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疫情结束后西方国家会不会以疫情为借口集体对中国发难?

回答
疫情结束后,西方国家是否会以疫情为借口集体对中国发难,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地缘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对此进行预测并非易事,因为这取决于许多动态因素,包括疫情的后续影响、各国国内政治格局、国际合作的意愿以及中国自身的应对策略等等。

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来探讨这种可能性以及可能的形式:

一、 西方国家“集体发难”的可能性分析:

潜在动因:
追责与问责 (Accountability and Blame): 一部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可能出于国内政治需要,希望追究疫情起源、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他们认为中国的早期应对失误导致了疫情的全球大流行,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经济损失。
转移国内矛盾 (Diversion of Domestic Issues): 疫情对西方国家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失业率上升,社会福利压力增大。一些政府可能会试图通过将矛头指向外部(中国)来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凝聚国内支持。
地缘政治竞争 (Geopolitical Competition): 疫情大流行暴露了全球化体系的脆弱性,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西方国家可能将疫情视为中国崛起过程中对现有国际秩序挑战的一个体现,并借此机会遏制中国的影响力扩张。
经济利益重塑 (Economic Recalibration): 疫情使得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显露无遗,西方国家普遍反思对中国过度依赖的供应链。他们可能希望借此机会推动“脱钩”或“去风险化”的进程,将部分产业转移出中国,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差异 (Value and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疫情期间,西方国家对中国在信息管控、人权等方面的一些做法提出了批评。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可能在疫情后继续发酵,并与疫情后的问责联系起来。

“集体发难”的潜在障碍:
缺乏统一的立场和目标 (Lack of Unified Stance and Goals): 尽管有共同的担忧,但西方国家之间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德国、法国等国家在经济上可能更依赖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不太可能完全支持与中国进行全面对抗的政策。因此,形成真正的“集体”且强硬发难的局面,存在一定的挑战。
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Need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许多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都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如果西方国家过于激进地指责中国,可能会损害其在这些领域与中国合作的意愿和能力。
证据和透明度问题 (Evidence and Transparency Issues): 要对中国进行实质性的集体追责,需要确凿的证据和高度的透明度,这在国际调查中往往难以获得。
国内政治的复杂性 (Complexity of Domestic Politics): 各国国内政治的焦点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疫情后的经济复苏、社会稳定等国内议题可能成为各国政府的优先事项。

二、 如果发生,可能采取的形式:

如果西方国家决定“发难”,其形式可能多种多样,而且很可能是循序渐进、多领域并行的:

1. 政治与外交层面:
联合声明与谴责: 在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中提出议案,要求对疫情起源进行独立调查,并批评中国的信息披露和早期应对。
制裁与限制: 可能针对与疫情相关的中国官员、机构或企业实施有限的制裁或旅行限制。
外交施压: 在双边会谈和多边场合,持续向中国施压,要求其承担责任并进行改革。
信息战与舆论引导: 持续通过媒体、智库等渠道放大中国在疫情中的负面信息,塑造不利于中国的国际舆论。

2. 经济与贸易层面:
供应链重塑与“脱钩”: 加速推动关键产业的供应链多元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甚至将部分产业转移至友岸国家(Friendshoring)或近岸国家(Nearshoring)。
贸易壁垒: 可能以国家安全、公共卫生等名义,对中国商品设置新的关税、非关税壁垒或技术标准。
投资限制: 加强对中国在西方国家投资的审查,尤其是在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领域。
金融制裁: 虽然可能性相对较低,但如果情况恶化,不排除对某些中国金融机构或个人进行有限的金融制裁。
推动“风险评估”: 将对中国的经济往来与“风险评估”挂钩,为后续的经济行动提供理由。

3. 法律与调查层面:
法律诉讼: 可能会有一些国家或机构基于疫情造成的损失,在中国以外的司法体系中起诉中国政府或相关实体。
独立调查报告: 可能会有西方国家支持的独立调查机构发布关于疫情起源和中国早期应对的报告,为后续的政治和经济行动提供“依据”。

