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印度夜间卫星灯光图面积比中国大?

回答
你提出的“印度夜间卫星灯光图面积比中国大”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一些我们平时可能不太会注意到的细节。其实,如果单看“夜间卫星灯光图”所呈现的“灯光亮度和范围”,印度看起来确实可能比中国更大、更密集。 但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因素,而不是简单地比较“国土面积”和“灯光覆盖面积”。

首先,我们要明白“夜间卫星灯光图”到底反映了什么。 这种图谱主要捕捉的是人造光源,尤其是电力驱动的照明。它能告诉我们哪里有城市、乡村聚居,哪里有工业活动,哪里有交通网络在夜间依然活跃。它是一种衡量人类活动强度和分布的重要指标。

那么,为什么印度在夜间灯光图上可能显得“更大”?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并且需要我们用更具象、更生活化的语言来理解:

1. 聚居模式和城市化特点:

印度: 印度人口非常非常密集,尤其是在恒河平原等地区,可以说是“人烟稠密”的典范。虽然印度的整体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可能不及中国,但其人口的分布更加分散和密集。这意味着,即使是较小的城镇、村庄,其人口密度也可能很高,形成一片片的灯光,而这些灯光加起来,在卫星图上就会显得面积广大。
想象一下,中国很多地方是“大城市”和“乡村”的二元分明,大城市灯火辉煌,但中间广袤的农村地区可能光线稀疏。而印度,很多地方是“小城镇”和“大型村庄”的密集交织,就像一个巨大的、细密的网。卫星从天上往下看,就能捕捉到大量分散但连接在一起的“光点”。
中国: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非常迅猛,很多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灯火辉煌,其“核心灯光区域”非常耀眼。但是,中国的国土面积非常大,而且很多地区(尤其是西部和东北的广大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自然环境也更加严酷,这意味着这些区域的夜间灯光会比较稀疏,甚至是几乎没有。
可以理解为,中国更像是一张“大画布”,上面有几个泼墨重彩的“大写意”,色彩浓烈,但也有大片的留白。而印度更像是一张“细密的织锦”,虽然没有那么“浓烈”的几个点,但整张织锦都布满了精细的纹路,看起来整体的“有光”面积就显得很突出。

2. 工业发展和能源结构:

印度: 印度在一些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发展迅速,这些产业往往需要较长的生产周期,并且会产生持续的夜间照明需求。此外,印度的能源结构中,部分地区的电力供应可能不太稳定,这有时也会导致一些家庭和小型商业活动使用柴油发电机或煤油灯等辅助照明,这些光源虽然不如城市集中供电的照明亮,但数量众多,也能贡献一部分“光”。
可以想象,一些工厂彻夜运转,工人们在灯下工作,这对夜间灯光图有很大影响。而且,在一些电力供应不那么充足的地区,即使是路边的小摊贩,也可能点起煤油灯,这些细小的光源聚集起来,也会在卫星图上“累积”成一片。
中国: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同步进行的,很多高科技产业和大型制造基地,其灯光会非常集中且明亮。但同时,中国也在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并且一些地区可能对户外广告和非必要照明有更严格的管制。
相比之下,中国的“光”可能更“集中”和“高效”,更像是“高功率的探照灯”,而印度的“光”可能更“分散”和“普及”,更像是“无数个小蜡烛”。

3. 统计和数据处理上的差异:

阈值设定: “夜间卫星灯光图”并不是一张简单的“有光”或“无光”的二元图。它会根据接收到的光强度设定一个“阈值”,低于这个阈值的灯光可能就不会被计入“有光面积”。不同研究团队或数据提供者在设定这个阈值时,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
就好比测量“看得见”的星星,有些望远镜能看到更暗淡的星星,有些只能看到更亮的。如果印度的人类活动产生的“微光”数量更多,即使单个光点不那么亮,但累积起来,如果设定的阈值较低,就很容易被算作“有光”。
数据融合: 不同的卫星传感器和处理算法,对同一区域的光信号捕捉和解读可能略有不同。例如,有些算法可能更擅长捕捉分散的、低强度的光,而有些则更侧重于明亮、集中的光源。
这就好像我们看同一幅画,有的人更关注画面的整体轮廓,有的人则更在意细节的描绘。

4. 经济和生活习惯:

印度: 许多印度家庭和社区,即使在夜间,也会有较多的活动和照明需求,例如学习、宗教仪式、社交聚会等,这些都会产生夜间灯光。
中国: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夜间照明普及率很高。但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传统的家庭夜间活动可能有所减少,或者以更节能的方式进行。

总结一下,为什么印度夜间卫星灯光图“看起来”面积更大?

