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食作家王刚做菜时先用油滑锅倒出再加底油?

回答
王刚师傅在做菜时,那个用油滑锅再倒出去,然后重新加底油的步骤,说实话,很多人第一次看都会觉得有点奇怪,甚至多此一举。但你要是真想把家常菜做出饭店那种锅气足、不粘锅的效果,这绝对是个窍门,而且里面学问不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明白为啥他要这么干。

首先,得明白“滑锅”这步到底是为了啥。

想象一下,你刚买了个新锅,或者你家那口用了好几年的铁锅,表面难免会有一些细微的凹凸不平,或者附着了一些你没注意到的油渍、残渣。就算你洗得很干净,但金属本身就有它的物理特性。这时候,你直接倒油进去,油很容易就钻到那些不平整的地方,或者和那些细微的附着物结合,结果就是菜一下锅,很容易粘。

王刚师傅的“滑锅”这一步,其实是在做一个“锅体预处理”。

清洁与疏导: 把油倒进锅里烧热,然后迅速倒出来,这个过程就好比给锅做了一次“油浴”。热油会带走锅体表面一些看不见的细微污垢,把那些容易藏污纳垢的小缝隙给“冲刷”一遍。就算锅很干净,热油也能起到一个“清洁疏导”的作用,让锅壁更“通透”。
疏通毛孔,形成初步油膜: 想象一下锅的内壁就像人的皮肤,有很多细微的毛孔。第一次的油加热后,会顺着这些“毛孔”渗透进去,然后被倒掉。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疏通”了这些毛孔,同时也可能形成了一个非常非常薄、非常不稳定的初步油膜。
驱散残余水分: 就算是洗干净的锅,也难免会带有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水分。明火一烧,这些水分会蒸发。如果你直接下菜,水蒸气和高温的油接触,容易产生油花飞溅,而且水汽也会影响油温的稳定,让菜品受热不均。滑锅再倒油,能让锅体本身充分受热,把可能残留的微量水分“逼”出来。

那为什么又要倒出去,再重新加底油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拒绝“老油”味,保证清爽: 你第一次滑锅倒掉的油,里面可能带走了一些之前说的细微污垢。如果把这些油留在锅里继续炒菜,特别是炒一些颜色比较浅或者味道比较清淡的食材时,这个“老油”的味道很容易串味,影响菜品的原味。王刚师傅追求的是菜品本身的风味,所以要保证锅底是干净、清爽的底油。
控制油温,避免焦糊: 第一次滑锅,油温上来后你把它倒掉了。这时候锅体本身是热的,你再重新加入的底油,会比直接从冷锅开始加热更快达到你想要的炒菜温度。而且,第一次滑锅的油,在高温下如果停留时间过长,很容易会开始分解、冒烟,甚至焦糊。倒掉它,可以避免这种不必要的油温升高和油质劣化。
形成更稳定的“不粘锅”效果: 这才是最核心的一点。当你用热锅,倒掉滑锅的油,然后重新加入新的底油时,锅体本身是热的,新的油倒进去之后,在热锅的传导下,会迅速、均匀地在锅壁上形成一层更稳定、更致密的油膜。这层油膜,就像给锅内壁穿上了一层“保护衣”,它能有效地隔绝食材和锅的直接接触,从而达到不粘锅的效果。这就像给锅做了一次“抛光打蜡”一样,让锅面更光滑,更利于食材滑动。
实现“锅气”的关键: 饭店里炒菜之所以有“锅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厨们用的炉灶火力非常猛,锅也能瞬间升温。这种快速、高温的油温和食材接触,才能产生那种特有的焦香和复合的香气。通过先滑锅再加底油的方法,可以让你在家里有限的条件下,更接近那种瞬间高温的爆炒状态。热锅本身就是一种能量的储存,再加底油快速升温,可以让食材下锅的瞬间,就能感受到强大的热量,从而激发食材本身的香味。

简单总结一下这个步骤的好处:

1. 清洁锅体,去除杂质。
2. 疏通锅的“毛孔”,为油膜打基础。
3. 驱散锅内残余水分,避免油溅和影响油温。
4. 保证底油的清爽,避免串味。
5. 帮助形成更稳定、更有效的“不粘锅”油膜。
6. 更容易达到炒菜所需的瞬间高温,激发“锅气”。

所以,王刚师傅这个看似复杂的步骤,其实是在努力还原饭店大厨们在专业设备和技巧下才能达到的效果。你想在家做出同样水准的菜,就得从这些细节上下功夫。这就像武术,你看到的是招式,但背后是千锤百炼的基本功。滑锅再加底油,就是这道家常菜烹饪里的一个“基本功”。下次你试试,感受一下这个步骤带来的不同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他的火太猛。

