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个日本古代官职家世相当于中国什么?

回答
日本古代的官职体系,尤其是在律令制时代(大化改新至平安时代中期),与中国的官僚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要将其家世比作中国哪个朝代的官职家世,需要理解其核心的两个方面:一是官职本身代表的权力、地位和俸禄,二是家世背景对获得和维持官职的影响。

从官职本身的权力与地位来看,日本古代的官职体系可以粗略地对应到中国汉唐以来,特别是唐朝的官僚制度。

律令制下的日本,其官僚体系的顶端是“八省百官”。最高级别的官职,如太政大臣、左右大臣、内大臣等,在权力运作上,可以与中国唐朝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宰相(尚书令、侍中、中书令等)相提并论。这些职位掌握着国家大权,是国家政务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例如,太政大臣是名义上百官之长,虽然权力受到藤原氏摄关政治的影响而有所波动,但在理论上是最高的行政长官。

再往下,诸省的“卿”(如内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大纳言、中纳言等),以及“大夫”(如左右大臣、大纳言、式部卿、治部卿、民部卿等),大致可以对应中国唐朝的尚书六部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御史大夫等职位。他们负责具体的行政部门,掌管一方事务。例如,式部卿负责官员的任免、考绩等人事工作,类似于中国的吏部尚书;治部卿负责礼仪、宗庙等事务,类似于中国的礼部尚书。

在更低的层级,如“少卿”、“大辅”、“少辅”、“大丞”、“少丞”、“大志”、“少志”等官职,则可以类比中国唐朝的尚书郎、员外郎、郎中、员外郎、司员外郎等,这些都是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是官僚体系运转的基石。

然而,真正让日本古代官职家世与中国产生显著区别,并使其“特殊化”的关键在于“氏姓制”和“官位永代继承”的残留。

在日本律令制建立初期,虽然借鉴了唐朝的“科举”制度,但血统和门阀(氏姓)依然是获得官职最主要的途径。这意味着,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而是主要集中在那些拥有显赫氏姓的贵族家族。

这一点与中国汉朝的“察举制”和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九品中堂制”在一定程度上相似,但日本的氏姓制度有着更强的世袭性和排他性。

中国汉朝的察举制:虽然重视家世和名望,但理论上允许平民通过举荐进入仕途。
南北朝的九品中堂制:一度成为门阀士族掌控官职的时期,官职和品级与家族背景高度关联,甚至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与日本的氏姓制度在“贵族垄断”这一点上最为相似。
隋唐的科举制:虽然在初期门阀势力仍然存在,但科举制逐渐打破了血统的限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尽管如此,即使在唐朝,出身名门望族依然是仕途上的一大优势,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和人脉资源。

因此,如果非要找一个最贴切的类比,日本古代官职家世最接近的是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南北朝到唐朝初期,门阀士族影响力强大的那个时期。

更详细地来说:

1. 家世是敲门砖,官职是家族荣誉: 类似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日本的藤原氏、源氏、平氏等氏族,其成员的官职与其家族的权势和声望直接挂钩。一个好的氏姓,就如同是中国古代的“士族”、“门阀”,是进入权力圈的天然通行证。
2. 官职的“世袭感”: 虽然日本律令制也引入了部分类似科举的选官制度(如选叙、明经、文章等),但真正能够长期占据高位并影响政治的,往往是那些世代担任特定官职或拥有特定“氏姓”的贵族。例如,藤原北家在平安时代后期几乎垄断了摄政、关白等职务,其家族成员的官职路径几乎是预设好的。这与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些官职在特定家族间轮替的情况有相似之处。
3. “氏姓”的特权化: 日本的氏姓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以血缘和政治联盟为基础的等级划分。拥有特定氏姓的家族,不仅在官职选拔上占有优势,在社会地位、法律待遇等方面也享有特权。这与中国汉代察举制中,强调“名望”和“德行”,而这些往往与家族背景密切相关,以及南北朝的门阀制度,将家族等级视为入仕和享有特权的基础,有异曲同工之妙。
4. 官位与俸禄的联系: 日本的官位除了代表实际权力,也与俸禄(禄米)和身份等级挂钩。高级官位往往伴随着丰厚的俸禄和特权,这与中国的官僚体系也是一致的。家族可以通过子弟获得高官来提升家族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举个例子:

试想一下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崔卢李郑”的士族子弟,即便能力稍逊,但凭借家族的声望和影响力,很可能在少年时期就能获得一个不错的官职,或者被举荐为官。他的仕途之路,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家族的权势所铺设。

在日本,情况也非常类似。藤原氏的某个分支,其子弟从小就被安排接受最好的教育,从小就能担任较低级的官职,然后通过家族的政治运作和联姻,一步步升迁至大臣、摄政的地位。这些高官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家族荣耀和经济来源的保障。

