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为啥吃不熟的牛排?

回答
外国人吃不熟牛排(通常指的是三分熟到五分熟的牛排,在一些文化中甚至更生)的原因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饮食文化、烹饪技法、食材品质、个人偏好以及对健康风险的认知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一、饮食文化与历史传承:

源远流长的烹饪传统: 在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食用相对生嫩的肉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在中世纪甚至更早的时期,由于缺乏先进的保鲜和烹饪技术,人们更倾向于快速烹饪肉类,以保留肉的原汁原味和嫩度。
对“熟”的定义不同: 对于许多西方人来说,“熟透”的牛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全熟)可能会被认为失去了肉的精华,变得干柴、口感差。他们认为牛排的最佳风味和口感出现在内部粉红色或红色的状态。
“美味”的追求: 在他们看来,牛排的美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汁水丰富、口感软嫩、肉质鲜美。而过度烹饪会破坏肉的肌纤维,蒸发内部的水分和脂肪,从而导致口感和风味的下降。三分熟到五分熟的牛排,特别是高质量的牛肉,能够更好地展现这些特质。

二、食材品质与肉类工艺:

高品质牛肉的优势: 能够生吃或半生吃牛排的,通常都是经过精心饲养和熟成的高品质牛肉。这些牛肉通常来自特定品种的牛(如安格斯牛、和牛等),其肉质纹理细腻、脂肪分布均匀(雪花牛肉),本身就具有更好的嫩度和风味。
熟成(Aging)的作用: 许多外国人喜欢吃的牛排,特别是牛排馆提供的,通常都经过干式熟成(Dry Aging)或湿式熟成(Wet Aging)。
干式熟成: 将牛肉在受控的低温和湿度环境中风干数周甚至数月。这个过程会使牛肉内部的酶分解蛋白质和结缔组织,从而显著提高牛肉的嫩度和风味,产生一种浓郁的、坚果般的香气。经过熟成的牛肉即使是三分熟,其口感和风味也远超普通牛肉。
湿式熟成: 将牛肉真空包装,在低温下保存数天到数周。这种方法也能嫩化牛肉并产生一些风味,但效果不如干式熟成那么显著。
信任源: 食用生食或半生食需要对食材的来源和处理过程有极高的信任度。西方的食肉文化通常有更成熟的供应链和质量控制体系,消费者更信任餐厅和供应商提供的食材品质和安全性。

三、烹饪技法:

快速高温烹饪: 为了达到内部期望的生熟度,通常会采用快速、高温的烹饪方法,例如煎(PanSearing)、烤(Grilling)。
煎: 在极高的温度下,用黄油或油将牛排的两面快速煎至焦香(Maillard Reaction),产生美味的焦化层(Crust),同时将内部的热量锁住,使内部保持粉红色或红色。
烤: 高温烤箱或炭火也能够快速锁住肉汁,达到理想的熟度。
控制温度的精确性: 烹饪时会非常注重牛排内部的温度,通常使用肉类温度计来精确控制。三分熟(Rare)内部温度大约在5055°C,五分熟(Medium)大约在6065°C,而全熟(Welldone)则需要更高的温度。

四、个人偏好与味蕾体验:

追求肉的原味: 很多人就是喜欢牛肉本身的那种鲜甜、多汁的味道,而不是被烹饪过程中的调味品或过度加热所掩盖。生一些的牛排能更好地保留这种原始的肉香。
口感的差异: 越生嫩的牛排,其肌纤维越完整,口感越柔滑、细腻,入口即化。而全熟的牛排则会因为肌纤维收缩而变得紧实,甚至有些嚼劲。这种口感上的差异,使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
对“血水”的误解: 很多人误以为牛排内部的红色是血水,因此感到排斥。但实际上,在三分熟到五分熟的牛排内部,这种红色主要是由肉类中的肌红蛋白(Myoglobin)氧化产生的,而不是真正的血液。肌红蛋白在缺氧环境中呈现红色,而在烹饪过程中,即使温度不高,肌红蛋白中的铁元素也会发生变化,导致颜色从红色变为粉红色甚至棕褐色。

五、对健康风险的认知和应对:

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西方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有较成熟的体系,尤其是在牛肉的屠宰、加工、运输和销售环节。高品质的牛肉在这些环节中会受到严格的检验和控制,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的风险。
风险认知与接受度: 大多数食用半生牛排的人都知道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但他们会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购买食材,并且对这些风险的接受度相对较高,认为在可控范围内。
高温烹饪的安全性: 即便是半生牛排,其表面通常也经过了高温烹饪,能够杀死大部分表面的细菌。而内部的温度虽然不高,但如果食材本身非常新鲜且安全,风险是相对较低的。

总结来说,外国人吃不熟的牛排,并非盲目追求生食,而是源于一种对食材本味、烹饪技艺和美食体验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他们认为,在保证食材安全和高品质的前提下,通过精湛的烹饪技巧,让牛肉在“恰到好处”的熟度上,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现其细腻的口感、丰富的汁水和纯粹的肉香。这是一种对美食的探索和享受,与文化、习惯和个人品味紧密相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其实对口感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向是相对一致的,例如我们对大部分的肉类,追求的都是嫩而多汁

但同样是牛肉,传统中餐做法与牛排的做法却大相径庭,中餐大多是全熟做法,而西餐牛排却都是3成/5成/7成熟,这是为什么?

