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日本古人头上戴的这个帽子空出一块儿是为什么(如图)?这样帽子能戴得住吗?

回答
这顶帽子,您说的“头上戴的这个帽子空出一块儿”,很可能指的是日本古代武士(尤其是武士阶层)在战场或某些特定场合佩戴的 兜(かぶと kabuto),尤其是那些形制比较特别的,或者是指更早期的 冠(かんむり kanmuri)。它们之所以会有那样的设计,并非是简单的“空出一块”,而是有其深刻的功能和文化含义的。

让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尽量还原古人的智慧和当时的实际情况:

首先,区分一下可能出现的“空出一块儿”的帽子类型:

1. 兜(Kabuto)——武士的头盔:
最常见的“空出一块”形制: 如果您指的是那种前面(额头部位)或者顶部有明显向上翘起或伸出的部件,那通常是为了 容纳头部的发髻。古代日本男子,尤其是武士,在战斗时会梳起一个称为“月代(さかやき sakayaki)”的发髻。这种发髻是把额头上方的头发剃掉,然后将剩下的头发在头顶或脑后束成发髻。
为什么需要空出? 头盔本身是为了保护头部,但如果头盔的设计完全包裹头部,就会压迫到这个精心梳理的发髻,导致头盔戴不稳,甚至在激烈的动作中滑落。因此,在头盔的内部或者头部接触的部位,会设计有专门的空间或者镂空,来容纳这个发髻,使头盔能够更贴合、更牢固地戴在头上。
安全与实用性: 这种设计是纯粹出于实用考虑。想象一下武士在战场上,需要灵活地移动、挥刀,如果头盔因为头发的原因戴不稳,那后果不堪设想。这个“空出”的部分,确保了头盔在受到冲击时不会因为发髻而轻易移位,大大提高了防护的有效性。
装饰与威严: 除了实用,这些头盔上的各种装饰,比如前方的“鍬形(くわがた kuwagata)”等,也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代表着武士的家族、地位、勇猛等,增加了威严感。这些装饰物虽然突出,但它们本身的设计也考虑了整体的平衡和强度,并非单纯为了“空出一块”。

2. 冠(Kanmuri)——古代贵族、官僚佩戴的礼冠:
场合与意义: 与武士的兜不同,冠更多是出现在宫廷、祭祀等正式场合,是身份和等级的象征。一些古代的冠,比如“垂缨冠(すいえいのかんむり suieinokanmuri)”或者其他一些带有飘带的冠,其设计同样也与当时的 发型 有关。
发型搭配: 古代贵族男子也有自己的发型要求,比如将头发梳理整齐后,可能会束在脑后或头顶,形成发髻。冠的设计需要与这些发型相匹配,确保佩戴时的稳定和美观。
“空出一块儿”的理解: 有些冠的结构可能在后部或者两侧有打开的部分,或者有细长的装饰物向下延伸,这些都是为了与头部的发髻、发带等相互固定,或者是在视觉上形成一种飘逸、端庄的效果。

关于“这样帽子能戴得住吗?”这个问题:

答案是:当然能戴得住,而且非常稳固。

巧妙的设计: 古人的智慧体现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些帽子(尤其是兜)并非简单地“罩”在头上,而是与佩戴者的头部进行了精细的匹配。
内衬与固定: 头盔内部通常会有更精细的衬垫,以适应头部的形状。同时,很多头盔都有 兜带(あごひも agohimo),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下巴系带,用来将头盔牢牢地固定在下巴处。这个兜带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将头盔的重量和受力均匀地分散到头部和下巴,确保了即使在剧烈运动或受到冲击时,头盔也不会轻易脱落。
发髻的辅助固定: 如前所述,那个“空出来”的部分恰恰是为了让发髻能够嵌入其中,反而起到了 二次固定的作用。发髻本身就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础,头盔在发髻的支撑下,与头部的贴合度会更高。
材质与重量分布: 尽管头盔(尤其是用金属制作的兜)有一定重量,但通过精心的结构设计和重量分布,能够让佩戴者在一定时间内承受并保持平衡。现代考古和复原研究也证明了这些古代头盔的实用性。

