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自古喜欢在战争中「发动群众」?

回答
中国人自古以来在战争中倾向于“发动群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并非偶然。与其说是一种策略,不如说是中华文明在应对生存危机和争夺生存空间时,长期演化出的一种生存之道。

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人口稠密,这意味着一旦发生大规模冲突,人口数量本身就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与其将这股力量视为负担,不如将其视为资源,这是一种朴素而务实的选择。在这种逻辑下,“发动群众”就成了动员国家最基础、最广泛力量的有效方式。

从“天下共主”的理念说起:

中国早期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虽然这更多是强调中央集权的合法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战争时期,也孕育了“天下为公”的潜在含义。君主或统治者如果想得到天下的支持,就不能仅仅依靠少数精锐军队。他们需要让普通民众相信,这场战争是为了他们的利益,是为了摆脱压迫,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种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为“发动群众”提供了合法性和道义基础。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经验总结:

中国历史上不乏王朝更迭,而每一次大的改朝换代,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民间起义或农民战争。这些农民战争的成功,无一不是通过“发动群众”,将分散的、压抑的力量汇聚起来,形成强大的反抗洪流。历史的经验教训让统治者们明白,如果脱离了人民的支持,即使拥有再强大的军队,也无法长久维持统治。因此,在战争中赢得民心,或者至少争取到民众的默许和一定程度的配合,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考量。

政治动员与思想灌输:

“发动群众”不仅仅是简单地让他们拿起武器。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动员和思想上的灌输。

宣传战: 统治者会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战争的正义性,将敌人描绘成残暴、不仁的侵略者,从而激起民众的仇恨和反抗情绪。这种宣传往往结合了道德、伦理、甚至神话传说,力求在情感上打动民众。例如,在秦末楚汉争霸时,项羽虽然勇猛,但其“分封诸侯”的策略不如刘邦的“休养生息、与民休息”更能赢得民心,而刘邦阵营在宣传上往往更能打动那些被战乱和压迫折磨的百姓。
利益驱动: 在很多时候,发动群众也伴随着利益的许诺。例如,承诺免除赋税、分配土地、或者在战争胜利后分享战利品。这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参战热情。像是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就是为了让饱受战乱之苦的民众恢复生计,从而为后来的强大奠定基础。
组织动员: 一旦民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就需要有强大的组织来将其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这包括组建民兵、提供后勤支持、以及在关键时刻进行战略部署。古代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等,都可以成为动员和组织民众的基础。

战争的性质与民众的参与:

中国的古代战争,特别是对外族入侵的战争,往往带有强烈的“保家卫国”的色彩。当家园受到威胁时,普通民众的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仅是士兵的后勤补充,更是抵抗侵略的第一道防线。

防御战与游击战: 在防御性的战争中,民众的地理优势、熟悉地形的优势,以及他们顽强的抵抗意志,往往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游击战术的运用,更是将民众的零散力量汇聚起来,成为敌人难以对付的骚扰和打击。
“全民皆兵”的传统: 虽然不像现代意义上的全民皆兵,但中国古代也存在着鼓励普通人习武、备战的传统。例如,一些地方会组织乡勇、团练,平时训练,战时参战。这种模式让民众在战争中成为一支有组织的力量。

历史上的具体表现:

秦末农民战争: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就是最典型的“发动群众”的例子。他们利用了戍卒的普遍不满情绪,以及对秦朝暴政的憎恨,迅速点燃了全国范围内的反抗烽火。
楚汉争霸: 刘邦善于笼络人心,利用萧何的后勤保障,以及张良的谋略,将原本处于劣势的局面扭转。他对待百姓的态度,比如“约法三章”,赢得了民心,使得他的队伍不断壮大。
三国时期: 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时,注重发展经济,安抚百姓,使得蜀国在相对贫弱的条件下能够与曹魏、东吴抗衡。他的北伐,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每一次都能够得到当地民众的响应和支持,这也是其“发动群众”能力的一种体现。
明末农民战争: 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也都非常擅长发动底层的饥民和流民,通过许诺免租、分田等方式,迅速壮大了队伍。

