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与印度怎么了?

回答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大国。两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和冲突。理解两国关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历史渊源:

古老的文明交流: 中印两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史,自古以来就有文化、宗教和贸易往来。佛教的传播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丝绸之路也促进了两国的贸易。
近代边界问题和冲突: 20世纪以来,特别是印度独立后,中印两国在喜马拉雅山脉的边界问题上产生了深刻的分歧。这主要是由于两国在划分边界线时存在不同的历史依据和理解。
麦克马洪线: 英国在殖民时期单方面划定的“麦克马洪线”是中国一直不承认的,认为该线不合法且侵占了中国部分领土。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 这是两国关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冲突事件。战争的起因复杂,包括边界争端、战略地位以及当时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战争以中国获胜告终,但对两国关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至今未完全愈合。

当前双边关系的主要方面:

1. 边界问题和军事对峙:
未解决的边界: 中印两国至今未能就绵延数千公里的边界线达成一致。双方在实际控制线(LAC)的理解上存在差异,这导致了频繁的摩擦和对峙。
边境地区的军事集结: 近年来,两国在边境地区都加强了军事部署,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部队轮换和演习等。这增加了地区的不稳定性,也容易因偶发事件升级为冲突。
加勒万河谷事件(2020年): 这是两国关系近年来最严重的冲突。在加勒万河谷地区,两国士兵发生了肢体冲突,导致双方均有人员伤亡。此事件后,两国关系急剧恶化,谈判和接触受到严重影响。
拉达克地区: 双方在拉达克地区(尤其是阿克赛钦地区)的争议是边界问题中最敏感的区域之一。

2. 经济关系:
贸易往来密切: 尽管政治关系紧张,中印之间的贸易额却非常巨大。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印度也向中国出口大量商品(如农产品、矿产等)。
贸易逆差: 印度长期以来对中国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印度政府对此表示担忧,并曾采取措施试图减少逆差,例如加强对中国产品进口的审查和限制。
中国在印度的投资: 中国企业在印度进行了一些投资,但近年来,印度出于国家安全和经济自主的考虑,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实施了更严格的审查和限制。

3. 战略竞争和地区影响:
地缘政治竞争: 中印两国都在争夺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南亚次大陆。
“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地区引起了印度的高度警惕。印度认为该倡议可能加剧其战略困境,特别是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CPEC)经过其声称拥有主权的地区。
印度洋地区: 两国在印度洋地区都有战略利益,包括海军活动和港口基础设施。印度视印度洋为其传统势力范围,对中国在该地区的活动感到不安。
与巴基斯坦的关系: 印度与中国都与巴基斯坦保持着重要关系,但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敌对关系使中印关系复杂化。中国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战略盟友,并且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项目所在地。这使得印度在看待中巴关系时,往往会将其视为对自身安全的一种潜在威胁。

4. 人文交流与合作:
文化交流的潜力: 两国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文化交流方面有巨大潜力,但受到政治关系的影响。
旅游和教育: 在政治关系较好时期,两国之间的旅游和教育交流也曾比较活跃。
“合作与竞争并存”: 尽管存在诸多分歧和竞争,两国在一些全球性问题上也存在合作的意愿,例如气候变化、反恐等。然而,这种合作往往是有限的,并且容易受到双边关系整体氛围的影响。

近期发展趋势:

关系恶化: 自2020年加勒万河谷事件以来,中印关系普遍被认为是自1962年战争以来最差的时期。虽然双方进行了多轮军事和外交会谈,旨在缓和边境局势,但根本性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信任赤字依然严重。
印度对华政策的调整: 印度越来越将中国视为其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在经济上,印度也在努力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在安全上,印度加强了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合作,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等区域安全机制,虽然不直接针对中国,但在地缘政治分析中常被视为制衡中国崛起的一部分。
战略模糊与务实利益: 尽管两国关系紧张,但出于经济和地区稳定的考虑,双方在某些层面仍保持着最低限度的接触和沟通,以防止误判和冲突的进一步升级。

总结:

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高度动态且复杂的议题。两国既是邻居,也是全球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竞争与合作并存,但竞争和摩擦占主导”来概括。

核心挑战: 未解决的边界争端是两国关系中最根本的症结,它直接导致了持续的军事对峙和不信任感。
战略博弈: 两国在地区影响力和国际事务中存在着激烈的战略竞争,尤其是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
经济相互依存与结构性矛盾: 尽管贸易额巨大,但印度对华贸易逆差以及对中国投资的担忧,也构成了经济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
信任赤字: 历史事件和持续的摩擦导致两国之间存在严重的信任赤字,这使得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变得更加困难。