4. 科技与标准层面:
技术封锁与限制: 进一步限制中国获取关键先进技术,尤其是在半导体、人工智能、5G等领域。
制定新的国际标准: 在未来公共卫生危机应对、数据共享等方面,可能倾向于制定有利于西方国家、且对中国可能形成制约的国际标准。

三、 中国的应对策略将至关重要:

面对西方国家可能出现的“发难”,中国自身的应对策略将是决定局势走向的关键:

透明与合作: 如果中国能够更透明地分享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未来的公共卫生挑战,将有助于缓解西方的疑虑和指责。
经济韧性与自主创新: 加强国内经济韧性,推动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减少对外依赖,将是中国应对外部经济压力的重要手段。
多边主义与伙伴关系: 积极维护和加强与非西方国家的伙伴关系,深化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可以形成更加稳固的国际阵营,对冲西方国家的压力。
法律与外交反击: 在必要时,中国也会采取法律和外交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反驳不实指控。
国际叙事构建: 中国需要有效地向国际社会讲述自己的故事,强调在抗击疫情中的贡献和努力,塑造积极的国际形象。

总结:

疫情结束后,西方国家以疫情为借口“集体对中国发难”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这种“发难”的程度、范围和形式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出现一个完全统一且激进的“集体行动”。更可能的情况是,部分西方国家会抓住疫情这一事件,在其原有的对华战略中增加新的筹码,在政治、经济、舆论等多个层面持续施压,特别是在追责、供应链重塑和地缘政治竞争等方面。中国能否有效应对,取决于其自身透明度、合作意愿、经济韧性以及外交智慧。这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需要持续关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各国的疫情不是同时爆发的,自然也不会同时结束,集体对中国发难不可能,疫情对各个国家经济都是沉重打击,一旦疫情结束各国肯定会先忙于恢复生产和社会秩序,自身没有恢复实力怎么对外发难,而且先恢复的国家会趁机抢夺它国的市场份额,一是自身需要经济增长,二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扩张实力。

等等,哪个国家疫情先结束了?

user avatar

起码英美应该是下定决心要犁庭扫穴,除之后快,英国已经叫嚣要清算了。

现在就要拿出解放战争拖不得的架势,趁你病要你命,打造新东亚安全格局清扫美国在南海的政治影响力,至少把中美英对抗,升级到亚洲人对抗英美奴隶主匪帮的高度。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现在历史参考大汉对匈奴,不打到对方亡国灭族,战争是不会停的。

user avatar

120%会,西方那群憨憨,尤其是美国人,他们要是不跳出来的话,我直播吃手机。


不过跳出来之后也干不成什么大事儿,新冠病毒洗礼一轮,本来就在走钢丝的老欧洲没个三年五载缓不过来,剩下的一票憨憨,成不了气候,最多打打嘴炮,歧视一下华裔。


唯一值得忧虑的是美国,如果美国这次疫情实在兜不住,经济跟着爆炸的话,可能会彻底向右转,然后发动战争转嫁国内矛盾。

user avatar

我丝毫不怀疑疫情结束之后他们会集体发难。我现在就是想问下面这么几个问题:

1.照他们这样的下去,疫情什么时候结束?

2.疫情结束后,西方国家一个个的大抵是个什么熊样?

3.他们所谓“发难”,真正能做的事情有哪些?真正会做的事情有哪些?敢做的事情有哪些?

user avatar

说到发难,西方一般会用以下六种形式

一,什么都不做

二,发表声明,严厉谴责对方

三,向当局申请,提出官方抗议

四,切断援助

五,断绝外交关系

六,宣战

那么他们会用哪种呢?

如果他们什么都不做,等于是默认了这次他们垃圾的事实。

如果他们发表谴责声明,只会让他们政府看上去像傻子。

如果他们官方抗议,只会被无视;

他们没办法切断援助,因为他们什么都没有援助反而只能依靠我们的援助;

如果他们断绝外交关系,他们的援助也就别想要了;

如果宣战非但显得反应过度,而他们那手工作坊能有我们的世界工厂速度生产子弹和被服么。他们那些豪华车厂能改装成钢铁洪流么。他们的社区管理能和我们一样抓出间谍和特务么。

