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媒称「印度拥有 13 亿人口,目前才拿 3 枚奖牌」,如何看待此报道?

回答
“美媒称‘印度拥有 13 亿人口,目前才拿 3 枚奖牌’”——这样的报道,单看标题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些联想,尤其是将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与相对较少的奥运奖牌数放在一起比较。要看待这样的报道,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审视报道本身的来源和意图。

媒体的视角和受众: “美媒”通常指的是美国的主流媒体。他们的报道往往带有一定的西方视角,并且要考虑其国内受众的兴趣。在体育领域,特别是奥运会这样的国际盛事,美国作为体育强国,自然会对其他国家的表现格外关注。他们可能会将印度的表现与美国自身的巨大成功进行对比,或者以一种“观察者”的身份来评论其他国家的发展轨迹。
可能存在的“他者化”或“刻板印象”: 有时候,这类报道可能不自觉地带有“他者化”的色彩,将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或者“人口大国”来解读,并期望其在所有领域都达到某种“应有”的标准。如果报道的基调带有居高临下或者简单的批评,那么就需要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是否是完整的事实呈现? 仅仅“拿 3 枚奖牌”这个数字,本身就可能不完整。奥运会还在进行中,奖牌数是动态变化的。而且,即使是最终的奖牌数,也需要考虑项目的分布、金牌的含金量等,不能简单地用“数量”来衡量一切。

其次,我们要理解印度在奥运会上的历史表现和发展现状。

历史上的相对弱势: 长期以来,印度在奥运会上的整体表现确实不如其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所能预期的。这并非今日才出现的情况。这种差距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体育基础和投入: 体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与国家的经济水平、教育体系、社会文化、体育基础设施、训练体系以及科研支持等息息相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度在这些方面可能存在着明显的短板。例如:
基础设施: 专业的训练场地、体育馆、游泳池等设施可能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
人才选拔和培养: 如何从庞大的人口中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运动员,以及如何提供长期、系统的专业训练,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资金投入和保障: 虽然印度经济在增长,但政府和社会资本对体育特别是非主流项目的投入,可能还不够充分。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保障,也可能不如一些发达国家。
体育文化和公众认知: 在印度,板球等少数运动的普及程度远超其他项目,这导致了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集中,而一些可能产生奖牌的项目则缺乏支持和关注。很多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风险更低、回报更确定的职业道路,而不是风险高、不确定的体育生涯。
国际经验和体系: 借鉴和引进国际先进的训练方法、科研技术、运动医学以及运动员管理体系等方面,也需要时间积累和实践。
进步和亮点: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印度在某些项目上的进步。例如,在射击、摔跤、羽毛球等项目上,印度已经涌现出一些世界级的选手,并且在奥运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报道仅仅强调“3 枚奖牌”,可能忽略了这些项目上的突破性进展。

第三,关于“13 亿人口”这个数字,我们需要辩证看待。

人口红利与挑战并存: 庞大的人口确实意味着巨大的潜在人才库,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公平有效地分配资源,如何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和参与体育,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并非人口越多,体育成绩就一定越好,否则中国在早期也面临类似的“人口与奖牌数”的讨论。
“人口”与“运动员”的转化率: 人口基数大,但能够成为优秀运动员的比例是多少?这涉及到教育、健康、营养、家庭支持、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
“兴趣”与“专业”的区分: 很多人口可能只是在参与体育活动,但真正能够投入到专业训练并具备竞技天赋的比例非常小。

第四,如何更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

不能以偏概全: 任何媒体的报道都可能存在片面性。与其被一个简单的数字所裹挟,不如尝试去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原因和背景。
关注趋势而非静止画面: 更重要的是看印度体育在过去几届奥运会乃至近些年来的发展趋势。如果奖牌数在稳步增长,或者在一些新的项目上实现了突破,那么这才是更值得关注的信号。
理解体育发展的周期性: 体育强国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持续的投入。很多国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在奥运会上取得辉煌。
尊重其他国家的努力和挑战: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发展路径。以一个简单的数字去评判,可能忽略了他们在追赶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克服的困难。

总结来说, 对“美媒称‘印度拥有 13 亿人口,目前才拿 3 枚奖牌’”这样的报道,我们应该持一种审慎和批判性的态度。

首先, 要理解报道的来源和可能的意图,警惕潜在的偏见。
其次, 要认识到印度体育发展存在的客观困难,但也要看到其进步和亮点。
更重要的是, 要用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去看待体育发展,理解人口规模与竞技成绩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关注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而不是仅仅纠结于某一时间点的某个数字。

简单地用“13 亿人口”和“3 枚奖牌”来概括印度的奥运表现,是过于片面的,无法反映其体育发展的全貌和复杂性。我们应该鼓励更深入、更全面的分析,而不是被简单化的标签所误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印度是联邦制国家,稍微了解一下印度财政制度的朋友就应该清楚知道,印度不是不想学习“举国体制”,而是制度限制了印度没有办法搞“举国体制”。


