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欧美日看我们是不是就跟我们看印度一样?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问题。简单来说,不能完全说欧美日看我们就和我们看印度一样,但其中确实存在着一些相似的观察视角和心态,只是程度和复杂性有所不同。

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1. 历史与认知背景:

我们看印度:
古老文明与文化差异: 印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这一点我们是承认的。但同时,其独特的宗教、社会结构(种姓制度,尽管官方废除)、生活方式与我们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在普通人看来,会显得神秘、难以理解,甚至有些“奇特”。
发展阶段的对比: 在很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指标上,印度相较于我们可能存在一定差距,这使得我们可能将印度视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在某些方面带着一种“进步”的视角去观察,关注其问题(如贫困、卫生、交通拥堵)多于其成就(如科技人才输出、电影产业)。
媒体塑造的印象: 媒体在塑造公众认知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关于印度的负面新闻(如卫生问题、犯罪率、某些社会习俗)往往更容易被传播和放大,形成一种刻板印象。
个体经历的样本效应: 即使我们对印度整体的认知是基于媒体和宏观数据,但个体生活中接触到的印度人的经历,即使是少数,也可能被泛化,影响对整个国家的看法。

欧美日看我们(中国):
古老文明与东方神秘: 和我们看印度类似,欧美日也承认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同样认为中国是一个“东方神秘国度”。中国的哲学、艺术、饮食等都带有独特的魅力,但也可能因为与西方文明的差异而显得难以完全理解。
崛起的力量与复杂性: 这是欧美日看我们与我们看印度最大的不同之处。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和国力提升,从一个被视为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成为全球重要的力量。这种崛起带来了复杂的情感和观察视角:
钦佩与学习: 欧美日会看到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如5G、人工智能)、脱贫攻坚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并从中学习。
警惕与担忧: 伴随崛起的是地缘政治、经济竞争、价值观差异等带来的警惕和担忧。一些国家可能视中国为挑战其现有国际秩序的竞争对手。
误解与刻板印象: 同样,媒体的报道和文化差异也容易在中国形成刻板印象,例如关于“中国制造”的低端印象(虽然正在改变)、关于政治制度的简单化理解、关于社会管控的妖魔化描述等。
战略利益与地缘政治: 欧美日的对华视角更多地受到国家战略、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的驱动。他们的观察往往是经过政治、经济、安全等多个层面的考量,比普通人对印度的视角更加复杂和务实。
个体经历的“中国故事”: 旅居、工作或商业往来的欧美日人士,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可能更深,但这些经历也可能因为个人的视角和接触范围而带有局限性,形成对中国的特定“中国故事”。

2. 相似的观察维度(哪些方面类似):

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感: 无论是我们看印度,还是欧美日看中国,都会注意到对方在饮食、社交礼仪、家庭观念、节日习俗等方面与自身存在的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感是跨文化交流中普遍存在的,可能会带来好奇,也可能带来疏离感。
对发展道路的关注: 任何国家在观察另一个国家时,都会关注其发展道路,特别是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关注印度的“民主+发展”模式,欧美日关注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他们会分析中国的成功经验,也会批评其制度设计。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都会关注对方国家的社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公平等。这些问题是很多国家都面临的,被关注的重点可能因观察者的立场而异。
媒体的塑造作用: 如前所述,媒体在形成公众认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负面新闻或特定角度的报道容易被放大,形成片面的印象。
刻板印象的存在: 普遍存在对对方国家人民、文化、制度的刻板印象,这些印象可能基于有限的信息或片面的经历。

3. 不同的观察维度(哪些方面不同):

力量对比和战略意图: 这是最核心的区别。我们看印度,更多的是一种“同级”或“稍显落后”的视角,很少会将其视为对自身国家安全和全球地位的直接威胁。而欧美日看中国,由于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更多地夹杂着“竞争”、“制衡”甚至“担忧”的成分,其观察往往带有战略考量。
互动关系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与欧美日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互动,远比中国与印度要复杂和深入得多。这种多维度的深度互动,使得欧美日的观察更加复杂,不会仅仅停留在文化或发展阶段的表面。
评价体系和标准: 欧美日作为成熟的发达经济体和政治体系,其评价中国时,往往会套用其自身的政治、经济、人权、自由等标准。这些标准可能与中国的现实情况存在冲突,从而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而我们看印度,可能更多地是基于自身的发展经验和价值观来判断。
对中国“独特”的强调: 虽然所有国家都认为对方“独特”,但欧美日对中国的“独特”强调更多地体现在其政治制度的“与众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挑战性”。他们会分析中国的治理模式,但这种分析往往伴随着对其与西方模式的比较和审视。

