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人喜欢事事挂钩政治正确,却指责中国人喜欢事事挂钩政治?(或者称跨界政治)?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而且背后涉及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差异相当复杂。简单地说,美国人对政治正确的强调,和他们批评中国人将事务与政治挂钩,并非简单的双重标准,而是源于不同的社会语境和对“政治”定义的不同理解。

美国人为什么强调“政治正确”?

首先,要理解美国人对“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简称PC)的推崇,需要回到美国的历史和社会结构。

多元主义和历史遗留的压迫感: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拥有极其多元的人口构成,包括种族、民族、性别、性取向、宗教等等。历史上,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隔离、性别歧视、对少数群体的压迫等问题。PC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这些历史不公的回应和反思。它是一种试图纠正语言和行为中可能包含的偏见、歧视或冒犯性的努力,旨在创造一个更包容、更平等的社会环境。
言论自由的边界探索: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言论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言论是完全不受限制的。PC文化就在一定程度上探讨言论自由的边界,即言论自由是否应该允许对特定群体的侮辱、诽谤或煽动仇恨。PC的拥护者认为,那些可能造成伤害的言论,即使是“言论”,也应该受到限制或至少被社会唾弃。
社会公平和身份政治: 在当代美国,身份政治非常活跃。各种社会群体(如黑人、女性、LGBTQ+群体、原住民等)都在争取更大的社会承认和权利。PC被视为一种工具,用来确保这些群体的声音被听到,他们的尊严得到维护,他们的经历被理解和尊重。政治正确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文化战”,是用语言和规范来争夺话语权和价值主张。
媒体和公众舆论的影响: 美国媒体在塑造公众舆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体对政治不正确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往往会放大这些话题,使得“政治正确”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社会议题。社交媒体的兴起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使得任何被认为是“不政治正确”的言论都可能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的批评。
一种社会共识的构建: 在美国的语境下,“政治正确”更像是一种试图在高度多元化的社会中建立共同行为规范的尝试。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约定在公开场合尽量避免使用可能伤害或冒犯他人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这是一种社会化和自我约束的过程。

为什么美国人会指责中国人“事事挂钩政治”?

当美国人指责中国人“事事挂钩政治”时,他们对“政治”的定义和关注点,与对PC的关注点有所不同:

对“政治”的狭隘理解(从美国视角): 在很多美国人的语境中,“政治”往往特指政府、党派、权力斗争、意识形态的较量。当他们看到中国人在谈论日常生活、商业活动、文化娱乐甚至家庭琐事时,如果涉及对政府的批评、对国家政策的讨论、对国家形象的维护,或者任何被他们认为是“党派性”的言论,他们就可能会将其定义为“事事挂钩政治”。
对中国政治体制的认知差异: 美国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代表,其政治体系强调个人权利、言论自由、多党竞争和权力制衡。相比之下,中国的政治体制与西方截然不同,政治和日常生活、社会方方面面都存在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在中国,国家的角色更加突出,政治宣传、意识形态教育以及对社会舆论的引导都更为直接和普遍。因此,中国人从小到大所接触到的信息和价值观,很容易被认为带有“政治”色彩,或者说“政治”是理解很多现象的钥匙。
对中国官方叙事的看法: 美国人(尤其是媒体和知识分子)往往对中国官方的宣传和叙事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中国政府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控制信息、统一思想,并将国家主义和爱国主义与政治正确性相结合。因此,当中国人表达爱国情感、支持国家政策时,在美国人看来,这可能不是单纯的个人情感,而是被引导的、与政治紧密相关的行为。
“政治正确”与“政治挂钩”的混淆: 有时候,美国人可能会将中国人对“政治正确”的理解(例如,在公开场合避免冒犯性的言论,维护国家形象等)与他们自己理解中的“政治挂钩”混淆。比如,中国人可能出于礼貌或民族自豪感,在国际场合避免批评中国政府,或者在讨论某个国际事件时,倾向于支持中国官方的立场。在美国人看来,这同样是一种“政治挂钩”,而且他们认为这种“挂钩”是在迎合某种政治导向,而不是基于个人独立的判断或对普遍道德原则的遵守。
文化上的隔阂与误读: 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中美两国在很多事情上的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存在差异。美国人习惯于将个人情感、价值判断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倾向于从个体和自由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中国人可能更习惯于集体主义的思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对集体荣誉和国家形象更为在意。这种差异很容易导致误读和指责。

为什么会产生“双重标准”的错觉?

