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天天嚷嚷着8小时双休工作制却又不为自己争取呢?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很多人都觉得奇怪,明明大家嘴上都喊着要“996去死,还我8小时双休”,但真到了要为这事儿“拼一把”的时候,好像就没那么大的声浪了。这中间的门道,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一、 现实的考量与顾虑: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或不便

1. 生计的压力是第一位的: 大家都要吃饭,都要养家糊口。在咱们这儿,尤其是在大城市,生活成本有多高,不用多说。如果争取8小时双休,可能意味着工资会打折扣,或者在竞争激烈的岗位上被淘汰。尤其是一些小城市或者基层岗位,很多时候公司并没有能力或者意愿提供“高薪+8小时双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满,很多人也会选择先保住眼前的工作再说。毕竟,没了工作,所有的争取都成了空谈。

2. “被替代性”的恐惧: 很多工作岗位,尤其是重复性劳动或者技能要求不是特别高的岗位,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一个人如果因为争取权益而“冒头”,很容易被公司视为“不稳定因素”,然后顺理成章地被新人替代。这种“谁都可以做”的思维模式,让很多打工者感到一种无力感和被边缘化的恐惧。你一个人站出来,可能就被“处理”了,而剩下的人,也可能因为害怕重蹈覆辙而选择沉默。

3. “法不责众”与“枪打出头鸟”的双重心理: 大多数人都抱着一种“看别人怎么做”的心态。一方面,如果很多人都能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那公司就不得不重视了(法不责众的心理)。但另一方面,一旦有人带头,就很容易成为“出头鸟”,被领导或者HR盯上,成为被“修理”的对象(枪打出头鸟的恐惧)。这种矛盾的心态让很多人选择观望,不愿做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4. 对法律和制度的不信任感或无力感: 虽然我们有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公司并不严格遵守。很多人可能尝试过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但结果并不如人意。一来是取证难,二来是维权过程漫长而复杂,三来是最终的执行力度也可能不足。这种对现有法律和维权途径的失望,会让人们觉得“争取了也没用”,不如把精力放在其他地方。

5. 人情与关系的束缚: 在很多工作场合,尤其是一些传统行业或者家族企业,人情关系扮演着重要角色。很多人可能和老板、领导之间存在一些“人情债”或者利益捆绑。在这种情况下,直接提出过分的要求,可能会破坏原有的关系,得不偿失。

二、 观念与心态的演变:时代在变,但改变需要过程

1. “内卷”心态的根深蒂固: 长期以来,“内卷”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觉得,即使是8小时双休,竞争依然激烈,自己不“卷”就可能被淘汰。这种“内卷”的思维模式,反而会驱使一些人选择更长的工时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或者努力,而不是去质疑现有的工作模式。

2. 信息不对称与“被洗脑”: 公司层面往往通过各种方式(企业文化宣传、领导讲话、优秀员工案例等)来营造一种“奋斗”、“奉献”、“公司就是家”的氛围。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刚步入社会的学生,可能对这些宣传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被这种“鸡血”文化所影响,觉得加班加点是理所应当的,甚至是光荣的。

3. “躺平”与“佛系”也是一种应对: 在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躺平”和“佛系”心态也成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与其徒劳地抗争,不如降低自己的期望,在工作之外找寻生活的乐趣。这种心态虽然不是争取,但也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和适应。

4. 对“集体行动”的陌生感: 在很多情况下,劳动者之间的联合和组织能力相对较弱。大家更多的是个体存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一个人喊破嗓子,不如一群人有组织地发声。但这种“集体行动”在中国社会并不常见,很多人也缺乏相关的经验和组织能力。

