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很sure,也许有些term不好translate,或者要show off自己的外语level,再不然maybe是刚从国外return,还没有used to全用中文。
来来来,我们尝试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为那些说话夹英文的筒子们正名!XD
首先,答主也在国外呆了不短的时间了,一直在很克制自己不要说话夹英文或者德文,但是题主想说的是,很多时候“臣妾真的做不到”,乃们表在嗦我们是在zhuangbility了。好了,答主开始说人话了,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尝试分析一下为啥装逼并不是说话夹英文的唯一原因。
原因一:language switching cost(语言切换代价)
当我们掌握两门甚至多门语言,且我们对这些语言的掌握程度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时,就面临着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即语言的切换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一般来说我们掌握的语言都在大脑中以mental lexicon的性质储存(原谅我又夹英文了,但英文的表达真的更专业XD)。Mental lexicon简而言之就是一门语言储存在大脑中的的虚拟字典,有关该语言上到抽象的概念下到发音的规则都储存在这本字典里面。语言学家Green(2000)曾经提出一个很有意思且被部分验证的猜想,即当我们说两门语言时,大脑中存在一个抑制机制(inhibition mechanism)。当我们选择说英文时,中文作为母语会被大脑抑制下去,避免中文的激活干扰我们说英文。而当我们选择说中文时,英文又会被大脑抑制下去,避免影响我们中文的表达。当然,由于每个人英文和汉语程度的不同,这种抑制的强度也是不同的。总的来说,说英文时母语被更大力抑制住,因为中文作为母语太容易被激活了。反之,英语由于本身我们的掌握程度不如中文,所以受抑制的力度也小一些。所以,当我们脱口而出某个英文单词时,可能反映的是我们大脑中的语言抑制系统有暂时的松懈。
其实很多时候,对于刚回国的人来说语言的切换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抑制机制经常失灵,在此同情三秒!
原因二:Priming(中文应该叫”启动效应“,虽然觉得这个翻译怪怪的)
其实我们往回捯一捯,我们难道没有在说话中夹杂过英文吗?难道我们没有说过诸如“这个问题我不是很sure”或者“加班费cover掉了我所有买包包的钱”这种话吗?相信大多数人都有不自觉的夹英文的经历,即便你可能并没有长期在国外生活过。为什么呢?我认为这就是认知科学里面的另一个现象 - priming effect。Priming effect指的是,我们经常耳濡目染很多别人说话的方式,自己也变得不自觉采用了这种方式。这就有点像我们刚才无意间听了别人哼一首歌,十分钟后猛然发现自己怎么也在哼这首歌;或者我们看到别人打哈欠,自己也会忍不住打上一个哈欠回应一下是类似的。Priming根本上是一种潜意识的内在学习过程(unconscious self learning process),我们可能并没有在国外生活过,甚至我们的英文并不好,但听惯了周遭的人张口闭口sure、cover的,自己也就不自觉地来上这么两口。
原因三:表达的准确性
经常做翻译的筒子们肯定都有过这个经历,有些单词我真的知道什么意思,但是你让我在中文里面找一个从语言上到心理上都完美符合它的词怎么就这么困难呢?比如Déjà-vu就比较难翻译。Déjà-vu是一个来自法文的单词,说的是我们有时候突然会觉得我们此时此刻的场景在某个时候也经历过,怎么样,一说就明白啥意思吧?但是你让我在中文中找一个完美的词来翻译,“臣妾做不到”!其实,答主之前也曾经思考过,汉语这门语言更倾向为一门具象语言,汉语中表现抽象概念的词是不多的。这一点也是让楼主在德语学习中生不如死的一点。德语里面太多表示抽象概念的词汇了,而这些德语词汇你在汉语中鲜能找到对应的词汇。私以为这可能和汉字的构成有关,汉字大多数一边表示发音,一边表示意义,而能够以文字形式表示的意义,往往都只是具象的事物。
此外,对同样的一个概念,说中文的和说英文的也有可能有两套理解。这一点拿咱们中国南北方的话来举例可能更好理解,在北方话里面,答主惊讶的发现“土”可以用来表示“灰”,作为一个南方的孩纸表示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把“灰”和"土“等同起来的。看到了吧,就算在一个国家,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都可能有两套东西,更毋庸说对于两个文化环境下的语言来说了。所以,有时候夹杂英文,恰恰表现的是我们用汉语可能对某些概念不能进行充分准确的描述。
答主现在在写一篇认知语言学的论文,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英文的统治力就不说了,大量新的概念都是使用英文来表达的,你让答主用中文和英文写出同样的一篇文章,怕是中文花费的时间要长的多。
原因四:装逼
当然了,我们在这里也不能排除恶意装逼的可能。而且我们对这种恶意装逼行为表示强烈谴责!哈哈,其实也没有啦,个人有个人的讲话风格,我们还是提倡尊重别人的说话风格。
总而言之,以后大家看到那些说话喜欢夹英文的人,应该少一点鄙视,多一点同理心,因为他们可能真的是“认知功能不协调”!XD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