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否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远不及欧美甚至日韩?如果是的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回答
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是否远不及欧美甚至日韩,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简单地说,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远不及”,但确实在某些方面,其全球影响力不如欧美,在一些方面也可能不如日韩。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本身的特性。

一、 中国文化影响力的现状与表现:

要判断中国文化的影响力,需要看它在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软实力(Soft Power): 这是衡量文化影响力的关键指标,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
文化吸引力: 饮食、功夫、中医、哲学思想(如孔子思想)、传统艺术(书法、国画、戏曲)、历史遗迹(长城、故宫)等在海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喜爱者。孔子学院的推广也是一个例子。
政治价值观: 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和发展模式在全球的接受度和吸引力存在争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政治软实力。
外交政策: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等,但也伴随着一些国际疑虑。
经济影响力: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平台。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布全球,其中也承载着一些中国元素。
科技与创新: 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等领域中国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些领域的创新也可能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
媒体与娱乐: 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国际影响力相对较弱。
旅游与留学: 吸引外国游客和留学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相对不及”的现象?

导致中国文化在全球影响力方面可能不如欧美甚至日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

1. 历史遗留与文化输出模式的差异:

欧美: 经历了工业革命和殖民时代,其文化(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政治制度、哲学思想、流行文化等)通过商品、殖民统治、教育体系、媒体传播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并且拥有强大的语言优势(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西方文化本身也具有普世性和强调个人主义、自由等价值观,更容易在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下被接受。
日韩: 在近代历史上,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积极学习西方,并将其文化输出到亚洲(如动漫、游戏、音乐、时尚)。韩国则通过“韩流”(Kpop、韩剧、韩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其成功在于对现代流行文化的高度把握、精致的制作以及对年轻一代的精准吸引。他们的文化产品具有高度的娱乐性和情感共鸣。
中国: 历史上,中国文化主要在东亚地区(如朝鲜、日本、越南)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中华文化圈”。近代以来,由于内部动荡和对外开放较晚,以及文化输出策略的转变,传统的文化输出模式(如朝贡体系下的文化辐射)不复存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更多的是在经济上融入全球体系,文化输出相对滞后。

2. 语言壁垒:

汉语: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其表意文字和声调系统对于非母语者来说学习难度较大,这构成了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壁垒。
英语、法语、西班牙语: 这些是国际通用语言,其庞大的母语使用者群体以及作为第二语言的普及度,使得欧美文化能够更便捷地触及全球。
韩语: 虽然韩语使用者不及汉语,但其独特性和在特定文化产品(如Kpop)中的魅力,也吸引了大量学习者。

3. 文化产品的现代化与全球化能力:

创意产业的薄弱: 相比于好莱坞电影、欧美流行音乐、日韩动漫和游戏,中国在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大众文化产品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仍然有待提升。
内容审查与创作自由: 国内对内容创作的审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限制了题材的多样性和艺术的突破性,也可能导致一些内容难以被国际观众理解或接受。
叙事方式与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的叙事方式和价值观有时与西方主流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存在差异,这使得一些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传播中需要进行更复杂的“本地化”处理。
技术与工业化程度: 在影视制作、音乐制作、游戏开发等领域,虽然中国技术进步很快,但在创意、质量把控、市场营销等方面与顶尖水平仍有差距。
流行文化的塑造能力: 欧美和日韩在塑造全球流行文化方面有更长的历史和更成熟的经验,他们能够敏锐捕捉全球年轻人的喜好,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潮流。

4. 政治体制与国际形象:

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的政治体制和部分社会价值观与西方主流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中国的政治软实力和部分文化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面临挑战。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可能持有疑虑或不认同,从而影响其对中国文化的接受程度。
国际形象的塑造: 中国的国际形象受到地缘政治、人权、贸易摩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负面或争议性的国际报道,也可能间接影响到对其文化的整体认知。
“文明冲突”论的阴影: 虽然不是主流,但某些论调将中国文化视为与西方文化相对立的存在,这也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的积极性。