是外国人喜欢吃半熟,中国人喜欢吃全熟?很多人以此展开,就开始选立场,然后答案里就开始各种观点互怼干架……一方说对方装X,一方说对方LOW X……

其实,这种吵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并不存在哪个人种更爱吃全熟还是半熟,这都是表面现象而已……

我们还是从烹饪原理好好聊一聊,也许你们就不用吵了。

从烹饪角度而言,中式全熟的牛肉&西餐非全熟牛排,两者都是追求嫩和多汁,只是原理完全不同。

先说本题的牛排。

牛排的本质,其实也就是牛肉,属于牛的肌肉组织,而肌肉组织的结构是这样的(找不到牛的,找个手臂肌肉示意一下):

以眼肉牛排为例。

它属于牛的背长肌,肌肉组织的构造主要是由肌肉束构成,肌肉束由肌肉纤维细胞构成,而每一个细胞的基本构造主要就是肌原纤维,肌原纤维蛋白占肌肉蛋白质总量的50%-55%,而因为它在受热蛋白质变性过程种所体现的凝胶性、保水性等一系列特性,会对肉的多汁、硬度、耐嚼度等一系列口感相关因素产生决定性影响。

肌原纤蛋白是由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肌动球蛋白和调节蛋白等组成的复合体。在30-32°C时,肌原纤蛋白受热使得非共键解离,会发生解螺旋,对,就是以下这两货。

它们一旦解螺旋后,反应基团就会暴露出来,尤其是肌球蛋白的疏水基团有助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于是随着温度的持续提升,受热变性展开的蛋白质会发生交联现象,并形成较大分子的凝胶体,这种作用力会将水分子排出并集结在紧致的肌肉纤维细胞束周围,如下图一样,水份被挤到了肌肉束边缘。

只要稍微施加咀嚼作用力,肉汁就会从纤维外鞘流出,肉会显得更加多汁。

而此时,温度在55°C到60°C之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牛排3成熟-5成熟之间,其中当温度达到60度左右时,肌红素和色素也开始变性,由原来的深红色逐渐变成了迷人的粉红色。

当温度超过60°C时,包裹着肌肉纤维细胞束的膜,这类含有大量胶原蛋白的组织也开始受热并剧烈收缩,此时还没等到你咀嚼,肉汁就已经被挤出肉之外了,肉从多汁变得干涩。

所以,牛肉的多汁,是随着加热先升高后降低的,如下图。

#上述理论部分引用自这套书——《食物与厨艺》#

口感方面也是如此,过熟的牛排口感坚硬。因为温度对凝胶组织的结构也有很大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凝胶组织的结构会越来越致密,会使得肉的硬度提升,肉开始变得越来越难咀嚼。

这是相关论文的实验结果。

与此同时,肌红素和色素继续变性,由粉红色逐渐变为灰褐色。这个逐渐变得干涩、坚硬、耐嚼的牛排大概是65度左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7成熟,如果持续加热到70°C,则达到了全熟的状态。

所以不管是从多汁还是柔嫩考虑,牛排大多选择在3-7成熟之间

然而,为什么传统中餐对牛肉不是这种做法?

这不是一个巧合。

我们要知道,肌肉是一种很神奇的组织,肌肉一旦运动多了,肌肉纤维就会长且粗糙。参考健身的肌肉图,肌肉因为要共同传导力量,就会变得更长,更粗……(不是开车……)

牛也是一样道理,而且这个道理不仅体现在不同牛种上,也会体现在同一头牛上。例如同样都是没什么脂肪的部位,里脊(菲力牛排)与牛腱子口感就天差地别,前者几乎不运动,所以纤维短,半熟烹饪口感细腻;后者支撑全身重量,肌肉发达,所以肌肉纤维长且粗,半熟烹饪口感粗糙。

那跟今天讲的国内外烹饪方式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去了!

在我们国家很长一段时间里,牛是作为耕作的劳动力而存在的,且也时不时禁止吃牛,例如西周有“诸侯无故不得杀牛”,唐代有“官私马牛,为用处重,牛为耕稼之本,马即致远供军,故杀者徒一年半。

……你没看错,在古代,随便吃牛是要坐牢的!(有时候老死的牛是可以屠宰的)

而那句“牛为耕稼之本”,就已经很好的说明了,在古代的中国,牛的育种取向是更能种田,而不是更好吃。

一旦牛种的育种取向是以耕种为目的,就会导致了它是以“肌肉发达”见长。

不仅如此,牛排常用的是背部的背长肌及里脊(眼肉、西冷、菲力),都是因为这个位置不受力,不运动。

但你看我们的耕作方式:

你觉得牛背长肌受力小吗?

这种长期背部拖拉的受力与肌肉强化,就使得黄牛牛种的背部肌肉也比较发达。而如果同样取背长肌部位,用来做厚切、大块且非全熟的牛排做法,那么即使是在3-7成熟情况下,口感依然粗糙。

这种粗糙口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剪切力的提升(也就是嫩度不足的表现):

在周磊等人《不同品种牛肉品质研究》一文中,提到了多种牛肉剪切力的比较,其中黄牛要比其他多种牛肉的剪切力更高,而且横向比较的牛种还只是西门塔尔杂交牛等牛种,西门塔尔的嫩度跟和牛相比,可能还差了好几个安格斯的段位…….

那别的国家的牛不用耕田?这得分开分析了。

从欧洲来说,欧洲其实也用牛耕田,但其一是欧洲地广人稀,马耕普及程度更高,牛耕的要少一些,刚好跟我们相反,而且贵族也一直流行吃牛肉,所以有肉用的牛。

那日本呢?日本古代不仅禁止吃牛,而是是猪、牛、鸡……统统禁止!牛在日本古代,也主要是用来耕田的,那为什么日本牛肉这么出名?这是因为日本从明治时期,受西方影响,开始大规模鼓励食用牛肉,以强健体魄。所以,日本不吃则以,一吃就是全民推行!而如雷贯耳的和牛,就是日本明治时期(1868年——1912年)开始进行纯血育种的。

近代来说,不管是欧美还是日本,牛的作用已经从原来的兼具耕田,演变为主要提供肉用,这都受益于工业革命,使得肉从耕地力解放出来(是不是解放?好像也谈不上……)。像和牛,安格斯,都是19世纪,工业革命后诞生选育的优良品种,和牛前面讲到了是在明治时期,而安格斯的选育更早一些,19世纪初就开始了,直到1892年进行良种登记。

而我们牛耕却还是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机器耕田那都是这几十年的事情,甚至至今我们在有些地区也依然可以见到牛耕。

牛种的选育是关于基因的事情,是一项长年累积的工作,如果能够一蹴而就,澳大利亚也不用去日本引进和牛牛种了。而我们长期把牛当做耕田生产力,也就导致了肉用牛选育工作,起步要比别的国家晚很多年。

可能很多人还是觉得不对!中国牛肉也很好吃!并没有这么不堪!