未来,中印关系的发展将取决于双方如何管理边界分歧、如何在地区竞争中找到平衡,以及如何在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中处理经济摩擦。这是一个对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都至关重要的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和印度,都在回到历史上他们应该有的位置。

印度自古以来,就没几个大一统的时代,而这些大一统的时代,又不是完整的南亚次大陆统一,再加上英国殖民者的奴化教育,印度各邦留下的历史认同感少的可怜(对比一下毛子,印度才是真的惨)

所以分裂的印度,才是真的印度,现在被英联邦强行糅合的印度,反而是南亚次大陆历史上的怪胎。

印度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他是少数人种统治多数人种,这种政权极其不稳定,非常容易被推翻。

正因如此,印度历史上的政权每次建立,都会被极为轻松的被外来势力打垮,然后本土的人民一起当狗伺候新主子。

所以在第一波雅利安人成功入侵印度,成为印度的统治者,打下印度的基础后。

南亚次大陆每次被入侵,旧统治势力就会被压制一个等级,新入侵者会成为最高的统治阶级,一代压过一代,导致原本的土著居民成为等级最低者。

所以印度实际上的权力构造,也就成了一个金字塔型的人种分布图,这张图除了会受到外族入侵带来的打击外,稳定的能力,足以让中国古代的王侯将相们羡慕到死

(种姓制度绑定宗教,稳定的种姓结构,基本杜绝了高级种姓的财富和权力,流到到下层,所有的好东西都留在统治阶级,也就是肉烂在锅里)。

而种姓制度,本身就是王侯将相“真的“有种的制度背书,而且还是以神的名义

所以印度本体的阶级问题,自种姓制度建立以来,就从来没有发生过翻天覆地的变化。

能和印度成为反例的,就是中国。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中国古代的历史就是一群不同等级玩家逆袭的历史,开局一个碗的玩家能逆袭天下,开局是村长的npc也能逆袭,你朱家能坐天下,那我八旗子弟当然也能坐的了。

这种权力的高速更替,带来的是两国的民族性的完全不同。

一个从来没想过造反的念头,只想着死了赶紧投胎,转世做刹帝利。

一个是风云突变,肚子一饿,开始造反,为争夺权力,疯狂内卷而生。

所以纵观印度的历史,很多时候都是一滩阶级不变死水,无论怎么变,都脱离不了种姓制度的压制,而中国则是轰轰烈烈的大造反时代(为了one piece皇位) 。

(所以中、印在某些方面是两个极端,而我非常反对某些人的洗脑教育,将原本属于自己的问题改造成另一种问题,目的就是不让底层人造反。)

因为中印两国历史的不同,所以两国的民族性也不同,也因此导致了两个国家的开国历史遗留问题不同。

印度的开国,是柔性开局,死的人少,留下的遗产多,带来的问题很多。

中国的开国,是刚性开局,死的人多,留下的遗产少,带来的问题少。

印度开国,说白了就是死皮赖脸的用脑袋送人头,逼得印度殖民者离开,更为诡异的是整个过程都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

虽然死的人少,但殖民者离开时,印度的各方面基础设施没有被大规模破坏,轮开局的经济基础,印度确实比我们好一些。

但你别忘了,现在的印度,本体就是一个由不同种族糅合而成的怪胎。

印度的统治者,那帮英国殖民体系养成的精英,他们的政治智慧和战略思想,都是秉承于上一任的英国殖民者。

所以,现在印度的很多战略政策,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于英国殖民者的思想,这也就解释了印度对其他地区的侵蚀行为。

在印度人的观念中,英联邦留下的遗产应该由他们继承,而这种观念的形成,又根植于印度上层的统治者,那帮被英国殖民思想洗脑的精英,两者相互作用也就形成了今日印度自认为南亚独尊的骄傲。

而这也就解释了印度,为何会对西藏地区情有独钟。

因为西藏除了有搅屎棍留下的归属问题,还是印度自认为的北方大患,62年的那一战是印度的立国之战,是印度扩展版图中少有的一次惨败,那一场战争,是新中国实力不足外加外部势力干预,留下的一个隐患。


62年的战争,中国虽然在东线撤退,但在西线收复了阿克赛钦这块战略要地,而阿克赛钦的重要性,足以让新德里的印度精英们恐惧。

6月15号发生冲突的地方,就是阿赛克钦和印控克什米尔的交界地带,这个地方对印度的威胁,就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

顺着冲突地区的河谷向下直冲五公里,就能抵达印度的腹地,顺着高速公路,300_400公里左右(数据不怎么准),就可以直插新德里。(经评论区指点,发现我说的不怎么准确,具体情况,可以看下面的视频。)

阿克赛钦的位置重要性,已经严重威胁到印度政权的生存,印度在边境闹事,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再说了,印度军方不搞点事情,怎么从抠门的中央那里要军费?