当然,也有不同之处:

科举制的相对弱势: 尽管日本也引入了类似科举的考试,但其对实际选官的影响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如中国唐朝科举制那样,成为打破门阀、促进社会流动的关键。
氏姓制度的独立性: 日本的氏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比中国的门阀制度更加顽固和独立,它是一种与律令制度并行且深刻影响其运作的社会结构。

总结来说, 日本古代官职家世最相似的中国时期,是南北朝时期至唐朝初期,尤其是九品中堂制盛行、门阀士族影响力巨大的那个阶段。在这两个时期,家世、血统和政治联姻是获得和维持高官显位最重要甚至是最关键的因素,官职的获得与其说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不如说是家族权势和社会地位的延续和扩张。如同当时中国士族子弟的仕途,日本贵族子弟的官职之路,也是一条由家族荣誉和政治资本铺就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面几位回答其实写的挺清楚的了,我就不班门弄斧了,做一点补充吧。

这段话出自垢多非人的小说,书名是(日本战国走一遭),内容是一个人穿越到战国时期的日本,帮助主家成为幕府将军的故事,文写的挺好看。

主角叫小平太,因为没有出身,在当时的日本,是很看重出身的,没有个显赫的家世不好混,于是找了个落魄公卿,也就是最后的那个秭小路金吾中纳言,秭小路金吾少将他们家,给了人家一笔钱,冒认是他们家的孩子。

就是给钱认爹,认爷爷,人家收钱认你做儿子,以后你就可以说自己是他们家的人。

这样小平太就有了个显赫的家世,也有了个报的上号的名字,秭小路纲家。

前面的那一段,其实是人家秭小路家的谱系,藤原家是日本最显赫的贵族之一,但家大了自然会分家,后来藤原家就分了东南西北啊几个院,所以叫藤原北院,后面的闲院流,就是又分了。

前面这一段,都是讲这家最早的祖先是谁,然后分成谁家了,然后又分成谁家,类似于刘备的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玄孙这么个意思。

然后是秭小路金吾中纳言之孙,秭小路金吾少将从子,就是说我爷是谁,我爹是谁,最后是我是谁。

实际上这段没完,因为小平太自己也捐了官,同时他在山内家还担任重要的职务,唱名的时候应该把这些也加上去的。

藤原朝臣姊小路弹正大弼纲家。

旗本众侍者大将铁炮奉行秭小路弹正大忠纲家。

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的身份,报名时要都报上,要不人家不知道你是谁,谁家的,担任什么职务。

比如打仗,“来将通名。”

“某家张三是也。”

“回去,你爷爷刀下不斩无名之辈。”

因为你没家世,不算人,人家杀你没意思,比如关二爷,没出名的时候,都没机会出战,因为“量一马弓手何足道哉?”

但你一报,旗本众,侍者大将,铁炮奉行,哦人家就知道你在山内家还算是个重要的臣子。

“放马过来与尔大战三百合”