没错,黄牛肉有好吃的做法,但这里说的只是它不适合做非全熟的牛排做法。如果你不信,最简单的做法,去菜市场买一块黄牛肉眼肉/西冷(背长肌,潮汕菜市场叫吊龙)部位,以牛排做法做5成熟,对比下安格斯/和牛牛排同一个部位,会非常明显的感受到区别。

国内我们也有国产黑牛与日本和牛混血的品种,我曾经买过一整条西冷,雪花纹理惊人,版型也很漂亮。

然而即使混入了一半和牛血统,口感依然略显粗糙,与澳洲安格斯混血和牛的F1代和牛相比,仍然有巨大差距。

所以……是中国人不爱吃半熟的东西吗?开玩笑,我们可是生食文化的开拓者啊!

孔子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成语“金齑玉脍”,这里的“脍”指的就是生鱼片!孔子那句是说鱼脍切得越薄越好,而金齑玉脍指的是金色的姜丝搭配薄如蝉翼透如美玉的鱼片,这都是宫廷美食的赞誉。至今潮州鱼生和顺德鱼生都依然很好的保留了这种做法,而日本的刺身和寿司,其实也是从我们的生食文化演化而来的。

而宋朝也有一道名菜叫“洗手蟹”,也是全生的螃蟹加调料腌制就可以立刻吃,至今在潮汕生腌蟹里也还能找到影子,江浙地区的醉虾醉蟹,也是类似做法,只是调味不同。

我们从古自今,全生都能吃,半熟又有什么好介意的呢?

这么多年来,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却没有出现牛排这种做法的真正原因,是因为用黄牛肉这么做——不好吃。

因此,传统中餐烹饪没有选用“非全熟”的思路,而是选择另外两种方式来实现“嫩”

第一种,就是切薄片。例如常见的炒牛肉片,潮汕牛肉火锅等,因为切片后,长长的肌肉纤维直接被垂直于肌肉纹路的刀一刀刀切断了,所以这种因为长肌肉纤维引起的口感问题,就瞬间化解了。

即使是富含结缔组织、肌肉纤维粗壮的牛腱子(三花趾/五花趾),切薄片后也依然口感很好,且带有一丝丝弹脆,成为潮汕牛肉火锅里最紧俏的品种之一。

加上中餐以前大多食用热鲜肉,肉大多还未经过僵直期就烹饪上桌了。这种表现的极致就是类似潮汕牛肉那样,对屠宰的时间有严苛的要求,有时候肉已经送到案板上了,都还是在颤动。

https://www.zhihu.com/video/1193448887669686272

而同样的,在薄片烹饪上,中餐也依然强调“不要做老了”,也就是说还是要温度别太高,别把汁水炒/煮干了,所以有时候炒牛肉我们裹生粉来保持水分,或者加嫩肉粉(如木瓜蛋白酶,天然成分)来破坏肌肉纤维。涮牛肉我们也会要求温度不能太高,同样也是要刚熟为度。

#如果对潮汕牛肉感兴趣,可以看这篇11K赞的详细介绍#

第二种,就是炖煮。这又是另一种神奇的烹饪思路,在这篇17K的答案里我也曾经讲过这个原理。

我们说黄牛肉肌肉纤维长,但是肌肉纤维长,加上富含结缔组织,却是炖煮卤味的绝佳食材!

虽然我们知道加热会导致蛋白收缩,肌肉失水,但随着慢火炖煮,生肉变熟过程中,由于结缔组织逐步溶解为明胶,原本被结缔组织紧紧捆绑的肌纤维开始变得容易扯开,于是肉会开始变得容易撕咬。随着肌纤维结构不断被加热而大量破坏,就会慢慢变得松散,肉品的柔嫩度会恢复一些,且肉质中坚韧的结缔组织会转化成明胶并不断释出,而明胶提供的润滑感会改善失水肉品的口感,这就是炖肉在失水情况下,撕咬难度低且口感不会太过于干柴的原因,对应下图中的“软烂”状态。

而如果肉品含筋比较多,释放的明胶也多,口感就会更好,常见的如卤牛腱(尤其是筋花漂亮的金钱腱)、牛腩、牛尾、猪蹄等,都适合这类烹饪手法,尤其是金钱腱,简直是炖煮的极品,筋会非常的软嫩多汁。(虽然这种多汁成分是明胶)

而相反!过于柔嫩的短纤维类牛肉,却不太适合用于炖煮!

