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在现实中歧视intp和intj却在网络上神化?还是说神化int系列的就是他们自己?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中国人对INTP和INTJ这两种MBTI类型在现实与网络上的态度差异,感觉就像是开了两个平行世界。现实里避之不及,网络上捧上神坛,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方,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现实中的“冷遇”:不合时宜的疏离感与对“格格不入”的警惕

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中国人似乎不太“待见”INTP和INTJ?这背后折射出我们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的一些特点:

集体主义与人情社会的压力: 我们的社会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集体主义和人情往来的基础上的。大家庭、小团体,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相扶持非常重要。而INTP和INTJ往往表现出独立、内向、不善社交,甚至有些“特立独行”的特质。
INTP: 他们常常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世界里,对外界的人际互动显得漫不经心,有时候会给人一种“不在状态”或者“不合群”的感觉。在需要频繁互动、建立关系的场合,他们可能会显得笨拙或者不热情,这在注重“热情好客”、“宾客盈门”的社交环境中,很容易被视为“冷漠”或“不善交际”。
INTJ: 他们同样是内向的,但更具目的性和规划性。他们追求效率和理性,不喜欢无谓的社交寒暄和情感表达。在一些需要“打成一片”、“融入集体”的场合,他们可能会因为过于直接、目标明确而显得“不近人情”,或者因为不太参与闲聊而显得“孤僻”。
对“不一样”的天然警惕: 我们的社会在很多方面都倾向于“求同存异”,这里的“异”往往是可控的、不影响大局的。当“不一样”触及到集体认同、行为规范时,就容易引起一些不适感。INTP和INTJ那种不轻易随波逐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倾向,在某些环境下会被解读为“不听话”、“难以管理”或者“不合群”,这在强调稳定和秩序的集体中,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或“异类”。

实用主义与对“理想主义”的质疑: 尽管我们文化里不乏对智慧和远见的推崇,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尤其在经历过物质匮乏和社会变迁后,对“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更为看重。
INTP: 他们对知识的探索和理论的构建,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不务正业”,或者“只会想”。在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中,如果长时间未能将这些“思考”转化为实际的“产出”或者“成就”,就容易被贴上“理想主义者”、“不切实际”的标签。
INTJ: 虽然他们有极强的目标导向和执行力,但他们的战略思考、长远规划,有时候也可能因为周期长、不确定性高,而难以在短期内被理解和支持。如果他们的规划偏离了主流的“成功路径”,或者被认为过于冒险,也可能遭受质疑。

沟通方式的误解: INTP和INTJ的沟通方式往往更倾向于逻辑、事实和简洁。
INTP: 他们的思维跳跃,可能会使用一些晦涩的词汇或比喻,或者表达方式比较跳跃,这让一些不熟悉他们思维模式的人感到难以理解,甚至产生距离感。
INTJ: 他们更直接,可能不太在意“面子”问题,直击要害的言辞在某些文化语境下会被视为“情商低”或“刻薄”,尤其是在涉及人际关系需要委婉含蓄的场合。

网络上的“神化”:填补空虚、寄托期望与自我认同的映射

那么为什么一到了网络世界,INTP和INTJ就摇身一变,成了被追捧的“大神”?这背后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需求和社会心态的投射:

对“智识”的天然崇拜与身份认同: 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限制,聚集了大量有共同兴趣和价值观的人群。
“聪明才智”的吸引力: 很多人潜意识里会羡慕和崇拜那些拥有强大逻辑思维能力、深刻洞察力、创新能力和远见卓识的人。INTP和INTJ的特质恰好满足了这一点。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信息和观点,能够独立思考、分析复杂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的人,自然容易吸引眼球。
“高冷”与“稀缺”的魅力: 在现实中不轻易流露情感、保持距离的特质,在网络上反而可能被解读为“高冷”、“神秘”、“不食人间烟火”,反而增添了一种难以企及的魅力。这种“稀缺性”使得他们的言论更显珍贵。
“圈子”的形成与自我赋能: MBTI作为一个流行的工具,在网络上形成了庞大的社群。一旦一个人认同自己是INTP或INTJ,他们会在网络上寻找同类,阅读关于自己类型的分析,阅读他们推崇的INTP/INTJ的言论。这形成了一种正反馈循环:越多的人认同并“神化”这些类型,就越会有人从这些类型中找到共鸣,从而进一步巩固和传播这种“神化”。这不仅仅是对外在的“神化”,更是对内在自我认同的肯定和赋能。

