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人喜欢穿印有城市、州、或大学名称的衣服,而在中国很少有人穿着这类衣服?

回答
美国人喜欢穿印有城市、州或大学名称的衣服,而中国人对此类服装的接受度较低,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因素。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美国人喜欢这类服装的原因:

1. 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 (Strong Sense of Regional Identity and Belonging):
“家乡情结”的体现: 在美国,人们普遍对自己的出生地、成长地或长期居住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穿着印有地名的衣服,是向外界展示“我来自哪里”的一种直接方式,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社区和地方文化的重要性: 许多城市和州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地标或传统。人们通过穿着带有这些标识的服装,来表达对当地文化和社区的喜爱、自豪和认同。
移民国家的特征: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地域身份往往成为一个人重要的身份认同组成部分。同时,也有许多人移居到新的州或城市,对新“家乡”的认同感也可能通过穿着当地的衣物来表达。

2. 大学作为重要社交和身份象征 (Universities as Important Social and Identity Symbols):
“母校情结”: 美国大学教育的普及率相对较高,许多人一生中都会经历大学教育。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社交圈子、人生导师、甚至职业生涯的起点。对母校的情感投入非常深厚。
品牌效应和声誉: 很多美国大学拥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和品牌价值,其校名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品质、成就或社会地位。穿着印有大学名称的服装,可以是一种展示个人教育背景、智识水平或对母校优越性的肯定。
体育文化的影响: 美国大学体育(尤其是美式橄榄球和篮球)非常发达,学生、校友甚至当地居民都为各自的大学球队感到无比自豪。穿着印有大学队名、标志或吉祥物的服装,是支持球队、表达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方式。这种“球迷文化”非常浓厚。
社交和身份的象征: 校友会、毕业典礼等活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大学服装也是一种寻找“同类”、建立联系、展示社交网络的方式。

3. 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Cultural and Lifestyle Influences):
休闲文化和运动风格: 在美国,休闲和运动风格的服装非常流行。T恤、卫衣、帽子等印有文字或图案的单品,是日常穿着的常见选择,尤其是在非正式场合。
旅游纪念品: 印有城市、州或景点名称的服装是常见的旅游纪念品。人们购买并穿着它们,是为了纪念一次旅行经历,或者向他人展示自己去过的地方。
个人表达和个性化: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表达和彰显个性是非常受鼓励的。选择穿着印有特定地名或大学名的衣服,也是一种宣示自己喜好、经历或所属群体的方式。
政治和地方主义的体现: 在某些情况下,穿着印有州名或城市名的衣服也可能带有一点地方主义色彩,例如在不同州之间旅行时,可能有意无意地展示自己对家乡的忠诚。

4. 营销和商业运作 (Marketing and Commercial Operations):
品牌化和商品化: 美国大学和城市往往非常善于将其名称和标志进行品牌化和商品化。校内商店、旅游景点商店、连锁零售店都有大量这类商品可供选择,价格也相对合理,容易被大众接受。

二、 中国人很少穿着这类衣服的原因:

1. 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集体主义与国家认同优先 (Collectivism and Prioritiz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强调国家和民族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个人情感和身份的表达相对含蓄。在近代以来,国家民族主义的建构尤为重要。与对具体城市或大学的个人化认同相比,人们更倾向于表达对国家、中华民族的认同。
地域认同的表达方式不同: 虽然中国人也有“乡愁”和地域情感,但通常通过更含蓄的方式表达,例如谈论家乡的美食、风俗,或者在特定节日回乡探亲。直接穿着印有城市名或省名的衣服,在过去并不常见,也可能被认为不够“体面”或过于张扬。

2. 社会发展和消费习惯的演变 (Evolu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nsumption Habits):
改革开放后的消费升级: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消费能力有限,衣物的主要功能是保暖和遮体。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人们开始追求品牌、时尚和个性化。
国际品牌和时尚潮流的影响: 中国消费者更容易受到国际时尚潮流的影响。国际知名品牌、具有设计感和艺术感的服装更容易获得青睐。印有简单地名或大学名的服装,在设计感和时尚度上可能不如专门的时尚品牌吸引人。
对“校服”的固有印象: 在中国,印有学校名称的服装更容易被联想到“校服”。校服通常是义务性穿着,不带有太多个人选择和时尚意义,可能导致人们对带有学校名称的衣物产生一种“制服感”或“学生气”的负面联想,不愿意在日常生活中穿着。
地域标签的负面联想: 在某些历史时期和语境下,“地域标签”有时会与刻板印象或区域性歧视联系起来。因此,人们可能不希望通过服装来给自己贴上特定的地域标签,尤其是在跨区域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