例如和牛,肌肉纤维较短,结缔组织较少,肌肉间脂肪含量较高,如果长时间炖煮,肉里的脂肪就会融化到汤里去,而因为没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包裹,肌肉就非常松散,加上结缔组织少转化的明胶也少,就会使得肉软烂松散却不多汁。所以在牛肉贸易领域,和牛的腱子肉并不明显比草饲牛肉贵,有时候南美的一些草饲牛腱子甚至比和牛腱子还贵,就是这个道理。

答案里还有说高级牛排吃全熟的……那我们就再加一个日本进来,你就会发现同样是牛肉,他们的煎法是用铁板,低温,黄油煎,烹饪手法又与欧美、中餐不同,这是因为高等级和牛脂肪含量出奇的高,所以如果加热时间不够,脂肪就无法慢慢融化,这样吃起来肉就比较肥腻,所以他们是一边煎,一边切的铁板做法,或者切到适中的厚度,用来碳烤。

因为和牛油脂含量高,肌肉纤维细腻,稍微熟一些甚至全熟,口感也依然细嫩,加上油脂在肌肉间稍微融化后就会呈现出另一种“多汁”的口感(其实不是肉汁,是液态脂肪),就会非常好吃,而蘸料方面,也会选用解腻的柚子醋或者山葵。而相反,高等级和牛如果半熟略带生,口感反而不佳,脂肪太多所以肥腻,还没融化的脂肪也不够“多汁”和柔嫩,而且高等级和牛瘦肉太少,所以也没什么汁水。另一种极端的和牛刺身,则是以完全不烹饪,熟成后柔嫩肉质取胜,这又是以一个话题了。

都是牛肉,做法却都不尽相同。

所以,我们不能统统归结为外国人喜欢吃半熟,中国人喜欢吃全熟,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罢了,毕竟国外也有全熟的炖煮菜,国内也有各种不同熟度的菜,例如全生的我们也有鱼生,刚熟的我们也有白切鸡(骨头还是生红色)。

而且,你会发现,我们前面讲的牛排和卤牛肉,看似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做法,但它们表面都黑褐色,如果大块的肉用来卤,不散开的话,即使煮很久,切开内部也是粉红的。

卤水的颜色多来自炒糖色,是焦糖反应引起的;牛排表面的褐色,虽然是以美拉德反应为主,但也有焦糖反应参与。

而为什么卤肉要大块大块地卤,而不是切小块?是因为大块卤肉可以更好地保持肌红蛋白,它与牛排的那种“粉红”,是同一种物质……

而也正是因为这个肉色更好吃,所以有的会加硝酸盐,也可以使肉变红,但那是因为硝酸盐与肌红蛋白反应,变成鲜红的一氧化氮肌红蛋白。

所以,不管是牛排还是卤肉,都是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馋焦糖的风味,以及肌红蛋白的鲜美。很多时候表面看起来差很多的东西,细究下去会发现其实也没那么多矛盾。

这又是另一种美食上的殊途同归。

其实,包括中餐在内的,世界上顶尖的几大顶尖菜系,也几乎都是从宫廷菜延伸而来,各有各的精致,也各有各所长,都是在原本运输不发达的时代,根据本国食材的不同而演变出来的不同做法,都是选择了一种最适合本土食材的做法,仅此而已,没有孰优孰劣,也没有必要一较高下,所以我们大可用更包容的心态去尝试,可以喜欢吃卤牛肉,也可尝试吃吃半熟的牛排,说不定你也会打开一扇新的美食大门呢?

如果你希望打开这扇大门,那么,作为牛排话题拿过几万赞的我,只能默默掏出经典答案了……附上做法和选购指南:


2019.12.26更新

昨天看到热榜有这个问题,点进来看到很多在撕X的答案,有点看不下去就随手答了一个,结果不到一天就1K多赞了,感谢大家支持,也在这里对评论区的几个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做一点补充。

1.关于半熟牛排是美国上世纪70年代后的发明,传统欧洲也是吃全熟牛肉的

不知道提出这个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但真的挺能编的。是不是真的如此?我们由远及近说起。

法国有道经典的菜叫鞑靼牛肉(tartare),这道菜就是生牛肉拌香草直接开吃。为什么叫叫鞑靼牛肉呢?一种说法是,它是蒙古统治俄罗斯时候的一道菜,后来传入法国成为法餐里的经典,汉堡的肉也据说是从这一形式演化而来。如果这个来历成立,那它的发明是什么时候呢?嗯,应该是我们的元明时期。

鞑靼牛肉如果来历太久无法考究,那我们换一个。惠灵顿牛排总听过吧?简单说,惠灵顿就是酥皮包了一块三成熟的菲力,这道菜是惠灵顿公爵的挚爱,因此得名。那惠灵顿公爵又是谁?嗯,英国陆军元帅和首相,他的生日是1769年5月1日。

如果你觉得上面这个也是个传说,那么我们看一个铁板钉钉的。上世纪1961年出版的《法国菜的烹饪艺术》,美国茱莉亚查尔德等人编写的。(刚好手头有这本书,拍拍给你们看看)

其中关于牛排的烹饪,写的是“四成熟”(虽然我觉得是翻译问题,应该是medium rare)。

这本书记载了不止一道半熟牛排,有兴趣可以去买来看看。

这是作者上世纪50年代去法国学成归来后才编写出版的书,那时候就已经教人半熟的牛排烹饪方式了,而你却告诉我说,是上世纪70年代后,美国牛肉商为了争夺市场而发明半熟牛排?

我知道编阴谋论比较受欢迎,但也得讲基本法不是?


