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苹果可能将iPhone 20%的产能从中国转移到印度 ,你怎么看?

回答
苹果计划将高达20%的iPhone产能从中国转移到印度,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磅的消息,也预示着全球电子制造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于这个举动,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

首先,这反映了苹果在供应链管理上的“去风险化”战略。

过去几十年,中国凭借其完善的基础设施、庞大的熟练劳动力以及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尤其是电子产品制造。苹果与中国制造商的深度绑定,也让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近年来,地缘政治的紧张、贸易摩擦的加剧,以及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都让苹果深刻体会到将绝大部分生产线集中在单一国家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无论是政治性的还是突发性的,都可能导致生产停滞,给苹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品牌声誉的损害。

因此,将一部分产能转移出去,尤其是在印度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是苹果分散风险、增强供应链韧性的必然选择。这就像一个聪明的投资者不会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一样,苹果也在用实际行动来确保其全球供应链的稳健运行。

其次,印度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印度制造”政策的吸引力是关键因素。

印度总理莫迪一直致力于推动“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的政策,吸引外资,提升本土制造业水平。为了吸引苹果这样的巨头,印度政府也提供了不少优惠政策,比如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为在印度生产电子产品的公司提供财政补贴。这些政策无疑为苹果在印度建厂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动力。

同时,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将生产基地设在印度,也意味着苹果能够更贴近这个重要的消费市场,缩短产品运输时间,降低物流成本,并可能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印度消费者的需求。

第三,对苹果自身运营的影响不容小觑。

生产成本的波动: 虽然印度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可能比中国有优势,但其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工人培训、零部件供应链成熟度等方面可能还需要时间来追赶。初期,苹果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克服这些挑战,生产成本未必能立刻大幅降低,甚至可能在初期因为规模效应不足而有所上升。
技术转移和质量控制: iPhone的生产涉及到高度复杂的技术和严苛的质量标准。苹果需要确保其在印度设厂的合作伙伴能够达到甚至超越中国供应商的生产水平。这涉及到技术人员的培训、生产工艺的优化、以及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的建立。
供应链的整合: 苹果依赖的是一个高度集成的全球供应链,包括零部件的采购、生产、组装和物流。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印度,意味着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零部件供应网络,并将印度生产的环节无缝地整合到苹果现有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中。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协调各方资源。

第四,对中国制造业和全球供应链的意义。

中国制造业的挑战与机遇: 苹果部分产能的转移,无疑会对中国原有的电子制造产业链带来一定的冲击,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赖苹果订单的中小企业。一些企业可能需要调整其战略,寻找新的客户或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但另一方面,这也可能促使中国制造业向更高附加值、更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发展,例如专注于研发、设计、高端零部件生产等。同时,中国依然是苹果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其成熟的生态系统和完整的产业链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全球供应链的多元化: 苹果的这一举动,很可能引发其他跨国公司效仿,进一步推动全球供应链的多元化和区域化布局。这可能导致电子产品制造的版图更加分散,不再过度集中于某一特定区域。

总而言之,苹果将20%的iPhone产能转移到印度,是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审慎评估风险、布局未来发展的重要一步。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线搬迁,而是对整个供应链体系的重塑和优化。它既是苹果在商业利益和风险规避之间寻求平衡的体现,也反映了印度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然而,这个过程注定充满挑战,需要苹果、印度政府以及当地供应商的共同努力和持续磨合。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转变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在未来几年内持续发酵,对全球电子制造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是简单的“脱钩”,而是一种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再平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消息,以后iPhone抗热性能会提升很多了

user avatar

又不是没人试过。

富士康、广达、和硕、纬创、英华达都尝试在印度生产手机。

毕竟几年前印度已经超过中国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当然仅在为了莫迪总理为了连任前把屎尿都算进GDP的那几年。


你猜发生了什么?

当年某厂在金奈(地位同广州或深圳在中国的地位)建了个工厂,他们把电脑组装好要海运去海外,清关时间需要多久?

在郑州,富士康清关大概需要30分钟。

某大厂,在金奈花了四个星期。


最近富士康在印度又遇到清关问题了,因为零部件中国造的,拖拖拉拉检查不给清关。

印度人觉得离开中国能搞定电子产业全产业链?


我表妹也在另一个台湾大厂,当年一拨人派去班加罗尔,为了转移制造。

一年后灰溜溜的回来了……

消费电子行业讲的是:效率*成本*质量,任何一个有问题都直接崩溃。

而印度除了“人工成本”看上去比较低,只能同通过加关税来“人为制造成本”了。

所以,印度建厂,只能India For Indian印度制造卖给印度人,跟现在America for American一毛一样。

所以你能理解印度人为何不参加RCEP了?