3. 大学教育的社会定位和公众认知 (Social Positioning and Public Percep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大学与个人身份的关联度: 虽然中国大学生人数众多,但大学在人们社会身份中的“品牌效应”或“社交符号”功能,不如美国那样普遍和强烈。在中国,学业成就更多是通过学历证书、考试成绩或毕业学校在社会上的声望来体现,而非通过日常穿着的衣物。
校友文化和体育文化差异: 中国的校友文化虽然存在,但远不如美国那样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体育领域的集体狂热方面。中国大学的体育赛事影响力相对有限,不易形成强大的“球迷文化”。
大学商品化程度: 相较于美国大学成熟的品牌化和商品化运作,中国高校在周边产品(包括服装)的设计和市场推广上,起步较晚,且覆盖面和吸引力可能相对较弱。

4. 文化符号和审美偏好的差异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Symbols and Aesthetic Preferences):
对“中国制造”的认知: 过去,一些印有中文字样和地名的服装可能更多地与“中国制造”的普通商品联系在一起,而非具有国际时尚感的品牌。这可能影响了部分消费者对这类服装的购买意愿。
审美偏好: 中国消费者可能更偏爱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龙、祥云、汉字书法)、或者简洁大方的设计。简单直接的英文地名或大学名,可能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审美偏好。

5. 缺乏有力的推广和市场引导 (Lack of Strong Promotion and Market Guidance):
品牌建设的不足: 许多中国城市和高校在如何将自身形象和文化通过服装等商品进行有效传播方面,可能存在不足。缺乏有吸引力的设计、高质量的制作以及有力的市场营销活动,使得这类服装难以进入主流消费视野。

总结来说,美国人穿印有城市、州或大学名称的衣服,是其强烈地域和母校认同、发达的休闲文化、成功的品牌化运作以及体育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中国人较少穿着这类衣服,则与更侧重国家认同、消费习惯的演变、大学教育的社会定位差异、审美偏好以及市场推广的不足等因素有关。 这是一个文化和社会背景差异的体现,而非简单的好恶问题。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未来这类服装在中国的接受度也可能发生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美国价值观多元化,所以每个学校,城市都可以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城市,州,学校发自内心的自豪。而自豪的原因又各有不同。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价值观太单一,所以有个严格的所谓”鄙视链“,排名很稳定而且排名方式很单一。比如在美国,说起LSU(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那是如雷贯耳的地方,橄榄球届的超级存在,对于南方热爱橄榄球的人民来说,他们穿着LSU的衣服走来走去,绝不比精英们穿着哈佛的衣服上街自豪感差。而且这种自豪感,是真的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不是那种”虽然我学习差但是我足球好啊,但是如果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希望变成哈佛“那种聊以自慰的自豪感。再比如杜克大学,也算世界名校了,但是你要问北卡本地人,他们可能搞不清杜克和北卡大学那个更有名,但是他们绝对知道这两所学校的篮球对决是一时瑜亮,津津乐道。

再比如,在中国,人人都爱北上广,被迫离开的,大都是因为缺钱留不下。在美国就不一样,大批的人打死都不会去大城市。有人就喜欢科罗拉多滑雪攀岩,有人就喜欢南加天天冲浪,有人就喜欢佛罗里达没事就出海钓鱼。而且这些人不是少数狂热分子,就是平常上班族。

所以你在中国,可能穿个平顶山煤矿技术学院觉得被鄙视不好意思出门,穿个清华大学又怕人说你得瑟。人人都想去北上广,人人都想上清华北大。美国大把的人对搬去大城市没兴趣,对上名校甚至上大学没兴趣。名校录取但是因为各种考虑最后上州立的也很多。安于自己住的地方,安于继承上一代的职业比如水管工。哈佛大学在精英阶层里确实很牛,但是对于不在乎这些的美国人,你不过是another elite school,跟我没屁关系。而且这些人还不是酸葡萄,是真的没兴趣。所以穿”差学校“衣服的人不会担心被鄙视,穿名校衣服的也不会担心别人说你得瑟。

user avatar

只说大学。

最根本的原因——钱。

中国大学的财政几乎全靠政府拨款,而美国大学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校友捐款。

所以,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要拼了命的努力让学生对学校有归属感,让学生非常以母校为荣,读书的时候买各种带母校logo的东西,毕业挣钱了捐钱给母校。不仅自己买,自己捐,还有各路亲朋好友都会慢慢被“洗脑”投钱。

