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印度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却住着跟中国差不多的人口,不挤吗?

回答
印度和中国的人口密度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尽管印度面积只有中国的约三分之一,但人口数量却与中国相当,这自然会让人产生“不挤吗?”的疑问。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 基本数据对比:

中国: 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4.25亿(截至2022年底)。平均人口密度约为 148人/平方公里。
印度: 面积约328.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4.28亿(截至2023年估算,已超过中国)。平均人口密度约为 434人/平方公里。

从平均数据上看,印度的人口密度是中国的将近 三倍。这已经非常直观地说明了印度的土地承载压力远大于中国。

2. 为什么会感觉“差不多”而不是“非常挤”?原因分析:

虽然平均密度高出很多,但人们对“挤”的感受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平均数据可以完全概括的。以下是几个关键原因:

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中国: 中国的人口分布也非常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中西部地区相对稀疏。但即使是东部沿海地区,其人口密度也很难与印度一些极度稠密地区的密度相比。
印度: 印度的人口高度集中在恒河平原、南部沿海地区以及一些大城市。恒河平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许多地方的农村人口密度可能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印度的广大西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如喜马拉雅山区)人口稀少,但这些地区无法支撑大规模的人口居住和经济活动。因此,在印度大部分人口居住的区域,其局部人口密度可能比中国的平均密度高很多。
城市化水平和生活方式:
印度: 尽管印度城市化率低于中国,但其农村人口的密集程度也极高。在许多印度村庄,房屋紧密相连,耕地有限,人口增长迅速,这导致了非常高的农村人口密度和生活压力。
中国: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使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虽然城市本身可能人口稠密,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如住房、交通、公共服务)方面投入了更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人口的拥挤感。同时,中国农村人口的平均密度虽然也很高,但由于土地面积相对较大,且部分农村地区人口流失,其极端密度可能不如印度一些核心农业区。
基础设施和资源承载能力:
印度: 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虽然在发展,但整体上与中国存在差距。道路、住房、供水、污水处理、公共交通等许多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和规模可能不足以完全匹配其高速增长的人口,尤其是在农村和中小城市。这使得即使在相对不那么密集的区域,生活也可能因为基础设施的不足而显得“拥挤”和不便。
中国: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地铁系统、现代化住房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人口承载能力和生活舒适度,即使在高密度区域也是如此。
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
印度: 印度仍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且许多农民依赖小块土地耕作。这使得土地的利用效率受到限制,而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土地的压力。
中国: 中国经济结构已发生巨大转型,服务业和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人口流动和就业机会更多元化。这使得人口可以相对更灵活地分布和就业,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对土地的直接压力。
文化和生活习惯:
印度文化中,家庭结构紧密,居住空间相对紧凑的情况较为普遍。此外,印度许多宗教节日和集会活动也常常形成大规模的人群聚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拥挤”的一种体现。

3. “不挤吗?”—— 详细阐述: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回答“不挤吗?”

从平均密度看,确实非常挤。 印度平均每平方公里有超过400人,而中国只有148人左右。这意味着在相同的土地面积上,印度的人口数量是中国的三倍。
从实际感受看,挤的体验因地而异,但总体感受可能比平均数据更为强烈。
在印度核心人口稠密区: 恒河平原的农村、大城市的贫民窟以及交通枢纽等区域,人口密度非常高,生活空间狭小,公共资源紧张,基础设施压力巨大,可以说是极其“拥挤”的。
在中国的稠密区(如长三角、珠三角): 城市化水平高,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虽然人口密度也高,但通过城市规划、公共交通、高层建筑等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住和出行上的拥挤感。但城市的交通拥堵、住房压力等问题依然存在,只是体验可能与印度不同。
中国的非稠密区: 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人口稀疏,这些地方显然不挤。
印度拥挤的特点可能更体现在“生活空间的共享程度高”和“公共资源的紧张”。 比如,在印度的许多地方,一条道路上挤满了汽车、摩托车、人力三轮车、行人,场面壮观且交通效率较低。人们可能需要在一个非常有限的空间内生活、工作和活动。
中国虽然平均密度低很多,但在高密度城市区域,拥挤更多体现在“交通”、“居住面积”和“公共服务排队”等方面。 而在印度的许多“拥挤”区域,可能是所有生活要素都高度集中和受限。