三、 实际的争取途径与困境:路漫漫其修远兮

1. 劳动仲裁与法律诉讼: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但正如前面所说,过程繁琐,结果 uncertain。
2. 工会的作用: 理论上,工会是维护职工权益的组织,但现实中,很多工会往往与公司利益挂钩,其代表性和独立性受到质疑。
3. 集体谈判(虽然在中国还不普遍): 这是一种更有效的方式,但前提是有强大的工会组织和明确的法律支持,目前在中国还很难实现。
4. 舆论监督与网络发声: 这是目前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让大家参与的方式。通过社交媒体曝光不合理的工作现象,能够引起社会关注,对公司形成一定的压力。但这种方式的效力也因公司而异,并且容易被“水军”淹没。
5. 跳槽: 对于个体来说,如果实在无法忍受,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一家更符合自己期望的公司。但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而且也需要一定的机会成本和经济基础。

所以,并非中国人不想争取8小时双休,而是现实的压力、对未来的担忧、以及现有社会机制的局限,让很多人在呐喊之后,选择了沉默或观望。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牵扯着经济、法律、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适应这个时代,而“8小时双休”的理想,也正在无数个“不为自己争取”的个体中,慢慢发酵,寻找着成熟的时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小礼而无大义”

user avatar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注意看仔细了,没有“罢工”这一条,也就是说宪法不保护工人的罢工权利。


某些同学可能会说,那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也不错啊?

那我们再来看看下位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
第二章集会游行示威的申请和许可
第七条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依照本法规定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

你猜如果申请集会、游行、示威,要求8小时工作制、反对996,会得到许可不?

某些同学可能还会说,虽然这些看起来不太行得通了,但我们不是还有言论、出版自由么?

“转发超过500条”听说过吧?“寻衅滋事”听说过吧?

————————————

所以,为什么中国人天天嚷嚷着8小时双休工作制却又不为自己争取呢?