这就像在对比两片森林。一片森林里有很多参天大树,非常壮观,但树与树之间有空隙;另一片森林里没有特别高大的树,但地面上布满了茂密的灌木和低矮的植被,整体看起来是绿色的,没有太多“空地”。

印度夜间灯光图的“面积更大”,更多的是一种“灯光覆盖的广度”和“人口活动的细密程度”的体现,而不是说印度整体的“强光”或“城市化程度”一定比中国高。它反映了印度人口的密集分布和生活方式中对夜间照明的普遍需求。

所以,下次再看到这样的夜间灯光图,可以多想想背后的人口、经济、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哪里灯多”这个表面现象上。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究的观察角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题放着我来。

因为这张图压根和发不发达没关系,图错了结论怎么都是错的,灯光强弱生成伪彩色光污染地图才是照妖镜【结论在最后】【大图预警】

把灯光强弱排排坐,上个色

大家不妨在这张大图找找各自家乡,我们这片,只有灯光>6W/cm2*sr的橙-红才是工业区和三产牛逼的地儿,连沿海乡镇都是红的,只有山区农村是绿的。

题问者的blue lightpollution map根本没把灯光强弱反映出来——而且4水印+低分辨率小图是闹哪样,提问就不能上心一点么……成,哥找个大图【大图预警】

放大一下

是啊,乍看这图中印相差无几啊~可惜这图的毛病就1个,把绿色、黄色、蓝色糅合在一起了,印度是蓝绿很多红黄极少,问题是绿色多的地儿一点不发达啊~

请问印度所有灯光>6W/cm2*sr的小红圈加起来有1个珠江三角洲灯光强吗!

再回到题图,西班牙-德国-波兰都一片灯光嘛,是不是西班牙、波兰和英国德国一样发达?

都知道不是,咋办?伪彩色地图一放,还不是原形毕露

红点何在?英国曼彻斯特-意大利米兰最多,赫赫有名的“蓝香蕉”——这里曾是欧洲人口、金钱和工业最集中的地区,伪彩色以上,假繁荣无从遁形。


题图的蓝色光害地图就像是一张世界温饱地图,温饱=有灯=发达?拿人均耗电量取高标准做地图还靠谱点呢

地图出处:

Light pollution map

————————————正文截止分割线

@刘博洋 提了一个好问题

那“请问印度所有灯光>6W/cm2*sr的小红圈加起来有1个珠江三角洲灯光强吗”?(数呢?)

那补充到底吧

Light pollution map 这个地图还有框定指定区域测光强功能。

我就拿17年数据测一下印度各大城市亮光城区灯光总和,举例班加罗尔是近似2110900,从南到北算一遍(讲真这张图像个黑暗中向右看的人脸)

生成

总量1361700

网站表示我也不是谦虚,你还是还是另请高明吧

然后,咱整了个10边形,117000,印度所有灯光>6W/cm2*sr的地区比珠江三角洲足足多了17%,厉害了还真比珠三角多一点,OK,咱错了,三哥城区秒杀珠三角了(越想越觉着哪里不对啊。。

