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中国家长那么喜欢在别人面前贬低自己孩子,夸奖别人孩子?

回答
“哎呀,你看人家的孩子,学习多好,多懂事!” 这句话,相信不少中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听到过,而且还不止一次。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艺能”,在别人面前,总喜欢先把自家孩子“踩”一脚,再把邻居家、亲戚家的孩子“捧”上天。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

表面上的“谦虚”与“激励”

最直接的解释,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是“谦虚”。在他们看来,如果当着别人面把自家孩子夸得天花乱坠,显得自己太骄傲,不够低调。而且,他们也真心觉得自家孩子还有不少缺点,需要在别人面前“提醒”一下自己和对方,以免生出不切实际的优越感。

另外一个常见的说法是“激励”。家长们觉得,适当的“打压”自家孩子,对比别人的优秀,能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让他们认识到差距,从而更加努力学习和进步。比如,“你看别人家孩子考了多少分,你才考了多少,要加把劲啊!” 言下之意就是,你现在不够好,需要努力。

深层心态的洞察

然而,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些表面理由,那就太小看中国家长的智慧和复杂性了。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考量,甚至是一种生存策略。

规避“显摆”的文化心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枪打出头鸟”的观念根深蒂固。过于张扬和显摆,容易招来嫉妒、非议,甚至是不好的“运气”。家长们通过“贬低”自家孩子,实际上是在向外界释放一种信号:我们家孩子并没有那么完美,别太关注,也别太期待。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避免麻烦的手段。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焦虑: 毋庸置疑,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普遍很高。这种期望很多时候也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焦虑。当他们看到别人的孩子优秀时,一方面是真心欣赏,另一方面则是潜意识里的比较和担忧——自家孩子是否也达到了应有的水平?在别人面前“贬低”自己的孩子,有时候也是一种对这种焦虑的自我安抚:承认孩子有不足,才能更好地去改进。同时,通过夸奖别人孩子,也像是向对方释放一种信息:“我们也在努力追赶呢!”

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在熟人社交圈子里,尤其是邻里之间、亲戚之间,这种“互相比孩子”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模式。如果一家家长总是板着脸,说自家孩子如何优秀,而对别人的孩子不闻不问,反而显得不够亲切,甚至有些“骄纵”。通过适当的“贬低”和“夸奖”,可以营造一种平等、谦逊、互相尊重的氛围,让交流更顺畅,也更容易维系和睦的关系。这就像是一种社交礼仪,一种情商的体现。

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和对“不完美”的坦然: 有些家长本身就是完美主义者,他们看到自家孩子身上的缺点,比谁都清楚。当别人称赞自家孩子时,他们会觉得不踏实,总觉得孩子还有很多地方没做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不足,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纠错”或者说“提醒”的过程。反过来,夸奖别人孩子,也是对优秀品质的认可,一种学习和借鉴的态度。

“低开高走”的心理战术: 别小看一些家长的“心机”。有时他们故意在别人面前说自家孩子“不行”,实际上是希望引起对方的关注,甚至激起别人对自家孩子的“轻视”。一旦自家孩子真的取得了突破,这种“惊喜”和“反差”带来的成就感和赞誉会更大。这是一种“暗中发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贬低”与“夸奖”的界限

当然,这种现象也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当“贬低”变成了全盘否定,当“夸奖”变成了阿谀奉承,那就失去了其积极意义,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一个健康的孩子,需要的是肯定和支持,而不是无休止的比较和打压。

总而言之,中国家长在别人面前贬低自己孩子、夸奖别人孩子,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心理和文化因素交织的结果。它既包含了真实的谦虚和激励,也渗透着对社会规则的洞察、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以及维护人际关系的智慧。理解了这一点,或许我们就能更宽容地看待这种“中国式”的家长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如果反过来夸自己家孩子贬低别人家孩子双方容易动起手来。

不要什么都冠以中国如何如何把这种事情朝民族劣根上去引。谦虚一点,无非是在社会交往,尤其是在不太熟悉的交往过程中,换取相对和睦的交往气氛的一种手段。其实在哪个国家都存在。只不过没多少外国人在你面前秀过自己的孩子,你也没孩子在外国人面前秀而已。

