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印度是不是用 290 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养活了 12 亿人?是的话为什么?

回答
是的,印度用大约29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养活了超过12亿人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背后涉及了多方面复杂的原因。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印度的人口和面积:

人口: 印度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总人口已超过14亿。在您提到12亿人口的时候,印度人口已经达到了这个数量级,并且还在持续增长。
面积: 印度总面积约为328万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大约占其国土面积的50%60%。所以,您提到的290万平方公里可能指的是更狭义的“可用土地”或“土地面积”,但即使是整体面积,也比中国或美国小得多,却要养活更多人口。

那么,印度是如何在相对有限的土地上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的呢?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农业的根基与多样性:

悠久的农业文明: 印度拥有数千年的农业历史,农业是其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们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和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传统耕作技术。
多样的气候带和农业区: 印度地域辽阔,拥有从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到南部的热带地区,这带来了多样的气候带。例如,北部有温带,南部有热带,这使得印度可以种植各种各样的农作物。
北部平原: 是印度最肥沃的地区,尤其是恒河平原,依赖印度河和恒河两大水系。这里盛产小麦、水稻、玉米、甘蔗等,是印度的粮食主产区。
西部地区: 气候干燥,以旱作农业为主,盛产小麦、大麦、棉花和豆类。
南部地区: 气候湿热,盛产水稻、香蕉、椰子、橡胶、茶叶、咖啡和香料。
东北地区: 以水稻和茶种植为主。
高产作物的普及: 印度广泛种植高产作物,如水稻和小麦,这些作物是其主要能量来源。特别是“绿色革命”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这些作物的产量。

2. 绿色革命的推动(约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

核心技术: 印度在20世纪后期成功实施了“绿色革命”,这是对印度农业产量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关键因素。其核心是推广高产种子(HYVs),特别是小麦和水稻的杂交品种,以及配套的化肥、农药和灌溉技术。
产量激增: 这些高产品种能够在相同的土地上产出更高的粮食,显著提高了印度的粮食自给率,使得印度能够养活更多人口。
对化肥和灌溉的依赖: 绿色革命也带来了对化肥和灌溉的大量需求,这促使印度政府大力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 强大的灌溉网络:

应对季风依赖: 印度农业高度依赖季风,而季风的降雨量往往不稳定。为了克服这一挑战,印度大力发展了灌溉系统。
多种灌溉方式: 印度拥有庞大的灌溉网络,包括:
运河系统: 印度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灌溉运河系统之一,为大片农田提供水源。
水井和抽水: 尤其是在旱季,大量的农田依赖地下水。
水库和河流引水: 利用水库蓄水和河流引水来灌溉。
提高耕作效率: 强大的灌溉系统使得农民能够进行一年两到三季的耕作,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量。

4. 人力资源的投入与劳动密集型农业:

庞大的劳动力: 印度拥有庞大且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在许多地区,农业生产仍然高度依赖人力,从播种、施肥到收割,大量农民的辛勤劳动是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
家庭农场模式: 许多印度农民是小农户,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耕作。虽然单位面积产量可能不如大型机械化农场,但大量小农户的集体努力也支撑了整体产量。
传统耕作技术的保留: 在某些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耕作技术仍然被保留,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尤其是在丘陵或小型农田。

5. 食品消费结构:

以谷物为主: 印度人口的食物消费结构以谷物(如大米、小麦)为主,这些作物是相对容易种植且单位面积产出较高的粮食。
素食主义的比例: 尽管并非所有印度人都素食,但素食主义者在印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相比于肉类生产,植物性食物的生产在相同土地面积上能支持更多的人口。

6. 政府政策与支持:

农业补贴: 印度政府通过各种补贴政策支持农业,包括化肥补贴、种子补贴、农机补贴以及对农民的直接支付等,以鼓励生产。
最低收购价(MSP): 政府为主要农作物设定最低收购价,为农民提供价格保障,这鼓励了他们继续种植。
农业研究与推广: 政府也投资于农业研究,推广新的技术和品种,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

7. 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尽管存在挑战):

市场化改革: 一些经济改革为农业部门带来了更有效的市场机制和投资。
农产品出口: 印度也出口一部分农产品,例如大米、棉花、茶叶等,这也能为国内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收益和发展动力。