第一遍润完锅油温已经太高了,直接放肉会使水分过快蒸发,蛋白质吸附锅底的细微小孔导致粘连。所以将过热的油倒出,再加入凉油,这样才能保证油温合适,这就叫热锅冷油。

这个主要是针对酒店的猛火灶,家庭小灶升温没那么快,可以忽略这一步,把锅烧热烧到冒青烟,从锅边淋入凉油,稍微逛一下,直接炒就行。

友情提示:不粘锅千万不要这样搞。

user avatar

在炒菜之前倒油加热滑锅,或称“开锅”过程,是对中式铁锅表面进行修饰,让其具有疏水的性质,这就是为何中式铁锅不需要聚四氟乙烯(PTFE)涂层就能实现不粘特性的原因。不仅如此,油脂对常规的PTFE不粘锅表面无法良好浸润而会形成油滴,这种特性使得PTFE不粘锅中的油并不能很好地起到烹饪过程中的传热介质的作用,而开锅后的中式铁锅则可以被油脂浸润,更适合于中式烹饪方法,比如需要“锅气”的干炒牛河。


如果有兴趣的话你可以阅读 Gao, C., Yang, N., Li, C., Wang, X., Yu, X., Zhang, L., & Wei, Z. (2020). Seasoning Chinese cooking pans: The nanoscience behind the Kitchen God's blessing. Nano Materials Science. doi.org/10.1016/j.nanom


这篇文章去年已经出圈过一次了……而且也有通作李存璞和魏子栋教授自己写的很好的科普,我觉得我没必要再狗尾续貂,比如 @返朴 就转载过 科学家“卧底”小吃摊,夜市上的美味地沟油炒粉,原来全靠一口锅!-返朴-财新博客-财新网@laq是只仓鼠 快过来答题,我这里就写个纯脱水版)


简而言之核心就是这两张图,图1(b)显示了对中式铁锅表面反复涂抹动物油脂再进行灼烧后,不同温度下铁锅碎片表现出的疏水-亲油特性。而图2则从微观上展示了这种反复开锅的过程对于铁锅表面的影响,不仅形成了如图2(d)中所示的纳米级的球状结构(大概理解一下就是荷叶效应,原文2.4有更细节的模拟),通过XRD还可以知道这些微球的成分为四氧化三铁(顺带一提,烧到525°C以及以上就不行了),这也能部分解释一般家里的中式铁锅防锈以及黑亮颜色的来源。