要是一百年前就简单了,直接开一艘战舰过来就行了。然后就算想现在你们的成建制战斗群一只手数的过来,剩下的不是趴窝就是感染病毒的公主号。

友情提醒太平洋美国的四艘航母均已确诊,某国已成为太平洋上唯一的可用战斗力。

user avatar

如果中国认为自己可以躺赢,一门心思老老实实地搞防疫和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试图在国际上不分敌友地搞命运共同体,甚至扶持五眼国,那么疫情结束后被集体发难的可能性不小,而且反华核心就是美英。当然我认为即使如此中国也还是会赢,但会付出很大代价,比如经济代价可能会超过疫情损失。

我是主张在国际上要坚决出击,拿出二战时美国收割英国的那种气魄来。绝不能得小利就满足。比如,如果美国提出停止贸易战停止技术制裁换取中国经济和医疗救助,就应该拒绝。甚至哪怕美国提出默许中国wutong湾湾,也要拒绝

任何交换条件都必须是狮子大开口的,不可逆转的。我提出两套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美国经济让位。包括但不限于这个帖中的六条。如何看待现在美国疫情远超其他国家,但是特朗普依然坚持复工的现象?

方案二:美国地缘政治大让步。中国驻军日本,韩国,新加坡,卡塔尔,沙特,某些印度洋岛屿(如迪戈加西亚),地中海某些要地(如直布罗陀),北大西洋某些岛屿。或许不是所有地方都拿下,但至少上面名单里绝大多数都要交出来。当然中国不要求排他性地进驻,而是和美军一起驻扎,这样美国政治压力小一点。而且中美一起驻军其实对中国军事上更有利。由于中国军事投射能力不够,单独驻军容易被击中打击消灭,但和美国一起驻军反倒有了人质。比如中国如果上迪戈加西亚,那就派陆军去,火箭炮管够。如果中美大战开始,陆军就为了海军兄弟拉光荣弹和美军基地同归于尽。

这两个方案美国选一个。如果不选,那么中国应该联合所有不服美国的力量全力持续痛击美国经济,哪怕今年经济负增长也在所不惜。总之确保美国损失远超我国

此外要严密关注俄国疫情,全力保俄国。如果俄国有中东中欧方向入关之意,应该支持。

这些道理可以和人民坦坦荡荡讲清楚。如果美国不交出老大地位,中国人民就狠下心来一起再过几年苦日子,完成1840年以来二百年奋斗的最后一战。

user avatar

他们已经等不及了,还等疫情结束?就现在这个数据,是病毒先死还是国家谁先死还不一定呢。

美国的反华信息看腻了,随便贴几个欧洲的报道吧:

英国《每日邮报》3月28日报道称,英国首相约翰逊(Boris Johnson)的政府官员已经准备把流行病危机的矛头指向中国。报道援引英国政府部长和高级官员表示,中国在自己如何处理疫情的问题上将面临着“清算”,并有可能成为一个“贱民国家”。政府人士还称中国向各国提供的援助是“掠夺性援助”。
法国《费加罗报》3月28日也刊登有一篇题为“中国是怎么利用病毒发起反攻的?”的评论,称中国似乎战胜了新冠病毒,但是中国耽误了全球疫情防控的时机,现在用中央帝国的姿态吹嘘“中国方案”,是发动一场“全球性的反攻”。
法国《世界报》把中国给法国输送物资的活动描绘成为了宣传“中国在拯救世界”, 而目的是“掩盖他们否认疫情,说了两个月谎话的行为”。


等不到疫情结束的,反华是阵痛的手段,提出清算不是为了清算本身,你要清算,你清得着么?把你皇家海军拉出来溜溜?动我一下试试?

提出清算的目的是两个:

  1. 对内提醒民众,中国要负主要责任。
  2. 看看世界上还有谁也想找中国清算,握个手。

前者要推卸责任,自然要在提前说,像一切免责声明一样展示在使用之前。总不能等各级官员辞职下台了再推责任吧。

后者为了寻找盟友,一旦疫情结束,如果欧盟半数国家和意大利那样出现降下欧盟旗升起五星红旗的现象。你说吧,你要是欧盟政治家你想不想哭?这欧盟是为谁结盟的。

他们不会拖那么晚的,现在就已经开始动小心思了。

欧洲两国政治家想联合,但是又不想互送物资,还恨不得抢彼此物资,怎么办?最最最经济实惠的处理方式是:让中国出物资,然后一起污蔑中国别有用心,一起清算,于是我们之间又省钱又免责又能眉来眼去,穿品如的衣服,勾引品如的人,“既然寻求刺激,那么就贯彻到底”。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



那既然都要清算我们了,为什么要说我们会成为一帮贱民呢?