2.顶级牛排才能做全熟,特朗普也是吃全熟牛排

首先,特朗普喜欢吃全熟牛排+特朗普是土豪,推导不出特朗普吃的就是顶级牛排,毕竟他还喜欢吃肯德基炸鸡。他还自己弄了个牛排品牌,售价也是比较便宜的。而且,他这一举动,也没有人吹捧他是一个懂得吃顶级牛排的人吧?美国貌似风评也是说他不懂美食。

其次,如果昂贵=顶级的话,那么昂贵牛肉包含很多种,和牛是其中一种,是因为牛种和脂肪分布密而贵。但除了和牛,也有因为工艺贵的牛肉(例如熟成),也有因为部位贵的牛肉(经典的眼肉菲力等)。全熟牛排还能保持嫩而多汁的口感的,大多是因为脂肪含量高,它确实贵,但它代表不了全部昂贵牛排,它只是昂贵牛排里的一部分,而其余的绝大部分熟成牛排或者较好部位,3-7成熟的口感都要优于全熟,所以得不出“顶级牛排就是要做全熟”的结论,这是两码事。


3.不熟的牛排有卫生问题

这个话题算是老生常谈了,直接引用以前整理的回答和结论

只要是正规渠道进口的牛排,非全熟的做法风险也是相当可控的。

首先,正规饲养与屠宰,并正规进口,经过国家检验检疫,全程冷链运输再进行分割分装,且是未经过调理调味合成的原切牛排,这是牛排可以吃非全熟的大前提,如果你买的是走私肉,或者合成牛排,甚至是调理牛排,那么以下所说的都不适用。

那在以上条件满足时,我们来探讨非全熟牛排最大的两个风险点。

(1)细菌问题

在上面说的前提下,我们至少可以确认,在进口检验之前的环节都是安全的,否则根本无法报关进口。

而进口之后,正规的商品是可以走冷链物流的,最后再入冷库,并经过国内分割再分装,虽然并不是无菌分割,但是因为也是冷冻状态下切割。也就是说,从原产国出库开始到国内收货入库并进行分割,牛肉都处于-18°C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本来就不适合细菌滋生,及时有表面有菌也是无法在冷冻状态下进入牛排内部的。

而当牛排寄到客户手中并进行解冻,温度可能会逐渐回到室温,但因为时间很短,所以也不会因为细菌就坏掉了,而表面因为分割分装时不可避免的带上的少量细菌,当你把牛排放到温度高达200°C的锅里煎的时候,也是基本可以致其失活了,毕竟巴氏杀菌75°C保持15秒就可以杀菌,何况是200°C一面煎了1分钟呢。

而为什么前面说走私、合成、调理牛排除外?走私是因为本身肉就没有经过检验检疫,加上夹带走私的过程也非冷链,以及到了国内后很可能无法走冷链物流(冷链物流一般需要附带检验检疫证),每一环都可能导致细菌滋长,所以能不能吃非全熟各位只能自己掂量。

而合成调理,则是因为它本身是碎肉重新粘合的,细菌在这个过程中是打散进入牛排内部的,中间如果还不熟是有相当高的风险的。不仅是合成牛排,就连牛绞肉也是必须吃全熟的,美国有一个纪录片叫《食品公司》,里面就多次提到了牛绞肉非全熟导致儿童食用后死亡的案例,也是这个道理,感兴趣的可以做自己下载看看。

(2)寄生虫问题

牛的主要寄生虫为牛带绦虫,成虫及虫卵,在零下18°C以下无法存活,而进口牛排一般都冷冻处理过,所以说寄生虫也不是太大的问题。

所以,非全熟的牛排,并不会如一些人想的那样,有巨大的安全风险。

其他一些评论里的问题也都一一回复了,就不在这一一补充了。


欢迎关注:识食务者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直接跳转小店:


往期高赞回答:

30K赞以上:

20K赞以上:

10K赞以上:

5K赞以上:

3K赞以上:

1K赞以上:

其他往期长文硬核回答:

user avatar

因为全熟又好吃的牛排,它

所以普通劳动人民只能吃得起不熟的牛排。毕竟低端牛排只有在不熟的状态下才有鲜嫩多汁的口感。而美国普通劳苦大众吃不熟牛排的传统自然就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特朗普就吃全熟的,无它,因为他可以吃到最好的牛排,而最好的牛排完全可以做成全熟。所以他没有必要为了省钱而吃不熟的牛排。

如果有某一个西餐厅宣称自己的牛排是上好的,你问他你的牛排能不能做全熟,如果厨师说不能,或者他说全熟会老,不好吃,那你可以换家店了。因为所谓上好的牛排,就应该是能够做到全熟依然好吃的牛排。

user avatar

全是美国牛肉商精心导演一出好戏呗!每一次美式文化的流行,背后总有巨大的经济利益。

法国作为西方美食之都,是最早吃牛肉的欧洲国家之一,可是法餐半个世纪前,牛肉都是煮炖为主,法餐经常见的就是红酒煮牛肉。人家法餐之前一直就吃贼熟的牛肉,没有吃生的传统。

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两个美食历史悠久的大国,很多古老菜谱也是吃全熟的牛肉。

英国作为土鳖饮食王国,牛排和土豆是英国土鳖最爱,但是人家也是吃全熟的,全世界第一家牛排店就是英国人开的,可是英国人半个世纪前也是吃了数百年全熟的。

美国人也是从洋媚外的,法国的餐饮、服装、奢侈品在美国人心里一直有很高地位。

美国的高档餐厅直到1970年代还是吃全熟的牛排的。

而生牛排则是蓝领工人的最爱,生牛排在下层流行,是熟成技术与谷饲工厂养牛一起出现的,谷饲牛肌间脂肪较多,再经过多日的熟成处理后,牛排生吃不再像以前那样难入口。

不过这些生牛排餐饮一直都在蓝领餐厅流行。美国最早的牛扒店,位于纽约肉食加工区的Old Homestead Steakhouse诞生于1868年左右,那时候他他家的牛扒基本都是炭火烤制的。