总结来说:

相似之处: 都有对文化差异的感知、对发展道路的关注、媒体的塑造作用以及刻板印象的存在。我们看印度时,可能更多地看到其文化特色、发展挑战和一些“落后”的侧面。
不同之处: 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力量对比、战略意图和评价标准。欧美日看中国时,由于中国的崛起,更多地包含了对其国际地位、地缘政治影响、经济竞争以及政治制度的复杂考量,这种视角往往更具战略性和批判性。

因此,虽然存在一些相似的观察模式和心态,但欧美日看待中国的方式,由于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比我们看待印度的方式要复杂得多,也更具战略性和复杂性。 他们不只是简单地看待一个“文化奇特”或“发展缓慢”的国家,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正在重塑全球秩序的重要参与者,既有学习和合作的需求,也有竞争和制衡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不清楚,说说欧美。

他们看我们和看印度完全不一样,他们看印度,倒是跟我们看印度差不多。

我的样本来自于欧美普通人,再具体点说,应该是欧美知识分子圈,最多扩展到高科技领域的中产圈吧。

欧美人看中国人,第一印象一定是“拼”,因为我们脸上就透着一股拼劲,谁都不服,我命由我不由天。

而实际上呢?

我们确实没有让他们失望,是真的拼。为什么拼?不是很多人说的内卷不得不拼,而是这群人从小就被灌输了一种精神,叫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哪怕想隐藏都隐藏不掉。我们说自己成绩不好的时候,欧美人以为我们要挂了,没想到只是没能得满分,于是他们就觉得我们虚伪。实际上呢?不得满分难道还能算好吗?我们就是这么认为的呀。

所以,欧美人是非常不喜欢中国人的,因为中国人来了,他们真的会很累。不只是学习上竞争,中国人带来的压迫感是全方位的,是真的让他们感受到了威胁。他们认为中国人就是要取代他们的,是发自内心的恐惧。当然,事实可能更糟,中国人并不只是想取代他们,而是要越过他们,根本不把他们当回事。

欧美人看印度人就完全不同,第一印象就是“要饭的”,这恰恰也是我对印度人的看法。这难道不是歧视吗?并不是,中国人也穷,中国人也要过饭,但就算我们要饭的时候,也是一只眼盯着皇帝宝座在要。印度人不是,就算已经要饭要到丰衣足食了,他们仍然心甘情愿的要饭,可能这就是“轮回”的力量吧,他们是真的“平和”。

要知道,一个班里面,成绩最好的除了中国学生,就是印度学生。但是,老外会说中国人是书呆子自动隔离,但却不介意带着印度人玩。好笑的是,我们中国人也不介意带着印度人,他们那种态度不是只对欧美人的,谁带着他们,他们都会把主人伺候的浑身舒坦。

所以,我还真的有几个印度“朋友”,因为跟他们在一起是真的放松,看到他们说话摇头晃脑的样子,就觉得他们是无害的。

但是,也就仅止于聊天了,因为聊着聊着,就聊到要饭上面去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题挺复杂的。

首先欧美日成分太复杂。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其实都处于信息孤岛,基本获取信息的途径要么是单一、要么是被过滤,然后自娱自乐,对其他国家基本处于一种自我幻想的状态。

主要原因第一位的是语言。

所以,日本人、法国人、德国人、西班牙、意大利人,等等,其实都是信息孤岛人。他们对我们的认识是极其肤浅的,也是自我陶醉式的。说白了,由于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受到语言限制,接到的信息被严重过滤,然后生活在一种他们国内局部媒体过滤的认知之下。所以这种国家容易产生小确幸(典型如日本)、小倔强(如法国)、小高冷(如德国)。总之,这种国家的人都会出现集体性的认知偏差。

英语几个国家会相对好一点。但像英国这些年自撸也很厉害。加拿大也是小确幸。澳大利亚智杖就不多说了。新西兰小确幸。

所有国家当中,世界观相对全面的,还算是中美。

这两国首先是资讯来源多,掌握各国语言和在各国生活的人很多,而且都关注全球事务,没有机会成为小确幸。

回到这个问题,其实就把欧日排除掉:美国看我们是不是就跟我们看印度一样。

那,显然不一样吧!