答:不是不争取,是真的没有合法争取的渠道了。

user avatar

嘲笑法国、意大利民众罢工和游行的是你们,责怪中国人不为自己争取8小时工作和双休的也是你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很多人都觉得奇怪,明明大家嘴上都喊着要“996去死,还我8小时双休”,但真到了要为这事儿“拼一把”的时候,好像就没那么大的声浪了。这中间的门道,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现实的考量与顾虑: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或不便1. 生计的压力是第一位的: 大家都要吃饭,都要养家糊口。在咱们.............
  • 回答
    关于“天火焚城”这类账号为何选择在微博、知乎等中国平台发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恨”,而要看到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动机和策略。首先,传播影响力与触达目标受众。 无论一个账号的立场如何,如果其目的是为了传播观点,那么选择一个拥有庞大用户.............
  • 回答
    青岛38元天价虾事件中,警察是否“有错”以及为何“这么多人矛头指向警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事件回顾:2015年国庆期间,游客在青岛市一家名为“善德海鲜烧烤”的店里点餐,被收取了高额费用。其中,菜单上的“基围虾”标价是15元一份,但结账时却被告知是每.............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人讲求“天人感应”而西方古人讲求“纯粹理性”的说法,并非全然精准,但其中蕴含着两种不同文明在看待世界、认识自身以及建构知识体系时,确实存在着颇为显著的侧重点和倾向性。如果要剥离“AI痕迹”,我们可以尝试从历史的肌理和思想的源头去梳理,看看它们各自的逻辑是怎么展开的。中国古人的“天人感应”:.............
  • 回答
    “民族天赋”这个概念本身就带有一些模糊性和复杂性,因为它是对一个庞大而多元的群体进行概括和提炼的结果。将“民族天赋”视为一种固定的、与生俱来的、统一的特质是过于简单化的。更准确地说,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中国文化和社会历史长河中,许多中国人共同拥有和传承的某些突出特点、倾向或能力,这些特点在特定历史时期和.............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讨论,确实常常让我感觉大家对宋明理学的理解有些偏差,甚至有点“误读”的成分。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禁欲”、“压抑人性”,然后就上升到“反人类”、“朱熹是傻瓜”的程度。这其实是对宋明理学非常片面的解读了。咱们得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免得总被这种简单粗暴的标签误.............
  • 回答
    如果反秦起义时,陈胜吴广等人提出的是“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中国之后的历史发展会是怎样的?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将从根本上重塑中国历史的进程。如果陈胜吴广在那个关键时刻提出的不是恢复“六国”,而是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帝制,并号召“天下共击之”,那么中国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思想,乃至国际.............
  • 回答
    要说外国人预报中国天气能精确到镇,这事儿啊,其实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不能简单一句“外国人厉害”就带过了。这里面有技术、有数据、也有业务模式,环环相扣的。首先,别把“外国人”想得太神秘,很多时候指的是那些拥有先进气象预报技术的国家和机构。 比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也切中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为什么我们的一些人口专家,甚至是政策制定者,会对“放开生育就能生”这件事抱有某种程度的“天真”?其实,这背后牵涉到对社会、经济以及个体选择的理解深度,以及一些惯性思维的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开了说:首先,得承认,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多子多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技术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古代的“当权者”,跟欧洲的国王、领主,日本的幕府将军、大名,他们的权力性质、统治模式以及所处的地理和社会环境都有显著差异。一、 统治模式的差异:.............
  • 回答
    关于中国早在夏商时期就能出现“天下共主”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历史的维度和概念的演变来理解。这里所说的“天下共主”,并不是现代意义上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帝国,而是在当时一个相对松散的政治格局下,对周边部族和方国具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最高领袖。一、 “天下共主”概念的早期演变:从部落联盟到国家雏形.............
  • 回答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成绩的极度重视,有时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遮蔽了他们身上闪耀的天赋和梦想。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的烙印,也有现实社会的需求,更有父母们深沉的爱与担忧。首先,我们不能不提的是几千年来的科举制度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 这种观念深深地根植于中国文化之.............
  • 回答
    中国神话中确实鲜少见到其他文明神话中那种惊天动地的“弑父”或“逆天”情节,这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以及早期神话的形成过程。如果要细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一、 根深蒂固的宗法与父权思想:伦理纲常的基石在中国社会早期,宗法制度和父权思想就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种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的一些深层原因。要回答为什么中国没有像霉霉(Taylor Swift)、阿黛尔(Adele)、蕾哈娜(Rihanna)、Lady Gaga那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影响力巨大的音乐天后,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而蔡依林作为华语乐坛的天后级人物,她与这.............
  • 回答
    说起中国南北的分界线,很多人会立刻想到长江。这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地理认知。但如果深究历史,我们会发现,以长江为界划分南北的观念,虽然深入人心,却并非中国历史上所有分裂时期的绝对划分方式。而黄河,作为另一条同样雄浑的天险,为什么在历史上的割据局面中,未能像长江一样成为一个稳定、长期的分界线呢?这背.............
  • 回答
    关于中国中小学阶段目前为何没有普遍开设专门的天文课程,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重视”或者“缺位”,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教育体系的现有架构、课程设置的优先级、师资力量的储备以及社会认知和文化传统等多个层面。首先,得从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说起。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相对固定,主要围绕语文.............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什么似乎没有涌现出身体素质和天赋超群的篮球运动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和相互作用。简单归结为“没有”可能过于绝对,但相比于美国、欧洲甚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中国在培养顶尖篮球运动员方面确实存在明显的短板。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历史与文化因素: 篮球在中.............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很多音乐和声乐的专业知识。我们来一步步拆解它。一、 为什么说中国歌手的发声方式比较落后?“落后”这个词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地说,可能是与国际主流、特别是西方古典美声和现代流行声乐训练体系相比,在某些技术细节和审美取向上存在差异,或者说受到一些传统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影响,导致.............
  • 回答
    中国,这片被誉为“美食天堂”的土地,拥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从八大菜系到地方小吃,从精致的宫廷御膳到朴实的农家家常菜,无不展现着中国人对食物的热爱与智慧。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尽管我们坐拥如此丰富的美食宝库,却似乎难以在电视剧领域找到一部真正以“美食”为绝对核心、并能像西方经典美食剧那.............
  • 回答
    在《海贼王》的世界观中,海军大将的地位确实非常特殊,他们是海军的最高战力,也是直接听命于世界政府最高权力机构——天龙人的存在。卡普之所以能够拒绝升任大将,而天龙人却不能直接指挥中将,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权力结构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天龙人的“直属”究竟意味着什么。天龙人作为“世界之王”的后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