算了不扯了,算是上面几文的一点补充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古代的官职体系,尤其是在律令制时代(大化改新至平安时代中期),与中国的官僚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要将其家世比作中国哪个朝代的官职家世,需要理解其核心的两个方面:一是官职本身代表的权力、地位和俸禄,二是家世背景对获得和维持官职的影响。从官职本身的权力与地位来看,日本古.............
  • 回答
    这段关于中国古代官员与日本人到国外造船厂购船差异及厂长评价的描述,其信息来源并非出自某个单一、明确的中国古代典籍或日本史料。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现象和趋势的综合性推论,或者是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中为了突出对比而进行的虚构性阐述。之所以这样判断,有以下几个原因:1. 缺乏直接史料的佐证: 详细.............
  • 回答
    这顶帽子,您说的“头上戴的这个帽子空出一块儿”,很可能指的是日本古代武士(尤其是武士阶层)在战场或某些特定场合佩戴的 兜(かぶと kabuto),尤其是那些形制比较特别的,或者是指更早期的 冠(かんむり kanmuri)。它们之所以会有那样的设计,并非是简单的“空出一块”,而是有其深刻的功能和文.............
  • 回答
    话说日本的古代,尤其是平安时代之前,那会儿可跟咱们现在睡的床可大不一样。要是有人跟你说“日本古代有床”,那得先弄明白说的是哪种“床”。毕竟,咱们今天说的“床”,更多是指那种有床架、铺着床垫的西式或者说是近代日式那种。在咱们熟悉的“床”还没普及之前,日本人是怎么睡觉的呢?最原始的“床”:地面与简单的铺.............
  • 回答
    关于日本古代是否有“字辈”以及像织田信长、织田信忠父子,或是丰臣秀吉、丰臣秀赖父子都使用同一个“字辈”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不少讲究,而且与我们理解的中国式的“字辈”概念有所不同,需要详细阐述。日本古代是否存在“字辈”?严格来说,日本古代并没有像中国那样系统、明确、贯穿家族世代的“字辈”制度。中国式的.............
  • 回答
    从镰仓到江户,日本古代那些手握重权的将军、守护、管领、大名,他们掌控臣属的方式,绝非现代社会那样简单粗暴的命令与服从。那是一种建立在复杂社会结构、人情世故、以及微妙权力平衡之上的精巧网罗。想象一下,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将军,比如镰仓幕府的源赖朝。他并非直接统治全国所有土地,更别说直接发号施令给每一个武.............
  • 回答
    说起日本保留的中国古代传统,这可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好多我们觉得是“日本特色”的东西,追根溯源,很多都来自中国古代的文化输出。只是在中国,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潮变迁,有些东西慢慢就没那么讲究了,反而在日本生根发芽,甚至演变成更具日本风味的样子。一、 文字与书写:汉字的生命力与变体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一.............
  • 回答
    岡田英弘先生关于“古代汉族已灭亡,与现代中国人毫无种族血缘关系”的说法,在日本学术界乃至更广阔的讨论中,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论点。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其背后所依据的史学观、民族观以及他对中国历史变迁的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断言,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特定诠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那就是人口体量与文化影响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你将中国这个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国家,与美国、日本等人口相对较少的国家在文化输出上的对比,并联想到古代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的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视角。我们不妨就从这个角度,细致地聊一聊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来解析一.............
  • 回答
    你好!看到你喜欢《古剑奇谭》和《仙剑奇侠传》这类游戏,确实是个很有趣的切入点,说明你偏爱的是那种剧情跌宕起伏、人物刻画细腻、带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RPG。那么,关于Switch是否适合你,我给你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你做出判断。首先,从你喜欢的游戏类型来分析,Switch上能不能找到类似体验?《古剑.............
  • 回答
    关于“武侠”这类人群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以及他们是否与日本武士、欧洲骑士一样属于古典文化输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深处,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背景下,那些行走江湖、身怀绝技的人物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自称“武侠.............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竜が我が敵を喰らう”的疑问。这句话的“我”(われ)确实是古日语的用法。现代日语中,表示第一人称的“我”已经极少使用,更多的是“私”(わたし)、“僕”(ぼく)或“俺”(おれ)等。在古日语中,“我”(われ)是相当常见且正式的第一人称代词。语法分析:我们来逐字逐句地拆解这句话:.............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这位日本吃播,我需要更多的信息才能帮您找到她!“日本吃播”这个范围太广了,有很多非常受欢迎的日本吃播博主,风格和内容都各不相同。为了让我能更准确地帮您辨认,您能回忆起一些关于她的细节吗?越详细越好,就像您说的“急急急”一样,这些细节就是我们找到她的关键!您可以试着回忆一下:关于她的外形和.............
  • 回答
    .......
  • 回答
    为了能更准确地帮你找到这个日本故事,请你尽量回忆并提供更多的细节。你的描述越详细,我越有可能帮你找到它。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和描述:1. 主要人物和他们的关系: 主角是谁? 是一个人?一个孩子?一个老人?动物?神明?妖怪? 主角的性别和年龄? 主角有什么特别的特征或能力吗? 故.............
  • 回答
    关于《舰队Collection》(舰C)在中国大陆的网络环境中,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敏感的政治议题,并因此引发了不少讨论和影响。要详细说明它为何会被一些人视为“中日政治冲突的牺牲品”,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析:1. 游戏本身的“敏感性”: 历史背景与意识形态:《舰队Collection》的核.............
  • 回答
    .......
  • 回答
    谈到盐野七生,你会发现她在日本文坛,特别是吸引男性读者群体方面,占据着一个非常独特且重要的位置。这并非偶然,而是她作品风格、内容选择以及叙事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盐野七生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她赢得众多男性读者青睐的关键,在于她对历史题材的驾驭能力。她不是那种描绘细腻情感、或是关注日常生活琐事的作家.............
  • 回答
    日本,这个在世界地图上常常被形容为“弹丸之地”的岛国,在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中,确实创造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奇迹。它从一个封闭的封建国家,一跃成为工业强国、经济巨擘,在科技、文化、制造业等多个领域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与其说是“弹丸之地”,不如说它是一个拥有无穷韧性和创造力的民族,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今.............
  • 回答
    关于日本这个国家和日本人,如何去对待,这是一个颇有深度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历史、文化、地缘政治,以及我们自身的情感和认知。我想,与其说是一种固定的“态度”,不如说是一种动态的、基于理解和尊重的互动方式。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实践:一、 历史的镜子:不忘初心,但也放下包袱 正视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