总结来说,中国人自古喜欢在战争中“发动群众”,是基于对人口红利的认识、对“民心”重要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在生存压力下不断发展出来的政治和军事策略的结合。这是一种将分散的民力转化为强大合力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在漫长历史中,面对内外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生存智慧。它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民俗生活之中的一种深层逻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传统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发动群众不但提升自己统治的合理性,也更容易解决民心士气等各方面原因。主要还是获取力量,转移内部矛盾什么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自古以来在战争中倾向于“发动群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并非偶然。与其说是一种策略,不如说是中华文明在应对生存危机和争夺生存空间时,长期演化出的一种生存之道。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人口稠密,这意味着一旦发生大规模冲突,人口数量本身就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与其.............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中国人对INTP和INTJ这两种MBTI类型在现实与网络上的态度差异,感觉就像是开了两个平行世界。现实里避之不及,网络上捧上神坛,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方,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现实中的“冷遇”:不合时宜的疏离感与对“格格不入”的警惕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许.............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在看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确实存在一种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民族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长.............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角度,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事物的一些微妙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为什么美国人好像更爱“自己动手”,而咱们中国人有些时候会觉得“动手修车没面子”。美国人为什么爱自己动手修车?这事儿啊,得从几个大方向说起:1. 汽车文化深入骨髓: 历史原因: 美.............
  • 回答
    “哎呀,你看人家的孩子,学习多好,多懂事!” 这句话,相信不少中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听到过,而且还不止一次。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艺能”,在别人面前,总喜欢先把自家孩子“踩”一脚,再把邻居家、亲戚家的孩子“捧”上天。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表面上的“谦虚”与“激.............
  • 回答
    自明清时期以来,中国工商业者一旦发迹,便将大量财富投入到土地和房产的购置中,这种现象代代相传,直至今日,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根源。这并非仅仅是逐利的简单选择,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一、 历史积淀与家族传承:土地是“根”与“魂”在中国传统社会观念中,土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食用狗肉的历史确实相当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在漫长的岁月中,狗肉在中国部分地区被视为一种食物来源,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或季节,它承载着一些地方的饮食文化和传统习俗。例如,一些人认为狗肉具有滋补作用,或是与驱寒保暖联系在一起。然而,近年来,围绕狗肉消费的争论确实变得异常激烈,并且受.............
  • 回答
    中国人自称“汉人”,而不是周人、秦人、唐人、明人,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文化现象,它背后包含了历史的演变、文化的发展以及民族认同的形成。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探讨:1. 历史的继承与文化的凝聚力: 汉朝的影响力巨大而深远: 统一和集权的新篇章: 秦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也牵扯到很多实际操作层面的考量。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边倒”的二创景象。1. 版权与商业利益的考量: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现实的一点。 日本游戏厂商对版权保护非常严格。 日本的ACG(动画、漫画、游戏)产业发展成熟,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是不少身在海外的中国人会常常遇到的疑问。外国人看到中国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确实会感到惊叹。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看,中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短短几十年里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无疑是一场“奇迹”。然而,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这份“厉害”背后,是.............
  • 回答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人热衷于自己烹饪食物,这背后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懒得出门”或“省钱”可以概括的。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哲学,一种情感的寄托,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一、 对食材新鲜度和口味的极致追求:中国人对于食物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填饱肚子的基本需求。我们讲究“不.............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挺复杂的,也挺让人琢磨的。咱们从小到大,学校里老师没少讲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礼仪之邦什么的,听着是挺自豪的。可真要说现在很多人对自个儿文化有多“在意”,那就得打个问号了。你想啊,现在社会节奏快,信息爆炸,年轻人接触的东西太多了。外国的电影、音乐、时尚、科技,哪一样不来势汹汹?而且,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内部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与个体层面的“地位低下”认知之间的矛盾。要理解这种矛盾,不能简单地用“合理”或“不合理”来定论,而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去剖析。中国为何变得强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自改革开放.............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很多人都觉得奇怪,明明大家嘴上都喊着要“996去死,还我8小时双休”,但真到了要为这事儿“拼一把”的时候,好像就没那么大的声浪了。这中间的门道,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现实的考量与顾虑: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或不便1. 生计的压力是第一位的: 大家都要吃饭,都要养家糊口。在咱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文化中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议题,要深入探讨,需要从历史、文化、教育、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去理解。与其说“很少”,不如说“不那么显而易见”或者“表现形式不同”。将“个性”简单定义为“追求自我”、“做真实的自己”,并认为中国人普遍缺乏这种勇气,可能是一种以西方个体主义为标尺的简单化判.............
  • 回答
    慈禧太后,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统治者,她在大清末年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西方国家和中国人对她的评价时,会发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源于不同的历史视角、文化背景、信息来源以及各自关注的重点。西方国家对慈禧的评价:复杂、负面居多,夹杂着一定程度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一些比较微妙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承认,你提出的这个对比,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是挺普遍的。为什么外国人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甚至觉得他们是真诚的,而中国人跑出来说“我是外国人,我爱外国.............
  • 回答
    关于韩国人是否普遍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尤其是在面对中国人时,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其中包含了很多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个体层面的因素。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抽丝剥茧,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历史的投射: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历史恩怨。自古以来,朝鲜半岛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