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媒称「美国 10 %富人持有全美 89 %股票」,如何解读这一现象?反映了哪些问题?

回答
美媒称“美国10%富人持有全美89%股票”这一现象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数据,它揭示了美国财富分配的严峻现实,并反映出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一、 数据解读:冰山一角下的财富集中

首先,要理解这个数据本身:

“10%富人”的定义: 这个“富人”通常是指净资产排名前10%的群体。在美国,这个门槛会随着时间和经济发展而变化,但通常意味着拥有相当可观的资产,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企业股权等。
“全美89%股票”: 这指的是所有在美国上市公司流通的股票市值中,有89%被这10%的富人所持有。这代表着股票市场上的绝大部分所有权和潜在收益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美媒称”: 这个说法需要追溯其原始来源,通常是来自经济研究机构(如美联储、IMF、OECD、以及一些独立的经济学研究团队)、金融分析公司或知名媒体的调查和报告。这些报告通常基于公开的财务数据、税务记录和财富调查。

二、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极端的财富集中?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

1. 资本回报率的优势 (K > G):
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提出了一个核心论点:资本的回报率(r)往往高于经济增长率(g)。
资本回报率(r) 包括投资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资产所带来的利润、利息、股息和租金增长。
经济增长率(g) 代表着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反映了劳动生产率和人口的增长。
当r > g时,已经拥有的财富会比工资收入更快地增长。这意味着富人通过其庞大的资本存量,能够产生更多的财富,从而进一步扩大与普通民众的财富差距。股票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资产,其增值能力往往能实现可观的“r”。

2. 投资渠道的不平等:
高门槛的投资产品: 许多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如对冲基金、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等,其投资门槛非常高,普通人根本无法参与。这些投资往往能产生比公开市场股票更高的回报。
信息和专业知识的优势: 富人通常拥有更好的信息渠道、更专业的财务顾问和更先进的投资策略。他们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抓住投资机会,并规避风险。
时间成本: 普通人忙于工作和生活,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投资。而富人及其团队可以将大量时间投入到资产管理中。

3. 税收政策的设计:
资本利得税与劳动所得税的差异: 许多国家的税收制度对资本利得(如股票增值、股息)的征收税率低于对劳动所得的税率。这使得通过投资致富的人比通过辛勤工作致富的人在税负上更占优势。
遗产税的相对宽松: 如果遗产税较低或存在漏洞,财富就可以在家族内部代代相传,进一步巩固了富人阶层的财富优势,并将其传递给下一代。

4. 金融市场的结构和运作:
股票市场的波动性: 尽管股票市场整体上能带来回报,但其波动性也意味着高风险。只有拥有足够资本的投资者才能承受短期内的损失,并从长期的增长中获益。
机构投资者的主导: 大型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在股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拥有大量资金的富人可以通过直接持有股票或通过这些机构进行投资,间接控制着大部分股票。

5. 社会和历史因素:
起点不平等: 许多富人是继承了巨额财富的“富二代”,他们从一开始就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拥有更多资源去积累和增长财富。
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 科技创新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这些财富往往集中在少数科技巨头公司的创始人、早期员工和早期投资者手中。

三、 这个现象反映了哪些问题?

“10%富人持有全美89%股票”这一现象并非孤立的经济数据,它深刻地反映了以下几个关键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1. 日益加剧的财富不平等: 这是最直接和最显而易见的问题。财富的极度集中意味着社会资源分配的严重失衡。大多数人在经济增长的蛋糕中只分得很小一块,而少数人则占有了绝大部分。

2. 经济增长的红利未能普惠大众: 尽管经济在增长,股市在上涨,但这种增长的成果并没有有效地传导到普通民众的收入和财富中。大多数人可能拥有少量股票(或者根本没有),其增长速度远不及富人的财富增长。这加剧了普通民众的“被落下”感。

3. 社会流动性的挑战: 当财富高度集中时,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往往会降低。出身贫寒的个人更难通过努力工作和良好教育来积累可观的财富,实现阶层跃升。财富的代际传递变得更加重要,固化了社会结构。

4. 政治和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 拥有巨额财富的人往往拥有更大的政治影响力和经济话语权。他们可以通过政治献金、游说等方式影响政策制定,使其更加有利于富人阶层(例如,支持更低的资本利得税、更宽松的金融监管等)。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即财富带来权力,权力巩固财富。

5. 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长期以来,巨大的贫富差距和财富不平等容易导致社会不满、怨言和不稳定。当大多数人感到机会不均等、经济系统不公平,且自身经济状况难以改善时,社会冲突的风险就会增加。

6. 消费能力与经济增长的脱节: 虽然富人拥有大量财富,但他们的消费倾向相对较低(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储蓄和投资)。相比之下,普通民众的消费占其收入的比例更高。如果财富过度集中在低消费倾向的群体手中,可能会抑制整体经济的有效需求和增长潜力。

7. 对民主制度的威胁: 当财富与权力紧密结合时,可能会侵蚀民主制度的基础。少数富人的声音可能被放大,而多数人的声音则被淹没,导致政策无法真正反映民意和公共利益。

四、 如何看待和应对?