但是真在开始将生牛排作菜的牛排店,是在熟成技术流行后的20世纪初出现。因为熟成技术和现代冷库是密不可分,生牛排的鲜嫩的口感是来自熟成技术的。

熟成技术让牛肉里多余的水分蒸发,牛肉里的天然酶打断牛肉内部的结缔组织,让牛肉口感更加鲜嫩。而流出的血水也并不是血水,而是肌肉纤维被酶分解的产物。

换个角度看熟成牛肉与臭鳜鱼,它俩颇有异曲同工的味道。

欧洲数百年前因为物流不发达,人们无意中发现室温下长期放置的牛肉,烹饪后味道更好,更容易被煮烂。

一般来讲动物死亡后,身体细胞停止新陈代谢,导致组织结构僵化,发生肌肉收缩,颜色暗淡难看,煮完发柴发硬。现代解刨学把这个叫做“尸僵”。

但是欧洲人发现牛肉在3天后,简单烹调就会松软可口,于是很多厨师开始对牛肉进行熟成。

熟成一般分为几天的湿式熟成和28天的干式熟成两种,高级牛排店一般使用干式熟成。

在冷库诞生之前的生牛排,是无法全年实现熟成技术的,有的时候熟成会得到一堆腐烂变质的臭肉。直接宰杀的生牛排的口感是坚韧发柴的,那时候人们无论怎么烹饪,还是以熟牛排为主。

而且和大家认知的相反,生牛排按照中国人理念来看并不新鲜,因为它已经经过了好多天的熟成,鲜嫩多汁的口感是多日熟成的结果。

所以70年代以前的餐厅,是新鲜的食材为标准,法餐和日餐里的生食食材,都是以当日现杀为标尺的。烹制半生牛排根据这个标准是上不得高档餐厅台面的。

现代冷库技术,让熟成变得可控,流血的半生牛排开始在大众普及,在生牛排鲜嫩的鲜嫩的口感下,还是以美国纽约为中心扩散开。但是生牛排一直在美国面工薪阶层的餐厅存在,这道饮食是被出入高档餐厅的美国主流精英所瞧不起的,但这不妨碍纽约成为世界牛排消费量最高的城市,牛排馆数量也是全美之首。

在美国,牛肉生意被四家大牛肉公司所垄断,这和中国的粗放式分散化不同,这是垄断生意。

这四家公司分别是TYSON FOODS,世界最大的肉类生产和贸易公司,世界500强之一,牛肉占美国25%的市场。

嘉吉集团世界最大的农产品集团之一,这个大家都知道,中国市场有太多嘉吉产品,嘉吉占美国牛肉21%的市场。

JBS美国公司。JBS是巴西最知名的跨国公司之一,也是世界500强的一员,在全世界四大洲拥有54个肉类加工企业,占美国市场18%份额。

美国牛肉包装公司在美国的牛肉供应公司,占份额10%。

牛肉市场让多家企业赚取的巨大的利益,而市场报告显示,2020年全世界牛肉消费规模将达到2万亿,而其中价值最高的就是牛排。

早在2013年亚太地区牛肉市场就达到5700亿美云,而同期的2018年全球手机销量是5800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而又被国人忽视的市场。

2018年中国消费牛肉800万吨,进口牛肉120万吨;2019年中国消费牛肉900万吨,全球消费6000万吨。

其中大部分来自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这是一门多么庞大的生意,这不是门口菜市场小商贩的生意,这是跨国集团垄断的生意。

而美国又是世界最大牛肉生产国,美国牛肉以流水线式的饲养方式喂养肉牛,牛肉性价比全世界最高。

美国牛肉商拥有巨大的政治话语权,韩国每年都要为牛肉的事情闹的翻天覆地。

台湾也经常因为美国牛肉弄的满大街游行,但是还是弄的不了了之,在强大的美国生产商面前,开放市场给美国。

牛排的价值一开始并没有被开发出来,他只是牛肉供应链上的一条,以为传统全熟工艺是提现不出来牛排的价值,牛排价格一直被放在整个牛排体系之中。

但是蓝领阶层却因此享了几十年福,低廉的价格,简单的烹制,就能得到可口美食,于是牛排就成了蓝领阶层的最爱。

牛排之所以好吃,关键在于牛肉肌间脂肪含量,合理的脂肪分布在简单煎制之后就会有很好的口感,这是工人阶层补充体力与美食之间最好的平衡。

所谓的生吃牛排就是几分熟,之前蓝领阶层吃牛排就是大概上锅煎一下,没有那么多讲究。

但是1970年代的时候,美国开始流行原汁原味的饮食文化,而这时的美国餐饮市场生食基本是法餐的生食材料,还有日餐的生食材料。

美国人的自尊心是受不了的,于是美国主流媒体开始寻找本土食物,于是在蓝领工人阶层吃了几十年的低价牛排进入眼帘 ,而且这时候的牛排店在纽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

纽约客与时报周刊这些媒体开始鼓吹生食牛排的好处,其实就等我们突然有一天,把一个满大街都存在的食品,升华到另一个层面。

媒体的潮流影响着市场,于是一些高级餐厅开始引入生食牛排,牛排渐渐开始在高级餐厅里流行开来。

这时候作为市场垄断企业的牛肉供应集团,快速发现其中商业机会,牛肉集团开始接手引领牛排文化,因为同样一块牛肉,在注入文化之后牛排价格迅速几倍,甚至几十倍,美国人最擅长的就是制定标准。

牛排的可口程度都在于肌间脂肪的含量与分布,并且与牛的年龄有关,以年纪越小口感越好。并且根据其脂肪分布的大理石花纹为依据,指定出了一套肉眼可见标准。


但是美国人做生意就要做到极致,根据美国肉牛工厂化饲养特点,制定出了一套牛排标准,属于美国的标准。

这时候牛排成了美国标准下明星,牛排文化的出现,让同样一头牛产生的价值产生了更大的价值,是传统牛肉生产的数倍,这都是牛排的功劳。

牛肉供应集团继续鼓吹牛排价值,在全世界花大价钱投入硬软广告,其中就有生牛排是生吃给人类带来危害最小的肉类。

随着媒体的鼓吹,以及美国流行文化的胜出,生牛排开始进入高级餐厅,然后迅速被主流媒体发现,然后开始向全世界流行,毕竟在那个时候,美国代表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文化大国,美国人这么吃肯定是有先进原因的。