5. 推广策略与机制:

早期对“意识形态输出”的担忧: 过去中国在文化输出上可能过于强调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的传播,而忽略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情感诉求,导致传播效果不佳。
孔子学院的争议: 虽然孔子学院在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侵略”的指责,其在中西关系紧张时期也受到一定影响。
市场化与商业化的不足: 与欧美成熟的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相比,中国文化产业在市场化、国际化运营和品牌塑造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6. 对“文化”的定义和理解:

西方文化更强调“普世价值”: 欧美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强调一些被认为是普世的价值,如自由、民主、人权、个人主义等,这些价值在全球范围内有较广泛的认同基础。
中国文化更强调“共同体”和“秩序”: 中国传统文化更侧重于家庭、集体、社会秩序和和谐,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虽然这些在中国内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但在全球传播时,需要找到更能被不同文化接受的切入点。

三、 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潜力与未来:

尽管存在上述挑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绝非“远不及”,而是在全球化时代正在经历转型与重塑,并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经济实力是坚实基础: 中国的经济崛起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和平台。
文化多样性是宝贵财富: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其独特吸引力所在。
科技创新提供新载体: 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为中国文化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
“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连接: 除了经济合作,也伴随着人文交流的加强,为文化传播创造机会。
新一代的崛起: 年轻一代的中国创作者正在尝试用更符合国际语境和审美的方式来表达中国文化,例如游戏《原神》、电影《流浪地球》等在国际上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总结来说,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并非全方位“远不及”,但确实在某些关键领域(如大众流行文化、价值观输出)面临来自欧美和日韩的强大竞争。这主要是由于历史发展轨迹、语言障碍、文化产品现代化程度、政治体制差异以及推广策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国文化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关键在于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以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方式,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并积极参与全球文化对话与交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的。

前几天看了嵩县对“内生现代性”的讨论,觉得确实很有意思。现在我们想到美国文化,想到的是好莱坞,这些现代的东西。想到中国文化,想到的是悠久的历史,这些古代的东西,这是为什么?

另一个问题,搞个民族团结联欢活动,各个少数民族同胞穿上了他们的传统服饰,汉族穿个西服就来了,这又是为什么?

这两个问题直指“原教旨‘入关学’”最核心的观点:在中国人的记忆中,近代以来最惨痛的事情莫过于中国军队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屡战屡败,但论对后世最大的影响,这战场上的失败并不是最大的,影响最深远的。毕竟《七子之歌》已经回来了六个;那些丧权辱国的租借和特权,一句“打扫屋子再请客”之后也烟消云散;甚至外国士兵们不可一世的样子,也在长津湖畔消失的无影无踪。在惨痛的近代史中,我们最惨痛的失去,是被从世界舞台的中央硬生生地甩到了下面,从此失去了对“现代”、“先进”乃至于“好”这些词汇的定义权,成为了“蛮夷”。

回到汉服的问题,服饰本质上是不同人群用以区分和同一人群塑造认同的手段。在古代的华夷之辩下,由于汉族在各方面具有的压倒性优势,其相对于少数民族,也就是那些“蛮夷”们的正统性是完全不需要怀疑的,因此传统的汉族王朝是不需要用服饰等文化手段刻意地把自身与蛮夷们进行区分。因此,对于汉族来说,从来都没有什么“汉服”一说,不同时间下的不同的汉族王朝的服装是完全不一样的,根本没有什么汉族自古以来的统一着装。相比之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只会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前朝统治者做切割,因此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的服饰都是不一样的。恰恰相反的是,围绕在汉族文化圈周围的少数民族,这些不在历史舞台中心的“蛮夷”其由于历史相对较为短暂,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加上其相对弱势地位,使得服饰文化成为了他们塑造认同的重要手段,他们那些有代表性的服饰反而因此保留至今。