但,2020年的印度政府,真的是地主家里没余粮。

印度,毕竟还是个高等级的半封建半经济殖民地的国家,是属于那种真的三棍子打不出个金坷垃的国家,在2020年这个黑天鹅满天飞的日子,也就没钱穷兵黩武。

印度军方总得要恰饭的嘛。

更别说军方还有分裂的意思(个人猜的)

边境搞搞事情,然后分裂的大家都有个愤怒点,搞好民族大团结,军方多要点军费,这不是挺不错的吗?

但,人终有一死,国家也要顺应历史潮流,该解体的就要解体,该当狗,还是继续回狗窝当狗。

这个时代,注定是属于众多强权并起,大家各过个的新时代,印度这样的怪胎,不应该能继续存在下去。


历史上没有大一统的观念,现在还想维持一个大一统国家,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美国靠着主体民族,外加矛盾输出和经济霸权、文化霸权勉强维持,如今经济不行了,裸游的美帝也就露出来原型。

红脖子州和蓝州的问题,已经愈演愈烈,谁都不知道内战哪一天会爆发,在我看来,不过是时间问题,更别说南美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大规模经济难民向美国的冲击,这样的情况会更加剧美帝内部的种族问题。

至于俄罗斯,不说也罢,毕竟太惨,现在的俄罗斯能维持不分裂,就已经是普京大帝的逆天之举,但未来的俄罗斯谁都说不定。

万一哪天新的慈父从棺材里蹦出来,新的苏维埃重现了那?(新沙俄)


详细情况 https://www.zhihu.com/video/1260257562475204608

印度这样的分散国家,想要维持统一,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人种认同,印度国内的人种之多,都可以开人种博物馆。

经济认同,印度连自己的国内就业问题都搞不定,还要靠大规模的劳务输出,才能完成基本就业问题,内卷程度堪比东亚地狱。

文化认同,搞印度教育,第一没钱,第二怕聪明人多了,搞内乱,万一要是被兔子趁机输出革命,统治者直接gg。

所以印度的大一统之路,难度之高,估计也是全球之最。

毕竟毛子还能靠着文化产业、大修基建、胜利日大阅兵进行国内整合,社会咱三哥除了搞民族仇恨,团结主体民族,用外部问题解决内部矛盾,他实在是找不到什么招能解决国内的分裂问题。

user avatar

喜马拉雅山也压不服的嫉妒,

珠穆朗玛峰也挡不住的厌恶。

就这么点儿事儿!

user avatar

你不理解印度人的思维。

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以和为贵,互相要给面子,留有余地。

印度人的思维方式是,等级差异和不停的占便宜。

我们国家非常好面子,古代明朝自己财政都困难了,对朝贡的小国还打肿脸充胖子往外送大礼。

而印度面对周边小国是非常强势和自大的,去研究下印度对不丹,尼泊尔的态度就知道,军队和财政都要指手画脚。

中国人做生意,如果对方很有诚信,价格公道,我们是乐于也这样的人做生意,如果对方还额外打折扣,我们会觉得赚到了。

而中国人去印度做生意,比如用在中国的商业招数,赔本赚吆喝,接近成本价出售来讨好顾客的行为完全没有用。印度人会继续向你讨价还价能不能更便宜一点。你再让步,对方就会再进一步,问能不能更便宜一点。

所以中国人如果以中国人的思维在印度做生意就会吃大亏,反倒像英国人那样强占了印度,包山包海,拉一箱箱的黄金回英国,印度人才心悦诚服。

老毛和老周就吃过这种亏,老毛他们当年的想法是中印是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有利于双方在与美苏称霸的格局中谋取利益。而中印的边境,虽然中国不承认英国人的麦克马洪线,但始终中国人没有越过印度人声称的边境线。中国人是想以事实上印度人完全不吃亏的方式解决中印边境矛盾。

(简单说就是,两兄弟喝酒,喝得醉醺醺,脸红扑扑的时候,中国搂着印度肩膀说,咱哥俩一起做大事,也跟铜锣湾的美国和钵兰街的苏联一样,建立个帮会,咱们也招小弟收保护费。之前弟弟你说的那些事,哥都同意了,咱俩的地盘边境就按你说的画法分,在争议地区的那几个铺子我不要了,我让手下撤出去,但你卖哥个面子,不能说是哥服软了,就说咱俩兄弟感情好,就完事了,好不好?咱们成立了新帮会后,非洲、南美两条街,咱哥俩一起去收保护费。现在就那几个小铺子,还值得咱哥俩闹矛盾么,是不是?划给弟弟你,不算事,但口头上别说哥哥我怕了,给我个面子。)