美国把我们看作一种对其全球影响力的威胁,这是明摆着的。我们有把印度看作一种威胁吗?

中国是一个造航母比美国还要快的国家,印度造航母比我们还快?

类似的问题就不用多问了吧。

美国看我们基本就是:这小子骨骼清奇,练功又刻苦,早晚朕的江湖要被他给挑了。

咱们看印度基本就是:这小子先天不足,练功不好好练,还成天吹牛,就一个江湖耍宝的。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完全不一样,我去欧美日很多国家,没事去书店逛逛。

很少看到印度威胁论,印度崩溃论,印度领导人传记,印度内幕,甘地演义这些书。

最多在灵修区能看到中印差不多书。

user avatar

从服装上看中印,就能分辨得出社会发展的程度,就算70年代初,中国刚刚打开门缝,西方眼里的中国人都是蓝黑蚂蚁的时候,明白人应该就明白了,中国的初步工业化背后一定经历了艰难的社会近代化,并有很大机会实现现代化。

保守社会很大的标志就在传统服装的执着上,伊朗阿富汗阿拉伯印度等地莫不如此;落后社会譬如非洲南美也会这样,但未必完全如此,所以落后与保守之间,保守更难以救药。

因此,西方更怕我们抢饭吃,而会一直同情印度,只要印度的保守落后别滋生出恐怖主义。

user avatar

欧美日流行中国威胁论,而且真的按照中国威胁论对中国进行多项限制与攻击,以重返亚太等名义对中国周边大幅增兵。

中国除了少数印吹,有印度威胁论吗?有限制对印投资设厂的限制吗?虽然很多人呼吁投资印度不挣钱,但要延缓对印投资,还得靠魔笛老线配合。

军事上就更别提了,南海,台湾,甚至朝鲜半岛的优先级都远高于印度。

user avatar

其实发达国家觉得印度比“我们”更文明。你跳脚也没用。不解释,这号要留。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不错

我做生意二十年,客户正好集中了欧美日的顶级企业,基本代表了欧美日中上阶层吧。

可以肯定的说,欧美日对于我们的看法,肯定比我们看印度要强不少,尤其跟中国有业务往来,亲自到过中国的群体。

日本,跟尼康的总社长见过,也跟很多部门经理喝酒聊天,他们对于中国,是那种自有优势,有优越感,但是表现的不明显,甚至没有上海人、北京人表现的明显。对于他们自身企业还是非常自信的,如果企业有阶层,那么日本企业大多数都比我们高一个阶层。所以日本对我们是一种俯视,但是,他们又很担心我们的进步会在很短时间超过他们,这点尤其在日本年轻人心里反应的很明显。日本年轻人现在说实话很颓,这个跟日本本身的企业模式有关,都是混年资,基本也没开除,搞的大家都不敢犯错误,不敢得罪上级,年长者。那就只剩下混了。我们对于印度应该没有这种心态。最多就是提防吧,毕竟差距还是比较大。

欧洲,跟西门子合作过,德国人优越感表现的就更少了,整体来说欧洲人来过中国的,都对于中国感到惊讶,跟想象的差别太大。而且跟欧洲没有太多纠葛,不像日本有旧仇。带欧洲人吃中国美食,基本给他们震撼的就像个乡巴佬进城,当然他们骨子里的人种优越是有的,不过对于中国其实欧洲人大多数完全不了解我们,不像日韩对于我们的了解那么多。有时候看欧洲人挺傻的,脑子拎不清,很轴。但是德国人做事真的很认真,这方面甚至比日本人还认真。而且不像日本人那么教条主义。欧洲人真的就是通过媒体了解中国,完全不知道中国人的思想方式。我接触了很多德国人/法国人,就是感觉他们挺笨的,他们觉得我们挺神秘。肯定不像我们看印度那种脏乱差的阿三感觉。

