运会期间,中国网民的“抗日情绪”显著高涨,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情绪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层面的根源,也与当前的网络环境、社会心理以及国际关系紧密相连。一、历史情感的积淀与现实的触媒: 历史记忆的深刻印记: 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
  • 回答
    关于赵薇事件,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感到复杂和惋惜的公众话题,影响范围之广,后续的解读也十分多元。要详细地讲透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事件的爆发与“消失”:最直观的感觉是,从2021年8月底开始,赵薇在公众视野中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了。最直接的信号是: 作品下架: 她参与的许多经典影视.............
  • 回答
    起点最近关于“禁止描写牵手以上男女接触”的规定,确实在网络文学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把这个事情的背景交代清楚。起点作为国内最大的网络文学平台之一,上面内容包罗万象,尤其是大神们写的小说,很多都是读者追了多年的心头好。但就像任何一个大型内容平台一.............
  • 回答
    泰国最近的政治事件,特别是围绕大选和新政府组建的这一系列波折,确实是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解读的。这不仅仅是泰国内部的一场人事变动,更是其长期政治生态、社会力量博弈以及国际影响交织下的一个缩影。历史脉络与深层根源:首先,要理解这次事件,不能脱离泰国近年来持续的政治动荡。自2006年军方政变推翻他信·西那.............
  • 回答
    2019年底,一种前所未见的新型冠状病毒悄然出现,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肺炎大流行。这场被称为COVID19的事件,不仅是医学上的巨大挑战,更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病毒的起源与传播:关于病毒的起源,目前科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最早可能来源于野生动物,通.............
  • 回答
    这次篮网抢七失利,说实话,挺让人五味杂陈的。作为篮网球迷,经历了过去几个赛季的波折,特别是杜兰特、欧文、哈登三巨头组建后的高期待,然后又是各种内耗、交易,到如今只剩下杜兰特独自扛着球队艰难前行,看到他在抢七的关键时刻,拼尽全力却依旧难逃被淘汰的命运,那种心情,真的很复杂。要说篮网这次抢七失败,原因其.............
  • 回答
    中国因签证问题未能派代表团参加国际宇航联(IAU)大会,这件事,怎么说呢,挺让人琢磨的。毕竟,这可是全球宇航界的大事,各国航天机构、科学家、工程师们齐聚一堂,交流最新研究成果,讨论未来发展方向,甚至还能碰碰火花,激发出新的合作项目。中国作为国际航天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尤其是近年来在空间站建设、探月工程.............
  • 回答
    沈阳的这次疫情防控,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心。作为一座东北的重镇,沈阳的疫情动态,不仅关系到本地居民的生活,也对周边的省份有着一定的影响。咱们就来聊聊这次沈阳的防控,尽量说得细致点。初期情况与应对:最早的病例出现,说实话,很多人都觉得有点突然。沈阳当时似乎并没有像一些南方城市那样,早就进入高度警惕的状态.............
  • 回答
    俄乌冲突爆发至今,信息爆炸和观点碰撞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激烈,其中舆论战扮演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比以往的任何冲突都更加关键和复杂。这场冲突的舆论战,与其说是简单的宣传,不如说是现代信息技术、心理学、地缘政治角力在战场之外的另一条主战场。1. 信息的“颗粒度”与“速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塑造认知以往的舆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