结果没想到,明明中国在军力更强,甚至地理上我们完全遵守印度号称的边界线(我们实际声称这里是中国版图)的情况下,印度却主动开始往我们这一侧逐渐占领据点。

老毛他们当时怕出意外,立刻让前线驻扎的士兵保持克制,开始后撤。然后老周马上跟尼赫鲁直接连线,对局势表示关切。

结果尼赫鲁却对我们这边说什么事都没有,本来以为这事就算完了,但是尼赫鲁在看到我国驻点的部队后撤后,又不声不响的继续让印度军队向我方推进。

这时候,我们这边终于才变了脸色,开始下令在分段式边境线的两侧一侧后撤的情况下,另一侧开始抵抗。然后老周亲自去印度,和尼赫鲁谈话对他警告。

但是尼赫鲁似乎没有读懂我们腔调已经变了,准备真正开始作战了,还是一脸的不在乎,对国际上还说中印没什么大矛盾,就是一点小问题。

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所以印度人的思维本来就和中国人不同,老毛想不明白尼赫鲁为啥这么干,你也就想不明白。你跟他谈国际战略这些大局,人家其实想的是怎么占便宜这些小事。

近来中印矛盾,其实就还是那点事。国际上,最近中国跟美国怼起来,五眼联盟又在帮腔,魔笛国内经济和疫情都没搞好,又觉得中国现在国际上举步维艰,现在被美国打压,肯定分身乏术,没时间管中印边境的事。

所以想来点军事压迫,给中国再添一把火,趁机捞点便宜。结果没想到中国根本没把印度放在眼里,魔笛恼羞成怒,加派部队陈兵边境,制造更大的压力。

中国直接硬碰硬,也开始增援部队和装备,完全没被吓住,并且有优势越来越大的趋势。

而魔笛这边本来国内疫情和经济就焦头烂额,陈兵边境也不过是一时想出来的小聪明,不像我国每年都踏踏实实的修路,建设据点,这么一对峙,军队补给跟不上,现在装不下去了,经过七八轮谈判,开始要求饶了。

现在拉不下面子,正找普京来调停一下,好借坡下驴,不然兵不撤,国内又需要中企,盲目抵制,自己经济和军事都耗不起。

现在就是想趁着中国国际局势不好,趁机在中国身上捞点便宜,结果便宜没捞着,现在不知道怎么体面的退场,给国民个交代呢。

user avatar

要想了解中国与印度怎么了,首先得了解印度基本盘。

提到印度,大家普遍会想起奇葩的强q案。

其实大部分犯案的都是印度底层男性,他们这辈子都很难找到女朋友,在大街上看到漂亮女生,想着反正老子烂命一条,不如玩把大的,于是做出了一些奇葩的事情。

印度每3分钟发生一起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钟发生一次强q案,印度的首都,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德里,如今直接戴上“强q之都”的“荣誉称号”。

有大V说主要原因是印度女性地位低,但很多地位高的女性,甚至有许多外国女性经常被印度男性侵犯,这怎么解释呢?

万物背后都是经济原理在作祟,印度经济畸形,高失业率,底层年轻男性必然成为不稳定因素,这才是根本原因。

印度自称近10年平均失业率3.6%,对印度公布的失业数据,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印度官方公布近十年的失业率

因为印度失业率是不统计农村失业情况的,假如一个印度精神小伙是农村户口,他失业了国家并不会将他计入失业人口,农民如果不耕田但在城市找不到活儿,按道理应该算失业,但国家不会统计,印度有8.92亿农村人口,占人口比例达到吓人的70%,所以3.6%失业率这个数据是大大失真的。

你想,一个印度年轻男性整天没事在村里晃悠,讨不到老婆,对自己的人生基本没报太大希望,自己又处在荷尔蒙分泌旺盛期,能不危险吗?

那为啥印度这么多人失业?