加入进去,如果本国生产要素成本低,则能接纳产业转移,否则就是倾销市场。

莫迪很清楚自己的底色的。

又要印度教来建立民族国家、还要鼓动国家主义来实现全国动员、还想维护现有“民主制度”、又要创造就业、还想赚外汇,怎么办?你把亚当斯挖出来他也做不到啊!所以只能勉强借债度日、勒紧裤腰带出口农矿产品、面对自由贸易靠“敌对国家”的名头来抵制了。

user avatar

当前的中文网络上有个现象特别有趣:

在对俄问题上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反俄的;
在产业链“外移”问题上以民族主义立场大声叫好的;
鼓吹房价还会继续上涨通货膨胀不可避免的;
嘲讽中国自主研发不堪一击,鼓吹美国自主研发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
认为欧美商业模式健康金融秩序稳定财阀被法律限制,对中国华为这样的“大资本家”义愤填膺的;
鼓吹欧美高福利平等无歧视躺着吃烤鸡,认为中国人不应该想着做大蛋糕而是应该研究切蛋糕技术的;
等等。

往往是同一批人。

不光是这个回答下,也不光是知乎,各个平台上你们都能看到这样的ID。



特别讽刺的一点是,这些人一边认为中国靠欧美转移的“人家不玩的低端产业链”根本没有可能追上欧美。

一边又认为中国“转移出去”的产业链会让中国被越南印度追上打败。

而且这些人还特别喜欢鼓吹“越南印度成本低廉”……等等,福耀玻璃到美国开厂的时候,鼓吹在美国开厂实际成本低于中国的好像也是这批人嘛。

我替曹总谢谢你们啊(大笑)。



反正我还是那句话,智力正常的企业级如果不是走投无路决定自杀,就不会把自己的厂子开到南亚和东南亚去。

那边缺乏一个健康的工业国家所需要的一切稳定条件,从稳定的政治环境到稳定的路况,都没有。

甚至连稳定的气候都没有,我们这边二十年一遇的灾难,人家二年一遇,甚至不止。


就是这样,想自杀的,请。

user avatar

如果苹果决心把产能向印度转移一部分不见得是看上印度的人力成本,更多可能是怕中印贸易摩擦断供加税等突然举措下让苹果失去这个最有潜力的市场。简而言之我认为更多是政治因素。

1979年中国在深圳蛇口搞了第一个带有试验性质的出口加工区:蛇口工业园区。开始来投资的香港日本资本也都抱着试探性心理。当时中国工人普遍吃惯了"大锅饭"没有积极性,去蛇口的工人工程师及干部都是专门选派的更有政治优越感,外加当时中国产业链几乎为零,初期港资日资对中国工厂效率等方面的评价跟现在知乎对印度的评价差不了多少,松下当年在中国开工厂内部都一堆等着看笑话的。当时蛇口工业园区的管理人袁庚没办法才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口号。所以用产业链效率等来判断印度越南的制造业并不见得有用。中国也是改革开放了20年直到2000年以后才逐渐在世界中低端制造业里展露了头角。所以对印度越南等国还是不要急于下结论,等等再看更好,产业来到中国也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去往印度越南更不会一夜之间。

如今比起印度越南,中国更应该关注工业自动化水平提高导致的产能直接转移到发达国家等消费方。当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不再需要多少工人的时候,你有人口红利还有什么用。机器到了一定的效率,人是再内卷也比不过的。比如半导体代工这个引领自动化生产技术的行业,现在就完全不是比拼人口红利能做起来的了,只要你能把产线搭起来,无论是美国中国印度还是非洲,电价相同成本就相同。所以我更认为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升让印度越南很难再通过制造业崛起,而不是什么印度没有产业链工人没效率等知乎上常见的观点。

都说美国去工业化,但2019年世界十大工业自动化公司里美国占5家:艾默生,罗克韦尔,通用电气,丹纳赫与霍尼韦尔。而中国可能前三十都找不到一家。其中罗克韦尔的财报在美国证券及产业分析师心中被看作美国工业阴晴表。我想如果美国企业要不是制造业人力成本太高也不会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取得如此成就。罗克韦尔与霍尼韦尔就是靠半导体产线而进入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巨头。

前段时间疫情,有个做制造业的朋友找我咨询资金问题去做口罩机的时候告诉我,国内很多口罩自动化产线的设计图就是从国外网站直接下载的,因为最大的口罩生产商就是美国的3M。甚至疫情之前3M公司在给中国供应的医用口罩有不少是新加坡生产,3M在新加坡这样的人均收入大概是中国6倍的国家设立口罩厂给中国出口医用口罩就是得益于自动化产线及新加坡强大的石化产业外加低税收。换句话说口罩这个产业,在成本上已经不在乎是中国还是印度或者越南生产了。

