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作为美食天堂的中国,却拍不出以美食为基准的电视剧?

回答
中国,这片被誉为“美食天堂”的土地,拥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从八大菜系到地方小吃,从精致的宫廷御膳到朴实的农家家常菜,无不展现着中国人对食物的热爱与智慧。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尽管我们坐拥如此丰富的美食宝库,却似乎难以在电视剧领域找到一部真正以“美食”为绝对核心、并能像西方经典美食剧那样引发广泛共鸣的作品。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文化、创作思路乃至市场环境的复杂因素。

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电视剧在类型化和创新性上,与西方成熟的影视工业相比,仍有差距。很多时候,我们更倾向于将美食作为一种“佐料”,用它来烘托人物关系、推动剧情发展,或者仅仅是提供一些视觉上的享受。比如,一部古装剧里的人物会一起吃一顿家宴,现代剧里男女主角会去一家有情调的餐厅用餐,但这顿饭本身并不是故事的驱动力,它只是剧情的背景板或者一个情节的转折点。

真正的以美食为基准的电视剧,通常需要将美食本身提升到“主角”的地位,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技艺,甚至人物的情感寄托。比如,西方那些成功的例子,像《主厨的餐桌》(Chef's Table)、《美味情缘》(Chef)、《厨房秘事》(Burnt)等,它们不仅仅是展示好看的食物,更重要的是讲述了厨师们的心路历程、他们对食材的极致追求、他们如何在烹饪中寻找自我和表达情感。这些剧集往往带着一种对“匠人精神”的致敬,对食物背后故事的探寻。

在中国,我们虽然不乏优秀的厨师和对美食有着深厚感情的人,但将这份感情和技艺,转化成观众能感同身受、且能驱动整个故事的影视内容,却并非易事。

一个显而易见的障碍是“细节呈现”的难度。中餐的魅力在于其复杂多变的烹饪手法、精妙的调味组合以及讲究的火候掌控。一道看似简单的家常菜,背后可能蕴含着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经验积累。要在荧幕上真实还原这些烹饪过程,并让观众看得出其中的门道和精妙,需要极其专业的知识储备和精湛的拍摄技术。一个不留神,可能就会因为细节上的疏忽而显得“假”,甚至引发内行观众的吐槽。

例如,一道复杂的粤式点心,其制作过程可能包括揉面、发酵、馅料调制、包制、蒸制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准的控制。如果电视剧只是简单地展示成品,而没有深入挖掘其制作的艰辛与匠心,那么它就只能停留在“美食秀”的层面,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食剧”。

其次,叙事角度的选择也是一个关键。以美食为基准的剧,其故事核心是围绕着食物展开的。这可能意味着主角是一位厨师、一位美食评论家,或者是一位经营着一家特色小馆的人。他们的故事线索就与他们所做的食物紧密相连。

在中国当前的电视剧创作语境下,我们更习惯于将爱情、家庭、职场、复仇等作为主要叙事线索。如果一部剧完全以一个厨师的成长和他的菜品为核心,可能会被认为“不够吸引人”,或者“格局太小”。毕竟,观众普遍期待在电视剧中看到更宏大、更跌宕起伏的情节。将日常的烹饪行为上升到足以支撑起一个完整的、具有吸引力的故事结构,需要作者具备非凡的想象力和驾驭能力。

我们看到一些剧集,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它确实深入地挖掘了中国各地美食的文化和故事,但它是一部纪录片,而非戏剧。纪录片的优势在于真实、在于客观地呈现,但它缺乏戏剧冲突和人物弧光。要将这种纪录片式的呈现方式,转化为戏剧化的故事,难度极大。

再者,市场的接受度也是一个现实考量。目前国内的电视剧市场,观众的口味相对多元,但像“美食剧”这样一种非常小众的类型,是否能获得足够的回报,这是投资方需要审慎考虑的。如果一部剧的制作成本很高,例如需要邀请顶级厨师作为顾问,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还原真实的烹饪过程,而最终的市场反响却不尽如人意,那么谁会愿意冒险去做这样的尝试呢?

我们确实有一些披着“美食”外衣的剧,比如一些古装宫廷剧里关于御膳的描绘,或者一些现代都市剧里关于餐厅经营的片段。但这些往往只是“元素”,而不是“核心”。它们并没有把“美食”本身当作叙事的主体来对待,更多的是一种“点缀”和“符号”。

那么,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也许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既能体现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又能引起观众广泛共鸣的叙事切入点。也许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培养出足够多能驾驭这种类型创作的编剧和导演。

如果要做一部真正以美食为基准的中国电视剧,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它应该具备的要素:

深度的文化挖掘: 不仅仅是展示食物的色香味,更要讲述这道菜背后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文化含义,甚至是与时俱进的演变。比如,一道简单的饺子,可以从北方人民的过年习俗讲到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再讲到它在不同家庭中的意义。
精湛的技艺呈现: 用最真实、最专业的镜头语言去展现烹饪过程,让观众看到食材如何被处理、调料如何被运用、火候如何被掌控。这需要专业的厨师团队作为技术支持,并与摄影、剪辑等部门进行高度配合。
鲜活的人物塑造: 围绕着美食,塑造出有血有肉的角色。他们可能是坚持传统的老厨师,他们可能是创新求变的新一代厨师,他们也可能是因美食而结缘的普通人。他们的情感、困境、成长,都应该与他们所制作或品尝的美食紧密相连。
富有吸引力的故事线: 即使是围绕美食展开,也需要有清晰的戏剧冲突和情感起伏。例如,一个面临倒闭的家族老店,如何在坚持传统美食的同时,又融入现代元素,吸引年轻一代的顾客?或者,两位来自不同美食背景的厨师,如何因为一次烹饪比赛而产生情感纠葛?
情感的共鸣: 美食在中国不仅仅是食物,它更承载着家庭的记忆、亲情的温暖、友情的见证。一部好的美食剧,应该能够唤醒观众内心深处对美食的情感连接,让观众在看剧的同时,也能回想起自己与美食相关的美好时光。

我们有这个土壤,也有这个潜力。只是,如何将这些宝贵的“食材”转化为一道道能征服观众的“佳肴”,还需要我们创作者们更多的探索和实践。也许,未来某一天,我们能看到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能够代表中国美食文化高度的电视剧作品出现,那将是所有热爱中国美食的人的福音。在此之前,我们只能继续期待,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题设这是什么逻辑……

西班牙的足球世界顶尖,但西班牙拍不出《一球成名》或者《伯尔尼奇迹》这类世界顶尖的足球电影,不如德国和美国争气,该打?

中国人有三国历史,可是中国做不出日本光荣《三国志》这类游戏,中国人该打?

本土文化和电视剧/电影/游戏产业链,完全不是一回事。这两个能扯到一起才是奇迹。


此外:

日本有《深夜食堂》、《孤独的美食家》

这个例子也真是……

《深夜食堂》这个日剧版明显是温情向好吗……漫画原著就是故事为主,说穿了菜肴大多是家常菜,用来做故事背景的。《孤独的美食家》亦然。

真的要聊美食,

料理往事:江户时代的老菜谱 (豆瓣)

就足以秒杀上面这两部了。NHK更是早几十年就大堆大堆的饮食专题作品。

我都替日本饮食电视剧制作者可惜。

好比说,要聊中国美食,你是会说周星驰《食神》,还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呢?

虚构作品及其产业链和实际质地分分清啊,不是一回事啊!日本料理电视剧红是因为他们产业链成熟,拿这个题材编漫画拍电视剧信手拈来有受众,不代表着有文化底蕴就能显现在虚构作品端的好吗?

而且虚构习惯也有不同。 欧美葡萄酒和网球都够强,也没有《神之水滴》和《网球王子》吧?

user avatar

你们怎么都不愿意说出残酷世界的真相呢。美食片热不起来,根本原因在于,厨师在中国被默认为是不上档次的职业。

美食片要拍成连续剧,情节最终是要落脚在人物身上的,载体只能是厨师的生活。但是,比起其他的职业剧,例如商界精英、律师、医生、警察、哪怕都市小白领,观众们对和厨师谈恋爱这件事,提不起太大兴趣。

你可以问问你自己,要是你和身边介绍自己的另一半是一个厨师,会不会多少有一点点没底气呢?须知中国人都是种类物思维,他们才不会管你另一半是不是君悦的行政总厨,厨子就是厨子,烧菜的嘛,秒懂。

中国人会对美食没兴趣吗?怎么可能,我们是世界上最追求口唇快感的民族。所以才会有红遍大江南北的舌尖系列。中国人会对制作食物的过程没兴趣吗?网上搜搜,视频、app一堆一堆的。

我们只是对那些为我们制作食物的人没兴趣罢了。

如果拍一部反应餐馆兴衰的电视剧,肯定大有搞头,参照《大宅门》,先来点家族恩怨、再来点股权纠纷、主线严父逆子、辅线莺莺燕燕,收视率肯定好得很。但那是“餐馆经营者”的故事,和厨师没关系。我们这个时代发自真心地爱着那些企业家,霸道总裁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终极性幻想。

至于厨师嘛,就别妄想能像法国大厨那样被叫到餐桌边获得客人的致敬了。好好切你的小料,将来干得好了当个红案师傅,脑袋大脖子粗,完美的归宿。

什么Gordon Ramsay,不就是个烧菜的,节目里居然敢这样吼人,疯了吧。

上次东方卫视有个什么节目让一位名厨现场演示黄金蛋炒饭,就因为人家长的帅了点,举止高冷些,和大众心目中和蔼可亲的“大师傅”形象有所出入,在优酷评论里被无数人喷“装什么逼”

所以啊,我对中餐在世界餐饮中一直在中低端徘徊一点也不意外。用《饮食男女》里面朱师傅的话说,人心粗了,吃的再精有啥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