而为了营造出归属感,每个学校不仅有印有自己名字的帽子衣服等等,还有自己专属的颜色,专门的吉祥物,专门的口号和手势等等。一到集体参与的场合,比如最常见的,各个学校之间的各种比赛,尤其是体育赛事,赛场成千上万人穿上同样颜色的衣服,喊着同样的口号,为自己的校队疯狂打call,这种集体力量让人心潮澎湃的感觉,对于强调个人意志和自由散漫惯了的美国学生来说,那简直是强力鸡血!在观众席里又哭又笑的人比比皆是,所以经常能看到各种赛事中,警察很紧张的维持秩序,就怕学生太嗨或是太生气而闹事。

不得不说,美国大学这种“洗脑”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到位,看比赛的中场休息时间,场内大屏幕上轮番出现自家最出名的校友给大家加油;有的学校有名人讲堂,定期邀请知名校友返校做报告,和学生合影,给大家抽奖;校长还会突然出现在学生活动中,和大家互动;动不动有各种小礼物,小惊喜来让学生感动于母校的温暖……

那可都是为了钱啊!

等学生毕业了以后,学校会嘘寒问暖,定期和毕业生保持联系,然后如此三番后,寄一封“we need you!”的邮件,里面的用词极其煽情和动听,简直让人觉得学校的建设大业成功与否,就悬在你这50美金上了!

这一整套下来,基本上就算是普通人,手里只要不是太拮据,都会隔三差五的给学校捐个几十块几百块,何况美国人捐款还可以减免税。

所以很多人即便毕业多年,衣橱里总会留几件自己母校的衣服。一来舒适,毕竟是陪伴自己多年的衣服,二来对母校确实有感情,穿着那是满满的回忆。此外如果在外偶尔碰到校友,可以迅速分辨出来,也很有意思。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美国,这些印了大学名字的衣服帽子的价格都十分昂贵,即便材质较好,但其价格还是要比其他同样质地的衣服起码贵30%以上(因为只有学校授权的厂家才能在衣服上印校名、吉祥物啥的)。所以一般都是对学校比较有认同感的人(学生,校友和家属等),才愿意花更多的钱买这种衣服,穿出去自然也是带有感情的。

而在中国,印了学校名字的衣服通常是做某些活动的时候,廉价出售,甚至是免费发放的。一般是样式简单,质地比较粗糙,没有什么时髦感,颜色也比较单一的衣服,毕竟要考虑成本。更常见的,很多场合大家会被要求穿同样的衣服,这种“强制性”本身会让人有抵触情绪。所以大多数人都只在这次活动中穿一下,以后顶多在做家务什么的时候翻出来穿穿,因为又丑质量又差。

这不代表中国人对自己的母校没有感情。我们还是有感情的,但这种感情不会体现在“穿带母校名字的衣服”上。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特别深刻,本质上是暴露并对比了中美两国的社会管理本质,尤其是:

筹款vs拨款

美国本质上是个基层自治的社会,每个人都是归属于各种基层组织,某某大学、某某教会、某某城市、某某学会、某某爱好者组织.....

这些组织为了筹款,最起码的营销手段,就是销售印有字样标识的套头衫、T恤、帽子之类的商品给自己的学生或成员,价格相当不菲的,一条T恤,普通款也就$5-6块钱,印了Stanford或者NFL,就$14-5了,净利润支持了大学等组织。而且顺便也做了广告,扩大了知名度,增强了归属感和自豪感。

中国本质上是个垂直管理的社会,每个人都从乡村到中央,被某一两条线牵着,固定在某处了,例子不举了,免得被封号。垂直体系筹款不是问题,但拨款是问题,连大学都是上级拨款的。所以,不需要卖套头衫,但需要进京跑部吃饭喝酒,于是咱们没有满大街的大学套头衫儿,但有满大街的高档餐厅,和里面的公款吃喝。

user avatar

再强的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要能落在衣服等商品上,必须依靠商业化、品牌化运作!

