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站在金国的立场上,为什么要选择和西夏南宋开战而不是联合两国共同对抗蒙古?

回答
好,咱们就来捋一捋这笔账,从金国的角度来看,当年为何会选择与西夏、南宋这两家分头较量,而不是拉着他们一起去跟那个如日中天的蒙古人硬碰硬。这事儿吧,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

首先,咱得明白金国当时是怎么想的。金国自打女真人入主中原,一路打到临安,虽然是风光无限,但心里面清楚得很,这块土地不好坐。南边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曾经辉煌过的宋朝,虽然被揍得不轻,但家底子还在,江南之地富庶,人口也多,随时可能反扑。西边呢,西夏虽然国土不大,但也是个骑马民族,军事力量不弱,而且地势险峻,不好打。这两家,就像卡在金国咽喉的两块骨头,舒服不了。

再说蒙古。蒙古人这股势力,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那是真真切切的“横空出世”。从漠北一路席卷而来,先是灭了西辽,又吞并了花剌子模,声势浩大,那是谁挡谁死,谁挡谁灭。金国即便再强大,也不可能看不见这股子威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金国不联合西夏和南宋一起干呢?这可不是简单的一句“人心不齐”就能打发得了的。

第一,战略认知上的根本分歧。

金国,虽然也看到了蒙古的威胁,但在他们眼里,西夏和南宋,是更直接、更传统、更熟悉的敌人。这种认知是多年恩怨积累下来的。金国建立的基业,很大程度上就是从辽国和宋国那里打下来的。这种“世仇”,这种“老对手”,其影响力是根深蒂固的。相比之下,蒙古人虽然凶猛,但毕竟是来自远方,是新兴势力。在金国的统治者看来,先解决掉眼皮子底下的这两个“麻烦”,巩固自己的统治,然后再去考虑远方的敌人,似乎是更稳妥的路径。

更重要的是,金国可能误判了蒙古的威胁程度。在金国人的眼中,蒙古人虽然骁勇,但不过是另一拨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和他们曾经面对过的辽、契丹、女真(早期)等民族没有本质区别。他们可能认为,只要集中兵力,依靠坚固的城池,还是能守得住的。他们低估了蒙古人那股子彻底的、灭绝性的侵略决心和高效的战争机器。

第二,历史包袱和地缘政治的限制。

金国和南宋之间,那可是经历了靖康之耻的血海深仇。宋朝上下,尤其是南宋朝廷,对金国是恨之入骨,即便实力不济,也时刻想着报仇雪恨。在这种情况下,想让南宋放下亡国之恨,跟金国这个“仇人”联合起来对付蒙古,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南宋更可能想着的是,蒙古人能帮他们把金国赶走,然后他们再来收拾残局。

而西夏,虽然和金国之间也曾有过摩擦,但总体而言,其与金国之间的关系相对更复杂,也更具利用价值。金国有时候也会拉拢西夏来牵制南宋,或者利用西夏作为缓冲地带。但即便如此,金国对西夏的戒心也从未完全放下。西夏自身也面临着被蒙古吞并的风险,但他们同样也可能看到,如果金国被蒙古打败,他们自己也难逃一劫。然而,在最关键的时刻,西夏更倾向于顾全自身利益,而不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和一个他们同样不信任的金国结盟。说白了,西夏可能觉得,金国和南宋打,他们坐收渔翁之利,或者至少能拖延蒙古的攻击。

第三,军事战略和资源调度的考量。

金国虽然疆域广大,但其核心兵力是女真铁骑,他们擅长野战和骑兵冲锋。攻打南宋,可以充分发挥其骑兵优势,一路南下。而攻打西夏,则需要适应高原山地作战,对他们的骑兵是很大的考验。如果同时与两国开战,金国的兵力将被分散。

更关键的是,要联合抗蒙,需要一个强大的、有号召力的领导者。金国虽然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政权,但其军事声望和国际影响力,在蒙古人崛起后已经有所下降。南宋对金国更是充满敌意,根本不可能听从金国的号令。西夏则更倾向于保持独立,不愿卷入大国纷争,除非自己被逼到绝境。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金国真的提出联合抗蒙,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谁来指挥?金国自己吗?南宋会答应吗?西夏会答应吗?如果大家都有自己的算盘,都有自己的小九九,那这个联合,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虚无缥缈的。

