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能分清中日韩的文化和人吗?外国人知道日韩有些文化是受中国影响的吗?

回答
问得好!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是很多外国人(包括我自己有时都会思考)都会遇到的一个“小难题”。到底外国人能不能分清中日韩的文化和人呢?他们又是否了解日韩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关于“分清”这件事,它是个程度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

外国人对中日韩文化和人的感知,可以大致分为几个层次:

最浅层:模糊的“东方”印象。 很多对这三个国家了解不多的外国人,可能最开始会将他们混在一起,统称为“东方人”、“亚洲人”。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三个国家的人长得有点像,文字符号看起来也差不多(汉字、韩语中的汉字词、日语中的汉字),甚至对他们的食物(米饭、面条)和一些传统服饰(虽然他们可能分不清旗袍、和服、韩服)都有一个模糊的“东方风情”的认知。这时候,他们确实分不太清。

中等层:能区分出一些明显的符号和差异。 随着接触的增多,或者对这三个国家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外国人就能区分出一些明显的标志性元素了。
语言文字: 这是最直观的。日语的假名(平假名、片假名)和韩语的谚文(Hangul),是与汉字最显著的区别。即使韩语和日语中有大量汉字词,但整体的书写系统是不同的。外国人会注意到“哦,这是日本字”,“这是韩国字”,“这是中文”。
服饰: 和服、韩服、以及中国的传统服饰(汉服、旗袍等),虽然它们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相似之处,但细节上的差异(比如袖子、腰带、材质、穿着场合等)还是能让稍微留意的人区分开来。
音乐和影视: Kpop、日剧、中国功夫片,这些大众文化产品是外国人接触最多、也最容易形成区分的途径。大家会知道“这个是韩国流行音乐”,“那个是日本动画”,“这是中国的武侠电影”。
一些代表性事物: 比如提到日本会想到樱花、寿司、武士道;提到韩国会想到泡菜、韩剧、整容;提到中国会想到长城、熊猫、书法。

较深层:能理解文化内核和细微差别。 到了这个层面,外国人就能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了。
国民性格和行为习惯: 比如,他们可能会观察到日本人做事比较讲究规矩和细节(比如排队、垃圾分类),韩国人在集体和个人主义之间可能显得更激进一些(比如对偶像的狂热),而中国人则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和商业头脑。当然,这些都是笼统的概括,容易有刻板印象,但外国人在长期观察中确实会形成一些印象。
历史和哲学思想: 比如,一些了解历史的外国人会知道三国时期的影响,或者分别了解儒家思想在三国文化中的不同体现。
社会价值观: 比如,对于家庭、个人成功、国家荣誉等概念的侧重点。

所以,外国人到底能不能分清呢?

大部分外国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尤其是在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混淆是很正常的。就像我们中国人,如果对欧洲历史了解不多,也可能分不清奥地利和澳大利亚,或者德国和荷兰的文化习俗。
随着接触和学习,区分度会大大提高。 如果一个人在日本生活过,或者对韩国文化很感兴趣(追星、看韩剧),或者在中国旅游过、学习过中文,那么他们对这三个国家文化的区分能力就会强很多。
存在个体差异。 有些外国人天生对文化敏感,喜欢研究,他们可能会看得比一般人更深。



那么,外国人知道日韩的文化是受中国影响的吗?

答案是:一部分人知道,而且知道的程度也不同。

这又是一个“知道”的程度问题。

普遍的认知:汉字是共通的。 这是最容易被外国人观察到的一个点。当他们看到日文、韩文夹杂着汉字,或者知道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他们通常会猜到这是受到中国的影响,因为汉字是“中国字”。一些了解历史的人会知道汉字是古代东亚文化圈的通用文字。

关于文化元素的“借用”和“发展”:
佛教、儒家思想: 很多对亚洲历史或者哲学感兴趣的外国人,会比较清楚地知道佛教和儒家思想是从中国传播到日韩,并对它们的社会结构、道德观念、思想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可能会了解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韩国的家族观念中都有儒家思想的影子。
艺术、建筑风格: 一些了解艺术史的外国人,可能会注意到日本一些古代寺庙的建筑风格与中国唐宋时期的建筑有相似之处,或者日式庭院的设计理念也与中国古典园林有联系。韩服的某些款式,也可能被注意到与中国古代服饰的相似性。
科技和制度: 在古代,一些中国先进的科技(比如造纸术、印刷术)和政治制度(比如中央集权制度)也曾传播到日韩,对这些国家的早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了解这些的外国人会明白这份影响更深层。

