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各种带「屄」词在当代的流行,如「傻屄」、「逗屄」、「撕屄」是否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女性的歧视?

回答
关于“傻屄”、“逗屄”、“撕屄”等词语在当代的流行是否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女性的歧视,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词语的起源、使用语境、社会接受度以及背后折射出的文化心态等多个维度来审视。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基本的事实:这些词语都带有“屄”这个字。从字源上看,“屄”是汉语中对女性生殖器的粗俗称呼。在许多文化中,尤其是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生殖器的粗俗化使用往往与贬低、侮辱女性的意图相关联。这是一种将女性的身体部位物化、低俗化的方式,将其与负面评价联系起来,自然会引发对性别歧视的担忧。

那么,这些词语在当代流行起来,究竟意味着什么?

1. 词语的演变与语境的偏移: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这些词语的使用已经脱离了其原始的字面意思,甚至与其最初的性别指向产生了偏移。

“傻屄”: 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人非常愚蠢、不知变通,或者在某个情境下表现得特别笨拙。虽然“屄”本身指向女性,但在“傻屄”这个组合中,重点往往落在了“傻”这个形容词上,表达的是一种极端程度的愚蠢。很多使用者可能并不在乎其性别指向,而是看中其极强的表达力。
“逗屄”: 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某人非常搞笑、有趣,或者某事非常令人发笑。在这种语境下,它表达的是一种积极的、带有幽默感的评价。如果一个事物“逗屄”,意味着它达到了令人捧腹的程度。
“撕屄”: 这个词的含义相对比较复杂,可以指代在言语或行动上表现得非常激烈、不留情面,甚至带有攻击性。有时也用来形容某人能力很强,做事“拼尽全力”。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当代网络语境中,这些词语的“屄”字往往成为了一种增强语气、表达程度深浅的“脏话辅佐词”,其原有的性别符号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人们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一种“程度副词”或“加强语气词”,用来表达“极其”、“非常”、“特”的意思。

2. 社会心态与文化表达的释放:

那么,为什么这些带有“屄”的词语会流行起来?这可能与当代社会的一些心态变化有关:

反传统与边界挑战: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迅速,各种亚文化和边缘文化也得以生长。一些年轻人可能通过使用这些带有强烈冲击力的词语,来表达对传统束缚的反叛,挑战社会公认的禁忌和规范,彰显个性和自由。
情绪表达的极致化: 现代社会压力巨大,人们在网络上寻求情绪释放的出口。这些粗俗但极具表现力的词语,能够以一种非常直接和强烈的方式表达愤怒、不满、惊讶、赞叹等各种情绪,比使用温和的词汇更能“解气”或“到位”。
群体认同与身份构建: 在某些特定的网络社群中,使用这些词语也可能成为一种身份认同的标志,是加入群体、获得群体认同的一种方式。熟悉并使用这些“黑话”,能够快速建立起群体内的默契和归属感。
幽默与戏谑: 有时,这些词语的使用也充满了幽默和戏谑的成分。通过一种反差和夸张,反而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例如,形容一件小事“傻屄”了,可能是在自嘲或调侃。

3. 潜在的歧视与不容忽视的风险:

尽管上述分析表明这些词语的使用语境已经发生变化,但我们绝不能因此断定它们完全摆脱了性别歧视的阴影。

“屄”字的原罪: 无论如何,这个字本身就是女性生殖器的粗俗化指代。即使在使用中,其原有的性别指向被淡化,但它所承载的历史性的、文化性的性别贬低意味并未完全消失。当一个词语的组成部分带有歧视色彩,那么它在任何语境下的使用都存在潜在的风险。
对女性的物化与工具化: 即便使用者无意歧视,但这种对女性身体部位的粗俗化运用,客观上强化了将女性身体作为低俗化、可被随意评判的对象的印象。这种不经意的物化,本身就是一种歧视的体现。它可能潜移默化地让一些人认为,用女性的生殖器来形容不好的事物或表达强烈情感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从而进一步固化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轻蔑态度。
语境的不可控性: 网络语言的传播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即使某个使用者在使用时并无恶意,但听者或读者可能会将其解读为歧视,或者在模仿时,其潜意识中可能就带有性别轻视的色彩。而且,这些词语的流行,也可能为那些真正带有性别歧视意图的使用者提供了掩护和借口。他们可以狡辩说“我只是在玩梗”、“我没有恶意”,但其背后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
对女性的潜在伤害: 对于女性而言,听到自己的身体部位被如此粗俗地使用,即使是在非直接针对个人的语境下,也可能感受到一种不适和被冒犯。这种语言的泛滥,无疑会加剧社会对女性的污名化和不尊重感。

