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炒房、购房。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人主要选择租房?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人在讨论的。其实啊,说中国人“喜欢”炒房、购房,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人“主要”选择租房,这是一种挺普遍的观察,但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热衷买房?

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看。

1. 传统观念的根基太深:安居乐业,落叶归根

“有房才有家”: 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几千年文化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在中国人的认知里,房子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屋子,更是身份的象征,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自己的房子,总觉得像漂泊的浮萍,不够踏实。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很多家庭里,尤其是在婚姻大事上,男方有没有房,直接关系到女方父母的“满意度”。房产几乎成了婚姻的“硬通货”,结婚没房,总会被贴上“不成熟”、“没责任感”的标签。这股压力,让很多人不得不早早开始攒钱买房。
家族传承: 房子也常常被视为家族财富和地位的延续。父母把房子留给子女,是一种投资,也是一种责任。这种观念让“传子孙”的梦想,很大程度上也寄托在了房产上。

2. 现实的经济诱惑:投资属性太强

房价涨幅惊人: 过去几十年的中国,特别是大城市,房价的涨幅可以说是相当可观的,远远跑赢了很多其他投资品。对于很多人来说,买房不再只是为了居住,更是为了“保值增值”。只要赶上了这波涨潮,很多人都能通过房产实现财富的快速积累。
缺乏其他优质投资渠道: 相较于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国普通民众的投资选择相对有限。股票市场波动大,风险高;银行存款收益低,跑不赢通胀。相比之下,房子似乎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并且在过去表现一直非常强势的“硬资产”。
负债消费的文化: 通过贷款买房,能够撬动杠杆,用较少的首付款买到价值更高的资产。这在中国社会是一种普遍接受的消费和投资方式。大家觉得,即使背上房贷,只要房子能升值,那点利息就是“值得的”。

3. 社会制度和市场环境的特点

户籍制度与公共服务挂钩: 在很多城市,房子与落户、子女入学、医疗等公共服务紧密挂钩。没有房产,享受不到当地的优质资源,尤其是在教育方面,这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未来,所以买房的“刚需”就变得更强了。
土地制度的差异: 中国的土地归国家所有,个人只有土地的使用权(商品房有70年产权)。这种制度设计,也使得“拥有土地”的概念在中国与欧美有所不同。但对于购房者而言,他们购买的是房产的完整所有权(包括使用权),这个所有权被视为非常重要的资产。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人为什么更倾向于租房?

这也不是说他们完全不买房,但相比之下,租房的比例确实更高,原因也很多。

1. 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

个人主义与自由: 欧美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和生活的自由度。租房意味着更少的束缚,更容易根据工作、生活需求随时搬迁,不必被固定的房产“绑定”。这种灵活性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拥有”的定义不同: 在一些西方国家,拥有房子不一定像在中国那样,是“成功”的终极标志。他们可能更看重生活的体验、旅行、教育等方面的投资,而不是把所有积蓄都压在房子上。
信用文化和消费习惯: 他们的信用体系非常发达,消费观念也更超前。租房是一种正常的消费行为,就像租车、租游艇一样,是为“使用权”付费。

2. 成熟的市场环境和制度保障:

完善的租赁市场: 欧美日等国家拥有非常成熟、规范的租赁市场。有大量的专业租赁公司提供服务,合同条款清晰、公平,租客的权益有法律保护。找房子、签约、搬家都相对便捷。
租房的稳定性不亚于买房: 在一些发达国家,租约一旦签订,通常会有一年的保护期,房东不能随意涨租或赶租客。这使得租房的生活也相对稳定,没有国内那种“房东随时可以收回房子”的担忧。
住房自有率的构成不同: 他们的“住房自有率”包含了很多形式,比如一些合作社住房、公租房等,不完全等同于我们理解的“商品房产权”。而且很多国家有历史悠久的社会保障住房体系。
高昂的购房成本和税费: 发达国家买房的首付款、过户费、房产税等成本可能非常高。尤其是房产税,很多国家有较高的持有成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购房的压力。