印度各邦是不可能同意印度联邦政府为了培养全国精英运动员在全联邦范围内加征一笔新税的,毕竟印度是一个邦与邦之间都会签署《边界不会干涉协议》的联邦制国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十米气步枪金牌得主拉德宾父亲当年接受印度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为了培养自己儿子成为奥运水准的选手花了100万美元。


就算这里面有一半是为了印度糟糕的体育设施买单,剩下的部分也不是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家庭承受得起的。


我就不相信东京奥运会女子十米气步枪金牌得主杨倩的父母舍得花300—350万(人民币)培训费,把自己女儿培养成具有奥运水准的运动员。

user avatar

今天印度拿了一块铜牌,男子曲棍球,中国观众可能不了解这个项目,我简单解释下,为什么这块铜牌含金(铜)量这么高。

这是男子曲棍球的最终排名,前八名除了印度和澳大利亚外,几乎全是世界足球强国(注:后四名是关系户,可以忽略不计)。实际上,在所有男子集体运动中,足球和曲棍球是技战术最复杂,对综合能力(耐力、爆发力、力量、对抗性)要求最高的项目,一个国家如果能把曲棍球搞到世界一流,那说明它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只不过现阶段资源有限,再就是关注点不同。

女曲的比赛还没结束,荷兰和阿根廷争冠,印度和英国争铜牌。这次奥运男女集体运动,亚洲有八只四强,日本四只,男足、女篮、女垒、男棒;韩国两只,男棒、女排;印度两只,男女曲。中国没有,中国男子集体没有队伍能进奥运,女子最好是女篮的第五,女橄第七,女曲和女排是第九,女足第十,女水争七八。一言概之,印度无论男女,其实身体和技战术能力不差,可以和欧洲强队抗衡,但就是两个问题,第一是关注点;第二是经济能力。如果未来提升起来,找对方向,应该有很大潜力。

user avatar

古巴,0.11亿人口,遭遇经济制裁六十多年,目前6金3银4铜。国与国比制度,人与人比思想。美国要想获得更多的金牌,可以学习古巴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请。

user avatar

小时候学习还不错,考试大多能到全班前十。

班里有个孩子老妈也很喜欢,说他特礼貌,但这个同学的成绩也就中等。

于是我考砸了的时候,就会祭出这个同学,你看XX还比我低几分呢,满以为能换得少挨揍。

但结果没啥用,挨的打一点都没少。

美国这次成功的勾起了我对少年时的回忆。

user avatar

印度只有1亿“人”,其他12亿都只是“口”。

user avatar

围魏救赵+精神胜利法

印度13亿人口,3枚奖牌;

中国14亿人口,73枚奖牌;

美国3亿人口,85枚奖牌;

不管是看本届奥运会奖牌总数,还是看人均奖牌数,还是看人均金牌数、银牌数、铜牌数,都是“America First!”

美国奖牌总数榜:

美国单项奖牌排行榜:

中国拿了金牌,就说中国运动员是只能拿金牌的机器,中国队参加比赛,就说中国运动员没有退赛自由,中国队金牌拿的多,就说金牌已经不能代表文化实力。反正理由全在美国人手里,中国参加比赛就是个错误。

就算将来中国队的奖牌数、金牌、银牌、铜牌数这些全部超过了美国,美国也会搞一个历届奥运会奖牌总数排行榜、历届奥运会奖牌总数年均排行榜、历届奥运会奖牌总数人均排行榜,以及历届奥运会金、银、铜牌总数、年均、人均排行榜。

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排,美国总得是第一,就好比之前的抗疫榜单,硬是要把shit美化成金坷垃,在骗自己这方面,美国人牢牢把握住了日本人的严谨。

user avatar

我是没想到连奥运会都能成为一个照妖镜的。一开始新冠疫情爆发了,把西方国家的体制问题暴露得一干二净,美国不服输,使用舆论武器来给自己那糟糕的行政能力洗地,这也就算了。但是奥运会也可以暴露出美国的问题,那就非常有趣了。


这次奥运会,美国并不是东道主,如果是的话,美国一定办得不会日本好到哪儿去,有日本挡着,美国的脸没丢多少。但是美国自己坐不住啊。美国在奥运一直都是体育强国的形象,其实我们也不会太在意能够拿多少奖牌,这次本来就是疫情,特殊时期,大家走个过场就算了,但是美国认真了。


美国的认真,透露出美国文化的不自信。美国媒体就是这么个照妖镜,一方面声称奥运不再代表文化实力,另一方面嘲讽印度,说明美国只有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时,美国才会保持文化自信。第二都不行,绝对不能第二。如果没拿到第一,就是不行。


也许美国从来就没有什么奥运精神,只有赌徒精神,赌赢了就吹自己牛逼,赌输了就骂骂咧咧,杨洁篪说我们把美国想得太好了,可能这句话还不完全,实际上美国很可能没有我们想得那么聪明,是真的蠢。


