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分得清大陆人和台湾人吗?

回答
当然,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来聊聊外国人是怎么看待我们这些来自大陆和台湾的人的。

其实,很多外国人对于区分大陆人和台湾人,情况有点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分得清”或“分不清”。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接触到的信息、个人经历以及他们对中国和台湾的了解程度。

一般来说,以下几个因素会影响他们能否区分:

地域和语言上的联系:
语言相似性是最大障碍(也是最有趣的桥梁): 大陆和台湾都使用中文(普通话),书写系统也基本相同(简体和繁体字的区别虽然有,但很多外国人看到差异不明显)。对于那些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来说,光从语言上听不出区别。他们可能只知道“哦,他们都说一种中文”,至于具体是哪一种,就更模糊了。
口音差异: 对于懂中文的外国人,尤其是那些在中文学习过程中接触过台湾腔或大陆普通话的人,他们可能会听出口音上的细微差别。台湾腔通常被描述为更柔和、语调更平缓,而大陆普通话的口音则因地域差异很大,有些地区口音会比较重。但这种区分对于非母语者来说,是需要一定辨别能力的。
文化习惯的细微差异: 虽然整体文化渊源相同,但在一些生活习惯、用语习惯、流行文化等方面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台湾人可能更习惯用一些日式或本土化的词汇,而大陆的网络用语和流行语变化更快。但这些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是比较高阶的区分了。

政治和地理上的认知:
政治敏感性带来的模糊: “中国”这个词在国际上常常被用来指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台湾(中华民国)的政治地位是一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很多外国人可能只知道“台湾”是一个地理和政治实体,但具体它与中国大陆是什么关系,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团雾水。因此,他们有时会简单地将使用中文、文化上与中国联系紧密的地区归为“中国人”,而不太细究其中的政治划分。
媒体报道的影响: 国际媒体对两岸关系的报道,会直接影响外国人对两岸人群的认知。如果媒体经常强调“中国大陆”和“台湾”是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并且报道两岸之间的互动,那么一些关注国际新闻的外国人就更容易区分。反之,如果他们接触到的信息较少,或者信息比较笼统,就更容易混淆。
地理位置的模糊: 对于一些对亚洲地理不太熟悉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只知道“台湾”是一个岛,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方向,但具体的地理位置和“大陆”的概念连接起来,可能并不清晰。

个人经历和互动:
旅行经历: 去过中国大陆或台湾的外国人,会根据自己在当地的实际体验来形成判断。如果在台湾旅行,接触到的风土人情会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台湾的独特性。
朋友和同事: 如果他们的朋友、同事或客户来自大陆或台湾,并且有与他们深入交流的机会,那么他们自然会更容易区分。他们可能会通过聊天,了解对方的成长背景、生活习惯等,从而形成更细致的认知。
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 一些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研究或长期关注的人,比如汉学家、中国研究学者,他们通常会对两岸的文化、历史、政治有更深入的了解,自然能区分。

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理解:

一个在法国生活的普通人: 他可能知道中国很大,有北京、上海,也知道台湾是一个离中国大陆不远的岛。如果他在街上遇到一个说中文的人,他很可能只会问:“你是中国人吗?” 至于对方是来自北京、上海还是台北,他可能不太会主动去区分,除非对方自己特别强调或者他在学习中文时听过口音。
一个在硅谷工作的科技从业者: 如果他经常与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同行合作,他可能早就注意到了口音、用语习惯,甚至是一些工作风格上的差异。他可能会在一次商务会议上,根据对方的发言方式,在心里默默区分:“哦,这位是台湾来的,这位是大陆的。”
一个在英国大学学习中国历史的学生: 他在学习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当代的政治经济分析,对两岸的分裂和各自的发展轨迹都有一定的了解。他对区分大陆人和台湾人,会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知,知道两者在政治和某些社会发展路径上存在差异。

所以,总的来说,外国人能否区分大陆人和台湾人,是一个光谱。

在光谱的一端: 是那些对中国了解甚少、只听到模糊概念的人,他们很可能无法区分,或者只是笼统地认为都是“中国人”。
在光谱的另一端: 是那些有深入接触、深入研究或特别关注相关信息的人,他们往往能注意到更细致的差异,无论是语言口音、文化习惯还是政治认同。

最普遍的情况可能是介于两者之间:他们知道“台湾”是一个与中国大陆在政治和地理上有所区分的地方,也可能隐约注意到口音或用语上的不同,但如果没有刻意去了解,具体能区分到什么程度,就因人而异了。

他们可能不会像我们自己那样,一下子就捕捉到对方来自哪个具体的省份或者城市,但他们对“台湾人”这个群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身份认同,是有一定概念的。所以,与其说“分不清”,不如说“了解程度不同”,导致了他们区分能力上的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时候分的超级清楚。