把上面的结论套入“入关学”的模型中,第一个问题也得到了解答。在近代以来中国整个的文化出于割裂的状态:一方面是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作为“天朝上国”的不需要论证自身相对于其他民族的正统性的文化,另一方面是在被坚船利炮打的怀疑人生,被逐到世界舞台的边缘之后,从拥有现代科技的西方世界引入的文化。请注意,西方的现代文化也不是在工业革命中凭空产生的,其本身也是在自身工业化的过程中,从自身之前的前现代文化中“内生”出来的。但是,由于过去几百年来西方文明强势地垄断了现代化本身,导致他们的文化就成了现代文化的唯一标准,他们成为了“世界秩序的天朝上国”,他们的文化成为了类似古代中国那样,无需论证自身正统性和先进性的文化。反而在中国,一方面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从西方引进了这种“非内生”的现代性并致力于使其渗透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求革新与富强。可另一方面失去了这一正统性的中国特别是占绝大多数的汉族不得不寻求与古代的“蛮夷”们类似方式来建构认同。独一无二的悠久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自然成为了首选。可以说,所谓的“国学热”、“汉服热”其实本质上是跟西方学术界的“东方主义”其实是一体两面:“国学”、“汉服”的存在本身就是中国文化失去影响了的体现,毕竟“天朝上国”是不需要反反复复向世人强调这种文化是我独一无二的。“国学”和“东方主义”都是用一种并不准确的方式在现代文明的犄角旮旯给一个文明找一个地方圈起来,前者是为了自保,后者是为了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殊途同归。

那么,当今中国文化影响力差的原因就很容易得到答案了:原生的现代性的缺失加上西方对现代化本身的垄断,导致几乎所有的现代文化产品,本身都深刻地刻着西方文明的烙印。当中国人想找出什么文化以代表自己时,只能翻出古代文化传承下面的东西。不是说这些古代文化不好,但是这些古代文化,是绝不可能与工业时代的现代文化产品竞争的。即使过了这么多年,许多人也愿意津津乐道自己才看完《独立日》那宏大的特效之后的震撼,这是任何所谓传统文化都代替不了的。一万所孔子学院,也敌不过一个华纳兄弟,这就是降维打击。

两年前看完了《流浪地球》,我第一反应就是,这是第一部摆脱了基督教文化、西方文化的世界末日题材的电影。好莱坞很多科幻电影都是受了西方文明的历史和神话传说的极大影响的。《阿凡达》影射西进运动,《星际穿越》《2012》对圣经故事的暗喻近乎直白。其实《流浪地球》也是如此,吴京那句对俄罗斯宇航员的“孩子的孩子还有孩子”何尝不是对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改写呢?终于,中国人有了原生于自身传统文化的对现代的解读。这是中国电影的一小步,但却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步。

为什么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低?值得高兴的是我们有一部流浪地球,最可悲的是我们也只有一部流浪地球,还有无数的“孔子学院”。

user avatar

现代中国并没有文化发展的土壤。

许多人沉浸在过去的荣光里,不愿意承认中国目前就是文化沙漠的现实。

主流舆论都认为中国文化迟早能起来,这种幻想也许10年前还有人相信....但从80年代开始到现在,多少年过去了?

当初的热血青年都快熬到退休了,文化产业却愈发半死不活,没有丝毫希望。

既然中国境内的事情有争议(怕被封),那就谈内部环境最终波及外部的事情:

2016年这个时间点,中国资本雄心勃勃,准备和韩国的娱乐界全面合作。

在韩国娱乐业的三大社里,阿里巴巴入股SM,腾讯入股YG。其他包括了搜狐、苏宁、联想都计划想要长期投入。

那一年的国民级韩剧《太阳的后裔》,投资方有中国的华策影视,视频平台爱奇艺也在该剧的立项过程中出了大力。

中国资方不仅是单纯的买家,他们还直接改变了此前韩国业内的许多模式。

中国资本逐渐深入韩流,按这个趋势最终可能成为韩国娱乐业的幕后掌舵。

结果限韩令突然砸下,一切彻底结束了。

2017年之后韩流在全球起飞,中国资本因为各种原因完美错过了这个机会。

2018年时,包括腾讯、爱奇艺、优酷等各路中国资本争相投资日本动画。

他们不满足于当二道贩子,希望直接参与相关IP的运营、甚至直接持股企业,那时挤进制作委员会的公司日益增多。

2019年时开始出现全中资企划的动画,借助日本成熟的产业链生产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周边游戏、线下领域的开发。