口罩行业因为自动化水平提高导致的人口红利失效在国内就有。大概十几年前中国人力成本非常低,江浙广东很多口罩厂无论是工业还是医用产品都利用了大量的手工生产工人。后来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这些依靠人工的口罩工厂逐渐没有了利润,又因为中国社会越来越关注到空气污染使得大量使用自动化设备如3M这类的国际巨头开始在中国设厂生产倾销。于是这些广东江浙的人工口罩厂没了利润一部分关门,一部分本来就在或者迁移到河南利用内地人口红利及环保红利继续生产。今年疫情爆发后,工业化水平更高的江浙闽粤老板利用资金及技术优势大量上马自动化产线又重新进入口罩行业。国内疫情严重时期,因为天量需求无论是更自动化的江浙广东口罩还是更手工的河南口罩都有不错的销路。等国内疫情稳定国外开始严重后,口罩需求逐渐转移到了海外市场,这时候更依靠人工的河南口罩因为品控一致性低,自动化程度低产能不集中很难通过出口认证外加河南远离上游化工原材料生产地,马上在出口竞争中败给了自动化水平更高且接近化工原料生产地的江浙闽粤。3月口罩出口浙江为最大原产地,出口金额1.62亿美元,其次为广东,出口金额1.34亿美元,江苏排第3名,出口金额1.23亿美元。

近年来制造业里人力最密集的3C代工行业的自动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富士康自动化程度自2012年起逐年提高,到2016年中国制造业工资增长停滞才开始减缓。19年因为贸易战及郭台铭选举又加快了自动化步伐。有幸看过几个给富士康做自动化产线的集成商财务数据,3C代工厂对自动化产线的需求越来越大,且大部分利润还是被美日德的工业自动化产品提供商拿走。如果这些自动化产线直接流向发达国家,中国能赚到的就更少了。

所以不仅仅要防范印度越南等国家的低人力成本优势。更应该考虑到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导致的人力成本占比下降,制造业从产地集中化走向分布式柔性化最终可以直接回流到各个消费市场(如发达国家)。

尿裤奶粉等众多消费品现在自动化水平也提高到面向美国市场的工厂就开在美国本土才是最低成本选择了。要不也不会有中国人去美国日本买当地产的纸尿裤。还是因为纸尿裤产能就在那边。你在美国和日本买当地造的纸尿裤跟你在国内买同品牌国产纸尿裤的价格差不了多少甚至更低。特斯拉在中国建特斯拉超级工厂并不是因为中国的生产成本能降低多少或者产业链有多完备,更多的是考虑在地生产有更快的交付期,无关税壁垒及可以拿到政府补贴等。特斯拉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已经高到在美国生产与在中国生产成本相差不大,所以中国特斯拉工厂未考虑出口美国。除了上海,德国柏林也建有超级工厂服务欧洲。从特斯拉选了上海而不是广州深圳也能看出其更在乎与市场的距离而非产业链。沈阳宝马工厂不面向出口也是例子。有个新加坡自动化集成商就告诉过我新加坡这么高的人力成本下还能维持这么多制造业的根本就是依靠自动化和低税收,他们给半导体产线做了很多自动化设备。


金政委张局座张维为等文科出身非产业研究人士总在提产业链优势,这也是很多外行为中国制造业归纳总结的主要优势。但我认为产业链优势的本质还是人口红利市场红利,比如现在大家都在说的工程师红利。1979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制造业的产业链要么落后要么没有,全靠通过初级产品的加工出口一点一点从日本台湾香港学习及转移承接。例如日本当年的雁行模式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中国泰国马来西亚的产业链塑造。很多人说中国的产业链形成于改开前,如果是这样那么当时产业链最完备的东北也不会一改开就被广东赶超,当年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工业产值更不会被深圳超过。

中国有14亿人口但世界有70亿。比起印度越南等蚕食中国中低端制造业,更应该关注的是服务中国之外那56亿人口的出口导向制造业因为工业自动化而回到发达国家,甚至导致世界从自由贸易回到以前的贸易保护主义。所以中国更应该做的是培育及提升内需市场让国际资本不得不重视你的市场而专门为你设厂,也要把更多资源投入科技创新中构建足够的技术护城河。近几年在美国日本考察时发现不仅越南孟加拉斯里兰卡产的衣袜鞋裤越来越多,日本甚至加拿大产的都可以看到了。中国生产了世界80%袜子的国家,最大购物网站上反而有大量妹子觉得日本生产的袜子物美价廉,原因就是自动化生产与材料。丝袜这种很多人认为拼人力成本的低端产业其实已经变成了自动化产线及材料科学的比拼。