关键在于,美国人强调的“政治正确”和他们指责中国人“事事挂钩政治”的出发点和关注点不一样。

PC是“内部修正”: 美国人推崇PC,更多的是一种对自身社会内部问题的反思和修正,是为了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找到共同点和包容性。他们认为这是对“少数派”的保护和对历史欠账的弥补。
指责中国是“外部审视”: 当美国人指责中国人“事事挂钩政治”时,这往往是一种“外部审视”,是基于他们自身的政治文化和价值体系来评判中国。他们认为中国将“政治”过度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限制了个人自由和思想的独立性。

举个例子:

关于“辱华”言论: 当一个外国人在美国发表被认为是“辱华”的言论时,美国人可能会运用“政治正确”的框架来批评这种言论,认为其带有种族歧视,违反了社会规范。但如果一个中国人在讨论国际事件时,仅仅因为中国政府持有某种立场,就盲目支持,并且攻击持有不同意见的人,美国人就可能认为这是“事事挂钩政治”,是在进行“党国宣传”,而不是独立思考。
关于国家形象: 美国人可能会认为,他们维护国家形象(比如通过强调平等、包容)是为了实现社会理想。而中国人维护国家形象(比如在国际场合回避批评中国政府)可能被美国人解读为是为了维护执政党和国家体制的稳定,这其中就有了“政治”的意味。

总结来说:

美国人对“政治正确”的强调,是其内部社会演进、多元文化融合和对历史不公的反思的结果,是一种试图在群体内部建立共识和尊重的努力。而他们批评中国人“事事挂钩政治”,则更多地是基于对中国政治体制的理解差异,以及将自身价值体系投射到中国社会上的结果。

可以说,两者都涉及到对“政治”或“政治化”的理解和实践,但一个是“内部的自我完善”,另一个则带有“外部的评判色彩”。这种认知差异,再加上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同一行为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解读,从而产生了许多争议和误解。与其说是双重标准,不如说是基于不同文化视角和政治理解下的不同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现代

非理性

缺乏独立的人格认知

user avatar

因为就算只想谈生活琐事也不得不变得很危险。

鲁迅的《故事新编》里有一篇《起死》,说是庄子复活了一个骷髅,不知道这人是啥年代死的,就跟他唠了几句家常。说到修鹿台闹得村里鸡飞狗跳,庄子就推断出那是商纣王的时候。

你看,就是说说村里那点破事情,又聊到时政了。难呐。

当然,在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的文字终于变成了先锋小说那种调调:每个帖子都不知所云又似有所指,每则评论都若有所思又无从验证。人生的意义呈现广阔的敞开性,语言文字从未如此生机勃勃氤氲缭绕。