许多作品制作时为了符合中资需求,都是从立项就在专门修改剧本和画面。

原本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中国资本迟早会成为日本业界的实际幕后控制者。

结果等来的是2019年起严打日本动漫。

2020年中资锐减,这一年日本动画真正走向全球市场,完美错过这波红利。

当然,资本家是赔还是赚,与我无关。

但如果没有「各种因素」的打断,这几年东亚对全球(尤其是欧美国家)的爆发式文化输出,本该由中国资本所主导。

这两个例子足够典型,韩流、日漫都用事实证明他们拥有强大的输出能力,中国资本也确实抓住了低谷期准备进入。

但最终阻止他们的,并不是经济因素

现在美国资本趁着中国资本被限制的时候抢先占领原本我们的生态位,并借助本轮日韩的爆发式输出赚得盆满钵满。

而下一个例子目前正在发生:

美ー中两国资本正围绕东南亚的影视资源展开争夺,各视频平台战况焦灼。

而中国的腾讯、爱奇艺与美国的Netflix、Disney+从去年起围绕泰国「腐剧」进行竞争,纷纷投资制作本土剧集。

而今年初,中国开始禁止「腐剧」,在影视资本投入巨资后封死了中国市场,让他们与拥有包括欧美在内全球市场的西方流媒体背水一战,时机抓得真好

有时实在令人怀疑,是否是故意的。


有些我觉得是常识的东西,确实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以至于闹了笑话。

韩流在2015年之前基本局限于亚洲,真正走向世界是2017年以后,这跟很多中国人所想的「韩流已衰落」截然相反。

日漫在上世纪扩散后,本世纪初曾经面临海外市场的总崩盘。直到2019年以后,迎来了第二次海外市场的全面扩张。

韩流、日漫在全球市场的巅峰就是现在,而不是几年前或者上个世纪

你们许多人的印象真的跟不上现实了....


重点在于:如果资本对境外文化产业的投资都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

那境内投资受到的波及只会更多吧?

user avatar

文化是上层建筑,文化的问题不能用发展文化解决。

日本的“文化输出”吹破天,输出的日本国民形象是个意大利白人水管工,脱掉头套里面蹦出来个小黄人安倍桑。

部分中国人扮高级脸不是因为高级脸好看,大清流行金钱鼠尾,也不是因为建州女真文化产业发达。

user avatar

不是有那么一个梗吗,“建国后不许成精”。得亏《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在明清时期就有了。


你说为啥呢?

user avatar

天天整一些中国老百姓都不喜欢的东西,还要给外国人看?

user avatar

是。

对比一下中国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版权输出-输入情况,结果是一目了然的。毕竟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数据不会骗人,目前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文化输出逆差。

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日本和韩国确实是打算“文化立国”,也到了那个经济水平,且作为非正常国家,其硬实力基本已经都到达了自身的上限,进一步走向世界,通过软实力输出会比通过硬实力输出效果要好很多(类似的,欧洲的法国、德国和奥地利这样的传统文化大国也是这样)。

而中国现在不是,文化产业在中日韩三国的定位并不一样,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对外的软实力缺失。

虽然可以笼统把问题归结为发展中国家无法和发达国家竞争第三产业,安全地把这个问题在经济范畴内软着陆,但这么说是不负责也不客观的。

日本成为列强已经一百多年了,韩国成为发达国家也已二三十年,中国开放才四十年,这些是历史事实,文化上大多数人都是“嫌贫爱富”,就像现在,在大多数国人眼里,西方文化几乎默认就是英美文化,其他以文化著称的像法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奥地利、埃及、希腊之类,似乎就没那么重要了,也没有太多人深入了解。甚至连外语也是英语最重要,这无非是因为英国和美国是这三百年来的世界霸主,至于英美文化是不是真的那么“先进”“深邃”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