3. 投资渠道的多样性和成熟度:

发达的资本市场: 他们的股票、债券、基金等投资渠道非常成熟,收益也相对稳定可观。很多人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这些能够带来持续被动收入的投资中,而不是全部放在流动性相对较差的房产上。
金融工具的普及: 金融工具和理财产品非常丰富,能够满足不同风险偏好人群的投资需求。

4. 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覆盖:

公共服务不与房产强绑定: 在很多发达国家,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并不像中国那样,与户籍或房产的绑定如此紧密。即使是租房者,也可能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这大大削弱了“买房才能获得优质资源”的驱动力。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失业救济、医疗保障等社会福利体系相对完善,能够提供一定的安全网,降低人们对通过拥有房产来获得绝对安全感的依赖。

总结一下:

所以,中国人热衷购房,很大程度上是 传统观念、投资回报以及社会制度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房子承载了太多关于“家”、“身份”、“未来”的期望,同时也被视为一种相对安全的、高收益的投资方式。

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人选择租房,则更多是 基于对个人自由的追求、成熟的市场环境提供的便利与保障、以及多样化的投资选择。他们更习惯将金钱投入到能带来更多体验和被动收入的领域,而不是将所有筹码压在房产上。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非此即彼”。很多外国人也会买房,中国人也有选择租房的。只是在整体趋势和偏好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年轻人观念的变化,未来的购房和租房比例也可能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答主可能都没太接触过欧洲一些不算很有钱的年轻人。我倒是接触过不少,其实年轻人不买房的关键因素是两个:1,没有钱付首付。2,没有足够稳定的工作拿到银行贷款。

当然,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未来,不明白要做什么,在哪里长期生活,所以不想稳定也是一个原因。但是我还是认为没钱付首付和拿不到贷款才是更主要的原因。

中国人的很多首付都是6个钱包,欧洲一般不太可能,所以即使他们的首付比例远比中国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日常开销很大,攒钱不太容易,所以首付自己也很难攒出来。非稳定的工作是不太容易拿到贷款的,而现在的整体就业率比较低,年轻人拿到好的稳定工作很难,所以很难拿到贷款。