当年不入流的菜,在美国文化包装下,反而快速向全世界流行,这中间是是巨大的经济利益。

不干落后的日本人发现美国人标准对日本不利,日本农产品垄断比美国还可怕,日本农业协会把持着全日本农产品的销售,于是日本农业协会牵头下,日本肉品等级鉴定协会JMGA,制定的Overall Grade分级也制定了标准,根据日本工厂化饲养肉牛特点专门制定的标准。

从A5级(最高)到C1级(最低),一共15个等级。

在这个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作为农产品大国的澳大利亚,发现美国和日本的标准让澳大利亚散养牛吃亏了,于是澳大利亚也制定了自己的标准。

即澳大利亚肉类标准(MSA)和澳大利亚肉类大理石花纹分级系统(A-M),由澳大利亚肉类和牲畜协会(MLA)公布管制。


而美国工厂化饲养肉牛,最可怕的就是疯牛病传染,全世界对疯牛病闻风色变,而美国又是重灾区,当年全世界都在禁止美国牛肉进入本国市场,可是最后连强硬我国也对美国美国市场打开大门,这就是美国牛肉集团的强大。

在现在在今天很多人把美国牛排或者日本牛排当做顶级牛排,其实说到底就是牛肉肌间脂肪含量而已,但是却被美式文化洗脑,认为非美国或日本牛肉不食。

可是搞笑的是,很多餐厅用国产牛排替代日本或者美国牛排,大多数人根本尝不出来,在消费盛行的今天,大多人成了消费文化的奴隶,牛肉生产商的奴隶。

牛排一直被宣传做到几分熟,最大的原因就是做到全熟之后对厨师要求很高,而且全熟后牛肉口味与口感会和其他部位牛肉差别变小,从而失去去作为商品的独特属性。失去牛排特有口感,然后失去牛排特有之价值,这不符合商品销售的定律,这也是这些年一直把宣扬牛肉做到几分熟的主因。

可是直到今天,在美国有近四成的人还是希望在餐厅吃到全熟的牛排,这也也代表了更高的口感要求。

而且牛排也成了蓝领餐桌的稀客,更多的是被碎牛肉饼代替,而牛排价格也一翻数倍,这就是流行的利与弊,美式文化的每一次流行,背后总有巨大的经济利益。

这就是美国文化向全球输出的缩影,现在全世界反而都开始吃生牛排了,包括,美食大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这些国家的餐厅也开始吃生牛排了,谁能想半个世纪前的饮食风格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弯呢?

人们在法国吃着生牛排的时候,并不知道法国人向他们鄙视美国文化低下了头,不过话说回来,从1970年到现在,经过半个世界的流行,生牛排已经变成天经地义了,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从技术来讲,生牛排技术含量较低,就是铁板或者烧烤师傅烤的生一点熟一点而已。他是一种文化,而不是真正的饮食文化。

————————

我这个回答写了一个多月,没想到这么多人点赞,但是也总有人说我阴谋论。可是我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这是阴谋,这是商业策略,这是商业。

请问大家麦当劳好不好吃,哈根达斯好不好吃,肯德基好不好吃,牛油果好不吃,请问每一次美式饮食文化流行后面,有没有商业推手。

牛肉作为一个年销售额2万亿的市场的产品,牛肉在美国作为高度垄断的行业,难道厂商就乖乖坐在厂里养牛,坐视市场按自己意愿来调节市场吗?

这篇回答是告诉你没事饮食文化流行的脉络,抬杠就要拿出证据来。

有人说现在法国也吃生牛排,我说的是五十年前的事,你拿五十年前的证据来和我说事情好不好,你这种抬杠行为,和用电视剧讲历史道理是没啥区别的。

手机码字从不校对

user avatar

热知识:"外国"一样有炖牛肉。中餐除了炖煮、火锅还有一大类:炒菜。

冷知识:外国不是一个国家。



所以"中餐一定炖、外国一定煎"显然是片面的。

中国可大了,各菜系都有爆炒牛肉丝、肉片的菜式,花样一大堆,同样不是全熟的。牛排它是一大块,让你自己切,能看见血,中餐有悠久的粒食传统,也就是把食物都切成小块,用筷子吃,你没有机会自己切牛肉,看不出来不是全熟。

可能贵乎各位君子"远庖厨",不怎么接触炒菜。牛肉炒到七八成熟就必须要起锅了,要是炒到全熟那得多老啊?区别在于因为牛肉丝、肉片制作时已经把牛肉纤维切断了,而且美拉德反应彻底一点才更香,食品安全更容易保障,所以不会去做滴着血那种[1],七八成就够嫩了,但不管几成,都不会全熟,外面糊了酱你看不见而已。