对“理想人格”的投射与补偿心理: 现实中的生活压力、人际困境、自我实现的不确定性,让很多人渴望找到一种“完美的”或“理想的”模式来参考和模仿。
“理性至上”的吸引力: 在一个充满情绪化表达和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对绝对理性和逻辑的追求显得尤为可贵。INTP的“求真务实”,INTJ的“战略眼光”,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摆脱迷茫、掌控局面的能力,是很多人在现实中缺乏但又渴望拥有的。
对“被理解”的渴望: 对于在现实中感到不被理解或与众不同的人来说,网络上对某些特质的“神化”提供了一个情感上的出口。他们可能将自己在现实中受到的“冷遇”归结为社会不理解,而将网络上的赞扬看作是“知音”,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
“反内卷”的心理: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人感受到“内卷”的压力,需要不断迎合社会期待,压抑真实的自我。而INTP和INTJ的独立思考、不受约束的特质,在网络上被解读为一种“反内卷”的精神,一种敢于质疑和走自己路的勇气。

“制造者”的驱动力与商业逻辑:
MBTI本身的“故事性”和“话题性”: MBTI作为一种人格分类理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话题性和解读空间。通过对某些类型的极致解读和“神化”,可以制造出更具吸引力的“人设”和“故事”,吸引流量和关注。
内容创作者的“喂养”: 许多MBTI相关的博主、论坛管理者、内容生产者,为了吸引粉丝、增加互动,会倾向于放大和强化某些类型的优点,制造出“神化”的效果。他们可能自己就是这些类型,或者认为塑造这样的形象更受欢迎。这是一种商业逻辑驱动下的内容生产,用户喜欢什么,他们就提供什么。

谁在神化?其实是“我们”:现实与网络的双重镜像

所以,“神化IN系列的就是他们自己”这句话,可以说对了一半,但又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是“对这些特质的认同者,无论他们是不是INTP/INTJ本人,都在参与这场神化”。

“是”INTP/INTJ的人: 他们确实会因为这些特质被肯定而感到高兴和自豪,也会通过分享和传播来强化这种“神化”的印象,这是自我认同和身份构建的一部分。
“不是”INTP/INTJ但认同这些特质的人: 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己有其中一部分特质,或者非常欣赏这些特质。他们会将自己对“智识”、“独立”、“理性”、“远见”的向往寄托在INTP/INTJ身上,并通过赞扬和传播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人格。
MBTI文化圈的“共谋”: MBTI的流行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文化圈,在这个圈子里,大家都在解读、讨论、分类。这种“共谋”使得对某些类型的“标签化”和“意象化”变得非常容易,而“神化”是其中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

总结来说,这是一种复杂的人性与社会心理的折射。

现实中的“冷遇”源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对“异类”的排斥以及人际互动中的实际需求。而在网络上的“神化”,则是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智识的渴望、对理想人格的投射、对自我认同的寻求,以及内容生产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两者的对比,与其说是INTP/INTJ本身的“问题”,不如说是我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的双重镜像。我们在现实中追求稳定、和谐、有效的集体运作,而我们在网络上则渴望表达自我、寻求认同、寄托梦想,即便这种梦想是经过符号化的、被放大了的。