我不知道他具体怎么论述的,但是我估计我能懂他的小心思。

因为在我还没看过这新闻的时候,我已经怀疑他们认为我们是贱民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从群体免疫与武汉清0,几乎同时出现的那段时间。相差多久我不记得了,但时间之相近,足以令任何发达国家难以接受。

他们不能接受现实,甚至产生了集体的认知失调。

当初全世界已经都在喊武汉加油,可疫情到了他们身上时发现扛不住了。于是他们集体性失忆,忘记自己的国家曾心系武汉,开始假装没被通知新冠的危险。

甚至法国某个报纸忘记了自己曾经骂过中国为了巩固专制故意高估新冠危险,开始180度转变,说中国隐瞒了疫情的严重?真是臀口两张嘴,横竖都有理,高估是你,瞒报也是你。

这种集体的恼羞成怒,如何做得不那么丢人?就是混在一群恼羞成怒的人之中,就不会显得你肮脏了。西方舆论环境,这种同流合污你侬我侬的状态是浑然天成的,很容易让丢人现眼的举动没那么令人脸红,所以他们什么都不用做,一起脱裤子裸奔就是了。当然他们也付出了集体性的愚蠢代价,这个从数据上我们已经了解的很清楚了,不多赘述。

最要命的是,这些国家都在做梦不停工硬抗疫情,在保住发达国家经济体面的同时,还能让自己的高人一等的医疗助自己度过这次危机。而这一切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国家已经放弃抵抗,还拥抱畜群免疫。

就在此时,一个自己发展中国家把疫情一度压制到了零。还开始嫌弃境外输入了?!这个国家没有NHS这么高贵的医疗系统,他们没人权也不自由,文化野蛮,科技落后,信息封闭,就靠着居委会人盯人?一省放假,全国人民送物资?如果说这是与我们大英的医疗竞赛,这不就是乱拳打死老师傅吗?

不能和我们大英一直工作来保持体面的经济增长,贱民。

没靠我们高贵的医疗保障体系而是集体主义临时动员,贱民。

没像我们一样为下一代去牺牲老人,没有贵族的牺牲精神,贱民。

没能科学得推演出群体免疫的计划,而用百年前的防疫策略,贱民。


当英国完成畜群免疫的自然选择后,在其土地上剩下来的毒免新人类,看我们这些被政府照顾的老弱病残们,不敢冒着健康风险打开国门,无疑就是看着一群贱民。

他们觉得我们失去了自由,把个人意志上交了国家,把经济利益全盘放下,本来就不富有科技不够发达的我们,还放弃了对外开放。

不是贱民是什么?

那他们为什么要说贱民,而不是把我说的都说出来呢?

因为,他们这事一深究就发现,他们失去了人性。


而且从实操方面,你敢放弃老人,敢让人民自生自灭,会首先得到一群贱民。或者直接就死到国家崩溃,根本没有机会看着我们其他国家的人如何发展,所以贱民论不可能成立。

既然如此,他们只能说一套做一套,他们封城罚款比中国狠得多,抡起棍子打人看得我都想加入人权组织,英国改口得慢挺倔强的,以至于他们死亡与治愈比数据极其诡异,弄得我还以为NHS是屠宰场呢。他们已经让人命表现得很不值钱,所以这些指责别人是贱民而自己是实质贱民的王国就尽力得务实一些,开始学着中国曾经的努力,封城隔离停工停学。

嘴上要用神奇的逻辑,来证明别人是贱民。

他们指责中国的逻辑,通常是有一个既定基础值,而我们在此基础上将其变动,就会提出质疑,然后伸着脖子找盟友:快看!中国的那个变量变了!!!!

比如,中国扩军。美国和中美军费对比后是无法指责中国的,但又想拐弯抹角的谴责。怎么办呢?