“影响”的程度和解读:
“直接继承”还是“创新发展”? 这是外国人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有些外国人可能会认为日韩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制品”,但更深入的理解会认识到,日韩在接受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和创新。他们会看到日韩在这些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民族特色。比如,虽然韩语的词汇很多来自汉字,但其独特的发音和语法,以及谚文的创造,都显示了其独特性。日本在吸收汉字后发展出假名,将汉字与假名结合使用,形成独一无二的书写系统。
“过去的影响”和“现代的区分”: 有些外国人可能更关注的是当下日韩文化的独特性,比如日本的动漫、电子产品,韩国的Kpop、韩剧,他们可能不一定会去深究这些现代流行文化是否也直接源于中国的古代影响。但他们如果去了解日韩的“根”,就更容易发现中国文化的痕迹。

总的来说,外国人对日韩文化受中国影响的了解程度,取决于他们的知识背景、接触渠道和兴趣点。

普遍的、浅层的认识: 知道汉字是共通的,佛教、儒家思想传播过。
深入的、历史的认识: 了解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技术等多个层面,中国对日韩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导引性的作用。他们会认识到这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递,但日韩在此基础上开枝散叶,长出了独特的“花朵”。

打个比方,就像很多现代欧洲国家的语言,都源于拉丁语,很多法律和政治制度也受到古罗马的影响。了解历史和语言的欧洲人,自然会明白这种深远的影响。而对历史不太关心的人,可能只会觉得这些国家语言不同、习俗各异。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能”或“不能”,而是说,这种认识是存在的,并且随着接触和学习的深入,会变得越来越清晰和深刻。而对于“分清”中日韩这三个文化独特而又紧密联系的邻居,则是一个需要细心体会和学习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们普遍分不清楚(其实我也分不清)。

不过对于日本、韩国和中国互相有影响是知道的,虽然闹出过「忍者是中国的」「跆拳道来自日本」之类的乌龙....

