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中国的蔑视以及西太后支持义和团的原因,慈禧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起初并不好。
后来西方人对慈禧的评价大为改观需要归功于一个人
美国公使夫人萨拉·康格以及她的《北京信札》
这位康格夫人非常同情中国人甚至义和团,这在当时的欧美是相当少见的。上图情境中,与康格夫人一同被慈禧招待的还有其他列强的公使夫人,慈禧邀请她们进餐、用茶、游船,赐予了厚赏,还亲自给夫人们戴上了珍珠戒指。加上慈禧太后表现出的自然与亲切,康格在《北京信札》中自然对慈禧好评有加。
这些人就给西方传递出了最直接关于慈禧个人的信息。
后来康格夫人还促成了慈禧的第一幅油画像,这幅油画像被运到了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展示,最后被送给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希望罗斯福总统能早日调停日俄战争。美国为此举办了“捐赠仪式”,油画最后藏于国家博物馆,最终1905年老罗斯福也调停了日俄战争。
正是因为“油画外交”不错的反响,后来的慈禧越来越欣然地同各国公使夫人、贵妇合影留念,与洋贵妇来往的趣事也成为宫廷的谈资。而这些照片与当事人回忆录也就越来越给西方人留下了慈禧高贵又亲和、慈祥又威严的女性强人印象。
而西太后治下的普通臣子、百姓,别说握手交谈、合影留念,恐怕抬头直视都会被视为不敬的杀头大罪,除了对于权力的惶恐与谄媚又能谈什么个人印象呢?
影响评价最关键的因素是评价主体的感受,在这种慈禧本人授意的待遇与宣传手法反差之下,中国人与西方人对于慈禧的评价能一样吗?
“通过这个女强人,全世界可以窥见中国女性难得一见的特质,可以发现让西方女性受益的优秀品质。愿全世界将她的名字载入历史缔造者之列。”
—《北京信札·结语》1908年11月16日
这段中国人实在无法苟同的评价可以看到康格夫人把女性主义萌芽的思想观念投射到了慈禧身上。西方人看到的西太后形象可以说是慈禧政治宣传以及与西方人自身观念投影相结合的产物。
与其说是中西方对于同一个慈禧太后的不同评价,还不如说这就是慈禧面对对国人、洋人两种截然不同面貌的差异化反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