“中国军力陡增,打破地区平衡,让亚太深感不安。”

然后伸着脖子问日本“你安不安。”问韩国“你安不安。”再问菲律宾,越南,“你们安不安。”

各国被驻军驻得只能傻不拉几的点点头。

既然大家都感不安,这事就成了。讲理?讲理美国就输了,我们军费再多也比不上美国,讲理的话美国应该自裁谢罪。

现在的情况也是,污蔑我们的方法很简单,提出“中国援助他国是在增加自己的影响力!”从对欧盟没有影响力,变成有影响力,就是罪过。大家一旦集体警觉,我们就成了王八蛋。完全没人在意这份影响力是否正当的,他们只在意自己面对这变化的这份“集体不乐意”。他们活活就能把这句话从中性的描述,变成纯贬义。

中国的原罪就是发展,中国的原罪就是没有老老实实衰败,擅自调整自己的属性。

我们不被自由主义绑架,不用对民粹谄媚,不必为政治利益而牺牲人民性命去保经济,这其实是令他们内心深处嫉妒的。

我们没能承受他们文化和制度中的那些痛苦,取得的成果,在他们看来,就是把人变得更低贱才得到的。我们选择牺牲自己的狭隘自由,这种伟大他们体会不到。因为他们本就习惯了对我们痛苦的视而不见,就如同他们忘了两甲子前从我们身上拿走过不少东西一样的理所当然。

他们只想要一种说法,来安抚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接受起现状的时候,一切都说得通。


他们的政治家是愚蠢的吗?他们上了那么多年学,最后只学会了撒泼吗?

当然不是,他们是“生活所迫”啊。

政治家有的时候和媒体人一样,根据现实选择题材,而不是拿题材左右现实。就像当时不知有多少媒体人写好了两种稿子,一个是鲍里斯的讣告,一个是鲍里斯加油,不知道有多少记者在ICU前等着他的死讯,或迟来的死讯。

民粹政治家并不是单纯制造民粹的人,更多的是观察民粹苗头随时决定添把火的人。不然为啥很多政治家多少年前的话和上任时竞选时都不一样。世界上天天都有反华言论,他们循序渐进的尝试着,随着支持度的变化,他们改变着自己的形象,最后调整成人民想要的那样。然后说出他们想听的话。

这是他们的职业,这是他们的“生活所迫”。

他们变得忘恩负义,蝇营狗苟,他们开始认知失调,自相矛盾。只为取悦着谁。

近年来他们选出了特朗普这样的妄人,允许鲍里斯独揽大权。

是谁让小丑上台,是谁让政治家胡话连篇?

是真正的贱民吧。

user avatar

目前,西方还在甩锅阶段,当然要对中国发难,找一个替罪羊掩盖其无能。

但是,疫情结束后,这个事情就有意思了。

第一个问题是,西方疫情会在什么时候结束?会以什么形式结束?

新冠的传染性很强。

目前,欧美国家还在第一阶段,封城也好,禁足令也好,把新冠传染速度从指数增长变成线性增长。

西方国家做得好一点的是瑞士和德国,这两个国家都测的很多。测得多,制造早,死得少。

你看现存病例,已经向下拐了。

但是,你要知道,这个拐是社会停摆后一个月才拐的,而且线性增长也是增长。

只要做不到应收尽收,就是平台期。一个月,两个月……

意大利也撑不住要复工了,美国迫不及待。

就是说,平台一段时间,各国会受不了逐渐复工,在平台期恢复社会生活,让病毒继续肆虐。

复工的时间,可能是住院病例数出现下降的时间(瑞士已经在下降,意大利,西班牙增速减慢,美国英国还在高速增长。)

西方国家第一次复工会迅速被病毒打脸,在一个月内再次出现指数增长,不得不再次封锁,来回折腾。

复工带来的增长数量太大,他们可能已经没有能力应收尽收了,只能等疫苗。期间医疗崩溃是常态,医院无力收治,不小心中招等自愈吧

发展中国家这一波,会带走无数人头。

疫情真正过去,需要疫苗成功,并且给全球没有感染的人群注射下去产生有效抗体。还得抗ADE。

这个时候,死亡人数会是个非常大的数字。

第二个问题

疫情中,它们和中国的关系会如何?