理解了这些问题,自然会引出如何应对的思考:

改革税收政策: 提高资本利得税,审视遗产税和财富税的可行性,确保税收制度更加公平。
加强金融监管: 防止金融市场过度投机和操纵,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增加教育和培训机会: 提高劳动者技能,增加其在经济增长中的收益份额。
支持小企业和创新: 创造更多创业机会,让更多人能够通过创新和努力获得财富。
推动收入分配改革: 通过最低工资标准、工会力量等方式,提高劳动者的议价能力和收入水平。
促进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 努力消除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距,让每个人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

总结来说, “10%富人持有全美89%股票”这一现象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长期发展中,财富分配机制出现严重失衡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数字上的差距,更是对社会公平、经济可持续性和政治稳定性的严峻挑战。理解这一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是认识和解决当前许多社会经济困境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以为二八分化是20%的人掌握了80%的财富,但是招行内部数据告诉你,中国目前的事实是占比不到2%的用户占了总资产的82.15%

根据招商银行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招行零售客户总数是1.58亿户,其中金葵花及以上客户(金融资产50万以上)为310.18户,占客户总数的1.96%。零售客户总资产是89417.57亿元,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总资产是73455.87亿元,占零售客户总资产82.15%。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去年的人均收入,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2020年平均工资为97379元,看到这个数据,我感觉就很离谱,现在人均收入都这么高了吗?这折算下来月薪都是8000了,而且薪资一般都是不加年终奖等各种奖金的,这个非私营单位,言外之意就是公有单位啊,那年终+奖金岂不是更高,好家伙,月薪至少1万往上了吧!

我再去搜了一下全国招聘薪资,北上深的平均薪资都超过1万啦,好家伙,去年才全面小康,今年城镇居民就要全面富有。这年头只要是上网打字看新闻的,月薪都是1万起步了啊,这让我这种月薪三五千的人还怎么活?

说实话,最近我挺焦虑的,本来1爽=6.4亿已经让我开始质疑市场的扭曲;前天深交所还要来刺激我,说股民账户平均资产60万,我又被平均了;偏偏昨天又手抖,看了招行发布的《2021私人财富报告》,高净值人群人均可投资资产居然高达3209万。

好家伙,我这是一个人均都没有靠上,全都是被迫人均了啊。还有没有王法,有没有天理?我都不在你们的调研圈,凭什么就把我人均进去了呢?被人均会分钱吗?被人均有补贴吗?啥都没有你跟我说个蛋?


人均薪资120万,你焦虑吗?

看到这些数据,网友们开启了嘲讽模式,其中第一条就质疑这是不是把全国董事长的工资都算进去了?

欸,你还别说,上市公司董事长的薪资还真的是公开信息,我们就来看看中国最优秀的这群人工资到底是多少?让董事长们也焦虑一把。

我统计了一下,目前有3387家上市公司公布了董事长薪酬,平均薪资是120万,这薪资好像也不高啊。要知道,A股上市公司可是中国最优秀的一批企业了,而上市公司董事长的薪资绝对是国内薪资的天花板,全国一共也就四千来个人,理论上薪资应该出奇的高。

但120万的薪资水平,岂不是刚好达到知乎的吹牛门槛?董事长们?你达到这个门槛了吗?进一步查看董事长们的薪资分布,发现薪资超过120万的还是少数,连一半都没有,大多数人的薪资在40—100万之间,甚至还有164家企业的薪资低于20万,看来董事长这碗饭,也没有那么好吃。

然后在统计董事长薪资的时候,我又酸了,尽管平均薪资不是很高,但是那些大公司董事长的薪资是高得离谱,表面上薪资超过千万的公司有15家,而且大家也知道,董事长和高管们的收入基本不是来自于薪资,主要是来自期权、年终提成、股票激励以及一些额外收入,能让你看到的薪资,恐怕只占其真实收入很小的一部分。

得,董事长们的薪资高不可攀,我还是研究一下上市公司平均薪资排行榜吧,看看哪个公司薪资最高,想要去深度观摩一下,如果下次要换公司,岂不是优先去面试一下平均工资高的,当真是月入十万不是梦,年入百万是起点。


年入184万,A股第一高薪?


