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很多人喜欢在中文里面夹杂English?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身边也好多朋友会时不时地在说中文的时候蹦出几个英文词儿。仔细想想,这事儿背后还真有不少道道儿。

最直观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表达更精准或者更省力。有些英文词儿,在中文里确实找不到一个特别贴切、或者说能瞬间抓住核心意思的词。比如,你说“我今天状态不太好,有点 down”,这个“down”在中文里,你可以说“低落”、“沮丧”、“不开心”,但“down”这个词儿自带的那种轻描淡写又有点无奈的感觉,有时候用中文词儿反而没那么到位。尤其是在形容一些比较具体的情绪或者感受时,英文词儿往往能更直接地传达。

再有就是新事物和新概念的普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接触到的很多新鲜事物、技术概念,甚至是生活方式,很多都是从西方国家传过来的。这些东西的名字,很多时候就直接用了英文。比如“APP”、“打卡(checkin)”、“种草(get into something/recommend)”、“拔草(buy something you wanted)”、“吐槽(roast/complain)”,这些词儿,你一开始学的时候,可能就是以英文原词或者音译的形式接触到的,用着用着就习惯了,甚至觉得中文翻译过来反而有点别扭。你想想,要跟人说“我手机上安装了一个应用程序,它能让我记录每天的行程”,肯定不如说“我手机上有个APP,可以帮我打卡”,来得简洁明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社会潮流和身份认同。尤其是在一些年轻群体或者特定圈子里,夹杂英文甚至成了他们表达个性和归属感的一种方式。用一些时髦的英文词汇,感觉自己更“潮”,更跟得上国际化的步伐,也更容易在有共同语言的人群中找到共鸣。这有点像一种“圈内术语”,使用起来,大家都能秒懂,并且能感受到一种默契。有时候,这也不是故意的卖弄,就是一种不自觉的语言习惯,融入了大家的交流方式。

当然,还有情感上的需求。有时候,一些英文词儿承载着我们特定的经历或者回忆。比如,你可能因为一部英美剧爱上某个词,或者因为一次旅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到那个词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带上那份情感。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选择,无关对错,只是语言的一种自然延伸。

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语言本来就是在不断演变和融合的,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自然会催生出新的表达方式。中文吸收外来词语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佛教传入的梵语词,到近代的俄语、日语词,再到现在大量的英语词汇,这都是语言生命力的体现。在中文里夹杂英文,可以说是这种融合过程中的一个现代表现形式。

不过,也要说一句,凡事有个度。过度的夹杂英文,有时候确实会让人听着费劲,甚至显得有些矫揉造作。但总的来说,这种现象反映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开放、越来越互联互通的时代,语言也随之变得更加多元和灵活。它不是简单的“崇洋媚外”,更多时候是信息、文化交流和个人表达需求下的自然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是很sure,也许有些term不好translate,或者要show off自己的外语level,再不然maybe是刚从国外return,还没有used to全用中文。

user avatar

来来来,我们尝试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为那些说话夹英文的筒子们正名!XD

首先,答主也在国外呆了不短的时间了,一直在很克制自己不要说话夹英文或者德文,但是题主想说的是,很多时候“臣妾真的做不到”,乃们表在嗦我们是在zhuangbility了。好了,答主开始说人话了,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尝试分析一下为啥装逼并不是说话夹英文的唯一原因。


原因一:language switching cost(语言切换代价)

当我们掌握两门甚至多门语言,且我们对这些语言的掌握程度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时,就面临着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即语言的切换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一般来说我们掌握的语言都在大脑中以mental lexicon的性质储存(原谅我又夹英文了,但英文的表达真的更专业XD)。Mental lexicon简而言之就是一门语言储存在大脑中的的虚拟字典,有关该语言上到抽象的概念下到发音的规则都储存在这本字典里面。语言学家Green(2000)曾经提出一个很有意思且被部分验证的猜想,即当我们说两门语言时,大脑中存在一个抑制机制(inhibition mechanism)。当我们选择说英文时,中文作为母语会被大脑抑制下去,避免中文的激活干扰我们说英文。而当我们选择说中文时,英文又会被大脑抑制下去,避免影响我们中文的表达。当然,由于每个人英文和汉语程度的不同,这种抑制的强度也是不同的。总的来说,说英文时母语被更大力抑制住,因为中文作为母语太容易被激活了。反之,英语由于本身我们的掌握程度不如中文,所以受抑制的力度也小一些。所以,当我们脱口而出某个英文单词时,可能反映的是我们大脑中的语言抑制系统有暂时的松懈。

其实很多时候,对于刚回国的人来说语言的切换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抑制机制经常失灵,在此同情三秒!