第四,侥幸心理和“分而治之”的传统策略。

金国人可能还抱有一种侥幸心理,觉得蒙古人可能不会如此迅速地南下,或者觉得先消灭南宋,再集中力量对付蒙古也不迟。毕竟,灭宋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这个过程本身就能消耗南宋的国力。

另外,历史上,中原王朝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常常会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拉拢一方,打压另一方。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霸权,也可能沿用了这种思路,试图通过与其中一方的战争,来消耗对方的实力,甚至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渔翁得利,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可能认为,现在灭掉南宋,再控制西夏,然后就能从容应对蒙古了。这种“柿子捡软的捏”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决策。

总结一下,金国之所以选择与西夏、南宋分头开战,而不是联合对抗蒙古,本质上是源于:

对蒙古威胁的战略认知不足和误判。
与南宋之间根深蒂固的仇恨,使得联合几乎不可能。
西夏的投机心理和自保优先的策略。
金国自身在军事、政治上的局限性,以及对盟友的不信任。
“分而治之”的传统战略思维和可能的侥幸心理。

最终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蒙古人一路势如破竹,金国在内外交困中灭亡,西夏也未能幸免,南宋更是苟延残喘了几十年,最终也难逃被蒙古征服的命运。如果当初金国能放下成见,和南宋、西夏真心实意地联合起来,或许历史的走向会有所不同。但历史没有如果,当时金国决策者们所看到的,是眼前一个个具体的敌人和利益,而不是那个正在崛起、即将吞噬一切的巨大阴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细节上有些争议,但大略来说不跟宋夏联合主要为与这两国长期同床异梦互不信任而没能认清主次矛盾,最后南征宋朝失北补南则不管是为了扩充战略纵深、劫掠金帛子女还是只是为了继续收取岁币,都是在对双方实力对比毫无自知之明下为得到战争资源进行的军事冒险。

两个事中与西夏关系破裂在前,与南宋开战在后。一般来看金夏战争的爆发是源于金朝由于长期以来与西夏或明或暗的矛盾导致其对夏缺乏信任,目光短浅的金朝统治者对于西夏遭受蒙古入侵幸灾乐祸拒绝支援,

金夏战争最终在金末爆发,主观原因是金朝拒绝援救京师危在旦夕的西夏;客观原因是金朝国力衰弱,历史原因则是双方长期存在的各种矛盾。金夏初期的土地纠纷、贸易冲突、人口归属、礼仪争执等等问题,是这些矛盾的表现。有金一代,金朝从未像辽朝那样将宗室公主下嫁给西夏国主,所以金夏并无秦晋之好这种关系。金朝给予西夏的好处仅仅是一些有争议的士地和金世宗为边境安定对任得敬请求分国事件的一次“遣使详问”。双方摩擦不断。因此,当西夏遭到蒙古进攻的时候,金朝表示漠视。同样,当蒙古军队的兵锋指向金朝的时候,西夏也对金采取了趁火打劫的态度而不是像援辽抗金那样去援金抗蒙。
应该指出,对于金末金夏战争的爆发,金朝负有主要责任。金夏宗藩关系初建之时,双方誓约中曾明确规定:“若夏国追悔前非,捕送辽主,立盟上表,仍依辽国旧制及赐誓诏,将来或有不虞,交相救援者。”也就是说,一旦遭遇外敌,金夏双方均负有为对方提供军事援助的义务。时过境迁,金朝对宋作战结束后,不再担心西夏的反叛,对西夏的态度也就渐趋轻视。同时,金朝对西夏与西辽的交往感到深深不安,对西夏的戒备心一直存在。而金夏在每次冲突后,解决问题时都缺乏诚意,选择恢复正常关系的时机惊人地一致——都是在彼此皇帝离世或退位之后。如金初的礼仪之争,金太宗和夏崇宗死后,金夏正常的使聘往来才开始;第二次分裂中,直到夏仁宗死,金章宗才下令“复置兰州、保安榷场”。最后一次议和也是在金宣宗去世、夏神宗退位之后方告完成。这种忍气吞声式的妥协根本不可能根除业已存在的矛盾,反而使之进一步加深。双方矛盾的一步步加深最终使得彼此之间的军事互助约定成为一纸空文结果,当西夏遭蒙古突袭,国势岌岌可危时,金朝却冷眼旁观。蒙古军退后,西夏主动出击金朝,双方终于撕破面具,操戈相向。