最终,这形成了一种有趣的悖论:在现实中“难以融入”的特质,在虚拟世界却成了被追捧的“标签”。这或许也说明了,在信息碎片化和身份认同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他人“人设”的建构,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矛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INTP来答一波。神话他们的是别人。一般而言,INTP/INTJ不喜欢标榜自己。至于为什么?题主一定知道“敬而远之”这个成语吧。部分媒体把这个群体渲染得很厉害,再加上这群人的占比很低,在大众心中就成了类似于“孤僻天才”的存在。人们对于这类人是怎么对待的?这题主应该知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中国人对INTP和INTJ这两种MBTI类型在现实与网络上的态度差异,感觉就像是开了两个平行世界。现实里避之不及,网络上捧上神坛,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方,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现实中的“冷遇”:不合时宜的疏离感与对“格格不入”的警惕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许.............
  •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剧,说起来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也难怪豆瓣评分高企,但现实中遇到同好却不容易。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微妙的因素,不是一句“小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部剧的“门槛”确实不低。它不像很多爽剧,上来就把观众按在地上摩擦,让你哭笑不得,然后一集接一集停不下来。1. 叙事方式的“反.............
  • 回答
    在中国现代年轻人的日常交流中,“上帝”这个词汇出现的频率,相比于过去那种更具本土文化色彩的“老天爷”,确实显得更为普遍。要深入剖析这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这并非一个单一因素就能解释的现象,而是社会文化变迁、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以及代际认知差异等多重合力的结果。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老天爷”这.............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在看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确实存在一种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民族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长.............
  • 回答
    在中国,人们对于节日的选择和庆祝方式,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你提到了万圣节和七月十五,这背后反映了一些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为什么万圣节会吸引一些中国人? 新鲜感与娱乐性: 万圣节最直观的吸引力在于它的“不同寻常”。装扮、化妆、南瓜灯、糖果,这些元素都带着一种神秘感和戏剧性,给生活平.............
  • 回答
    日本人对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态度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对古代中国的尊敬与喜爱(“崇古”情结):日本人对古代中国的尊敬和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历史上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吸收和借鉴。这种.............
  • 回答
    确实,近年来,我们观察到不少中国民众对日本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从旅游热到动漫、日剧、音乐的流行,再到对日本生活方式和产品的好奇,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吸引中国人的重要因素。 细致入微的生活美学和匠人精神: 日本文化非常注重细节和品质。无论是日常.............
  • 回答
    当年能把《宠物小精灵》(现在大家更熟悉的叫法是《宝可梦》)奉为圭臬的人,如今大多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年少轻狂的少年。这其中有太多复杂的原因,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宝可梦动画,随着时间推移,情节和观众的心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时间这只巨兽,最是无情。 当年追着动画、集卡片、在游戏机上抓小精灵的孩子们.............
  • 回答
    “为什么有些中国人对苏联情有独钟?这首歌献给你们——‘美国神曲’《苏维埃进行曲》。”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这句话,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在当下中国,一部分人对曾经的“老大哥”苏联会产生如此浓厚的情感,甚至将一首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歌曲作为表达这种情感的载体?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情怀,而是复杂的历史记忆、现实.............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前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情感现象,那就是关于“爱国”的定义、身份认同以及文化接受度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你描述的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爱国”这个概念本身。在很多文化语境下,“爱国”往往被赋予了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排他性。它通常意味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我觉得“不喜欢”这个词可能有点绝对了,更准确地说,是一部分人对中医、功夫这些传统文化存在疑虑、认知偏差,或者感到不适应,因此选择疏远。 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但这种“不喜欢”或者说“不亲近”的倾向,背后是有一些复杂的原因的。咱们一层一层来扒拉扒拉,看看为什么会.............
  • 回答
    哈,这问题我太理解了!作为和你差不多年纪的人,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困惑,甚至现在偶尔还会冒出来。为什么突然就对《傲慢与偏见》爱得不行,却提不起劲翻开《红楼梦》了呢?别急,这不是什么“不爱国”的叛逆,更不是什么“崇洋媚外”,咱们慢慢聊聊这背后的可能原因,试着掰扯清楚点,也让大家都能理解。首先,得承认一个.............
  • 回答
    《长津湖》凭什么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现在的观众,到底爱看点啥?这个问题,得拆开来看。《长津湖》:一部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爆款”《长津湖》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中国电影市场杀出重围,成为影史票房冠军,绝非偶然。它是一部精心策划、恰逢其时的作品,汇聚了多重成功因素: 时代情绪的精准捕捉与满足: 2.............
  • 回答
    中国人自古以来在战争中倾向于“发动群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并非偶然。与其说是一种策略,不如说是中华文明在应对生存危机和争夺生存空间时,长期演化出的一种生存之道。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人口稠密,这意味着一旦发生大规模冲突,人口数量本身就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与其.............
  • 回答
    在中国人移民海外的社群中,“中国人坑中国人”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不是”的问题,而是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多种表现形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去剖析。一、历史遗留的“生存哲学”与集体记忆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人“坑”.............
  • 回答
    福原爱在中国受欢迎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这背后啊,是一系列微妙的情感连接和文化共鸣在起作用。首先,最直观的,也是大家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她一口流利的东北话。这玩意儿可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福原爱从很小的时候就来中国训练,那时候她还是个小不点,跟着中国的教练,跟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员一起练球、生.............
  • 回答
    美国人喜欢穿印有城市、州或大学名称的衣服,而中国人对此类服装的接受度较低,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因素。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美国人喜欢这类服装的原因:1. 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 (Strong Sense of Regional Identity and .............
  • 回答
    人们喜欢三星手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就像一家餐厅之所以门庭若市,并非仅仅因为一道招牌菜,而是整体的用餐体验。首先,三星在硬件技术上的持续投入和创新,是吸引用户最直接的因素。想想看,三星是屏幕技术的巨头,尤其是在AMOLED屏幕上,它们提供的色彩鲜艳度、对比度和亮度,确实能给用户带来非常愉悦的视觉.............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身边也好多朋友会时不时地在说中文的时候蹦出几个英文词儿。仔细想想,这事儿背后还真有不少道道儿。最直观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表达更精准或者更省力。有些英文词儿,在中文里确实找不到一个特别贴切、或者说能瞬间抓住核心意思的词。比如,你说“我今天状态不太好,有点 down”,这个“down.............
  • 回答
    人们不购买游戏却在游戏内消费的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心理、经济和社会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游戏经济模式的“免费+内购”设计 免费游戏的普及:许多游戏采用“免费+内购”模式,玩家只需下载游戏即可游玩,但通过购买虚拟物品、皮肤、道具等实现盈利。这种模式降低了玩家的入门门槛,吸引大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