文化认同,自然需要经济发展作为支撑,像上世纪50年代,日本提出要“贸易立国”,到了80年代开始喊“技术立国”,而到了90年代,日本开始了“文化立国”,正常的脉络似乎应该如此。

但我国的文化产业脉络,却并非如此。

在建国以前,就明确了“我们不但要……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

新中国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建设一开始就非常重视,重视到了超越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程度,所以建国伊始,我们的文化,就有了一种和西方截然不同的画风(和苏联也不一样)。

这种感觉,对比下《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当时作品和《耶路撒冷》、《苏格兰勇士》、《统治吧!不列颠尼亚》、《希望与荣耀的土地》之类英美爱国歌曲的画风,多少就能品出来了。

新中国很追求普世性的红色文化,既不要封建的,也不要资本的,它可能并不新潮时尚,华丽炫酷,但植根于普通人的朴素情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共通性,所以即便把“一条大河波浪宽”中的“大河”想象成密西西比河和多瑙河都没有什么违和感,这是当时国内文化的基本风貌。

但因为当时我国的社会发展程度跟不上(文盲率过高,加之经济落后,文化产品少,所以人们总体文化素养都不高),加之当时的国际格局,意识形态对立很严重,一直绷着敏感的弦,所以不论上下,都很容易出现将纯文化问题政治化和错误对待某些文化资源的问题,这也是那场大悲剧之所以会出现的社会基础。

而在这个文化大低谷之后,当新中国再次开眼看世界,发现差距又拉开了,甚至有了“世上已千年”的失落感,于是就有了一种基本上可以说是完全否定了历史传统和自身现实的反思。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国人自信心的一个大低谷,有种怎么都赶不上西方的感觉。

因为自知落后,所以肯放开学习,所以从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前十年的很多作品在现在的网站上会让人感慨到发“这也能过审”的弹幕,而看多了流量明星(不论是唱歌的、演戏的还是写文的)等资本傲慢霸道的简单粗制滥造,再回顾八九十年代的过去,也会感觉到国内文化产品的“审美下滑”和文化上理想主义的消逝。

这个拥抱世界的求变过程,一方面丰富了国内文化产品市场,可另一方面,对于前三十年来说,却也相当于自废武功,因为这个过程,实际上不仅是继承,而是重生。

在国内,我们(的文创文宣)更重视民族化,在国外,我们(的文创文宣)更重视本土化(和当地环境结合),对阶级性和普世性的重视和强调大幅下降,甚至可以说是淡化。

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文化输出,(在官方角度)目的只是不让人继续以老眼光看中国,带来误会误解,减少一些因成见带来的差评罢了,能获得赞美和积极有意义的批评,就已经是超额完成任务了。

软实力的影响,实际上是因人而异的,同是东亚国家,文化就相对好沟通一些,像我们和日韩,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同的地方,甚至相同的地方更多。

同理,同是西欧国家,文化交流也会更容易,像英国和爱尔兰,历史上的隔阂甚至仇恨很大,但在今天,如果不故意细分,很多外国人看不出来其差别,两国的年轻一代很多时候也是相互认可的。

而对于欧洲国家进行成功的文化输出,前提是对其理念的认同,单纯的“国力强大”,作用是很有限的,就像过去苏联所经历的那样,钢铁洪流确实威震八方,结果意识形态上输得一塌糊涂。

尽管国力强大和幅员辽阔,有利于产生大气磅礴(至少规模宏大)的文化作品。

因为像对于“大一统”“自由”“权利”等等敏感却根本的理念的理解,中国(甚至东亚)和西方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文化交流时,重要的不是挑战这些基本理念,而是在不触碰这些本质的前提下进行纯商业的文化交流。日韩文化的市场化也好,现代化也罢,在这点上障碍比我们小很多,其文化产业链的完善和对软实力的重视超过我们,对所以相对中国来说,更容易在文化上被西方认可。