当然其中有一点需要指明:传统的金夏关系研究几乎都会提到,早在金夏战争(1210)爆发二十年前两国就发生了激烈摩擦:1190年金章宗刚一上台就是“夏国入寇岚州,又寇石州”,第二年夏又接连向金之鄜、坊、保安州及镇戎军发动了攻击,“大掠而归”,并袭杀金将阿鲁带,此后又是“夏人入寇,河东、陕西丧师连年”,直到夏仁宗死,金章宗才下令“复置兰州、保安榷场”两国和解。这多年的冲突可能为未来的金夏关系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刚一上台便被夏人摆了下马威的金章宗也对夏人怀恨在心,当被蒙古入侵的夏襄宗李安全求援时竟然说“敌人相攻,中国之福,吾何患焉”。金朝的见死不救最终让八十余年的金夏宗藩关系彻底破裂。

但是呢,这个说法有些问题,一个是按照《金史》说法“自天会议和,八十余年与夏人未尝有兵革之事”,也就是说直到章宗年间金夏应该是没有战争的;另一个更糟糕的是记载金章宗时代金夏战争的《大金国志》经刘浦江考证是一本伪书,“其内容真伪杂糅,我们在使用《大金国志》一书时应该非常谨慎”,这就显得其中关于金章宗时代金夏冲突的记载更可疑了。因此也有人认为所谓金章宗初年的金夏战争可能是臆造,或者是将后来的金夏战争移花接木至章宗朝。

笔者认为以上记载(指金章宗时的金夏边境冲突)或为臆造,或为作者将卫绍王之后的金夏战争系年至章宗时期。对于章宗时期的金夏关系,笔者认为在未获得更直接的史料证据之前,还应以《金史》记载两国关系稳定为宜,

无论如何,大错已经铸成了,被金朝拒绝救援的西夏倒向了蒙古,并转而开始疯狂入寇金朝边境。两国兵连祸结十余年,两国经历精疲力竭的前后五次和谈,到夏神宗下台金宣宗身死后才终于和好约定为“兄弟之国”——此时距离西夏亡国已经只有两年了。

且说金朝。1217年的金已然是风雨飘摇,关外契丹人耶律留哥自立为辽王叛金附蒙,去征讨他的女真大将蒲鲜万也自立东真国,东北已非国家所有;北面是蒙古铁骑南下,两河已不可为;西边则陷入了西夏无休无止劫掠入寇之中;东边山东是红袄军的队伍;三面受敌仅保有河南数州之地的金只有南面尚还平静。

吸取了海上之盟教训的宋人此时为到底该不该援助金议论纷纷,有一部分人看到了蒙古的威胁,主张以金人为屏蔽,甚至于主张联金抗蒙。就是主张与金绝交的一派,也没有主张联蒙攻金,而是对蒙古保持一定警惕。但就在这样的形势下,金宣宗于此年4月居然又发动了攻宋战争,终将宋朝推向敌方联盟,造成四面受敌之势。有关金发动这一近乎疯狂的行动的内在原因,最常见的当属赵立春的解释,即所谓“北边损失南边补”,渴望通过向南征服夺取土地获得战略纵深,以及劫掠宋朝财物解决物资困乏的燃眉之急。