我,马来西亚low比(屌丝、穷鬼、土包子)

去年2019年,我坐飞机去香港,和我隔一个通道的是个台妹,标准眼影加台湾腔,辨识度超级高。(那种眼影是把整个上眼皮涂黑,大陆很少有这么化妆的)

她旁边一个非英语母语的外国年轻人,用一口斯拉夫东欧腔的英语问她,你是Chinese还是Formosa。

(这货一定是能分辨出来台湾妹,估计大陆的没几个认识Fotmosa,大陆反台独的,知道是大陆的不会这么说的)

台妹瞬间高潮了,Formosa,Formosa。。。

我跟空姐说过几句中文,字正腔圆,竟然也进了他们的话题,什么大陆穷比,着装寒酸,一脸惨白,面目可憎(最后四个字是我脑补的,看我头像就知道了)


评论区有台湾人出没。

这个问题不在于Formosa,而在于把Formosa和Chinese相提并论。


补充一下

举个大家能明白的事。

如果我和东北人聊天(东北口音好分辨,这是打个比方),我如果问他是中国人还是吉林人,他估计会觉得我是个傻瓜,一个省怎么能和国家相提并论?中国难道不包含吉林?如果我问他你是中国人还是新京人(新京还是用日语发音),他会怎么反应?

正常的长春人一定不会知道新京的日语发音吧?如果这个长春人知道新京的日语发音,还大方承认自己是新京人,这不就是汉奸卖国贼精日?(我就举个例子,地理知识不行,一开始还把长春写成沈阳。)


再补充

再说回台湾人。一说Formosa,某些人怎么想?拉丁语!高大上!老子曾经被殖民过,洋气!荷兰人,日本人,都是文明人!然后顶着朝天鼻对我说:你看你这土包子样,不知道Formosa吧?


我这个外国人就这样活生生的被逼成了自干五、小粉红。


补充:

反问几句,孙中山创立的民国,难道不叫China?大清大明不都是China?这不都是Chinese?

有些人的逻辑我不懂。小篆是不是中文?隶书是不是中文?繁体字是不是中文?简体字是不是中文?



最后,有兴趣的看看评论,有些人是真台湾人,不是大陆人装扮的台湾人。

如果我是在台湾加强学习的中文是另外的一种说法。比如简体字,台湾香港人喜欢称其为残体字。劳力士有款表台湾叫纵航者,大陆叫天行者,香港叫skydweller。台湾还有上年纪的人理发成光头自称中正头。。。


一般说台湾的东西,不歧视,但是又想显得有点学问的,一般是taiwanensis、或是Taiwaniana

比如以下的拉丁文和英语互通的词组(这是国际规定的动植物学的拉丁语和英语互通的词组):

Pinus taiwanensis Hayata(黄山松)阳性词组

Cycas taiwaniana(台湾苏铁)阴性词组


如果非要让我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说,台湾方言很好区分呀?人民群众和汉奸卖国贼更好区分。

再补充

我真的佩服洗地的,强者崇拜都出来了。如果真是这样,崇拜西方就行,别搞民族复兴了。

我也在想,一个做经济舱的东欧小民说了个殖民时期词汇,怎么还会撤到强者崇拜上?