以前美国常年对印度洗脑,说你们印度的定位是世界白领,中国的定位是世界蓝领,你们是坐办公室的,中国就是为你们打工的,印度很高兴地信了,于是拼命地发展以IT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西方国家引导是一方面,印度自身的经济自由化改革是另一重要原因)

拼命发展高端服务业,忽视工业化的后果就是国民产业结构严重不协调,工业仅占GDP 20%,服务业占 GDP70%。

由于印度高端服务业占比比较大,例如电信、金融机构、软件外包,商业流程外包(例如人力资源外包、会计业务外包、营销业务外包等),这些都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搞得定。

讽刺的是,印度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年人文盲人口达2.87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年报告)

2016年印度服务业占GDP70%,但服务业就业人数仅占就业总量的28.6%。

这意味着,印度服务业很大程度上只是让富人的孩子受益,很多底层老百姓只能苦逼地失业。

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是很强的,它能够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工作了,村里面没有年轻人瞎转悠了,社会很大程度上就安定了。

中国就是典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先是苦哈哈地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制鞋子、袜子、玩具等等,很多60和70后最美好的青春都在枯燥的工厂度过,不辞幸苦,三班倒、996,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后代80后、90后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能从事律师、医生、教师、工程师、科学家等更体面、高收入的工作。

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上台,他意识到印度经济结构“是个病,得治!”于是提出“莫迪经济学”。

莫迪

莫迪经济学有三大抓手:

1、做大做强“印度制造”。

2、要想富,先修路,得把国内基础设施,例如路、桥、铁路、公路、高铁修好,为工业化创造一个好的条件。

3、前两大抓手都需要钱呀,没钱咋办,引进外资呗。

其实三大抓手是环环相扣的,要做强制造业,得先把基础设施弄好,弄好了基础设施才能让外资看到赢利希望,外资自然愿意进来。

基础设施这个东西,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太重要了。

我今年去广西参加贫困县退出评估,有很多次都需要去深山老林里的农户家做访问,有时候要坐3-4小时越野车才能到达农户家,有时候一个山头尽管就几户人家,政府也把两车道的硬化路修到他家门口,我好奇地问随行工作人员:这公路造价多少钱一公里?他们说大概60万左右。

接受我访问的贫困户跟我说,近几年国家为村里通路了,家里种的杉树能够低成本运出去,所以大家也都富起来了,我问他们平均每户人家种多少亩杉树,又望了一下他家修的房子,不对,应该叫别墅,我就知道他没吹牛。

中国近几十年的超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全国的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线路网密密麻麻,海港设施越来越全,快递、电商等行业才能迅速发展,我们国家的商品也能低成本地运往他国,在国际上的价格优势明显,才造就了我国外贸的繁荣。

而印度就不同了,印度基础设施太差,铁路大多是100多年前英国殖民统治者留下的,内河轮渡、沿海港口、机场等项目,政府都说要弄,但过了几十年也没有动静,稍微偏远的地方压根没硬化路,交通基本靠走。

交通设施差,意味着物流成本高,印度产品拿到国际市场上就很难玩过其他国家。

所以每次印度领导人跟其他国家签自贸协议的时候手都会抖,跟东盟签个自贸协议,贸易逆差就上升7%,跟韩国签个自贸协议,逆差就上升2%。

有读者就好奇了,那还说啥,不就基础设施吗?盘它呗。

你还别说,印度的基础设施还真难盘。

我举个例子,2015年12月,印度与日本签署了高铁项目,计划修印度的第一条高铁——孟艾高铁,规划2023年通车,日本出技术,并且提供50年年利率为0.1%的贷款,基本上等于白给,目的是以后抢占印度更多的高铁项目,然后,日本就被印度带沟里了。

修这条高铁需要征地1400公顷,截至2018年9月,接近三年的时间,印度政府才征了0.9公顷的地

日本人一看,你TM逗我呢?于是停止了第二阶段贷款,这也等于宣布印度高铁无限期停工。

为啥印度征地这么难,有人说是因为土地私有制,不对呀,很多西方国家也是土地私有制,征个地也没见这么费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印度土地大部分是地主所有,地主自己一般很少种地,通常都是把地租给没有田或者少田的佃农种植,地主只需躺在家里收租金,印度政府每次来征地时,其实地主是愿意的,因为有大量金钱补偿,可佃农不乐意了,土地被政府征了,我喝西北风吗?(印度缺一个土地革命)

所以佃农在政府那里一哭二闹三上吊,成为全球拆迁征地最牛钉子户(比中国更牛,中国人被征地,好歹大家都有比较丰厚的补偿,荣升拆二代,凭拆迁跨越阶层,印度佃农被拆迁只是象征性补偿),印度也被评为“全球最难拆迁国”。(我自己评的)

佃农死磕完政府又去威胁地主,对地主说:“你TM要是把地给政府,我就转租其他地主的地,让你的地抛荒!我看你慌不慌。”地主一听慌了,说道:“别介,我和你是统一战线的,咱家的地不给政府,给你,我的小可爱。”