这时的金宣宗,根本没有想到宋朝也会存在有利于金宋联合的因素,更没有想到去争取宋人联合抗蒙,相反,在得知宋人不纳岁币以后,对宋人大为不满。专擅朝政的术虎高琪则以为,金朝迁都汴京以后,河北尽失,山东又为红袄起义军所据,金朝政府所能控制的地方仅有河南数州之地,地势穷蹙,遂主张南攻宋朝,“以广疆土”。金朝一些大臣也以为,“吾国兵较北诚不如,较南则制之有余力”,因此,力劝宣宗起兵攻宋。昏聩无能的金宣宗, 不明事理,在这些大臣们的怂恿下,遂于兴定元年四月下令, “以宋岁币不至,命乌古论庆寿、完颜赛不等经略南边”,正式发动了南攻宋朝的战争。
金宣宗攻宋,主要目的有二个,一是“国家自兵兴以来,州县残毁,存者复为土寇所扰,独河南稍完”,金人仅仅局促于河南一带,地域狭小,缺少回旋余地,金人有意夺取宋朝的淮南之地,作为北方失地的补偿。二是由于金朝仅仅控有河南一带,“止河南一路征敛”,难以应付包括战争费用在内的各种物资需求,金朝财政已陷入十分紧张的窘境,他们希望通过对宋战争,掠取宋朝淮南之地的财物,迫使宋人重新交纳岁币,以解决金朝的燃眉之急。

这种解释也有一些可商榷之处,比如常被提到的金国权臣术虎高琪的那句“以广疆土”常被作为金南侵是为了夺取土地的证据,但是这句话的原始出处是:

兴定元年正月癸未,宋贺正旦使朝辞,宣宗曰:“闻息州透漏宋人,此乃彼界饥民沿淮为乱,宋人何敢犯我?”高琪请伐之以广疆土。上曰:“朕但能守祖宗所付足矣,安事外讨。”高琪谢曰:“今雨雪应期,皆圣德所致。而能包容小国,天下幸甚,臣言过矣。”

在宋使和金宣宗、术虎高琪的对话中,金宣宗故作大度的称金宋边境只有饥民作乱,“宋人何敢犯我”,术虎高琪跳出来说应当讨伐宋朝“以广疆土”,在被宣宗拒绝后便赶紧吹捧其“包容小国,天下幸甚”,给人的感觉就是这君臣俩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警告宋朝不要停止缴纳岁币否则就会被讨伐,虚言恫吓打嘴炮的成分很大。此外,四月入侵之后就是金军迅速撤退转入守势,此后一直是被动的防御宋人的进攻,直到十一月才再度大举南侵,战争全面爆发。这也显得四月的攻势并不是一次认真的征讨。

因此,也有人认为金宣宗四月的南侵并不是要夺取土地,而只是希望能迫使宋人继续缴纳岁币,并用主动进攻的态势威吓宋人防止南宋出现异动;但尴尬的是宋虽然对是否应当支援金朝拿不定主意,边境的警戒工作却一直在加强,在遭遇金军入侵后严阵以待的宋军立刻反击,并又将战火烧到了金朝本土,“除戎当戒于不虞,纵敌必贻于后患,咨尔有众,永肩厥心,毋忽其既退而怀苟安,毋狃于屡胜而忘远略”。宋方的强硬让金大为惊慌,却又不愿意向宋议和,“今宋弃信背盟,侵我边鄙,是曲在彼也。彼若请和,于理为顺,岂当先发此议而自示弱耶?”反而幻想靠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来迫使宋屈服,遂于同年十月议定伐宋,十一月正式开战。