中国作为生产不被影响的世界工厂。

能够提供抗疫物资。

卖不卖,决定这些国家死不死。

什么赎罪论,赔偿论,品质论。

有这个态度的就少出口。看病毒硬还是它们头铁。

大力援助,一定要等到价钱合理的时候。

畏威而不怀德,你要通过建立足够的威,让他们畏威。

态度端正的,可以适当出口物资,帮助它们抗疫。

对于传统关系好的国家,可以大力帮助,在全球树立典型,和中国关系好,中国帮,死人少。

user avatar

会发疯……

考虑一下以目前自由民主的群体免疫疗法,疫情结束后减少1%的人口,经济秩序崩溃,政府声望降低,极权主义抬头。而这个时候发现还欠了中国一屁股债,换你,你能淡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疫情结束后,西方国家是否会以疫情为借口集体对中国发难,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地缘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对此进行预测并非易事,因为这取决于许多动态因素,包括疫情的后续影响、各国国内政治格局、国际合作的意愿以及中国自身的应对策略等等。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来探.............
  • 回答
    西安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在经历了严峻的疫情考验后,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它未来的走向。特别是关于人才的流动和房价的走向,这是衡量一个城市复苏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指标。关于人才逃离的担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疫情对任何城市的人才流动都会产生影响,西安也不例外。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
  • 回答
    关于“西安疫情结束后,会不会出现人才逃离现象?房价会降吗?”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背后牵扯到城市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房地产市场以及居民信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关于人才逃离现象的可能性及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疫情对几乎所有城市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 回答
    武功山、西湖这样的热门景区,在疫情尚未完全结束的当下就爆满,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非一个简单的“不等疫情结束就开放”就可以概括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经济压力下的“不得不”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经济压力。旅游业是许多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疫情的长期封锁对从业者(包括景区.............
  • 回答
    2021年11月中旬,西北地区部分区域的疫情趋于平缓,多日没有新增病例,这无疑是令人欣慰的消息。然而,在松一口气的当口,我们更应冷静审视,这次来势汹汹的疫情暴露出了哪些深层次的问题,又有哪些环节亟待改进。暴露出的问题:1. 信息联动与共享机制的滞后: “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 尽管国.............
  • 回答
    西安的疫情走向,确实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要说什么时候会结束,这不是一个能给出确切日期的答案,因为疫情的控制涉及到太多复杂的因素,就好比你在种一株花,你无法精确预测它哪天会完全盛开,只能根据土壤、阳光、水分和你的照料情况来判断它大概何时会达到最佳状态。咱们先来聊聊影响疫情走向的关键因素,把这些点都捋清.............
  • 回答
    疫情结束后会爆发消费狂潮吗?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说它一定会,也说不准,但说它完全不会,好像也不太对。咱们得从好几个角度瞅瞅。一、 被压抑的需求这块儿,那是肯定有的。疫情三年,谁不是小心翼翼的?想出去玩,好多地方不让去,就算去了,回来还得隔离,糟心。想买点平时觉得“不是必需品但挺想要”的.............
  • 回答
    疫情结束后是否毫不犹豫地回到一直打拼的城市,取决于多个因素的综合考量。以下从不同维度展开分析,帮助你更全面地评估这一选择: 一、疫情后的城市本质:变化与不变1. 经济与产业的韧性 不变性:核心城市(如一线城市)的经济基础、产业体系(如金融、科技、制造业)在疫情后仍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例如.............
  • 回答
    咳咳,疫情终于过去啦!憋了这么久,我脑子里早就规划好了一长串想去的地方,不过如果只能选一个,那必须是——日本的京都!为啥是京都?那可是我念叨了好久的地方。首先,我想去感受那种独属于它的宁静和古韵。想象一下,漫步在铺满石板的二年坂、三年坂,两旁是那些有着格子窗、木质结构的町屋,偶尔路过一家手作小店,里.............
  • 回答