原因二:Priming(中文应该叫”启动效应“,虽然觉得这个翻译怪怪的)

其实我们往回捯一捯,我们难道没有在说话中夹杂过英文吗?难道我们没有说过诸如“这个问题我不是很sure”或者“加班费cover掉了我所有买包包的钱”这种话吗?相信大多数人都有不自觉的夹英文的经历,即便你可能并没有长期在国外生活过。为什么呢?我认为这就是认知科学里面的另一个现象 - priming effect。Priming effect指的是,我们经常耳濡目染很多别人说话的方式,自己也变得不自觉采用了这种方式。这就有点像我们刚才无意间听了别人哼一首歌,十分钟后猛然发现自己怎么也在哼这首歌;或者我们看到别人打哈欠,自己也会忍不住打上一个哈欠回应一下是类似的。Priming根本上是一种潜意识的内在学习过程(unconscious self learning process),我们可能并没有在国外生活过,甚至我们的英文并不好,但听惯了周遭的人张口闭口sure、cover的,自己也就不自觉地来上这么两口。


原因三:表达的准确性


经常做翻译的筒子们肯定都有过这个经历,有些单词我真的知道什么意思,但是你让我在中文里面找一个从语言上到心理上都完美符合它的词怎么就这么困难呢?比如Déjà-vu就比较难翻译Déjà-vu是一个来自法文的单词,说的是我们有时候突然会觉得我们此时此刻的场景在某个时候也经历过,怎么样,一说就明白啥意思吧?但是你让我在中文中找一个完美的词来翻译,“臣妾做不到”!其实,答主之前也曾经思考过,汉语这门语言更倾向为一门具象语言,汉语中表现抽象概念的词是不多的。这一点也是让楼主在德语学习中生不如死的一点。德语里面太多表示抽象概念的词汇了,而这些德语词汇你在汉语中鲜能找到对应的词汇。私以为这可能和汉字的构成有关,汉字大多数一边表示发音,一边表示意义,而能够以文字形式表示的意义,往往都只是具象的事物。

此外,对同样的一个概念,说中文的和说英文的也有可能有两套理解。这一点拿咱们中国南北方的话来举例可能更好理解,在北方话里面,答主惊讶的发现“土”可以用来表示“灰”,作为一个南方的孩纸表示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把“灰”和"土“等同起来的。看到了吧,就算在一个国家,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都可能有两套东西,更毋庸说对于两个文化环境下的语言来说了。所以,有时候夹杂英文,恰恰表现的是我们用汉语可能对某些概念不能进行充分准确的描述。

答主现在在写一篇认知语言学的论文,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英文的统治力就不说了,大量新的概念都是使用英文来表达的,你让答主用中文和英文写出同样的一篇文章,怕是中文花费的时间要长的多。