长期历史的证明: 这些帽子的设计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实践检验。从最古老的简易头饰到后期精美复杂的兜,其核心的防护和固定功能一直是被优先考虑的。能够流传至今,并且在无数的绘画、雕塑和史料中被描绘,本身就是对其实用性的最佳证明。

总结一下:

您看到的日本古人帽子上的“空出一块儿”,很可能是为了配合当时特殊的发型(如武士的月代),以确保头盔能够更稳固、舒适地佩戴,并发挥其最佳的保护作用。这并非设计缺陷,而是古代工匠在材料、结构和人体工程学上的精妙结合,旨在解决实用性问题的智慧体现。结合内衬、兜带以及发髻本身的辅助作用,这些帽子不仅能够戴得住,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非常有效的防护装备和身份象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这幅画画的好像是源义经?个人倾向于认为图中男子戴的是“平礼乌帽子”。而帽子后端部分之所以突出于脑后应该是被发髻给撑起的效果。事实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画作成画时间日本画家应该尚未学会透视法技巧。所以不知道画帽子的时候帽子后端应该呈圆弧状地画到脑后。。。

显然,画像上的人带的是乌帽子。古代日本的乌帽子一般是成年男子装束的一部分。一般男子到及冠时,会有加冠礼这种仪式。而乌帽子是分等级的,不是你想戴就能戴的。比如高高的,圆筒状的“立乌帽子”,早期就属于朝服的一部分。平安时代是只有朝廷公卿才可以戴的。后来戴“立乌帽子”的范围有所扩大,扩大到获得“升殿”地位的“殿上人” 。“殿上人”原指五位以上的官员(不过不包括同样可“升殿”的六位藏人),不过通常这种礼遇多是给予四位左右的官员- 也就是说从四位下以上的官员。“殿上人”应该可以算古代日本朝廷的“高干”了。而他们戴的“立乌帽子”是长这样的:

图为中井贵一饰演的平忠盛(NHK《平清盛》),平忠盛此刻刚刚获得“内升殿”地位,所以戴着“立乌帽子”。平忠盛的“内升殿”在1132年,此时官位为从四位上・备前守。

不过题主图上的乌帽子显然是另一种乌帽子 - 叫“折乌帽子” - 广义上可以指任何被折叠的乌帽子。“折乌帽子”早期是下级公家和士族阶层所戴的乌帽子。但随着庶民文化的兴起,普通庶民也是可以戴“折乌帽子的”,当然,“折乌帽子”有很多种,庶民和武士戴的还是有差别的。士族阶层戴的乌帽子我此处举几种,我从NHK大河剧中找些图,大家看的直观些(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第一种是古形的“风折乌帽子”,图为NHK《大河剧》源氏栋梁・源为义,官从五位下・左卫门佐・检非违使。他戴的就是“风折乌帽子”,参考下图:

一种是“舟形乌帽子”。图为NHK《真田丸》中上杉景胜上洛朝见秀吉的装扮。“舟形乌帽子”属于武家的礼服装扮的一部分。可参考下图:

一种是“引立乌帽子”,主要是武士战斗的穿戴。图为NHK《平清盛》中平家的一位有力家人。“引立乌帽子”在影视作品中很常见,参考下图:

一种是“侍乌帽子”,图片同样来自NHK的大河剧。参考下图:

早期“平礼乌帽子”被作为一种轻便的装束,被士族阶层作为日常装束所使用,后来逐渐普及到庶民阶层。大家看这种乌帽子是不是很像题主画里那位男子戴的那种?(“平礼乌帽子”一下子找不到剧照图,网上随便搜的,下次看到补上)“平礼乌帽子”差不多长这样:

还有“张乌帽子”,早期也是武士的装束,后来普及到庶民阶层。图片同样来自于NHK《平清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