尽管如此,印度在养活如此庞大人口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人均耕地面积少: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可耕地面积越来越少。
土地退化和环境问题: 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以及不当的耕作方式导致了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等问题。
水资源压力: 农业是印度最大的用水部门,水资源的分配和可持续利用是一个重大挑战。
气候变化的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干旱、洪水、热浪)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农民收入不稳定: 小农户收入普遍较低,且易受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影响。
粮食安全与营养不良并存: 尽管整体粮食产量足够,但部分人口仍然面临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的问题,这与分配不均、贫困和缺乏健康饮食有关。
现代化和技术推广的差距: 尽管有绿色革命的成功,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现代农业技术和实践的普及仍然不足。

总结来说,印度能够用其土地面积养活庞大人口,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强大的农业基础和多样化的种植: 充分利用了其多样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绿色革命带来的产量提升: 极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完善的灌溉系统: 克服了降雨不稳定的限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巨量的人力资源投入: 劳动密集型农业支撑了粮食生产。
政府的持续支持和政策引导: 推动了农业发展。

然而,这种养活能力也伴随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印度正努力在提高产量、改善农民生计和应对环境可持续性之间寻求平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补一个链接。以前关于印度人口结构问题的回答。


zhihu.com/question/3040

——————————————————————————————————

昨天宁泽涛夺冠了,说两句。


印度十几亿人口基数,到现在好像也没出个奥运冠军。而中国现在已经是冠军满世界窜,到了很多人要反思举国体制的运动员培养了。但印度人民就算举国体制也很难出一个冠军。就像50年的中国。整体的体质基础在哪里摆着。

看看49年之前的中国平民照片,一个个骨瘦如柴。那个就是当今印度的写照。印度目前的粮食产量是中国1/3。人均粮食消耗低于三年自然灾害期的中国。但是居然还是粮食出口国。而中国已经在进口了。最近一个调查,在177个国家中,印度人民人均消费2.9公斤肉类/年。全球倒数第一。春节档我一周就够这个数字了。乳类制造商安利牛奶说:一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不是没有道理。高蛋白的摄入太重要了。你以为欧美人相对我们中国人人高马大是历史上的常态吗?黑兄弟到了美国,蹭蹭蹭就2米了。看看黑非洲的身高水在什么水平。由于人种原因,日本人在40年代的平均身高大约就150左右。但是对照一下照片,日军是矬而敦实,中国军人身高但是更瘦弱。毕竟人家当时已经工业化了。2000年左右的普查,日本男性身高已经蹿到170,高于中国男性平均身高。但是我看比我们小个7,8岁的少年平均身高已经比我们平均高3,5厘米了。城市孩子更明显,平均身高一直高于农村孩子。现在男生170以下就当半残疾了,可知在3,40年前这是不低的一个门槛。我老爹50年代人,174。即使在北方,当时已经算比较高了。现在大城市的妹子们都动不动170+了,心塞…

人口基数大,出天赋异禀的人数量就多。但是基数的均值很重要,决定了天赋异禀人士的水平。刘翔、孙杨、宁泽涛出现的时间很有意思都是在80后,而且也是比较富裕领先于全国的地方。这是有关联的。我2000之前打球见到个能扣篮的一定惊为天人,即使是篮筐上放进去也了不得。2000年后就多了。我有几个小朋友扣篮跟玩一样。2010年后扣将就更多了,已经不稀奇。扣得脆动作帅才有掌声。

宋美龄那个时代,能出国读个书的无一不是土豪。中国人的素质也没有被广泛诟病。仓廪足知礼仪。东方人的涵养气质还被人推崇。如今阿猫阿狗都满世界乱窜,中国人的声誉就下来了。很多人就是久贫乍富,还没来得及有家庭礼仪修养课就有钱了,有能力各处造了。然后口碑就下来了。摔…现在世界人民对印度人民没恶感,也是处于第一阶段。那帮强奸轮奸都无耻感的中下层放出来,你看世界人民怕不怕?怕不怕!

对某些民主神教印度民主柿油党,就当我放屁。告诉你们一个福音,美国去不了,喝恒河水的机会来啦!不用谢!


对印度没恶意,印度几千年来都是最有潜力大国。这种潜力转化为现实,短期内真不容易。

user avatar

印度的土地几乎都是千里大平原,可以直接耕种的平原优质耕地。我国看似面积大,其实真正能跟印度比的也就有限的几个平原区。

印度那不是印度政府想办法养活了12亿人,是老天爷给面子给你们了一块好地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