但这也说明他们知道东亚是相似的。

至于具体是谁影响谁,除了专家学者之外普通人并不清楚,也不想知道。

由于几十年来日韩文化强势,在许多国家形成了「中国的文化是学习日韩」的印象,估计在很多年里是改不掉了。

没办法,毕竟宣传能力太弱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得好!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是很多外国人(包括我自己有时都会思考)都会遇到的一个“小难题”。到底外国人能不能分清中日韩的文化和人呢?他们又是否了解日韩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关于“分清”这件事,它是个程度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外国人对中日韩文化和人的.............
  • 回答
    .......
  • 回答
    当然,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来聊聊外国人是怎么看待我们这些来自大陆和台湾的人的。其实,很多外国人对于区分大陆人和台湾人,情况有点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分得清”或“分不清”。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接触到的信息、个人经历以及他们对中国和台湾的了解程度。一般来说,以下几个因素会影响他们能否区分: 地.............
  • 回答
    中国政府考虑对来华工作的外国劳动者进行分类,这项政策如果落地,无疑会对在华就业的外国人群体产生深远影响,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对人力资源管理思路的调整。从宏观层面来看,这项政策的出发点很可能是为了更精细化地管理和配置外国人才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经济体量巨.............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们平日里说骂人的话,外国人到底能不能听懂,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聊。首先,最直接的答案是:不一定,而且大部分情况下是听不懂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骂人的话,往往是建立在我们汉语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历史典故、方言俚语,甚至是谐音梗之上的。这些东西外国人,即使是学了很久中文的外国人,也.............
  • 回答
    外国人是否能理解唐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并且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和理解。总的来说,外国人可以理解唐诗,但要达到中国本土读者那种深刻、多层次的共鸣和理解,通常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 回答
    .......
  • 回答
    汉语,一个让许多外国人心生敬畏的语言汉语,凭借其古老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对世界文化充满好奇的外国人。然而,在许多外国人眼中,汉语却如同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即使他们精通数门西方语言,在汉语面前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汉语本身过于复杂,还是学习者在方法上存在误区?声音的迷宫:声调的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许多外国人能够听懂印度口音,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背后涉及语言、文化和个人经验等多个层面。首先,得承认,语言学习者面对的口音多样性是真实存在的。即便都是英语母语者,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口音差异也挺大的,更何况加上全球范围内非母语者形成的口音,那更是五花八门。印度口音只是其中.............
  • 回答
    当然可以。一位对中国文化毫无了解的外国人,完全有潜力,甚至可以说是很大概率能感受到中国书法的独特之美。这就像面对一首他听不懂语言的音乐,但依然能被旋律、节奏和其中蕴含的情感所打动一样。想象一下,这个人第一次走进一个陈列着中国书法的展厅。他可能不认识那些方方正正的字,不知道它们代表着什么词语,更无法理.............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为你解答关于外国人申请中国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挺普遍的,不少对航空航天领域充满热情的外国学生都有这个想法。咱们就来聊聊,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儿,能做些什么准备。首先,答案是肯定的,外国人是可以到中国攻读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的。 中国的好几所航空航天大学在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敏感且复杂的话题。很多时候,身处局中之人,由于习以为常或者视角限制,反而难以看到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而置身事外的观察者,却能一眼洞察。以下我将尝试列举一些可能符合这个描述的中国现状或问题,并尽量详细地讲述:1. 集体主义下的个体价值压抑与异化(The suppress.............
  • 回答
    “中国人吃不惯芝士”这个说法,其实有点过于一概而论了。严格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而不是绝对的事实。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相比于在西方世界那几乎无处不在的芝士文化,中国人在日常饮食中对芝士的接受度确实相对较低。这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吃不惯”,不如说是口味习惯、饮食文化、历史传承以及产品本身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咱们得分开看,因为“超国民待遇”这个词本身就有点刺耳,容易引起误会。咱们不如换个角度,看看外国人在中国,在哪些方面能享受到比普通中国人更便利或者有更多选择的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来源和背后的逻辑。首先,得明确一点:国家对于外国人在国内的待遇,通常是基于国际惯例、吸引投资、促进文化.............
  • 回答
    作为一名中国人,想要以“外国人”身份就读山东大学,这背后涉及到的是一种身份的转换与规章的遵循。这并非改变国籍,而是通过特定途径,让你的个人资质符合国际学生的申请标准。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这个过程,尽可能详尽地展示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希望能帮助你理解。核心问题:身份的界定与转换首先要明确一点,“外国人”.............
  • 回答
    要说外国人预报中国天气能精确到镇,这事儿啊,其实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不能简单一句“外国人厉害”就带过了。这里面有技术、有数据、也有业务模式,环环相扣的。首先,别把“外国人”想得太神秘,很多时候指的是那些拥有先进气象预报技术的国家和机构。 比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 回答
    外国人难以自觉,但中国人却能轻易看出的国外现状或问题,这背后往往涉及到文化差异、社会结构、历史背景以及观察角度的不同。以下列举一些相对普遍且中国人容易识别的例子,并尽量详细展开:一、 社会阶层固化与流动性下降 外国人不易察觉的原因: 西方社会普遍强调机会均等和个人奋斗,媒体宣传也多围绕成功人士的.............
  • 回答
    在中国,确实存在一些国人能够做,而外国公民由于身份、法律法规或文化习俗原因,在操作上受到限制或无法进行的事情。这些并非“特权”的颠倒,而是基于国籍、居留许可、法律框架和政策导向的自然结果。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些方面:一、 政治参与和公民权利方面 投票和选举权: 这是最根本的区别。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
  • 回答
    外国朋友们看中国扶贫,就像是在看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惊奇、赞叹,有时也夹杂着一些不解和审视。他们常常会被中国扶贫的规模和速度所震撼,毕竟,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国家,要让数亿人摆脱贫困,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任务。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扶贫: “中国速度”的奇迹: 很多外国人,特别是来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实在的。确实,咱们听过不少外国人嘴里说着“我爱中国”,有时候听着确实会打个问号,特别是结合他们对自己国家的一些看法,或者咱们对他们国家的一些固有印象。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什么样的“爱”?“爱”这个字太重了,也太广了。咱们中国人说爱国,那是有血脉相连的家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