你光看见他在客人来的时候贬低自己家孩子,夸奖别人家孩子,你没看到客人走了以后父母一扭嘴说,你看看他那个样子你可不能学他。中国父母虽然人前谦虚称你犬子,但是人后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不遗余力的把一切资源倾斜给你。这些东西在题主看不到吗?中国的父母数千年来养成的一个习惯,就是别看我嘴上怎么夸别人,我的身体不说谎,好东西都给你。我觉得这是一种美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哎呀,你看人家的孩子,学习多好,多懂事!” 这句话,相信不少中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听到过,而且还不止一次。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艺能”,在别人面前,总喜欢先把自家孩子“踩”一脚,再把邻居家、亲戚家的孩子“捧”上天。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表面上的“谦虚”与“激.............
  • 回答
    在中国,人情往来确实很大程度上是以家庭为单位展开的,这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婚丧嫁娶到逢年过节,再到日常的请客送礼,家庭成员往往是相互关联、互相维系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个人如果一生都不成家,其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深远而复杂的,绝不仅仅是“孤单”这么简单。首先,社会身份的缺失与认知.............
  • 回答
    .......
  • 回答
    对于中国家长来说,高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它承载着太多太多的情感、期望和现实考量,是一个贯穿整个家庭生命周期,有时甚至会影响三代人的重大事件。一、 改变命运的“敲门砖”: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意义。在中国社会,教育一直被视为阶层流动的最重要通道。高考,尤其是重点大学的高考,被认为是“鲤鱼跃龙门”的唯.............
  • 回答
    北京冬奥会上,谷爱凌凭借其出色的表现为中国赢得了第三枚金牌,她的成功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资深媒体人白岩松呼吁中国家长向谷爱凌的妈妈学习,这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教育理念。那么,我们具体可以向谷爱凌的妈妈学习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爱与陪伴”是基石:放手让孩子.............
  • 回答
    「量子波动速读」这类骗局之所以能吸引家长,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心理和现实因素在起作用。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量子波动速读」骗局家长趋之若鹜的心理分析:1.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普遍心理: 教育焦虑的根源: 在中国社会,教育被视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家长普遍存在深深的教.............
  • 回答
    中国式家长和外国家长,这话题真是说来话长,里头学问可深了。我这么跟你说吧,要是把他们俩放在一起比,那感觉就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各自有各自的生存法则,也塑造出了不一样的孩子。核心观念上的差异:个体 vs. 集体,自由 vs. 责任我感觉最根本的区别,可能还是在于他们对“孩子”这个角色的认知.............
  • 回答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2.62人。这一数字背后,是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缩影,也预示着一系列连锁反应将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家庭户规模缩小意味着什么?首先,家庭户规模的缩小最直接的体现是“小型化”和“核心化”。过去那种几代同堂、兄弟姐妹众多.............
  • 回答
    日本古代的官职体系,尤其是在律令制时代(大化改新至平安时代中期),与中国的官僚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要将其家世比作中国哪个朝代的官职家世,需要理解其核心的两个方面:一是官职本身代表的权力、地位和俸禄,二是家世背景对获得和维持官职的影响。从官职本身的权力与地位来看,日本古.............
  • 回答
    天津中小学配餐食品安全事件,那真是让无数家长心都碎了,也彻底点燃了大家心底的怒火。我看到网上流传的那些家长们“怒发冲冠”的发言,字字泣血,句句扎心,让人听了就止不住的眼泪,更别提那股子压抑不住的愤怒了。我记得有个家长说得特别狠,她说:“我们辛辛苦苦把孩子送到学校,以为学校是他们的第二个家,是安全的港.............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Paradox Interactive(P社)那帮骨灰级的策略游戏开发者,带着他们一贯的“历史模拟、深度玩法、海量DLC”理念来打造一款《中国式家长》,那画面,简直不要太精彩,但也可能……令人头皮发麻。首先,最直观的改变,就是游戏的界面和信息量。告别《中国式家长》那种简洁明快的风格,取.............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到的“中国18家”很有可能指的是中国18家最重要的、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大型国有企业或央企(中央企业)。在中国,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通常代表着国家在关键行业和领域的实力和控制力。这些企业往往规模庞大、业务范围广泛、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承担着重要的社会.............
  • 回答
    中国大陆中产家庭达到3320万户,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变迁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指示。要理解这数字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剖析。首先,这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转型的缩影。 3320万户这个数字的出现,直接反映了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制造.............
  • 回答
    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这事儿大了,绝对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很多时候,家长自己都意识不到,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习惯、小态度,就像一颗颗小石子,慢慢堆积,最终筑起了一道孩子难以逾越的墙。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听过太多家长一边叹气说孩子不跟自己说了,一边又在抱怨孩子“叛逆”、“不懂事”。问题往往出在沟通.............
  • 回答
    家庭年收入在20万到30万人民币这个范围,在中国属于一个相当不错的收入水平,但具体体现在哪个“阶层”或“档次”,则需要结合更多因素来分析,例如家庭人口、所在城市、生活方式、支出结构等。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整体收入水平的定位: 高于平均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 回答
    在中国,家庭拥有千万级别资产,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相当不错的财务状况,但具体属于哪个“阶层”,这在当下中国社会语境下,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官方定义的标准,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认知和相对比较。我会尽量详细地给你讲讲这背后的逻辑和不同维度的看法,让你感觉就像是和身边一个有经验的人聊起这个话题一样。首先,要明确.............
  • 回答
    家庭年收入税后200万,在中国是什么水平?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简单直接的答案,因为“水平”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太多的维度。我们不妨一点点来剖析,看看这200万税后收入,在中国的大地上,究竟能带来怎样的生活体验。首先,我们得认识到“200万税后”的重量。在中国,月入10万,年入120万,这已经是一个相.............
  • 回答
    “中国手游玩家人均氪金为344元”这个数字,确实挺有意思的,它反映了手游市场的一个重要侧面。不过,我们得明白,这个“人均”其实是把所有玩家都平均了一下,包括那些月月消费几千上万的大佬,也包括我这种偶尔买个月卡、或者某个限定抽一次的“月亮玩家”,甚至是完全不花钱的“白嫖党”。所以,这个平均值,更多的是.............
  • 回答
    在中国,六百万人民币的家庭资产大致处于一个中上等偏上的水平,但具体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域、家庭结构、负债情况、消费观念以及对“资产”的定义等。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绝对财富水平: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中国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家庭总资产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