提供一个少有国人能接触到的视角:在美国,印有大学名称的衣服的流行,与高度商业化的大学体育赛事有莫大关系。

与中国不同,美国的大学各体育校队早已进入了高度商业化的运作。国内估计几乎没人听说过一个「神秘的组织」——NCAA(National College Athletic Association),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正是大量美国大学体育赛事的核心组织者。

NCAA成立于1906年,最初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美国大学生参与的美式橄榄球的安全。目前,NCAA有超过500名员工,是美国最大、经费最充足的、最具竞争性的大学运动协会,不仅要安排90多场全美锦标赛,还有自己的法规执行部门,甚至会资助各类大学运动员的健康研究项目。

2015年,NCCA的总收入达到了9.123亿美元。截止2016年,NCAA拥有1100多名会员,且辖内运动员超过了46万名。在NCCA的组织和调动下,高校之间每年会展开多项比赛,而这些高度商业化运营的赛事,都参考了美国最成功的体育赛事,例如NFL、NHL、MLB、NBA等的运作方式。


在体育赛事中,球迷们穿着自己所支持的球队队衣,已经非常普遍了。由于NCCA各成员学校的商业化运作,几乎每场大学之间的赛事,球迷们也都会穿着印有自己所在大学LOGO的衣服。

学生哪有那么多钱去买衣服啊!不要紧,基本这些比赛给球迷的衣服,都是——免费赠送的


之前,我老公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访3个月,由于他是体育老师,自然会去观看各类比赛,因此免费领了20多件印有ASU的LOGO的T恤。

观看橄榄球比赛,拿ASU的T恤
观看女篮比赛,拿ASU的T恤
观看男篮比赛,拿ASU的T恤
观看游泳比赛,拿ASU的T恤
参与越野跑比赛,拿ASU的T恤
参加返校季活动,拿ASU的T恤

只要参加各类活动,入场后坐席上就会摆放免费赠送的印有LOGO的衣服,比赛间歇还会由吉祥物(没错,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吉祥物)来抛赠印有LOGO的衣服和礼品。

而且,款式还很多!

这款黑色的是我最喜欢的,简洁干净,衣服本身还是adidas赞助的,也是在篮球比赛上免费领的!

还有这款橙色的,我们穿去看了NBA(注意,我和我老公穿的是两款不同的)!

正好太阳队的主色调也是橙色和紫色,颜色是一样的,超级搭有没有!

进入季后赛以后,穿着ASU的衣服去看NBA的比赛,就会觉得怪怪的——因为周围的穿的都是太阳队的衣服啊!

不久,ASU组织大家观看太阳队的比赛,为此还特意发放了免费的合作T恤

于是我们就开开心心穿着去看NBA了,甚至还在中场休息时接到了抛赠的T恤

但,我家毕竟有两娃,所以后来还是在感恩节买一赠一的时候买了两件新款的太阳队T恤。


对大学生来说,这些T恤是免费赠送的,但是,背后金主又是谁呢?

一方面来自NCCA各会员的营销收入(门票、零食等),另一方面还有大量的捐赠!

以我老公之前所在的ASU为例,该校的体育赛事组织者为Sun Devil Club(ASU因为地处沙漠区域,所以大学的别称为Sun Devil),提供了相当多元化的捐赠方式:

年度捐赠(Annual Giving):通常指小额度及中额度的重复捐款,资金流向:
Football & Men’s Basketball seat contributions 橄榄球和男篮比赛专属座位捐款
Wings of Gold 金色翅膀基金
Sport-Specific giving 运动项目专属捐赠
Letterwinners 学生运动员奖
SDC Young Professionals 太阳魔鬼俱乐部年輕专家会员团
Junior Sun Devil Club 青少年太阳魔鬼俱乐部

大额捐赠(Major Gifts):通常是长期支付的捐款,资金流向:
Capital Projects 主要项目
Sun Devil Stadium 太阳魔鬼运动馆
Phoenix Muni 菲尼克斯市立运动馆
Papago Golf Course Papago 高尔夫场
Endowments 捐赠基金
Scholarship 奖学金
Program support 项目支持
Coaching positions 教练职位

规划捐赠(Planned Giving):通常在捐赠者去世后再执行捐款

为母校和自己曾经所在的球队做贡献,总有一款适合你!

到了返校季(Home-coming)的那一天,整个ASU大学城堵得水泄不通,全是从全国各地赶回来参加活动的校友,而且不分金额多少,你总能捐一点钱!


观看比赛的时候穿上这类印有大学LOGO的T恤,比赛结束后呢——当然是继续穿啦!

大学越有钱、赛事级别越高,免费发放的T恤也就越好,像之前提到的ASU越野跑比赛,赞助商是adidas,衣服质量不错;还有nike、安德玛等品牌参与各项赛事的赞助。

穿!穿!穿!