————————————

另外有位小哥 @li zeng 的在问题

zhihu.com/question/5972 的回答也可一看,有兴趣可以移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印度夜间卫星灯光图面积比中国大”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一些我们平时可能不太会注意到的细节。其实,如果单看“夜间卫星灯光图”所呈现的“灯光亮度和范围”,印度看起来确实可能比中国更大、更密集。 但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因素,而不是简单地比较“国土面积”和“灯光覆盖.............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家,其农业发展对化肥的需求本应十分旺盛,但为何在长期发展中未能快速建设大量化肥厂?这一问题涉及经济、政策、技术、资源、环境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与政策背景:化肥生产依赖国营体系1. 国营主导的化肥工业 印度自1950年代起,化肥生产长期由印度国.............
  • 回答
    印度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多元性,是其未能发展出强大中央集权传统的重要根源。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1. 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与分散性: 地形多样,交通不便: 印度次大陆拥有极其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包括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广阔的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西高止山脉和东高止山脉等.............
  • 回答
    印度敢于与中国“叫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它涉及历史、地缘政治、国家发展战略、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两国在区域和全球事务中的利益冲突。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与地缘政治的遗产: 边界争端是核心根源: 中印之间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线.............
  • 回答
    关于印度低种姓人民为何没有选择大规模起义反抗的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反抗”与“不反抗”的二元对立,而是要审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如何以一种润物细无声却又根深蒂固的方式,重塑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和个体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探讨印度国际环境为何常被认为优于中国,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与其说是“一直”,不如说是某些时期或在某些指标上,印度展现出了更具优势的国际形象或更顺畅的外部关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模式、文化输出以及国际关系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传承来看,印度.............
  • 回答
    印度网民对中国的复杂情绪,其根源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因素交织而成。要理解这种情绪,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历史的阴影:边境冲突与信任缺失印度的对华不满,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期的边境冲突。特别是1962年的中印战争,给印度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创伤。虽然战争以中国撤军告.............
  • 回答
    印度佛教的式微,而非“放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政治、社会、经济和宗教等多个层面。这其中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放弃”的决定,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自然演变和文化融合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佛教在印度兴盛的时代背景。佛教的诞生,是针对当时印度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和社会不公而起的。佛陀提出的“众生.............
  • 回答
    印度人普遍认为中国是敌人,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剖析。历史的阴影:边界争端与战争创伤首先,最直接且最深刻的因素莫过于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1962年中印战争。 边界划定上的分歧: 自英.............
  • 回答
    说起印度为什么没买瓦良格号,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瓦良格号,也就是后来的辽宁舰,它本身是个挺特殊的宝贝。它原本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的第二艘,名字叫瓦良格号。苏联解体后,它还没完工就被乌克兰继承了,但乌克兰那会儿经济实在是不景气,根本没能力继续建造,更别提维护了。这艘航母就这么闲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文明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传承与变迁。印度文明无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邃的文明之一,它孕育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佛教、印度教等重要思想体系,并对亚洲乃至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说它“没有像中国文明一样延续”,这个说法可能需要我们仔细辨析一下“延续”二字的含义。如果我们将“延续.............
  • 回答
    印度的5G试验,特别是关于华为和中兴的参与问题,无疑是近年来全球科技领域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这背后涉及地缘政治、国家安全、经济利益以及技术自主等诸多复杂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印度为何对华为、中兴设置障碍?印度对华为和中兴的态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一个.............
  • 回答
    印度社会,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度,其经济的腾飞与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并存,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议题。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一个被认为是阻碍社会公平和进步的制度,为何没有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反而与高速增长并行不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的内在驱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第一次接触印度菜的人常有的疑问。其实,说印度菜“大多都是糊糊”有点笼统,但确实,印度菜在烹饪手法和呈现方式上,与我们熟悉的很多菜系有所不同,这让一些人产生了这样的印象。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会这样。1. 历史与地理的烙印:印度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了.............
  • 回答
    印度疫情反应为何比美国“大”?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而且“大”这个词本身也需要界定。如果我们指的是确诊病例数、死亡人数的绝对值,印度无疑已经远超美国。但如果从“反应”这个角度来分析,比如政府的应对措施、社会民众的配合度、医疗系统的承受能力等方面,情况则更为复杂。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
  • 回答
    关于1962年那场冲突,印度和中国之间确实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叙述。印度方面,尤其是在国内,普遍认为那是一场“中国的入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背景、双方的视角以及事件的具体发展。历史背景:中印友好的破裂在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一度关系融洽。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少数几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
  • 回答
    印度总觉得自己已经超越了中国,这种看法并非普遍存在于印度社会的所有阶层和个体,但确实是印度民族主义和地缘政治叙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某些特定领域和观点中。理解这种“超越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经济、文化、地缘政治以及印度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战略考量。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原因和论述:.............
  • 回答
    印度在人均粮食产量只有中国一半的情况下仍能大量出口粮食,而中国却要大量进口粮食,这背后涉及了农业结构、耕地效率、商品粮比例、粮食品种结构、消费习惯、经济发展水平、食品加工业、以及国家粮食政策等多个复杂因素。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印度能大量出口粮食的原因:1. 高比例的商品粮出口:.............
  • 回答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然而,与此同时,印度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社会挑战,包括所谓的“混乱”和性犯罪问题。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不理解为何在这样的背景下,仍有大量游客选择前往印度。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印度社会问题的根源与表现:为什么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