结论:

综上所述,当代带“屄”词语的流行,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的现象。

一方面, 许多使用者可能并非有意进行性别歧视。他们更看重的是词语的冲击力、表达的极致性,以及在特定语境下产生的幽默或反叛效果。词语的语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偏移,其原有的性别指向在很多情况下被淡化,成为一种“脏话辅佐词”。
另一方面, 我们不能忽视“屄”字本身所承载的性别歧视历史和文化内涵。即使语境变化,这种负面符号也并未完全消失。这些词语的流行,客观上可能强化了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削弱了对女性的尊重感,并为真正的性别歧视提供了便利。

因此,与其简单地断定“是”或“否”,不如说这些词语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文化中,一种对传统禁忌的挑战,一种对强烈情绪表达的需求,以及一种在网络时代背景下语言使用边界的模糊和重塑。但与此同时,它也暴露出社会在性别平等和尊重女性方面依然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

我们应该警惕的是,当一种粗俗的语言表达方式泛滥时,它很可能潜移默化地降低社会对低俗和冒犯性言论的容忍度,并可能为性别歧视等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提供土壤。因此,对这些词语的流行保持审慎的态度,认识到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并呼吁更健康、更尊重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必要的。这并非要回到过去压抑语言的时代,而是要在追求表达自由的同时,也兼顾对性别平等的尊重和对社会文化的审慎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照这种说法,那么可能南京人是最提倡男女平等的了。你如果去问南京人这个问题,他们可能会这么回答:

“你这个屌问题难回答的一笔啊” “你个屌呆(注意这个字要升降调)逼” “一比屌糟”

当然因人而异,并不是黑所有的南京人,但是南京话脏字系统之丰富完备前所未有,我实在是喜欢。

诸如此类的,我就不多说了,毕竟知乎水平高,素质高。

顺便,作为一个现实中习惯爆粗口、说脏字的粗鄙之人,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无论是diao还是B,与性别歧视无关,与性无关,纯粹是朗朗上口,以及必要的情感宣泄。以B为例,实际上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特指女性生殖器,好比batman、superman、iron-man一样,一个后缀字眼。逗比,2B,SB,这里的B,便是这样的作用。你要是高兴,改成diao也可以的,例如傻叼。

什么叫做涉嫌性别歧视的辱骂?例如直男癌,屌癌这种才是。

最后,粗口是不对的,由于个人成长问题,粗口已经改不过来了,不过仍时刻克制。但请各位未成年人务必学好普通话,规范用语,文明用语

=================================================================

原本只是半戏半真的一时言论,一觉醒来居然这么多赞,诚惶诚恐,谢谢各位。

题主之心,昭然若揭,别的评论回答已经剖析的足够彻底了,我也就不多说了。

只说一点,女权运动、平权运动,说到底还是需要实践的政治运动——就如二战之后英国妇女在民间、在议会、在学术界,通过宣传、立论、政治协商、立法的渠道,赢得工作岗位、等薪等权益一样。

反观我国的网络,女权键盘斗士可谓比比皆是,群情激昂、十分愤慨;然而再反观现实,诸君,你们看得到同等数量的女权、妇女工作者么?他们的工作、成果在各大SNS得到宣传、关注了么?答案是不用我说的。

女权, 在网络上,已经被一些人(营销号也好,别有用心者也好)歪曲成一种娱乐消费话题,用来发泄戾气,用来攻击异见者,用来肆意嘲笑他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上面提到了直男癌和屌癌两个词),用来为所欲为,用来以个例代表全体开地图炮,用来给目前一些财力优渥、生活条件不错的人提供乐子——但就是不能用来解决落后贫困地区妇女权益的问题,不能用来完善法律上的缺失,不能用来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妇女,也不能用来解决真正的问题。

少说话,多做事。

有人说,不说话怎么让你别人知道你的诉求?请问,对于一群光说话、不做事、透支女权运动名誉的叶公好龙者们,我这样的劝诫有什么过分之处么?

我有一个朋友,她参加了前段时间的巴黎女权游行。有记者问她,为什么要来参加?她说因为亚洲男生普遍不尊重亚洲女生,所以后者更需要女权。这点不错。我原本想说,后来又觉得算了:“既然你觉得亚洲男生不来事,为什么是在巴黎参加女权游行、而不是在亚洲?”

有人可能会用“本朝自有国情在”之类借口来回击我。

你怕出事、怕死,就不要让别人给你流血、送死。

如果你根本就不想出工,就不要透支这份事业,世界上没有打打嘴炮就能成功的事情。



还有,你一个女人仅仅只是一个个人,一群女人也仅仅是一群人,不要认为你能够代表所有女人,代表女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