为啥地主这么怕佃农?因为印度农业机械化非常落后,大部分田地必须靠佃农人工种植,所以都不敢得罪这群佃农大爷,而西方国家的农业主要靠机械,所以征地时一切看自己意愿,不会被其他人威胁。

加上印度泛滥的民主制,很多地方官不是由中央政府任命,而是靠本地人的选票上任,官员要是在征地过程中得罪了地方势力,保不齐下次就下台了。

所以地方官员形成了共识:征地也就做做样子,谁真弄谁傻X。

其实印度中央政府是很想干一番业绩的,无奈地方政府一帮猪队友,很多事情都明里暗里跟中央政府对着干,所以印度行政界有一句经典的话:政令不出新德里。

印度中央集权弱,是印度落后最根本的原因。(中央集权: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程度)

而中央集权弱,很大一方面是由于印度的种姓制度。

大概4000年前,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为了驯服本地人,雅利安人设计了种姓制度。大致内容是:我们雅利安人是高贵的婆罗门或者刹帝利,你们本地人都是为我们服务的吠舍或首陀罗,还有一些战犯、奴隶就叫达利特(也叫“贱民”),种姓一辈子都不能更改,你们就是为我们雅利安人服务的,这辈子好好吃苦,来生就可以上升种姓,如果这辈子造反,搞事,下辈子还是低种姓。(说到这里,感觉印度又差一个新文化运动)

几千年来,高种姓人士不断借助宗教洗脑低种姓,印度人对此深信不疑。

婆罗门认为自己是最高贵的,低种姓的人都是肮脏的,不能接触他们的任何一切,以此类推,刹帝利会仰望婆罗门,也会嫌弃吠舍、首陀罗、贱民的任何一切。

有中国鬼才网友戏称:美团外卖如果走出国门到印度,那外卖小哥必须得准备5个箱子。

错!5个箱子不够,随着社会的发展,印度种姓不断分化,到了1971年,全印度共有种姓和亚种姓约10000个(没打错,是4个0)。

到了21世纪,印度种姓制度没有以前那么夸张了,但它仍然能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还能形成身份认同,比如,我是A种姓,你是B种姓,那么,不好意思,我平时会多跟A种姓的人玩,尽量少和A种姓以外的人接触。

很多种姓为了维护本种姓利益,纷纷抱团组建政党,协会,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以种姓为基础的政党数量增长迅猛,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目前印度政党的局势是两超多强,最大的两个政党是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还有非常多的地方强势党派。

印度国家一把手上台,必须是全国公民参与投票,很多印度底层人民饭都吃不饱,所以对政治也不怎么关心,还有的底层人民虽然关心,但是必须屈服于本种姓压力,也就是说,相当多一部分选票实际上被种姓政党把持。

有读者有疑问了,为啥候选人不能绕过种姓政党,直接面向老百姓拉选票。

两个原因,第一,每个人都有所属的种姓,种姓意识从小被灌输,如果违背就得承受来自七大姑八大姨的反对。第二,语言不通,这是最奇葩的,印度到目前还没有统一文字,印度共有1600多种语言,其中使用人数超过百万的达33种,很多语言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印度大约5亿多人以印地语为母语,大约占40%,会英语的只有2亿人(中国人的错觉,以为大部分印度人会英语),大约6000万人以泰米尔语母语。

很多印度人只会一种语言,以印地语为母语的人,跟泰米尔语系的人根本无法交流。

如果你是国家一把手候选人,如果你只会讲印地语,那你的听众最多只有5亿人,也不可能有一位总理能通晓所有语言。

这就导致中间商(地方种姓政党)赚差价。(想到这里,感觉印度又差了一个“书同文”)

例如莫迪2014年上台,背后就有非常复杂的政党势力为他站台。(印度太分裂,查资料的我感觉自己也要分裂了)

为了讨好每个政党的领导,总理上台后必须任命他们当高官,还得当大爷一样把他们供着。(得罪了下次选票就不给你)

所有印度中央政府每次想干事创业的时候,总会得罪很多地方政党,所以每次都不了了之。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印度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概念。”

今天印度政治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印度的各个邦相当于诸侯国,享有非常高的自治权,中央政府相当于周天子。

印度要想成为真正的强国,必须先补上“书同文”的课,统一文字;再弄N个新文化运动,解放老百姓的种姓等级思想;再来一个真正的“郡县制”,将中央集权真正落实;还得弄一个土地革命,把地主的地分给农民;最后征地拆迁才能顺理成章,才能开始搞工业化。(办工厂也得征地,之前忘说了)