这类T恤、帽子、墨镜等印有大学LOGO的物件,会加深大学生对自己学校的身份认同,还会因此带来很多福利。

我老公穿着ASU的衣服去逛奥特莱斯,会员中心的小姐姐会主动搭讪,说这家奥特莱斯提供大学生的专属礼品卡,可以抵扣金额;对比一下,发现折扣比银联白金、万事达、美国运动、VISA的折扣还要更低。

穿着ASU的衣服去买iphone,店员说,喔!你是ASU的老师对吗,我们和ASU有合作,所以新款iphone还有额外的折扣——甚至都不用查员工证/学生证,备注一下学号,直接就折扣了,便宜了几百块!


大学如此,州、城市也如此。

只要你参加州、城市所组织的活动,就会领到印有对应LOGO的便携背包、帆布袋、墨镜、笔记本、笔等等礼品。

比如我们带娃去参加坦佩(Tempe)的儿童安全教育活动,就从头到脚领了一身带有亚利桑那LOGO的物品。



说完了商业化,再来说品牌化。

这些广泛流行的,印有LOGO的物品,和好的品牌化是密切相关的。

LOGO非常突出,而且有各种变化,适合各类需要印制的场合。

又拿ASU来举例。

吉祥物、LOGO、象征物、主题色一应俱全!

满足你印制各类物品、出现在不同场合的需求!

网上就能免费下载海量高清无码素材!

对比一下ASU的校徽……

太官方、太正式了,几乎很少出现在日常穿着的场合。

但国内的文化衫,基本都是这样式儿的

天天穿个校徽在街上晃,又没有氛围,又太过正式;除了毕业典礼、返校的时候穿一穿,其余时候穿上去——除了傻还是傻……


所以,和钱有关系,但关系不大;和集体感、荣誉感、认同感有关系,但关系也不大;和设计有关系,但关系也不太大。

核心还是——品牌化、商业化的运作!


反过来看,我们国家也不是没有成功的案例。

比如,美国国家博物馆就几乎没有商业化、品牌化的运作;而我们国家的故宫,这几年的商业化、品牌化运作真的非常成功!

不管故宫淘宝还是故宫文创,给我们带来的胶带、笔记本、书签、饰品、睡衣等各种商品,都成功地渗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文化自带张力,但要想在商业化时代去传播和传承,不能只是呼吁人们脱离商业、回归文化;而是借势好的商业化、品牌化的运作,令其发扬光大。

user avatar

顺着 @梅洋汤 的回答补充几点:

1、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人们对于所在州的归属感很强。每个人要向自己的州和联邦分别纳税,选举时以州为单位表达政治立场,连车牌都有每个州不同的画风...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都强调着「州」的重要性和独特性。而在一些人口密度不高、全州只有少数几个代表性大城市的州,本州的旗舰院校,更是集中体现了对州的认同感 。

2、本州具有代表性的公立大学是很多家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在美国,在本州读公立大学和去外州上大学费用有着天壤之别。以上图威斯康辛大学为例,本州居民就读成本是是外州学生的大概一半。录取难度上,申请本州学校,难度普遍会比申请外州同等排名大学要低,如果有家庭成员是校友的话,可能还会受到额外照顾。对于中产家庭来说,祖辈在本州某所大学上学是毅种循环,毅种传承。

3、正如 @梅洋汤 提到的,大学培养学生的认同感,便于吸收校友捐款和出售周边商品,是很重要的因素。美国大学官方对于学生和「宿敌」学校之间的对立普遍采取不干预甚至默许的态度,而这种对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亚文化。例如,如上面视频截图所示,UCLA 的雕像就在和 USC 的橄榄球赛之前被USC 的学生涂上了 USC 的代表颜色。

4、提到了橄榄球赛,大学生体育竞技的受关注程度也扩大了学校周边商品的消费。经常看 NBA 的同学大概都能说出几个大学生篮球强校,比如北卡和杜克。而对于美国部分中年中产人士来说,看大学生篮球赛可能比看 NBA 更有逼格:一边看球,一边回忆青春时光,感慨母校变迁,勉励后辈勤勉学习,比看 NBA 一群肌肉棒子显得更有格调。而在橄榄球方面,虽然 NFL 水平更高,但还有很多校友更喜欢到现场看大学生橄榄球 - 这种比赛往往和校友聚会结合在一起,具有更强的社交意味。都来看球了,还不穿上学校的衣服表明一下态度吗?

5、最后,美国大学的周边产品大多也不难看,而且经过长期商业化运作,品类非常齐全,T恤,帽衫,羽绒,围巾,帽子,裤子,袜子,领带,内衣,饰品无所不包。上学的时候,每当不确定穿什么,穿上学校的衣服总是一种「最不糟糕」的选择,而这种穿衣习惯也会自然延续到毕业以后。

相关阅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