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印度放弃了平等的佛教?

回答
印度佛教的式微,而非“放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政治、社会、经济和宗教等多个层面。这其中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放弃”的决定,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自然演变和文化融合的结果。

首先,我们要理解佛教在印度兴盛的时代背景。佛教的诞生,是针对当时印度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和社会不公而起的。佛陀提出的“众生平等”的理念,触动了很多人,特别是被压迫的低种姓人群。在阿育王等君主的扶持下,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4世纪达到了鼎盛时期,其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印度本土,传播到东南亚和中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印度的处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婆罗门教的自我改革与适应:

佛教的挑战并非没有引起印度本土宗教——婆罗门教(后来发展为印度教)的反响。婆罗门教并非一成不变,它在面对佛教强大的竞争时,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和改革能力。

哲学上的融合与吸收: 婆罗门教开始吸收佛教的一些哲学思想,例如业报轮回的观念,但将其解释为更符合婆罗门教体系的框架。佛教强调的慈悲和智慧,也被印度教的各种神祇和道德规范所吸收。
神话和故事的改编: 佛教的佛陀被印度教收纳,成为了印度教神祇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这种“收编”策略,将佛教的领袖人物纳入自己的体系,削弱了佛教的独特性。许多佛教的传说和故事,也被重新解读和融入印度教的神话体系中。
仪式和实践的改进: 婆罗门教也开始在仪式和祭祀上进行革新,变得更加贴近民心。一些原本被认为是佛教独有的修行方法,如禅定和冥想,也被婆罗门教采纳并发展。
对佛教的辩论和批评: 印度教的学者,如商羯罗(Adi Shankaracharya),通过精妙的哲学辩论,对佛教的某些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反驳,例如关于无我论的论述。这些辩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佛教的论点,但也促使佛教自身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二、佛教内部的变化:

与此同时,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在印度的根基。

大乘佛教的兴起与贵族化: 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变得更加复杂和神秘,也逐渐出现了一定的贵族化倾向。一些寺院变得富裕,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这与佛教早期强调的简朴和不执着有所背离。
教派林立与思想分散: 佛教内部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教派和学说,虽然丰富了佛教的思想体系,但也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思想分散和内部的理论争议,削弱了其整体的统一性和凝聚力。
对世俗权力的依赖性: 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世俗政权产生了联系。当统治者的支持减弱时,佛教的生存环境也会受到影响。

三、政治和经济因素:

王朝的支持变化: 在佛教的鼎盛时期,得到了如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等多个强大王朝的支持,拥有皇室的庇护和资源的投入。然而,随着这些王朝的衰落,佛教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后盾。
外族入侵与破坏: 公元11世纪左右,来自中亚的伊斯兰教征服者,如伽色尼王朝和古尔王朝的统治者,对佛教寺院和学术中心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著名的那烂陀寺等佛教大学被摧毁,大量僧侣和典籍遭到破坏或散失。这种大规模的武力破坏,对佛教在印度的生存构成了致命打击。
经济基础的削弱: 佛教寺院虽然富有,但其经济基础的稳固性可能不如一些依附于封建制度的婆罗门教机构。当外部压力增大时,其经济上的脆弱性就暴露出来。

四、社会和文化因素:

种姓制度的韧性: 尽管佛教早期挑战了种姓制度,但种姓制度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并没有被佛教完全颠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婆罗门教的改革也使其对下层民众的吸引力有所增强,佛教在争取下层民众支持方面面临持续的挑战。
文化融合的趋势: 印度文化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融合性。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体系,在印度本土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文化元素相互作用和融合。这种融合虽然使得佛教在早期得以发展,但最终也可能导致其独特性被稀释。
国民认同的演变: 随着印度教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和文化象征,它也开始与印度民族认同紧密相连。对于许多印度人来说,印度教成为了他们身份的一部分,而佛教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总结来说,印度并非“放弃”了佛教,而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经历了一个从兴盛到式微的自然演变过程。 这个过程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婆罗门教自身的改革和吸收能力,佛教自身内部的变化,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迁,以及外族入侵的破坏,共同导致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直至在印度国内成为一种少数宗教。