只是等这些程序全弄完,印度的在工业化方面的人口优势只怕全部丧尽,因为未来的趋势是人工智能,根本不需要太多劳动力。

最近印度老是在边境搞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转移国内矛盾,国家分裂,底层人民生活质量太低,加上今年疫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印度2020年经济增速—4.5%),只有树立一个假想敌,民众才会更团结。

印度最近抵制中国产品,狂砸中国液晶电视、中国手机等等,其实这个很弱智,印度前五的手机品牌中国占了4个,很多手机APP对印度人而言都是生活必需品,一个国家没有完善的产业体系,怎么抵制都没用,就像当年我们抵制日货,最后还是得用日货。

中国货砸了?砸了再买呗,反正是花他们的钱。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一步错,步步错。

庆幸自己生在中国,我写的文字,全国14亿人能看懂;庆幸自己的父亲能有工作机会,才能供农村出身的我读大学,念硕士。

一切,未来可期。

----全文完,如果喜欢的话,就给点个赞或者“关注”吧,我每周都会写时政、历史、财经类文章,文笔不见得好,但每次都会以最大诚意写,欢迎大家阅读。

参考资料

【期刊】张立:印度经济现代化战略的审视与前瞻

【期刊】张立:印度服务业增长的绩效原因与问题

【硕士论文】陈波:种姓制度对当代印度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硕士论文】袁继光:种姓制度对印度政党发展的影响

【期刊】江剑锋:种姓制度在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浅析

【期刊】梅新育:征地两难及其对印度投资环境的损害研究

【期刊】杨文武:印度陆海交通基础设施对外互联互通的现状及问题

【期刊】许娟:宗教政治化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再次兴起及其对印度外交的影响

【期刊】方浩伟:2014年以来印度莫迪政府的行政改革

【期刊】谭保罗:印度的中央集权为何失败?