很有可能,过几年诺贝尔文学奖会破例颁给一家政府机构。

————更新线————

题主把问题改了,这篇帖子变得更加不知所云了,凑合当个乐子看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而且背后涉及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差异相当复杂。简单地说,美国人对政治正确的强调,和他们批评中国人将事务与政治挂钩,并非简单的双重标准,而是源于不同的社会语境和对“政治”定义的不同理解。美国人为什么强调“政治正确”?首先,要理解美国人对“政治正确”(Political Co.............
  • 回答
    在美国人的口语中,“like”这个词的使用确实非常普遍,而且有时会让人觉得有些难以理解,甚至被认为是一种不必要的口头禅。但深入探讨其背后原因,我们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承载了多种功能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为什么美国人喜欢在说话时加“like”:1. 作引语或插入语.............
  • 回答
    美国人喜欢穿印有城市、州或大学名称的衣服,而中国人对此类服装的接受度较低,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因素。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美国人喜欢这类服装的原因:1. 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 (Strong Sense of Regional Identity and .............
  • 回答
    美国人对皮卡的热爱以及将其视为“美国精神”象征的现象,是一个融合了历史、文化、经济、地理和社会价值观的复杂而迷人的故事。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历史渊源与实用主义的天然契合美国皮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甚至更早。最初的卡车更多是为了商业用途,但很快就被农民、牧场主和体力劳动者视为不可.............
  • 回答
    美国人普遍喜欢喝冰水,而中国人更偏爱热水,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从文化习惯到生理感受,再到科学解释,都值得深入探讨。 美国人喜欢喝冰水的原因:1. 文化习惯与社交常态: 餐馆文化: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餐馆都会免费提供冰水给顾客,并且通常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加冰。这种普遍性使得冰水成为一种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角度,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事物的一些微妙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为什么美国人好像更爱“自己动手”,而咱们中国人有些时候会觉得“动手修车没面子”。美国人为什么爱自己动手修车?这事儿啊,得从几个大方向说起:1. 汽车文化深入骨髓: 历史原因: 美.............
  • 回答
    美国人爱用 "cool" 这个词,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它就像美国文化里的一块砖头,到处都能看到,而且用起来还挺灵活。想知道为什么,咱们得从这词本身说起,还有它在美国社会里扮演的角色。首先,得说说 "cool" 这个词的根子。最初呢,"cool" 是跟音乐,特别是爵士乐联系在一起的。在那个年代,爵士乐.............
  • 回答
    美国人更倾向于发邮件而不是打电话,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层层叠加,互相影响的。这不仅仅是个人偏好,很多时候也反映了工作习惯、沟通文化和社会节奏的变化。首先,效率和记录性是邮件的一大优势。在美国,尤其是在职场,人们的日程都排得很满,会议、报告、项目推进,每分每秒都可能需要高度集中。这.............
  • 回答
    在美国,皮卡车(Pickup Truck)的地位早已不仅仅是一辆代步工具,它已经深深地融入了美国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之中。这种喜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和历史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要理解美国人为何如此钟爱皮卡,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首先,实用性和多功能性是皮卡最直观的.............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和你聊聊为什么《星球大战》在美国人心目中占据着如此特殊的位置。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星球大战》诞生之初说起。在1977年,当乔治·卢卡斯带着他的《星球大战》(现在我们称之为《星球大战IV:新希望》)横空出世时,它给当时的电影界带来了.............
  • 回答
    墨西哥菜在美国的流行,绝非偶然。这背后是一场味蕾与文化交织的盛宴,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1. 历史渊源与地理邻近:首先,墨西哥菜能在美国风靡,离不开两国之间长久且密切的历史联系。美国西南部的大片地区,曾是墨西哥的领土,墨西哥移民潮也从未间断。这意味着,墨西哥的烹饪传统和食材,很早就通过移民及其.............
  • 回答
    在美国,公众和执法界对FBI(联邦调查局)的态度确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说“不喜欢”,但确实存在不少保留意见、批评,甚至是不信任。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包袱与信任危机: COINTELPRO时期: 这是最绕不开的一笔。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FBI在J. Ed.............
  • 回答
    美国人对日本忍者文化的迷恋,绝非一朝一夕,也绝非仅仅停留在银幕上的酷炫动作。这背后,是文化碰撞、个人英雄主义的投射、以及对神秘和高效的向往交织而成的一幅复杂图景。想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得说说“酷”这个字。不可否认,忍者在流行文化里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黑衣蒙面,身手矫健,如同鬼魅般.............
  • 回答
    在美国,时尚的喜好确实是多元的,而“软妹风”作为一个相对小众但辨识度很高的风格,它在美国的普及程度可能不如其他一些风格那样广泛,这背后也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文化、审美和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下“软妹风”在中国语境下通常包含的元素:强调女性的柔弱、甜美、可爱,通常会使用大量的粉色、.............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前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情感现象,那就是关于“爱国”的定义、身份认同以及文化接受度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你描述的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爱国”这个概念本身。在很多文化语境下,“爱国”往往被赋予了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排他性。它通常意味着.............
  • 回答
    人们喜欢美国的原因,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就像你问一个人为什么喜欢某种食物一样,背后往往藏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和经历。但如果非要我找找根源,大概可以从几个大的方面聊聊。首先,机遇,这个词在美国的语境里,真的不是一句空话。很多人,包括我认识的一些朋友,他们选择去美国,就是看中了那里的“可能性.............
  • 回答
    “为什么有些中国人对苏联情有独钟?这首歌献给你们——‘美国神曲’《苏维埃进行曲》。”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这句话,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在当下中国,一部分人对曾经的“老大哥”苏联会产生如此浓厚的情感,甚至将一首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歌曲作为表达这种情感的载体?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情怀,而是复杂的历史记忆、现实.............
  • 回答
    关于喜爱美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人群在性格上存在外向和内向差异的观察,背后其实涉及了文化价值观、社会环境、历史渊源以及个体选择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分法,更像是一种群体性倾向的解读,而且“普遍”这样的词汇需要我们谨慎对待,因为任何文化都拥有各种性格类型的人。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习惯。说实话,把外国诗歌和中国古诗直接拿来比较“朦胧美”其实有点像用尺子去量月亮,不是一个维度上的。中国古诗的“朦胧美”之所以独具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讲究“意境”、“留白”,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外国诗歌,.............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火影和海贼迷津津乐道的话题。虽然春野樱和娜美都有“爱打男主角”的共同点,但大家对她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这背后,其实涉及到角色塑造、剧情安排以及观众情感连接等多个层面。首先,咱们得承认,小樱和娜美在初期塑造上,确实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她们都是在男性主导的冒险故事里,作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