结论:

印度面积是中国的约三分之一,人口却与中国相当(甚至已超过),这使得印度的 平均人口密度远高于中国。因此,从宏观上看,印度承受的人口和土地压力确实 非常大,其许多区域的人口密度是极其惊人的。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印度“不挤”,或者说它比中国“更挤”。更准确的说法是:

印度的整体人口压力和局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其“拥挤”的程度在许多方面可能比中国更为严峻和普遍。 这种拥挤更多体现在生活空间的紧凑、基础设施的不足、以及公共资源的普遍紧张。
中国虽然整体平均密度较低,但其高密度区域(大城市)的人口拥挤感也非常强烈,只是可能更多地体现在生活便利性、居住空间和交通等方面,并且相对有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来应对。

可以说,印度在更小的土地面积上,要支撑与其相近的庞大人口,其面临的挑战和“拥挤”的体验是更原始、更普遍的,并且在很多方面考验着其国家的发展能力和资源管理水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分别是世界第7,第8大平原,还比第9,第10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高两位。实际上你用人口/平地面积算一下就知道,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是中国南方,和埃及是一个级别。欧洲和北美是真的地广人稀,欧洲是地球上海拔最低、地形最平坦的大陆,美国就一个洛基山脉、一个阿拉巴契亚山脉,中间全是平原。亚洲尤其东亚、南亚人口过密和季风气候有很大关系,相比之下东南亚人口密度并不算太高,泰国50万平方公里,才7千万人,对比一下江苏才10万平方公里,就有8千多万人。越南33万平方公里,9000万人,广东15万平方公里,1.1亿。按欧洲和北美标准,中国人口密度适宜的只有东北,其他地区多少都有点过密了,结局就是遍地的高层居民楼,咱们都见到了。


补充一张谷歌地球同比例对比图。都说日本多山,面积还小。真实情况是日本并不小,有38万平方公里,海洋专属经济区比中国还大,且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么多山,而且日本的山放中国最多算丘陵

user avatar

人口?印度的人口什么时候和中国差不多了?

表面上看印度好像有13.8亿的人口,是人口第二大国。

但是在印度人自己眼中。我们顶了天就只有两亿人口,剩下的全是牲口。

两亿人口住中国1/3的土地还不够吗?