【书籍】李光耀:《李光耀观世界》

【书籍】王伟:《一本书看懂地缘世界》

【公号】卢克文工作室:《印度调查报告》、《印度是如何输给中国的?》、《印度制造业能否大国崛起?》、《世界.2020:上》

【知乎】《如何看待印度选择日本高铁而不是中国?》关于【左觉】的回答

【知乎】《印度比中国差在哪里?为什么印度超越不了中国?》关于【李建秋】的回答

【知乎】《什么样的情况才会使印度彻底废除种姓制度?》关于【Yi Yang】的回答

【知乎】《为什么印度一直存在着种姓制度,经济却能迅速发展起来》关于【鬼神李子衿】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大国。两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和冲突。理解两国关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历史渊源: 古老的文明交流: 中印两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史,自古以来就有文化、宗教和贸易往来。佛教的传播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丝绸之路也促进.............
  • 回答
    歼10 与阵风的对比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尤其是在印度购买阵风后,更是激发了不少讨论。要直接说谁“更好”,其实挺难的,因为它们的设计理念和侧重点有一定差异。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分析一下:1. 设计理念与定位 歼10 (J10):中国独立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或称三代半)单发中型战斗机。它.............
  • 回答
    一个假设性的场景,即中国与印度之间爆发冲突,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多方面的,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局势下,中国人民的应对将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过程。一、 心理与情绪的准备:首先,面对战争的阴影,人们的情绪必然会经历一个剧烈波动期。 焦虑、担忧、恐惧 将会是普遍的情绪。媒体上关于战争的报道、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也触及到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中国是否向印度出售红外热成像仪技术,以及这种行为的动机,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我们来看看红外热成像仪作为一项技术的重要性。红外热成像仪是一种能够探测并显示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进而转化为可见图像的设备。它不依赖于.............
  • 回答
    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和印度的影响力,是当前国际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个重要变量。要深入理解它们,就不能简单地以“看不起”或“崇拜”的二元思维来划分,而是需要一种更细致、更具历史和现实维度的观察。中国的影响力:从“制造大国”到“全方位大国”的演进中国的影响力,最直观的表现来自于其经济实力。过去几十年的.............
  • 回答
    如果当年日本选择入侵印度而非中国,那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二战历史。这不仅仅是战场地点的改变,更是地缘政治、战略目标以及最终结果的巨大分歧。一、 日本的战略考量与目标转变首先,我们得理解日本当年的核心战略目标。他们想要的是“大东亚共荣圈”,一个由日本主导的、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亚洲新秩序。中国,由于其庞大.............
  • 回答
    中国和印度的关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引人注目、也最具多面性的双边关系之一。这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地理上紧密相连,历史渊源深厚,但在现代,它们的互动却像一张网,既有合作的丝线,也有摩擦的纠结。历史的沉积与近代的碰撞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中印之间并非从一开始就充满敌意。历史上,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
  • 回答
    一场中印之间的冲突,如果升级到印度封锁印度洋航线,这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其严峻的挑战,其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并可能迫使中国采取一系列极端和有风险的应对措施。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对中国经济命脉的致命打击印度洋是全球最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之一。中国超过80%的石油和大部分其他关键原材料.............
  • 回答
    设想一下,亚历山大,这位征服了已知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马其顿王子,调转了马头,他的目光没有投向富饶的印度,而是转向了东方那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中国。这个假想的转折,将会在历史上掀起怎样的巨浪?一、 征程的起点与战略的转向首先,亚历山大的东征路线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将不再经历波斯帝国的余辉,不会在.............
  • 回答
    苹果计划将高达20%的iPhone产能从中国转移到印度,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磅的消息,也预示着全球电子制造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于这个举动,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这反映了苹果在供应链管理上的“去风险化”战略。过去几十年,中国凭借其完善的基础设施、庞大的熟练劳动力以及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成.............
  • 回答
    八百台制氧机漂洋过海,从中国抵达印度,这绝对是个值得关注的消息。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全球健康危机依旧严峻的时刻,任何跨国界的援助和支持,都显得尤为珍贵。首先,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印度在疫情期间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医疗资源,特别是氧气供应,一度成为最紧迫的瓶颈。当一个国家能够及时伸出援.............
  • 回答
    中国与印度之间发生军事冲突,其后果将是复杂且深远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地区稳定乃至全球格局的方方面面。要详细描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军事层面(冲突本身及其直接后果): 战场及战斗形式: 主要冲突点可能集中在两国边境争议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如拉达克、阿鲁纳恰尔邦等.............
  • 回答
    印度国内近期出现了一些针对中国产品的打砸事件,这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因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1. 经济层面上的不满与竞争: 贸易逆差问题: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一点。长期以来,印度一直对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感到担忧。大量中国商品涌入印度市场,满足了印度消费者.............
  • 回答
    如果中国和印度领土位置互换,世界将迎来一场怎样的巨变?想象一下,将中国广袤的疆域与印度次大陆错综复杂的地理条件互换,这绝非简单的“位移”,而是会在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文化交流乃至全球气候等方方面面掀起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这就像是为世界版图注入了一针不可思议的“错位剂”,其连锁反应之深远,足以重新定义.............
  • 回答
    印度要实现超越中国这样宏伟的目标,需要进行一系列深刻且系统的改革,覆盖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环境等多个层面。这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印度可以采取的改革方向:一、 经济改革:提升效率,激发活力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领域。印度需要在以下方面发力:1. .............
  • 回答
    印度能否超越中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牵涉到经济、科技、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并尽量抛开那种“AI式”的、过于冷静客观的分析,而是尝试去捕捉其中的动态和人情味。一、 经济引擎的再定位:不止是人口红利,更要效率和创新中国经济的腾飞,很大程度上源.............
  • 回答
    中国对印度的“偏见”之说,与其说是单纯的偏见,不如说是源于两国之间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经济竞争以及长久以来在国际舞台上的互动模式所形成的认知和立场。要说“偏见有多大”,其实也并非铁板钉钉,因为在中国内部,对印度的看法也存在多元的声音,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也有合作的可能性,甚至有欣赏的观点。但如果将“.............
  • 回答
    外交部回应帮助印度疫情:“中国向印度发出最友善的信号”,这句话本身包含了几层含义,值得我们详细解读和分析。要理解这句话的真正意涵,需要结合当前的国际背景、中印两国关系以及外交辞令的特点来分析。一、 字面含义与传递的善意: “最友善的信号”:这是一种非常积极和明确的外交表述。在外交场合,使用“最”.............
  • 回答
    这个设想实在太大胆了,简直像把地球仪打翻了重画一样。印度这么大一个国家,文化、历史、人口、经济、地理,都跟中国有天壤之别,要真成了中国的一个省,那简直是信息爆炸、社会剧变,每天都能写出一部史诗。我试着脑补一下,这日子得怎么过,纯属瞎猜,大家乐呵乐呵就好。首先,行政区划的挑战。印度本来就是个联邦共和国.............
  • 回答
    斯里兰卡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如同印度洋上交织的洋流,复杂而深刻,其影响力此消彼长,牵动着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要理解这层关系,需要从历史、经济、战略等多个维度去细细品味。中斯关系的基石:历史的情谊与现实的利益斯里兰卡和中国之间的联系并非始于现代,早在汉代,中国就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这个岛国有所接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