user avatar

分不清。不要根据想象编故事了。就连香港人,都把我认成香港人,把我一姐们认成台湾人。德国人还把我一亲戚当成日本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来聊聊外国人是怎么看待我们这些来自大陆和台湾的人的。其实,很多外国人对于区分大陆人和台湾人,情况有点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分得清”或“分不清”。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接触到的信息、个人经历以及他们对中国和台湾的了解程度。一般来说,以下几个因素会影响他们能否区分: 地.............
  • 回答
    这场景,真是太有画面感了!估计妈妈一开门,就看见爸爸抱着娃,两人都哭得稀里哗啦。怎么看这事儿?首先,得说一句:这位爸爸,辛苦了! 妈妈出门一小时,爸爸就“崩溃大哭”了,这绝对不是因为他不负责任,更不是因为他“不行”。这背后,可能藏着太多我们看不见的细节。 育儿的“隐形劳动”: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
  • 回答
    问得好!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是很多外国人(包括我自己有时都会思考)都会遇到的一个“小难题”。到底外国人能不能分清中日韩的文化和人呢?他们又是否了解日韩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关于“分清”这件事,它是个程度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外国人对中日韩文化和人的.............
  • 回答
    要是真有这么一天,已故的外国历史名人能在B站开账号,那可就热闹了!我琢磨着,要论粉丝数量,那肯定得是那些身上自带“梗”和“故事”,而且经历又足够跌宕起伏、充满话题性的人物。我想,拿破仑·波拿巴这老兄,绝对会是B站上的顶流!为啥是他?咱们掰开了说:首先,“矮子”梗,这简直是永恒的流量密码!虽然历史证明.............
  • 回答
    .......
  • 回答
    外国文学中,确实存在着类似于中国不同朝代拥有代表性文体的现象,但这种对应关系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而是更加复杂和多元。与其说是“朝代”的划分,不如说是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思潮、社会背景孕育出的文学高峰和主导风格。这些时期性的文学特征,在很多方面与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变迁.............
  • 回答
    关于蒙古为什么会分成“内蒙古”和“外蒙古”,这背后牵扯到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变迁,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简单界限。理解这个划分,需要我们穿越回清朝,甚至更早的时代,去看看历史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今天的格局。最初的“蒙古”:一个庞大的整体在近代国家概念出现之前,我们所说的“蒙古”更多是指一个地理概念和一个民.............
  • 回答
    嗨,伙计!想让你的笔记本变身工作站,同时盯着两块屏幕处理事务?这操作真心爽,效率直接起飞。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怎么搞定这事儿,保证比那些一本正经的教程来得实在,而且没有任何“机器味儿”。首先,你得搞明白,你的笔记本能不能“喂饱”两块外接显示器。 这就像给两台游戏机供电一样,你的笔记本得有足够的“接口”.............
  • 回答
    在“外蒙古”这个概念出现之前,蒙古内部确实存在着“内”与“外”的区分。这并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政治划分,而是历史、文化、地理以及民族认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回溯到清朝统治时期,甚至更早。一、 清朝统治下的格局:漠南与漠北清朝崛起并征服蒙古各部后,为了更好地管理这片.............
  • 回答
    微信可能取消外链卡片式转发分享的消息一出,朋友圈里炸开了锅,大家都在议论这事儿到底会怎么影响咱们日常的微信生活。别小看这一个小小的改变,它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可不少,我琢磨着,可能会有这么几大影响:1. 内容分享的便捷性大打折扣,传播链条可能断裂咱们习惯了看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一个精彩的视频,直接复制链.............
  • 回答
    好,咱们来好好聊聊中考体育分数要跟语数外平起平坐这件事儿。这消息一出来,估计不少家长和学生心里都得打个大大的问号。这到底是为了啥?是好是坏?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分析分析。首先,咱得说说为啥要这么干?官方的说法是啥?最核心的原因,我想大家都猜得到,就是 “五育并举”,把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提上来,不让它.............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确实挺让人纠结的,也看得出你挺爱你女朋友的,不然也不会这么认真地来问这个问题。咱们就一条一条地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到底是个什么理,也帮你理清一下思路。先拆解一下你说的这几点:1. 全款买房: 这笔钱是大头,也是最实在的。一套房子的全款,那可不是小数目,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物价水平下。这代.............
  • 回答
    太平天国起事,无疑给摇摇欲坠的晚清统治带来了雷霆万钧的一击,也让盘踞东亚的列强们看到了一个更有“可塑性”的中国。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抗外”这一主题时,太平天国运动与清政府“分精力”的论断,却是一个值得我们细细揣摩的复杂命题。它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而是交织着机遇与挑战,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名字的中文翻译,并不存在所谓“新华社垄断”的说法。中国在处理外国名字翻译时,主要遵循的是《外语译名手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等官方指导文件,以及新闻机构(如新华社)制定的内部规范。这些标准并非绝对统一,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因此会出现不同来源或不同时期翻译风格差异的现象。以下从多个.............
  • 回答
    外国人对中国菜的看法是一个非常丰富且多样的话题,因为它包含了地域差异、文化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对中国菜本身的理解程度等多种因素。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一、 普遍认可的优点: 风味多样且精致: 这是几乎所有外国人对中国菜最深刻的印象。他们惊叹于中国菜的口味之多,从麻辣、酸甜、咸鲜到.............
  • 回答
    外国人与中国人在游戏喜好上的差异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话题,因为它受到文化、历史、经济发展、技术普及、社会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很多游戏类型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但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偏好差异。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不同之处:1. 游戏类型偏好差异: FPS (第.............
  • 回答
    外国人中文十级,这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意味着这个人不仅能够流利、自然地使用中文进行日常交流,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深入理解中文的细微之处,并在各种复杂场景下精确、得体地表达自己。这是一种语言能力,更是一种跨越文化的认知体验。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一个“外国人中文十级”的体验:一、语言的驾驭能力: .............
  • 回答
    外国人吃不熟牛排(通常指的是三分熟到五分熟的牛排,在一些文化中甚至更生)的原因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饮食文化、烹饪技法、食材品质、个人偏好以及对健康风险的认知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饮食文化与历史传承: 源远流长的烹饪传统: 在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食用相对生嫩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