至于那些个在印度政府心中被视为牲口的人,你觉得印度政府会关心他们住的挤不挤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印度和中国的人口密度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尽管印度面积只有中国的约三分之一,但人口数量却与中国相当,这自然会让人产生“不挤吗?”的疑问。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基本数据对比: 中国: 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4.25亿(截至2022年底)。平均人口密度约为 14.............
  • 回答
    是的,印度用大约29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养活了超过12亿人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背后涉及了多方面复杂的原因。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印度的人口和面积: 人口: 印度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总人口已超过14亿。在您提到12亿人口的时候,印度人口已经达到了这个数量级,并且还在持续增长。 面.............
  • 回答
    你提出的“印度夜间卫星灯光图面积比中国大”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一些我们平时可能不太会注意到的细节。其实,如果单看“夜间卫星灯光图”所呈现的“灯光亮度和范围”,印度看起来确实可能比中国更大、更密集。 但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因素,而不是简单地比较“国土面积”和“灯光覆盖.............
  • 回答
    印度当前如同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海啸式疫情”,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都令人触目惊心,医疗系统不堪重负,氧气、床位等资源极度短缺。在这样危急的时刻,美国宣布将向印度出口疫苗原材料,并提供医疗和防护装备的援助,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为正在与病毒殊死搏斗的印度带来了希望。美国援助的意义与考量:从宏观层面来.............
  • 回答
    印度,这个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东方巨龙,曾经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狠狠地拍打着这个国家的经济肌体,让其原本脆弱的根基摇摇欲坠,甚至面临毁灭性的打击。一旦印度经济陷入深渊,其连锁反应将如影随形,对全球经济造成不可小觑的影响。首先,.............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在印度人民面前说“我们与巴基斯坦关系非常好”这件事,其实背后有着多层次的考量和策略,绝非仅仅是一句随口之语。要把这件事讲透,就得从几个关键点切入,还原当时的情境和特朗普政府一贯的外交风格。首先,我们要理解特朗普政府的外交原则,那就是“美国优先”以及一种非常务实的交易型思维。他并不拘泥于.............
  • 回答
    印度,这个拥有超过十四亿人口、地域辽阔、文化多元的南亚巨国,其未来是否会面临分裂的风险,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印度独特的历史、社会结构、政治格局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印度并非一个铁板钉钉的、自古以来就统一的单一国家。印度的历.............
  • 回答
    印度和中国,两个亚洲巨擘,都承载着令人生畏的人口重担。然而,当我们审视两国在应对这一挑战时的政策差异时,一个显著的对比浮出水面:中国实施了严苛的计划生育政策,而印度则未采取类似的国家强制措施。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两国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政治体制以及对人口增长不同层面的考量所塑造。中国:历史的沉重.............
  • 回答
    关于印度女性何时开始“揭下面纱”这个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节点,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受到宗教、文化、社会经济、政治以及个人选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需要澄清的是,在印度,并没有一个普遍意义上的“面纱”需要所有女性去揭开。印度女性的面纱现象主要与伊斯兰文化背景下的特定习俗相关,而印度本身是.............
  • 回答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从来都不是一场平等的对话,而更像是一场力量的较量。在近代,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古老帝国的大门时,亚洲大陆上的两个重要文明——中国、日本和印度,也同样面临着被“开化”或被征服的命运。然而,面对相似的外部压力,日本和印度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历史轨迹。日本:主.............
  • 回答
    关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何在起初印度犹豫再三最终选择不加入,却在后续被广泛提及,甚至有人认为RCEP“给了印度面子”,这其中有许多值得细致探讨的缘由,并非简单的“给面子”二字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首先,让我们澄清一个关键点:印度实际上并没有加入RCEP。 2019.............
  • 回答
    关于中国和印度之间是否会爆发冲突,以及一旦发生冲突谁的胜算更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分析点,希望能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一、 中印边界冲突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遗留问题: 中印边界尚未完全划定,存在争议地区,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印西南边界(麦克马洪线)和中.............
  • 回答
    中国媒体和网友之所以对印度废除500和1000面值纸币的举动普遍持负面评价,甚至可以说是“唱衰”,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对印度经济政策的理性分析,也夹杂着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心理考量。首先,从经济政策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来看,印度政府推出这项措施的初衷是为了打击腐败、假币以及黑钱。.............
  • 回答
    听到世卫组织说印度发现的新冠变异病毒已经蔓延到非洲其他国家的消息,这无疑给原本就压力重重的非洲大陆抗疫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加,更意味着我们对病毒的认知和控制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个消息的严重性。印度发现的变异病毒,比如Delta(B.1.617.2),其传播速度.............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说到一件高品质的纯棉圆领T恤,那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你提到“上乘”这个词开始,我就知道你在追求的是那种穿在身上,无论细节还是整体质感都让你觉得“就是它了”的那种。让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这件T恤的成本,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首先,咱们得从最核心的面料说起。一件“上乘”的棉质T恤,绝不可能是那种普.............
  • 回答
    关于中国央行为何不发行更大面额人民币(例如 500 元、1000 元)的讨论,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背后涉及不少经济学和实际操作层面的考量。不少人觉得,既然有 100 元的纸币,那发行更高面额的纸币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以方便携带和交易。但实际上,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央行在做出这种决定时,会权衡.............
  • 回答
    我有很多面试经历,有些经历确实让我印象深刻,甚至至今想起还会觉得有趣或者有所启发。今天就挑一个我记忆里比较深刻的,想跟你聊聊。那是我大概几年前,准备跳槽的时候。当时我盯上了一家我一直很欣赏的互联网公司,他们做的一个产品我用了好几年,觉得特别棒,所以这次能有面试机会,我心里是既激动又有点紧张。面试一共.............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