原因四:装逼


当然了,我们在这里也不能排除恶意装逼的可能。而且我们对这种恶意装逼行为表示强烈谴责!哈哈,其实也没有啦,个人有个人的讲话风格,我们还是提倡尊重别人的说话风格。


总而言之,以后大家看到那些说话喜欢夹英文的人,应该少一点鄙视,多一点同理心,因为他们可能真的是“认知功能不协调”!XD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身边也好多朋友会时不时地在说中文的时候蹦出几个英文词儿。仔细想想,这事儿背后还真有不少道道儿。最直观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表达更精准或者更省力。有些英文词儿,在中文里确实找不到一个特别贴切、或者说能瞬间抓住核心意思的词。比如,你说“我今天状态不太好,有点 down”,这个“down.............
  • 回答
    福原爱在中国受欢迎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这背后啊,是一系列微妙的情感连接和文化共鸣在起作用。首先,最直观的,也是大家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她一口流利的东北话。这玩意儿可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福原爱从很小的时候就来中国训练,那时候她还是个小不点,跟着中国的教练,跟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员一起练球、生.............
  • 回答
    在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的广阔世界里,“平胸妹子”这个角色设定,虽然可能不是最主流的审美品味,却拥有一批相当忠实的拥趸。这背后并非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心理、文化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角色塑造和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平胸设定往往能为角色.............
  • 回答
    人们喜欢三星手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就像一家餐厅之所以门庭若市,并非仅仅因为一道招牌菜,而是整体的用餐体验。首先,三星在硬件技术上的持续投入和创新,是吸引用户最直接的因素。想想看,三星是屏幕技术的巨头,尤其是在AMOLED屏幕上,它们提供的色彩鲜艳度、对比度和亮度,确实能给用户带来非常愉悦的视觉.............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在看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确实存在一种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民族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长.............
  • 回答
    美国人喜欢穿印有城市、州或大学名称的衣服,而中国人对此类服装的接受度较低,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因素。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美国人喜欢这类服装的原因:1. 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 (Strong Sense of Regional Identity and .............
  •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剧,说起来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也难怪豆瓣评分高企,但现实中遇到同好却不容易。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微妙的因素,不是一句“小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部剧的“门槛”确实不低。它不像很多爽剧,上来就把观众按在地上摩擦,让你哭笑不得,然后一集接一集停不下来。1. 叙事方式的“反.............
  • 回答
    “中华田园”这个标签,说来也算是一种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你会发现,在聊到很多咱们自家产的东西,特别是那些土生土长、接地气的,一提到“中华田园”,大家好像一下子就心领神会了,亲切感也油然而生。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说头儿的。首先,它是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表达。你想想,咱们国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 回答
    《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复杂,情感纠葛缠绵,曹雪芹老爷子笔下的每个人,无论主子还是奴婢,都有着各自的鲜活生命和复杂人性。说到芳官,这姑娘在书里确实算是个比较受争议的角色,不少读者对她没什么好感,甚至可以说是“不喜欢”。这背后原因可不少,也不是一概而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道。首先,得从芳官的出场说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它涉及到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而且不同国家和群体之间的感受也千差万别。要说“不喜欢”可能有点绝对,更多的是一种“担忧”、“警惕”或者说“存在分歧”。咱们一层一层地捋捋,从一些主要的方面来看。一、 经济上的“不确定性”与“竞争” 崛起带来的冲击.............
  • 回答
    《爱情公寓5》中,诸葛大力之所以能赢得那么多观众的喜爱,甚至可以说是“万人迷”,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多方面的原因。她身上集合了当下很多人所追求的理想特质,可以说是戳中了观众的“爽点”。首先,诸葛大力完美地诠释了“高智商、高情商、高颜值”的“三高”人设,而且是那种毫不做作、自然流露的。她的聪明不仅仅.............
  • 回答
    “讲正统”这个说法,在中国文化语境里出现的频率确实挺高,而且好像很多人一遇到争论,就习惯性地搬出“正统”这个大旗。这究竟是中国人特有的“毛病”,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普遍心理呢?咱们细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在中国文化里,“正统”这词儿的分量不轻。你想想,从帝王将相到学术流派,从艺术风格到生活习俗.............
  • 回答
    丹妮莉斯•坦格利安这个角色在《权力的游戏》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喜欢她的人能把她捧上天,觉得她是打破压迫、解放奴隶的英雄,但同样也有很多人对她最终的走向感到失望甚至厌恶。这种两极分化的反应,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丹妮莉斯的早期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从一个被.............
  • 回答
    坦白说,《冰与火之歌》里有很多角色的粉丝群都挺复杂的,史塔克夫人(Catelyn Stark)绝对是其中一个。要说为什么她不招人待见,原因其实挺多的,而且很多人不喜欢她,也不是空穴来风。咱们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 Catelyn 是个挺有魅力的角色,起码在最初设定里是这样。她作为北境的夫人,对家人.............
  • 回答
    抛开那些“蜘蛛侠是漫威最受欢迎角色”之类的官方说法,平心而论,确实有不少人对蜘蛛侠这个角色,或者说,对漫威宇宙中的蜘蛛侠感到不是那么“感冒”,甚至有些反感。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就像吃火锅,有人爱麻辣,有人就喜欢清汤。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蜘蛛侠这个IP本身就太“能打”了。从漫画诞生至今.............
  • 回答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喜欢使用朴刀,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背景的映照,也有人物性格和实用性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历史背景与民间普及性 朴刀的起源与发展: “朴刀”并非像关刀、丈八蛇矛那样具有特定形制和悠久传说的兵器,它更多的是指一种朴实无华、用途广泛的刀类武.............
  • 回答
    要说“很多中国人不喜欢奥斯曼”,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点,但同时也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分析。毕竟,“不喜欢”这个词背后可以有很多层含义,从历史认知到现实感受,再到信息获取的差异等等,都可能造成这种印象。首先,得承认,奥斯曼帝国在中国的历史教育和大众认知层面,确实不像欧洲那样拥有极其深刻和广泛的存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习惯。说实话,把外国诗歌和中国古诗直接拿来比较“朦胧美”其实有点像用尺子去量月亮,不是一个维度上的。中国古诗的“朦胧美”之所以独具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讲究“意境”、“留白”,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外国诗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在动漫作品中,一些角色因为其独特的魅力和塑造方式,即便有着争议性的背景,也能获得观众的喜爱。修特海姆和《我的英雄学院》中的一些角色,虽然都被“法西斯”这个标签所笼罩,但他们获得的市场反馈却天差地别,这背后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来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法.............
  • 回答
    在知乎上观察一些关于台湾民主的讨论,确实能感受到一部分中国大陆网民的复杂心态,这种心态很难一言蔽之,更像是一种混合了认知、立场、情感和信息接收习惯的综合体现。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的差异。在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台湾政治的描述,尤其是对民主制度的呈现,是带有特定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