然而,佛教并没有真正从印度消失。它通过其传播路径,在其他国家留下了深远的文化和精神遗产。而印度自身,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将佛教的智慧和理念以某种方式融入了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宗教传统之中。与其说印度“放弃”了佛教,不如说佛教在印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文化转型和迁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放弃”这个意向不好,说得好像“印度”是个独立思考的个体,能够自由选择似的。

佛教在印度之所以会灭亡,无非内外两个原因:

一是内因,佛教本就与婆罗门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轮回、转世、涅槃甚至神谱都与婆罗门教大同小异,佛陀提出的那些反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在后世千年的发展中逐渐被婆罗门教吸收并且改良了;而佛教发展到五六世纪的时候在印度已经走偏了,基本就成了密教(Tantrism)那一套,与印度教的怛特罗派混为一体了。

所以,佛教在与印度教刚了几百年后,失去了独立地位,成为了印度教的一部分。佛陀本人被说成毗湿奴的化身,神话就是宗教史的写照。

二是外因,佛教是个高度组织的宗教,印度佛教发展到后来靠的是僧团和学院这种集体修行的方式,不像印度教虽然有某种意义上的教团,但更多的是生活方式。抱团太紧就容易被团灭,后来伊斯兰教进来,每次都是团灭,打着打着,那烂陀寺没了、超岩寺没了,大师们没了,僧团没了,佛教也就没了。

所以,不是印度人民或者统治者放弃了佛教,而是佛教自己亡了。

另外,佛教的“众生平等”和现代意义上的“生而平等”不是一码事情。

佛教的平等其实是相对于死而言,大家都要死要轮回,活着都苦都无趣,所以才平等。佛陀说平等本质上是为了对抗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去数数佛陀的弟子,虽然有优波离这样的首陀罗,但还是高种姓居多的。而且,原始佛教最初也是不收“奴隶”或者所谓“贱民”入教的。


当代,倒是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新佛教运动”,带头人就是印度宪法的起草者安贝德卡尔博士,他希望援引众生平等的佛教来推广“平等”的理念。

所以,在安博士的号召下,数百万印度教低种姓与“不可接触者”(所谓“贱民”)改宗信佛。当今,印度人口中0.7%的佛教徒与原始佛教毫无关系,基本都是这些低种姓与“不可接触者”及其后代。