如果自动化工厂能直接柔性生产亚马逊上下的内裤订单,那也不再需要跨境电商。京东的京造产品都能把自动化柔性生产提高到一定水平的话,深圳东莞温州等地的血汗工厂估计都得搬到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这几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发货仓库去更接近消费者。多关注西门子倍福罗克韦尔三菱费斯托之类的工业自动化巨头会发现这就是人家的方向(自动化与柔性化)。

与美国比,中国的能源及原材料价格并无太大优势,一旦制造业单位产值人力成本占比下降到一定程度,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越南就都无优势了。那时候难免产能得跟着市场走而非人力成本。所以今天中国更应该抓紧3C产业自动化程度仍不够高的宝贵时间快速升级。况且如今发达国家除了自动化领域的先发优势,还有美元欧元日元都进入0利率时代降低了产线资金成本这个优势。如果还在提工程师红利人口优势产业链等基于现状的要素,就跟深圳房价没涨时觉得不会再涨,涨了又满嘴骂娘砸锅卖铁去追高接盘一样愚蠢。产业分析与预测房价异曲同工,从来都是感受未来而非现在。

索尼前段时间就公布过一条PS4自动化生产线。虽然这条生产线只是内部实验性质,主要产能还是依靠中国代工厂,但这就是3C代工厂的未来。


最近微博上一个给美国网件做代工(不算低端)的深圳工厂主觉得投资生产线不如买房的微博很有热度。那么现在给他们降息宽松,你猜这些3C代工商会不会拿钱升级产线?所以这几年深圳是真没有大局观。幸亏我国地大人多不止他深圳一个城市。

user avatar

知乎的朋友们是不是太善良了?如果我的客户跟我说,“可能”要把20%的订单交给别人做……那么我一定不会笑的,因为我身经百战。

如果我笑了,一定是因为他先笑了。我会倒杯茶,跟他说:“您有话直说。”

如果我的员工专门来跟我汇报:“X总说他们可能要把20%的订单交给别人。”并且这个别人是业内著名的不可靠的话。

那么我会想此人是图样呢?还是其实是内鬼?

可惜我没有朱总的实力,要不然我可能也要把他发配到非洲。

如果是个职业经理人说这话,并而他的老板也在,那么翻译一下就是——给我个面子。或者——我也是没办法。

苹果这事么,我猜有内鬼,建议终止交易。

资本家说可能这话基本上是想提条件。

我建议——欢迎丫滚。

更新:我说欢迎丫滚可能有点以文害意了。我换个说法。

中国是自由贸易的坚定拥护者,我们尊重苹果公司的任何合法经营决策。

user avatar

平时转移了也就转移了,而现在这个节骨眼如果真转移了那就是自杀行为

越南也好,印度也好,都存在一个问题——它根本吃不下整条产业链。越南是由于体量问题(全国一共就1亿人口,要搞全产业链劳动力根本不够用),而印度则是因为自身有一大堆软硬件相关的条件都没有解决(比如基建——越南全国大部分领土都沿海,尚且可以忍一忍,而印度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这样一个直接结果就是,越南和印度的代工厂都严重依赖于中国供应链,和平年代你从中国进口零件去印度生产,然后再把成品出口回中国,海关一进一出也会带来巨大的时间成本和库存压力,而如果局势不那么和平,那么它们直接就被掐死了,尤其是印度这种决策不怎么理性的国家。

之前有新闻,印度海关扣留了来自中国的货物(注意这相当于印度自己主动制裁自己),直接导致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停产。现在苹果的印度工厂基本上只用来生产面向印度本土的产品——只有在极高的印度进口关税下才有优势,如果真承担全球产能,就算不考虑成本问题,在iPhone 新机上市的关键时期来这么一出,结果又会如何?

这还是没考虑其他的因素——比如现在印度新冠肆虐,你在印度扩大投资岂不是自己找死?而且你苹果一方面是市值第一的公司,另一方面原本产能和营收未来很多年内都离不开中国市场,疫情期间中国市场几乎成了唯一的避风港,而且苹果自身也没有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级技术,然后在中美对抗期间你做出一副想要撤离中国的姿态,岂不是等着被中国政府杀鸡骇猴?到时候中国海关直接从进口的某新款iPhone盒子上检测出新冠病毒,然后全国直接全面禁止原产地不在中国的手机上市销售,你看苹果股价还能不能维持得了?


更新:其实所谓“转移生产线到印度”是富士康自己的行为——而苹果的动作则正好相反,它转过头来就开始扶持大陆本土代工厂对抗富士康:

显然苹果并不想被富士康拉着一起去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