而在创造文化产品这方面,中国现在正在一个过渡期,一个是从纯官方主导到官方和资本市场相结合的过渡,一个是从中国制造(基于自身传统文化的再加工或引进外来文化产品相结合,甚至简单复制粘贴)到中国创造(有特色标准却超脱历史传统的文化原创)的过渡。

这个过渡要成功,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


对创作者权益的进一步尊重和创作空间的放开,相关法律的进一步完善是产生更多更好文化产品基础。

如果总是带着镣铐跳舞,写点儿东西拍点儿东西都得自我敏感自我审查,生怕哪里不小心踩雷,那文化产品的上限就不可能高到哪里去。如果版权没保障,总是抄袭的人风光无限,原创的人却吃残羹剩饭,想要有好的原创作品就自然会是难题。

对传播途径的放开,没有墙的阻隔,让普通人可以自然而然参与到文化传播之中,直接与世界互联,有更透明的文化空间,是打破中西文化隔阂的基础。

放开国际平台的限制,推动国内的平台更加国际化,过不了十几年,就不用再讨论“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国家是否应该支持李子柒”这种可悲的问题了,因为人人都是李子柒。

促进国内各地区间文化资源的平衡和经济发展的平衡,不再文化和经济资源两极分化,是描绘出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中国故事”的基础。