可是平等实现了吗?大家都知道印度距离平等有多远吧。

那新佛教运动呢?它成功地将印度佛教变成了“贱民”的宗教,印度佛教徒成为了另外一个不平等的歧视标签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印度佛教的式微,而非“放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政治、社会、经济和宗教等多个层面。这其中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放弃”的决定,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自然演变和文化融合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佛教在印度兴盛的时代背景。佛教的诞生,是针对当时印度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和社会不公而起的。佛陀提出的“众生.............
  • 回答
    藏南问题,一个牵动着无数人心弦的地理和历史谜团。很多人好奇,既然 1962 年的中印战争中国取得胜利,为何在战后却选择“放弃”了部分本属于中国的领土?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与博弈?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细细梳理其中的脉络。一、 历史的渊源:模糊的边界与漫长的争议首先,.............
  • 回答
    坦白讲,我曾经是印象笔记(Evernote)的忠实用户,可以说是一路看着它成长起来的。从学生时代那个手忙脚乱、什么都想记下来的自己,到后来工作中的信息爆炸,印象笔记几乎包办了我所有笔记、灵感、待办事项的收纳。那时候,它的功能强大,同步稳定,而且那种“永远在线,随时可用”的感觉,真的让我很有安全感。但.............
  • 回答
    印度菜肴之所以钟爱香料,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喜欢”,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地理和实用考量,是一门精妙的艺术。如果你有机会深入了解,会发现这份对香料的热爱,是印度烹饪的灵魂所在。历史的印记:古老文明的馈赠印度的历史悠久,早在数千年前,这里就已经形成了繁荣的文明。早在《吠陀经》的时代,香料在印度就.............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如果你问身边的朋友,或者看看网上的讨论,会发现“西方社会好像不太重视经济发展了”的论调并不罕见。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经济发展”在西方社会中,它的定义和优先级的确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背后有很多深层的.............
  • 回答
    关于中国对印度的最佳打印方案以及效仿当年两山轮战是否可行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细致的分析和审慎的判断。首先,我们来理解“两山轮战”的背景和性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在收复边境失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方面,.............
  • 回答
    印度官员关于“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应该合并为一个国家”的言论,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和分析。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历史、现实政治、社会文化因素,以及这种提议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历史背景与“大印度”情结: 英属印度时期: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
  • 回答
    .......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家,其农业发展对化肥的需求本应十分旺盛,但为何在长期发展中未能快速建设大量化肥厂?这一问题涉及经济、政策、技术、资源、环境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与政策背景:化肥生产依赖国营体系1. 国营主导的化肥工业 印度自1950年代起,化肥生产长期由印度国.............
  • 回答
    印度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多元性,是其未能发展出强大中央集权传统的重要根源。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1. 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与分散性: 地形多样,交通不便: 印度次大陆拥有极其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包括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广阔的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西高止山脉和东高止山脉等.............
  • 回答
    印度敢于与中国“叫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它涉及历史、地缘政治、国家发展战略、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两国在区域和全球事务中的利益冲突。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与地缘政治的遗产: 边界争端是核心根源: 中印之间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线.............
  • 回答
    关于印度低种姓人民为何没有选择大规模起义反抗的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反抗”与“不反抗”的二元对立,而是要审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如何以一种润物细无声却又根深蒂固的方式,重塑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和个体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探讨印度国际环境为何常被认为优于中国,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与其说是“一直”,不如说是某些时期或在某些指标上,印度展现出了更具优势的国际形象或更顺畅的外部关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模式、文化输出以及国际关系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传承来看,印度.............
  • 回答
    印度网民对中国的复杂情绪,其根源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因素交织而成。要理解这种情绪,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历史的阴影:边境冲突与信任缺失印度的对华不满,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期的边境冲突。特别是1962年的中印战争,给印度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创伤。虽然战争以中国撤军告.............
  • 回答
    印度人普遍认为中国是敌人,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剖析。历史的阴影:边界争端与战争创伤首先,最直接且最深刻的因素莫过于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1962年中印战争。 边界划定上的分歧: 自英.............
  • 回答
    说起印度为什么没买瓦良格号,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瓦良格号,也就是后来的辽宁舰,它本身是个挺特殊的宝贝。它原本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的第二艘,名字叫瓦良格号。苏联解体后,它还没完工就被乌克兰继承了,但乌克兰那会儿经济实在是不景气,根本没能力继续建造,更别提维护了。这艘航母就这么闲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文明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传承与变迁。印度文明无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邃的文明之一,它孕育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佛教、印度教等重要思想体系,并对亚洲乃至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说它“没有像中国文明一样延续”,这个说法可能需要我们仔细辨析一下“延续”二字的含义。如果我们将“延续.............
  • 回答
    印度的5G试验,特别是关于华为和中兴的参与问题,无疑是近年来全球科技领域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这背后涉及地缘政治、国家安全、经济利益以及技术自主等诸多复杂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印度为何对华为、中兴设置障碍?印度对华为和中兴的态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一个.............
  • 回答
    印度社会,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度,其经济的腾飞与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并存,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议题。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一个被认为是阻碍社会公平和进步的制度,为何没有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反而与高速增长并行不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的内在驱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