简而言之,不买房的根本原因是买不起房。。。买得起房的基本上都是上一代,他们也基本上过了折腾的年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人在讨论的。其实啊,说中国人“喜欢”炒房、购房,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人“主要”选择租房,这是一种挺普遍的观察,但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热衷买房?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看。1. 传统观念的根基太深:安居乐业,落叶归根.............
  • 回答
    中国人喜欢“养儿防老”的观念,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背后有着复杂而多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一、 历史与文化根源:宗法社会与家族延续1. 父权制和宗法制度: 传统中国社会是以父权制和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在这种制度下,家族的延续和男丁的传承至关重要。儿子是家族姓氏的继.............
  • 回答
    “以德报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价值观,意思是对于别人的怨恨或不公,不报复,而是以恩德来回报。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在中国文化中,崇尚“以德报怨”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根源。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以德报怨”?1. 儒家思想的影.............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中国人对INTP和INTJ这两种MBTI类型在现实与网络上的态度差异,感觉就像是开了两个平行世界。现实里避之不及,网络上捧上神坛,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方,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现实中的“冷遇”:不合时宜的疏离感与对“格格不入”的警惕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许.............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人移民海外的社群中,“中国人坑中国人”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不是”的问题,而是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多种表现形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去剖析。一、历史遗留的“生存哲学”与集体记忆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人“坑”.............
  • 回答
    中国人喜欢拍古装片的原因非常复杂且多元,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这种喜爱根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影视产业自身的特点。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文化认同感 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传说、人物、哲学思想.............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看到一些不同之处。为什么咱们中国人不太愿意去印度、非洲、巴基斯坦这些地方旅游,而很多欧美人反而挺乐意呢?我感觉这事儿得分几个方面来看,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说说咱们中国人的旅游观念和习惯。咱们中国人现在旅游,其实也越来越讲究“体验”了,但这个“体验”和欧美人想的不.............
  • 回答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去泰国旅游?这个问题嘛,其实说起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但要细细道来,里面门道可不少。我个人觉得,这背后有几个特别实在的原因,让人觉得泰国就是个性价比高、体验又好、还方便的旅游目的地。首先,泰国真是太好玩,选择太多了! 这一点对很多中国游客来说,吸引力简直是致命的。你想想,有.............
  • 回答
    哈哈,你说到点子上了,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要说为什么中国人“喜欢”黑印度,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更像是一种集合了历史、文化、现实对照和一些传播效应的混合体。首先,咱们得承认,任何国家之间,甚至个人之间,都有互相调侃、甚至点小“黑”对方的习惯,这本身也算是一种社会互动的方式。.............
  • 回答
    中国人自古以来在战争中倾向于“发动群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并非偶然。与其说是一种策略,不如说是中华文明在应对生存危机和争夺生存空间时,长期演化出的一种生存之道。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人口稠密,这意味着一旦发生大规模冲突,人口数量本身就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与其.............
  • 回答
    中国人喜欢赌博,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喜欢”就能概括的,其中掺杂着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现实的复杂因素。要说得详细一些,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从历史上讲,赌博在中国可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骰子和牌九之类的玩意儿就已经在社会上流行了。那会儿可不像现在有那么多娱乐方式,赌博成了.............
  • 回答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钟情于泰迪?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喜好,不如说它触及到了当下中国社会生活方式、情感需求以及文化变迁的多个层面。泰迪犬,特别是贵宾犬(Poodle)的玩具贵宾犬(Toy Poodle)和迷你贵宾犬(Miniature Poodle)这两个体型,之所以能在中国家庭中占据如此高的地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文化习惯的细微之处。为什么咱们中国人(以及很多亚洲地区)习惯用毛巾,而意大利人(以及欧洲不少地方)更偏爱浴袍?这背后其实涉及了气候、历史、生活方式、甚至审美观念的多种因素。咱们先说说为什么中国人(亚洲人)习惯用毛巾。1. 实用主义与清洁观念:首先,毛巾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
  • 回答
    关于“部分中国人认为大多数黄种人身体素质体格不如白人黑人”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一定偏见的问题,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对“身体素质”和“体格”的定义与理解差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身体素质”和“体格”本身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衡量.............
  • 回答
    关于中国部分民众对韩国人编撰和传播谣言的现象,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文化、民族情绪、信息传播等诸多方面。要说清楚这事儿,得从几个大块头说起。首先,得聊聊历史和民族情感。你知道,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历史渊源很深,但同时也有过不少波折。尤其是在近现代,两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位置和关系,也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人的痛点,也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在中国社会,给别人“扣帽子”、“贴标签”的行为,确实存在,而且有时候挺普遍的。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原因,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有“扣帽子”、“贴标签”的倾向?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造就了这种.............
  • 回答
    中国消费者对日系车的情感,就像是品味一道久负盛名的料理,背后总有说不尽的道道。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日系车凭借其多年耕耘,在中国市场积累下的独特魅力和扎实口碑所致。首先,我们得聊聊“可靠性”这个词,在中国消费者的字典里,日系车几乎是可靠性的代名词。想想看,国内的用车环境,既有拥堵的城市,也有坑洼的乡间.............
  • 回答
    关于中国游客出境游偏爱跟团游,而欧美游客来华旅行团相对较少这一现象,这背后其实交织着复杂的文化、经济、社会以及信息获取等多种因素。咱们不妨细细道来,让这其中的缘由一点点显现出来。首先,从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上来说,中国人向来更习惯于集体主义的生活方式。从小到大,我们习惯于学校组织的活动、单位组织的团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要解释为什么有些中国人会有这种“既承认日本强大,又瞧不起韩国”的复杂心态,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往深里挖挖。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想法背后,有历史的影子,有现实的对比,还有心理的投射。这不是一个理性的经济数据分析就能解释完的,更多的是一种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