当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能至少在教育资源上得到和大城市、发达地区同等的重视,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和人人平等后,我们的祖国才会“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文化输出和树立有吸引力的国家形象是个综合性的问题,就是这种感觉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是否远不及欧美甚至日韩,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简单地说,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远不及”,但确实在某些方面,其全球影响力不如欧美,在一些方面也可能不如日韩。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本身的特性。一、 中国文化影响力的现状与表现:要判.............
  • 回答
    朱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是一个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恐怕很难用简单的“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来概括。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后世的中国社会、政治、教育乃至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层面之广、程度之深,以至于在许多方面,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仍然打着朱熹的烙印。要评价其利弊,需.............
  • 回答
    日本法西斯主义者面对日本文化中深厚的中国文化影响,采取了一种复杂而矛盾的态度,既有试图去中国化、强调本土精神的倾向,又难以完全割裂与中国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态度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对历史、民族认同乃至对外政策的认知。首先,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尤其是那些鼓吹“国体护持”和“皇道精神”的极端分子,会极力强.............
  • 回答
    问得好!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是很多外国人(包括我自己有时都会思考)都会遇到的一个“小难题”。到底外国人能不能分清中日韩的文化和人呢?他们又是否了解日韩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关于“分清”这件事,它是个程度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外国人对中日韩文化和人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要说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的影响,弊大还是利大,我觉得很难一概而论,得具体看是哪个时期的外来文明,以及它带来了什么。中国文明本身就是个很能“消化”和“融合”的文明,但这个过程里,有好有坏,有得有失。咱们就从几个比较典型的时期和方面来聊聊吧。先说说“利”的部分。 文化和.............
  • 回答
    广电总局出台的204号文,无疑在中国大陆的影视内容生态中投下了一颗震撼弹,它所带来的影响,与其说是“颠覆”,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重塑”,尤其对于习惯了境外影视剧滋养的网民而言,这场重塑的力度和方向,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过往,国内的影视市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更像是一个“花园”,虽然也有本土的精彩园.............
  • 回答
    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世界观和丰富种族设定的游戏,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借鉴和影射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族文化、历史、神话传说,甚至是社会议题。开发者暴雪娱乐巧妙地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艾泽拉斯的各个角落,为玩家提供了深度沉浸的体验。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些主要的种族,以及它们与.............
  • 回答
    在《Love Live! Superstar!!》中,唐可可(Tang Keke)这个角色确实引发了一些关于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理解的讨论,甚至有人认为其中存在一些对中国文化的“无知”或片面化解读。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唐可可这个角色的塑造,从设计之初就带有明显的.............
  • 回答
    “文化输出”这几个字,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拆开来看,其实就是咱们自己的文化,能不能让别人也喜欢,甚至乐于接受,模仿,传播。把这个放大到国家层面,那就是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展示。那么,说到中国和印度,这两个都是拥有几千年历史底蕴的文明古国,在文化输出这方面,确实有很多可以聊的。中国:古老文明的现代演绎.............
  • 回答
    关于“傻屄”、“逗屄”、“撕屄”等词语在当代的流行是否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女性的歧视,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词语的起源、使用语境、社会接受度以及背后折射出的文化心态等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基本的事实:这些词语都带有“屄”这个字。从字源上看,“屄”是汉语.............
  • 回答
    当今中国的文化输出与苏联时期相比,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谁“不及”谁。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形态、输出模式以及目标群体都截然不同,因此比较起来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化输出”的概念。它并不仅仅指官方推广的意识形态或艺术作品,更涵盖了国民日常生活方式、.............
  • 回答
    《原神》作为一款风靡全球的二次元游戏,其在中国文化宣传方面的潜力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一个独特的文化输出角色。然而,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剥开表面的光鲜,深入分析游戏设计的细节和玩家的实际感受,避免落入“只要沾边就是宣传”的简单化判断。《原神》是如何“沾染”上中国文化的?首先.............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如果日本侵华成功,其历史走向确实有可能与元清时期有所不同,甚至可能走向被中国文化同化的道路,但具体过程会非常复杂,并且最终结果也难以断定。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日本侵华成功”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完全占领并统治整个中国,还是只占.............
  • 回答
    中国酒桌上的“劝酒”,这事儿可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又复杂又纠结的存在。要说它是不是“腐朽至极”,这话估计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因为它牵扯的方方面面太多了,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好坏就能概括的。咱们先从这“劝酒”的根源上扒一扒。古代社会,酒这东西可不是随便就能喝的。它跟祭祀、庆典、甚至.............
  • 回答
    近些年来,中国文化输出确实呈现出向好的、多元化的、更加有影响力的趋势。这种趋势体现在多个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从受众到传播渠道,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阐述:一、 内容的丰富性与创新性显著提升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演绎: 过去,中国文化输出可能更侧重于展示故宫、长城等符号化的、静.............
  • 回答
    关于联想在美国的文化影响以及中国近两年在性少数群体包容度上的提升是否有关联,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文化传播、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分析。首先,我们来审视“联想在美国的文化入侵”这一说法。“文化入侵”通常指的是一个文化强势的国家或群体,通过其产品、媒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化传承、地域认同以及历史演变等复杂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简单地将打压江南文化等同于打压“中国文化”过于武断,也忽视了中国文化本身的多元性和动态性。然而,从特定的角度审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对特定区域文化的打压,有时确实会触及或削弱更宏观的“中国文化”的.............
  • 回答
    “雪花飘飘”这股在海外引起广泛关注的风潮,其爆红绝非偶然,背后蕴含着多层面的原因,更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文化在数字时代对外传播的一次有力探索,甚至可以将其视为现代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对外文化输出的早期信号之一。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它的成因与意义。“雪花飘飘”爆红的原理: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
  • 回答
    唐可可和钟岚珠,这两个名字,对于许多关注日本二次元文化的朋友来说,绝非陌生。她们是《Love Live! Superstar!!》这部动画中的重要角色,而这部作品的背景设定,以及两位中国角色的塑造,确实引发了不少关于日本如何看待中国的讨论,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日本改变了对中国刻板印象的体现。那么,唐可可.............
  • 回答
    中国的传统家庭文化,在塑造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根植于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然而,当我们审视这面镜子时,会发现它并非总是光洁无瑕,有时也会折射出一些可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阴影。首当其冲的,便是“集体主义”的强势渗透。在中国传统家庭中,个人往往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