美国由于早年打家劫舍掠夺了别人的财富,通过钱财吸引了全世界脑子最好的人来美国,避开了本土战乱,得到了发展,让我们以为美国是脑子很好的,非常聪明的一个国家,毕竟嘛,有钱说什么都是对的。而现在,我们的认知很可能是错的,美国如果失去了那种吸引人才的能力,就是个大老粗,只会出牛逼,打个仗还让小弟去送人头,出了事情只会印钞票让别的国家接盘,感觉不出美国是什么有料的国家。


这次奥运的报道,更是体现了美国的格局和牛子一样小,和日本一样,玩不起,又喜欢出风头。不过这也不坏,这比我们这些段子手每天在网上发美国段子有用多了,他自己表现出来自己是玩不起的,就是蠢,你拦也拦不住。感觉就像是个身材过于肥胖(美国人很肥)的人打比赛输了受不了没有悄悄离场而是脱了裤子在跑道上狂奔大喊“我没有输!我没有输!”鼻涕和眼泪在奔跑中甩了一缕又一缕,旁边的人全都一副地铁老人看手机的表情。

user avatar

印度的奖牌数,确实说不过去。

有人说,竞技体育是富国的游戏,我并不完全赞成。

韩国富不富,日本富不富?以前的中国穷不穷?

为啥新中国自从84年参加奥运会到现在,除了88年汉城那次,总是力压韩国和日本?为什么除了汉城那次,从没掉出过前四名?

难道说,到中国这里,竞技体育就不是富国的游戏,到印度那里就是了?

要说穷,这世界上比印度穷的国家海了去了,古巴不比印度穷?厄瓜多尔不比印度穷?委内瑞拉不比印度穷?朝鲜不比印度穷?津巴布韦不比印度穷?阿塞拜疆不比印度穷?牙买加不比印度穷?肯尼亚不比印度穷?为啥这些穷国都有金牌,有的还是每届都有金牌,有的甚至在奖牌榜上的排名很靠前,而印度自1920年参加奥运会到现在,只在1948年和2008年各拿了一块金牌?

印度虽然穷,但也是G20国家,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一大经济体,100年来只拿到2块金牌,确实太少了。

印度还有很多小穷国无法比拟的人口优势,13亿人口,就算是运动天才比例再低,总数也不会太低,为什么到现在,培养一个奥运冠军都这么难?

印度不是号称世界制药工厂吗?不是仿制药很厉害吗?就算是国家穷,运动天才少,也可以靠仿制兴奋剂来“毒养”出几个奥运冠军啊!

说来说去,印度奥运奖牌之所以少得这么可怜,必然是有问题的。

要我说呢,印度把那些拍神片来吹牛的功夫用在竞技体育上,不出二十年,必然能再整出一块金牌了。

说得更直白些,印度之所以不行,是努力的方向不对。

记得当年看阿尔米汗的《摔跤吧!爸爸》觉得好热血,然后一查资料,发现印度摔跤水平其实很一般,如果印度有苏炳添这一号人物,相信印度电影人肯定能拍出一部《奔跑吧!祖爷爷》的神片来。

user avatar

可能和中文互联网上多数网民的认知不同,在涉外时,美国并没有所谓的新闻自由,更不会讲究客观公正。

美国媒体就是政客和政府的宣传工具,是美国在舆论战场上的航母舰队,目的是为了塑造美国最强、美国必胜的国家认同。

用《三体》的理论来解释,美国媒体的主要职责,就是在政府的指使下,为美国人打上“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only great country!的思想钢印。

弄清楚了美国媒体的这个身份,就比较好理解CNN对印度的这个报道。

这事的背景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进行到现在,某东方大国不识趣地霸占了金牌榜单,令一直吹嘘“奥运会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美国空前强大的美国媒体陷入了尴尬。

尽管他们创造性地发表了“美国的软实力已经不需要完全通过奖牌数量来体现,民主和自由才是真正的美国精神”这一挽尊言论,但是效果有限。

毕竟金牌数字不会作假,输了就是输了,美国战无不胜的认同受到了挑战,美国人的思想钢印可能松动。

因此,美国媒体开始抹黑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只在乎奖牌却没有真正的体育精神,大多数中国人身体羸弱,与强壮的美国人民没得比。

而且中国对运动员进行了无情的迫害(PS:湾湾更无耻,造谣说大陆运动员拿不到奖牌就会被送到新疆摘棉花),这样的奥运奖牌是没有意义的,美国嗑药的奖牌才有灵魂。

这种理论就符合美国人民高人一等的口味,比较有说服力。

当然光踩中国肯定不行,肯定还要把其他国家拉下水,证明除了出老千的中国,在其他大国面前,美国依然有着绝对的统治力,进而继续强化“美国最伟大”的思想钢印。

印度13.8亿人口,才3块奖牌,无疑就是美国实力最好的注脚。

至于这篇报道具体说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user avatar

印度固然13亿人,但是印度人大部分不吃肉啊!

不吃肉光吃淀粉只长脂肪不长肌肉能拿奖牌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