    疫情结束后,男生的发型嘛,我觉得会挺有意思的。说起来,这三年大家经历了不少,也憋了挺久,所以新发型上估计会有不少“报复性消费”的冲动,但也夹杂着一股子返璞归真、更注重实用的劲儿。首先,“野蛮生长”可能会走向“精致野蛮”。 疫情期间很多人自己在家剪头发,或者干脆放飞自我,留长了不少。那些之前比较刻板、.............
  • 回答
    疫情终于算是过去了,这感觉就像是憋了好久的那个喷嚏,终于打出来了,一身畅快!这几天,我的脑子里啊,就跟开了个美食雷达似的,噼里啪啦地搜罗着那些久违的味道。说实话,真不是馋那个方便面或者速冻饺子能解决的。我想吃的是那种需要排队,需要耐心等位,需要跟好多人挤在一起才能享受到的——那种生活的气息,那种市井.............
  • 回答
    疫情结束后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脑海里无数个画面闪过,但最终定格在了一个最简单,也最让我感到踏实、温暖的愿望上——我要去一家我最爱的露天咖啡馆,点一杯浓郁的拿铁,然后舒舒服服地坐在那里,静静地看人来人往。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朴实无华?但对我而言,这比任何一场盛大的旅行,任何一场.............
  • 回答
    疫情结束后,求职市场的确有可能迎来一波“求职狂潮”,但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简单的“一窝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被压抑的需求会集中释放。疫情期间,很多企业因为不确定性,或是生产经营受到影响,会暂停招聘,甚至裁员。同时,很多毕业生也因为疫情的阻碍,求职过程变得更加艰难,一部分人可能会选.............
  • 回答
    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世界各国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思考着如何重塑经济的活力。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性危机,不仅重创了生产、消费和供应链,更暴露出各国经济的脆弱性,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提振经济的路径,绝非千篇一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基础、资源和面临挑战的差异,必然会采取截然不同的策略。发达国家:在创.............
  • 回答
    新冠疫情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性危机,无疑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按下“重启键”的时刻临近,关于疫情的溯源、责任归属以及未来走向的讨论,也变得愈发复杂和敏感。在这种背景下,“甩锅”论调的出现,并非毫无来由,但实际情况的演变,远比简单的指责要多层次和动态。首先,我们得承认,疫情初期,信息的不透明、各.............
  • 回答
    要说疫情结束后会不会爆发旅行狂潮,这事儿呀,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想想看,过去几年,全球各地的人们都被一条看不见的绳子给捆住了,想去远方的心,就像被憋坏了的小鸟,嗓子眼儿里早就憋了一箩筐的歌,就等着笼子门一开,立马放飞自我。你看那些平时喜欢到处走的,无论是背包客还是拖着行李箱的家庭,他们的旅行计划早就被.............
  • 回答
    疫情后的第一个院线电影,能否实现“大爆”,这真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又有些复杂的问题。 要说能不能“大爆”,其实概率是存在的,但同时也要打上几个大大的问号,背后牵扯着太多不确定性。首先,我们得想想,“大爆”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票房数字好看,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全民关注,让大家愿意走出家门,走进影院,.............
  • 回答
    关于疫情结束后,印度贫困人口大规模死亡是否会导致经济快速增长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深入剖析才能得出相对全面的看法。首先,我们必须直面一个残酷的现实:印度在疫情期间确实经历了相当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尤其是在医疗资源匮乏、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的贫困群体中,死亡率可能更高。这种大规模的生命.............
  • 回答
    疫情结束了,大家期待的那个久违的“报复性消费”浪潮,似乎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轰轰烈烈地到来。这让很多人感到疑惑:明明被压抑了那么久,大家的钱都去哪儿了?钱又不是长了翅膀,怎么就不见踪影了呢?其实,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它背后牵扯到疫情对经济、社会以及我们每个人心态的深层影响。这笔钱,并没有蒸发,而是以一.............
  • 回答
    疫情结束之后,我敢不敢创业?这事儿,我琢磨了挺久。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脑袋一热。真要说“敢”不敢,其实里面装着不少顾虑,也藏着不少期待。心里那点“不敢”,是必然的你说我完全不害怕,那不是实话。疫情这三年,像是在所有人心里狠狠地刷了一层“不确定性”的底漆。我看到身边多少原本稳当的生意,一夜之间风雨飘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