看了一下薪资前十榜单,平均薪资最高的是渤海租赁,平均薪资达到年入184万,而且领先第二名50万之多,这公司待遇好得离谱。

话说,这公司没听说过啊,不行,秉承着寻找下家的心态,我一定要搞懂为什么渤海租赁的平均薪资这么高,这简直不是上市公司的正常水平,我抱着崇高的敬意打开了渤海租赁的财报,试图探讨平均薪资的意义。

按照一般的角度,公司平均薪资高,那这公司经营一定是好到爆炸,客单价超高,要么是微软、台积电式的高科技行业,人人都是精英;要么是行业垄断,吃牌照饭,不缺钱。但这个渤海租赁,怎么看都不满足这两条啊,去年一年亏损了77亿,就这?员工平均薪资180万?继续寻找财报中的蛛丝马迹,找到董事长和各大董事的薪酬,发现他们的薪资才80万左右,这是什么情况?莫非是我数据统计错了?不应该啊,我分明看到公司员工612名,累计薪酬超过11亿,计算下来确实是平均薪资184万。

终于,我在财报中发现了这么一句话“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及公司境内子公司员工128人,2020年度支付人工成本4855.4万元,境外子公司员工484人,2020年度支付人工成本113,317.1万元。”

好家伙,原来国内员工平均年收入是40万,国外员工的平均年收入234万,不仅比国内薪资高5倍,比董事们的薪资都要高3倍,这就离谱。

所以,渤海租赁人均工资高是真的,但是是海外业务,跟国内业务还真没什么关系,我估计渤海这112名国内员工也是被无情平均了。而且员工平均薪资跟董事薪资差不多,我怎么看怎么就觉得是个悬疑剧!


年入1.1万,A股最惨?


看完了最赚钱的公司,那不得看一下最惨的企业ST中绒,去年年均收入才1.1万,折算下来平均月薪900块,欸,话说咱们中国最低月薪要求都是1460了,你这上市公司平均薪资不到1000,我不得不佩服中绒的33名壮士,居然还能继续办公?

打开年报,本来以为中绒工资这么低,肯定是濒临倒闭,只有几个创始人在做最后的破产清算工作,但他去年居然赚了三千多万,这你敢信?

原来中绒就是做羊绒、羊毛、亚麻之类的纺织品采购的,难怪在人员这么少的情况下还能赚三千多万利润,但是你一个技术生产人员都没有,还是有些离谱,当真就做个绒毛中介,赚个信息差的钱?

看了上市公司的最高和最低收入,发现薪资差异非常大,人均收入这个统计指标,跟我们真没有半毛钱关系,你和马云的人均资产能震慑亚洲,关你什么事?我和巴菲特投资人均赚500亿刀,关我什么事?

这样的人均,还有参考价值吗?

最后,更多干货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原来是凌乐

user avatar

这新闻其实有误导性,原文如下:

The wealthiest 10% of Americans now own 89% of all U.S. stocks held by households, a record high that highlights the stock market’s role in increasing wealth inequality.

这89%不是所有股票的,而是占所有家庭持有的89%,这太正常了。

美国散户本来就少,很多人的退休计划也是通过基金信托的方式进行的,这些都不算是家庭持股。富人的资产一般是家族办公室持有,这个按理说是应该算机构的,但是我估计他也是算进家庭持股了,所以才会得到89%这个数字。

当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肯定是事实。

一直以来富人都是通过持有资产来达到让财富增值或者保值的,股票只不过是一种流动性更好的资产,能够放大这种效果而已。

美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得早,富人当然有更多的机会不断地造富。富人的资产90%都是股票,从1950年到现在的比例差不多是这样[1][2]。

这70多年的时间,美股的每一次大跌都是机会。

而之所以这些机会对于富人来说是机会,而对于穷人来说却未必如此,原因就是富人有充足的现金流。这不仅能让他们在危机时候活下来,还能让他们在危机时候可以抓住机会。

巴菲特全资拥有大量现金奶牛,这些企业即便在经济不好的时候也能提供大量现金。

李嘉诚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现金流是他最看重的企业指标。

而刘銮雄则是玩得最6的一个,凭着自己在核心地段地产的充沛现金流,不断地在资本市场上进进出出,成倍造富。

其实即便是资本市场有待完善的我国,可能富人的资产也绝大多数以股票形式存在,当然不一定在A股。

欢迎关注公众号:后天在说

  1. 兰小欢:置身事内
  2. Income and Wealth Inequality in America, 1949–2016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