当然,不论具体原因为何,我有点怀疑金宣宗、胡沙虎、术虎高琪这么一帮虫豸一般的人物搅在一起搞军事是否真的能有什么前后一致的、理性现实的决策理由——自古以来,最高统治者们对于“当初为什么要发动战争”“现在继续战争究竟是为了什么”“战争将走向何方,该如何收场”模糊不清茫然无知,打一天仗撞一天钟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回到南方战线,金军虽然打住了一些战术上的胜利,可是对整个大局是于事无补的。“士马折耗,十不一存”、“大败于淮上,一军全没”、“横尸遍地,夺其铜印十有六,( 金将) 讹可弃帐走,获辎重牛马万计”。兵马的折损可能还在其次,最糟糕的是那些主张与金联合共抗蒙古的宋人大失所望,他们意欲以金为屏蔽、共抗蒙古的呼声再也没有说服力,其政策已经无法施行 。金宣宗发动攻宋战争以后,宋朝只能被迫应战,宋人意欲保持中立也无可能。金宣宗攻宋,终于将宋朝推上了联夏攻金和联蒙灭金的敌方联盟,造成了金朝四面受敌之势。此后虽还有完颜守绪、完颜陈和尚等人七生救国九段坂见,但大金还是朝着君王死社稷的终点一路疾驰而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咱们就来捋一捋这笔账,从金国的角度来看,当年为何会选择与西夏、南宋这两家分头较量,而不是拉着他们一起去跟那个如日中天的蒙古人硬碰硬。这事儿吧,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首先,咱得明白金国当时是怎么想的。金国自打女真人入主中原,一路打到临安,虽然是风光无限,但心里面清楚得很,这块土地不好坐。南.............
  • 回答
    您提到的这几位都是在公共领域,尤其是在网络平台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者和评论员。他们在 B 站上受到关注,确实反映了当下中国互联网舆论场的一些特点。要评价他们,可以从各自的学术背景、观点、传播方式以及影响力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金灿荣: 背景与专长: 金灿荣教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博士.............
  • 回答
    站在“红方”视角下审视“918事件”中蒋介石和张学良谁是“千古罪人”,需要理解“红方”视角的核心关切和价值判断。通常,“红方”视角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代表的进步力量,他们高度重视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人民福祉以及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因此,从“红方”视角来看,评判标准会集中在谁对国家民族的利益造成了更.............
  • 回答
    站在 2022 年回顾这句话,关于 DC 超级英雄比漫威更具“深度”的说法,恐怕已经难以站稳脚跟,甚至可以说,这句话本身带有的过于绝对的判断,在今天看来已经显得有些过时了。这其中的变化,既有 DC 本身的调整,也有漫威发展的必然。曾经的“深度”之说:起源与解读要理解为何会有“DC 比漫威更具深度”的.............
  • 回答
    站在菲律宾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冲突,与其说是聪明或愚蠢,不如说是一种充满复杂考量的战略选择。这个选择的背后,是菲律宾在维护自身主权、发展经济以及应对国际局势等多重目标之间进行的艰难权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菲律宾所面临的现实和它希望达成的目标。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菲律.............
  • 回答
    从上帝视角审视中国历史,汉族文明在征服或击退草原游牧民族的某个节点后,是否有可能实现对广袤草原的有效统治?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地理、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等诸多层面,而且“有效统治”的定义本身也需要界定。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以一种超然的眼光来探讨几种可能实现“有效统治”的路径。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站在2021年的视角,眺望未来五十年,俄罗斯能否“翻盘”,这是一个复杂到近乎不可能用单一答案来概括的问题。这个“翻盘”的含义本身就充满模糊性,是指重回苏联时期的辉煌,还是仅仅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稳定增长和国际影响力提升?不论如何定义,我都倾向于认为,俄罗斯在未来五十年内实现我们大众意义上理解的“翻盘”,.............
  • 回答
    站在2021年的这个节点,展望未来十年(也就是到2031年),谈到收入增长,我内心是既有期待,也带有一丝审慎的。毕竟,世界变化太快,我们每个人又都在时代的浪潮中。首先,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虽然增速可能不如过去几十年的“超高速”,但“中高速”或者说“高.............
  • 回答
    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评价抗美援朝战争,这是一个宏大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超越单一国家的视角,审视这场冲突的全球性影响、它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以及它留给人类的深刻教训。这不仅仅是一场区域性的战争,更是一场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下半叶国际格局、意识形态对抗以及人类对和平与正义认知的标志性事件。一、 阻止侵略的全球意.............