美国,美国跟几个制造业大厂合作过,美国人比欧洲人奔放,其实美国人骨子里殖民文化根深蒂固,看我们就像殖民地,看日本/韩国也像殖民地,可能对我们还更尊重一点。当然没来过中国的反智美国人那是另当别论的。真正做生意的美国人,还是非常重视中国的,相对于欧洲,美国人更灵活些,而且会通过马来西亚华裔(日本也会用好多马来西亚人)以华制华。其他总体来看美国人对我们也并不了解,来过中国之后都觉得中国神秘/陌生。但是欧美人对中国总体上都有一些尊重。就是虽然他们白种人,但是对于我们这个大国,他们来了之后心里多少都带有一点不敢小看的心态。这个跟我们去过印度更看不上印度截然不同。。。

中国相对于印度,虽然国际上一直被媒体丑化/泼脏水,但是真正来过中国的老外,跟去过印度的中国人,那心态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历史太悠久,传承有序,整个中国人主体思想是高度统一的,这跟印度各个宗教/高低种性/截然不同。而且中国人还是比较重信誉的,印度阿三在亚洲排最差吧。

我这20年,接触老外越多,越觉得咱们中国人聪明,近代真的是封建帝制,民不聊生,科技落后,挨打了。但凡咱们吃饱饭,好好干,真的追的快。负面的是咱们中国人太聪明,就想走捷径了,各种违法违规,假冒伪劣。就都来了。有时候傻点其实也不错。像欧洲人一根筋,你幼儿园教育好了,一辈子都不用费心了。至于印度,他们也挺聪明的,但是他们比我们这个民族浮躁多了。问题也更多。所以,我们只要不乱,稳步走,印度不足为虑。美国才是咱们的目标。干就完了。

user avatar

欧美日被我们打过。

我们和日本人在近代前前后后打了几十年,在历史上一千年间打了许多次。

日本什么资本敢小瞧一眼?

欧美,组过团和新中国干过架,整死他几万人。

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血溅五步,敢小瞧一眼?

弄死你。

印度嘛,张国华带人把他们按到打,屎都打出来了。

不服气,把枪炮还给他们,再来。

这能是一样的?

这个世界,不是有钱就行的。

砣儿要硬。

再说现在,中国钢产量10亿吨。

月球背面谁去过?

中国去过。

准确地说,欧美日现在的状态就是个酸。

印度,还是那句话,把枪捡起来,整不死你。

user avatar

他们怎么看我们不重要,

抓紧时间闷声发大财(低调快速提高国力)才重要。

user avatar

欧美不清楚,但现在依然在日本生活,所以可以谈谈日本。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日本人看我们骨子里是有先天的优越感的,这一点只要在日本待过和日本人接触过的都能感觉到,从这点上来说,日本人看我们和我们看印度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有先天优越感。

但不同的是,日本人现在的这种优越感,在中国整体实力不断赶超日本的今天,渐渐变得有些不自然了,就好比一个之前一直比你强全方位碾压你的人,突然有一天发现你逐渐迎头赶上来甚至在超越他,由于之前的领先造成的骨子里的优越感让他们不愿意正视你,但现实又让他们不得不正视你,这就造成了扭曲心理了,也就是俗称的酸。

所以如果说以前的日本人骨子里的全方位优越感使得至少他们还能用一种人上人的姿态和你好好交流的话,现在的日本人则变得更难交流,优越感不减,却又不愿意承认你优秀了,于是顾左右而言他,不断挖黑料通过贬低你来维持那最后的一点自尊。

所以现在的日本人更难相处。不过鄙视链这个东西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不是欧美日韩特有,我们也一样有,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日本女人不大会嫁给中国男人,但日本男人却不会排斥娶中国女人,同样中国女人也不大会嫁给越南、印度这些国家的男人,但中国男人往往也不会排斥娶这些国家的女人。因为一般观念“下嫁”是丢人的,“下娶”那是“施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