我就经常买澳洲牛排,切成牛柳下锅快炒。我觉得这样烧更入味,烧起来也更快捷,吃下去的油还少,比牛排好。


参考

  1. ^ 我知道主要是肌红蛋白,但语境是中餐,仍然按习惯称为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外国人吃不熟牛排(通常指的是三分熟到五分熟的牛排,在一些文化中甚至更生)的原因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饮食文化、烹饪技法、食材品质、个人偏好以及对健康风险的认知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饮食文化与历史传承: 源远流长的烹饪传统: 在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食用相对生嫩的.............
  • 回答
    iPhone X 接口“变身”USBC,55万天价背后是怎样的技术博弈?苹果为何固守 Lightning?最近,一条关于“外国学生将 iPhone X 接口改装为 USBC,卖出 55 万元”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条旧手机的接口,动辄几十万,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这门技术究竟有多难?而苹果,这.............
  • 回答
    这问题我懂,玩着挺有意思的游戏,但听着洋腔洋调的配音,总感觉少了点啥。说到底,这事儿挺复杂的,背后原因不少,咱就掰扯掰扯。首先,成本是绕不开的坎儿。 给你说,搞个高质量的中文配音,那可不是小打小闹。从找配音演员开始,就得挑那些声音好听、演技在线的,而且还要懂游戏角色那种劲儿。这本身就要钱。然后,录音.............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我们常讨论的关于开源、社区以及国内技术生态的话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你觉得当初Linux的情况和现在你碰到的情况不太一样。首先,得回到Linux诞生的那个年代,也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候,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尤其是在操作系统这个基础领域,全球范围内都.............
  • 回答
    一部分国人认为吃狗肉没问题,这背后有着复杂且根深蒂固的文化、历史、经济和社会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它,看看究竟是什么让一部分人持这种观点。首先,历史与传统是绕不开的根源。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狗的地位并非始终如一。在一些朝代,尤其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狗肉确实被视为一种肉食来源.............
  • 回答
    复活节岛的巨石像(Moai)为何以四十五度角仰望星空,以及它们是否与外星文明有关,是长久以来激发人们想象力的谜团。事实上,科学界和考古学界对此有着更为 grounded 的解释,虽然这些解释也同样引人入胜。为何是四十五度角仰望星空?首先,关于四十五度角仰望星空这个说法,虽然很多石像的朝向确实偏向东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挺多人关心的,而且背后牵扯到的原因还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一句“老外就是有魅力”或者“中国男生不行”就带过。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也别那么死板。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现实:文化差异和刻板印象是绕不开的话题。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中国女孩身上可能带有他们所认为的东方女.............
  • 回答
    清朝末年,国门被列强坚船利炮打开,所谓的“自由贸易”并非公平的你情我愿,而是带着殖民掠夺性质的强制性开放。在这种不平等条约下,涌现出了一大批为外国商人服务的买办。他们在中国境内代理外国商品销售、采购中国土特产、提供信息咨询等,确实赚取了巨额财富,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一股特殊力量。然而,这些买办的成功,并.............
  • 回答
    民国时期,外蒙古独立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历史事件,其中涉及到中国主权、民族自决、国际政治等多重因素。对于“民国丢了外蒙古为啥没人骂”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历史背景:外蒙古独立并非“丢”那么简单,而是被国际力量推动和承认的。 沙俄的长期渗透与扶植: 早在清朝末年,沙俄就对.............
  • 回答
    中华民国失去了外蒙古,这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令人心痛的章节。然而,如果我们细究一下,为什么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以及在后来的历史解读中,对“丢失”外蒙古这件事的指责声浪,似乎不如人们想象中那样集中和强烈,甚至可以说相对“平静”,这其中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20世纪初.............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非常多人玩游戏时的痛点,而且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感受到的现象。要说为啥“国人玩家素质低”,这个论断有点绝对,因为任何群体都有素质高低不同的人,但如果说“在LOL国服,负面现象似乎比其他地区更突出”,那确实有值得探讨的地方。这背后可能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可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游.............
  • 回答
    萧峰在得知丁春秋挟持阿紫的危急情况下,立刻全力出掌的决定,看似鲁莽,实则蕴含着他作为一名顶尖武学大师的深刻判断和一系列的考量。这并非简单的冲动,而是经过瞬间的分析和对自己武功、敌人武功、以及当时环境的极致把握。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瞬间的危急判断与情感驱使: 阿紫的生命危在旦夕: 萧峰心中,阿.............
  • 回答
    哈哈,萌新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战斗机涡扇发动机这个话题。你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疑问。咱们这就一点点给你捋清楚。首先,咱们来解答你最关心的问题:战斗机的涡扇发动机外函道扇叶究竟在哪儿?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藏在你对尾喷口的观察中!你说战斗机尾喷口只能看到一个大风扇,那对,你看到的那.............
  • 回答
    .......
  • 回答
    您好!您在医院行政岗位九年,接触了大量的病例和医疗流程,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有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这是非常宝贵的。您提出的“西医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感觉除疫苗外,西医就没有能根治疾病的东西?”这个问题,既触及了医学的本质,也反映了许多患者的困惑和对医疗的期盼。我将尽我所能,从我的理解出发,.............
  • 回答
    .......
  • 回答
    “您好!我叫[名字],来自[国家]。我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已经[时间]。我喜欢[爱好1]和[爱好2],特别是[具体例子]。很高兴认识您!”相信不少人在与外国人交流时,都听过这样一番介绍吧?虽然这套路化的开场白略显公式化,但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学问和原因。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外国人介绍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文化交流、信息传播以及受众心理等多个层面。事实上,与其说“讨好”更容易受欢迎,不如说“符合期望”或“提供价值”更容易获得积极反馈。而外国人与中国人对中国现实的感知,往往存在信息差和视角差异,这就导致了某种“悖论”的出现。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拆解一下:1. 信息不对称与信息茧.............
  • 回答
    听到云南警方为外国人找东西,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几种不同的画面。这事儿听起来挺新颖的,也挺有意思的,具体怎么评价,得看具体情况了。首先,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绝对体现了咱们国家服务意识的提升和对外开放的姿态。你想啊,外国人到中国来,人生地不熟的,万一东西丢了,又语言不通,那得多着急多无助?这时候如果警方.............
  • 回答
    关于深圳地铁安检员要求乘客为外国人让座,患病乘客拒绝后被带往警务室的事件,这件事情确实牵扯到几个关键点:安检员的职责、公民权利、以及社会公德。咱们一项项来捋一捋。安检员的要求是否合理?首先,我们要明确深圳地铁安检员的职责范围。根据公开的信息和普遍认知,地铁安检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地铁车站内的安全检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