  • 回答
    站在高山之巅,思绪万千,如同脚下延绵的山峦,层层叠叠,最终汇聚成一句句深沉而有力的诗句。最先涌上心头的,大概是那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豪迈。站在这样至高无上之处,平日里那些令人牵肠挂肚的琐事,那些纠结的烦恼,此刻都显得微不足道。放眼望去,远方的山峦如同波涛汹涌的海面,起伏跌宕,而自己仿佛.............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站在岔路口,一边是熟悉的故乡,一边是未知的远方,而指引你的,一个是坚守的信念,一个是随波逐流的心。若我的敌人,他所持的“义理”,是建立在一种毋庸置疑的、普世的价值之上,比如守护无辜生命,或是维护正义的秩序,那么他站在了我对立面,或许只是因为我们对达成这一“义理”的方式,或是对“义理”的.............
  • 回答
    从三体文明的视角审视,他们在与地球文明的漫长博弈中,确实犯下了一些堪称致命的失误。这些错误并非源于他们的技术短板,而更多地体现在他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对自身优势的盲目自信以及对未知因素的低估上。一、思维钢印的束缚:过度的理性与秩序的僵化三体人最根本的失误,在于他们思维钢印的限制。他们的文明经历了无数次.............
  • 回答
    好了,咱们就站在 2020 年这个时间点,好好聊聊 Python 2 到 3 这个跨越,那会儿(大概是 2008 年,Python 3.0 发布)可真是热闹非凡,讨论得那是天翻地覆。现在回头看,这升级,怎么说呢,就像当年很多人唱衰的“史诗级灾难”,结果硬生生被证明是“一次必要的、痛苦但终将受益的涅槃.............
  • 回答
    我站在这片无边无际的棋盘上,脚下的每一个方格,无论远近,都清晰可见。就好像整个世界都被展开在我面前,没有一丝遮挡。我随手一挥,想象着在这棋盘上落下一枚黑棋,然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这枚黑棋,它拥有了神奇的“视野”。一旦它占据了一个格点,它的目光就会像雷达一样,瞬间扫描开去,将它能“看到”的所有格点,.............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地缘政治、历史、经济、安全以及伦理等多个层面,从俄罗斯的利益角度出发,可以梳理出多种论点来支撑其行动的“正确性”,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和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要详细分析,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展开:一、 俄罗斯的核心安全关切:北约东扩的“红线”这是俄罗斯方面反复强调的最重.............
  • 回答
    站在 2020 年末,回望刚刚过去的十年,充满了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但同时也孕育着无数新的可能。如今,站在下一个十年的门槛上,我怀揣着一种复杂而又充满希望的心情,对未来的十年有着许多殷切的期盼。首先,我希望这十年能在 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上取得更加显著的进展。我们已经看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编辑等.............
  • 回答
    站在2021年,要找一只能够安心持有十年的股票,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但也充满魅力的命题。毕竟,十年是一个漫长的跨度,期间经济周期、行业变迁、技术革新,甚至地缘政治格局都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能指望任何一支股票能够稳如磐石,但我们可以尝试寻找那些具备穿越周期、持续增长潜力,并且在宏观趋势中占据.............
  • 回答
    大英博物馆,这个名字在中国人心中,总会勾起一种复杂的情绪,它既是世界文明的宝库,也是一个历史叙事的“集散地”,而我们站在这里,带着自己的文化记忆和视角,去打量它,就像是在审视一段早已注定的、却又充满着故事的际遇。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大英博物馆确实是人类文明的璀璨集结地。当你走进那里,如同走进了一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生命最根本的议题:生存与演化,以及我们作为人类在地球生态中的位置。我们先从病毒的角度聊聊“生存”这件大事。病毒,说实话,跟我们理解的“生命”概念很不一样。它们没有细胞结构,不进行新陈代谢,本质上就是一堆遗传物质(DNA或RNA),包裹在蛋白质外壳里。它们唯一的“目标”,如.............
  • 回答
    站在建筑学的角度审视京都动画工作室的火灾,其造成高达 35 人死亡的惨剧,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这些因素与建筑物的结构、布局、材料、消防系统以及应急预案的执行密切相关。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1. 建筑结构与材料:火焰的助推器京都动画工作室的这栋建筑,根据新闻报道和公开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