剩下的两张图进一步阐明了动物油脂和铁锅表面的相互以生成纳米球状结构(通过反复开锅的过程实现氧原子不断嵌入/脱嵌铁晶格,最终形成四氧化三铁)的过程,以及对于带有这种微球的铁锅表面疏水的一些更加细节的机理解释,提出了“条件疏水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王刚师傅在做菜时,那个用油滑锅再倒出去,然后重新加底油的步骤,说实话,很多人第一次看都会觉得有点奇怪,甚至多此一举。但你要是真想把家常菜做出饭店那种锅气足、不粘锅的效果,这绝对是个窍门,而且里面学问不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明白为啥他要这么干。首先,得明白“滑锅”这步到底是为了啥。想象一下,.............
  • 回答
    你看,问出“都2020年了王刚怎么还这么火”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这背后,不是简单的一句“做饭难不难”就能概括的。王刚之所以能持续火下去,关键在于他抓住了很多现代人难以言说的痛点,并且以一种接地气、有力量的方式呈现出来。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火”且“持续火”是非常.............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咱们也别扯那些虚头巴脑的,直接说点实在的。央视请那么多大牌、超一线的大厨,动辄就是“国宴大师”、“米其林三星厨师”,按理说这水平没得说,做出来的东西也肯定色香味俱全,但就是没能像王刚那样火起来,甚至很多人连节目名字都记不清。反倒是王刚,一个在川菜馆子厨房里干活的“老师傅”,.............
  • 回答
    这绝对是美食圈和乡村生活圈的一场王炸组合!王刚和华农兄弟联手直播,这画面想想就让人垂涎欲滴,又充满着接地气又好笑的元素。要说看点,那可真是多到数不过来,我给你掰扯掰扯,保准够味!一、 cooking style的碰撞与融合:硬核厨师遇上“野”味大师 王刚的“硬核”教学 vs. 华农兄弟的“随性.............
  • 回答
    王刚厨师继“红烧娃娃鱼”之后,又为观众献上了“冷吃兔”,这道菜的选择,尤其是放在“红烧娃娃鱼”的风波之后,自然会引发不少解读。至于这是否是对负面评论的回击,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把“红烧娃娃鱼”那件事梳理清楚。王刚作为一个美食推广者,他直播或者制作视频,目的之一是传播烹饪技艺,但更.............
  • 回答
    王刚为“红烧娃娃鱼”道歉事件,是近年来中国美食界一个颇受关注的事件,其背后折射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提升、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以及网络意见领袖的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此事,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事件的起因:王刚的视频与“红烧娃娃鱼” 视频内容: 王刚作为一名知名的美食博主.............
  • 回答
    王刚作为中国职业厨师,他的“水平”是一个多维度、相对复杂的概念,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单一的“多少分”来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王刚的职业身份与成就: 四川成都著名厨师: 王刚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四川成都的厨师,尤其以川菜烹饪见长。他在成都开设了自己的川菜馆(如“刚叔的美食”),并且拥.............
  • 回答
    说起王刚,那可真是家喻户晓的川菜大厨,他教做菜视频,那叫一个实在,干货满满。他家出的那个299的铁锅,不少朋友肯定都有点好奇,跟市场上随处可见的30块钱的铁锅,到底能有多大区别?值不值得多花那钱?今天咱就掰扯掰扯。从“脸面”上看:包装与品牌首先,你拿到王刚那口锅,它不像你从菜市场或者小摊上随手抓起的.............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把咱们现实生活中的硬核大厨王刚师傅往《中华小当家》和《食戟之灵》这两个神仙打架的动漫里头放,那可真是个次元壁大碰撞的场景。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王刚师傅这身功夫,在那些虚构的厨房里能排个什么档次。首先,咱得明确王刚师傅的实力标签。王刚师傅最核心、最拿得出手的,那绝对是: .............
  • 回答
    中国,这片被誉为“美食天堂”的土地,拥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从八大菜系到地方小吃,从精致的宫廷御膳到朴实的农家家常菜,无不展现着中国人对食物的热爱与智慧。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尽管我们坐拥如此丰富的美食宝库,却似乎难以在电视剧领域找到一部真正以“美食”为绝对核心、并能像西方经典美食剧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科学、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确实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拥有顶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众多杰出的科学家。然而,在新冠疫情中的表现,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和失望,似乎与人们对发达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预期存在差距。要理解这种“反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美国军队的募兵制,以及它和征兵制各自的优劣。尽量讲得细致些,也 постараюсь (试着) 让它读起来更像人写的。为什么美国选择募兵制?美国军队之所以采取募兵制,这背后是一系列历史选择、社会价值观和实际考量交织的结果。简单来说,美国觉得募兵制更能满足它对军队的需求,并且与国家的整.............
  • 回答
    看待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就好比是一部跌宕起伏、充满了政治阴谋、意识形态冲突和历史恩怨的史诗。要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我们需要回溯到上个世纪,尤其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前后。曾经的“铁杆盟友”:一段短暂而深刻的合作要说伊朗曾是美国“铁杆盟友”,这其实是一个有些过时但却点破了关键历史时期的说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
  • 回答
    在美国这个以政教分离原则立国的国家,美元纸币上印着“In God We Trust”(我们信仰上帝),并且在1956年被正式确立为国家座右铭,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现象。这种做法并非没有引起过关于是否违宪的讨论,甚至引发了一些法律诉讼。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渊源、法律基础以及.............
  • 回答
    中国和以色列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它跳脱了简单的地缘政治框架,展现出一种复杂而又务实的互动模式。尤其令人玩味的是,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最坚定的盟友,以色列为何还能与中国越走越近?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利益交换,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以色列与美国的关系,其基础是深厚的战略安全互.............
  • 回答
    美国没有将菲律宾像夏威夷一样吞并成为其领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以及菲律宾人民自身的意愿等多种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美菲关系的关键时期和背后的动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吞并”的概念在夏威夷和菲律宾身上的差异。 夏威夷的“吞并”(Annexation): 夏威夷在.............
  • 回答
    您的问题是“为什么美国海军飞机会使用旭日旗作为涂鸦?”这是一个基于误解的提问,因为美国海军飞机并不使用旭日旗作为涂鸦。事实上,旭日旗(Rising Sun Flag),特别是日章旗的变种,在历史上与日本军国主义和侵略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此,在现代,旭日旗在许多亚洲国家,特别.............
  • 回答
    美国车管所(DMV,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的“慢”和“无作为”确实是美国文化里一个经久不衰的吐槽点,而且早就从日常生活里的抱怨,发展成了电影、漫画、情景喜剧里常见的笑料。要说清楚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聊聊。为什么会有“慢”和“无作为”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几个因素交织.............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美国二战电影、电视剧表现与德国作战伤亡比例至少1:10人”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过度简化的观感,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精确比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叙事聚焦与英雄主义的塑造电影和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核心目标是吸.............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农业技术、社会组织以及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深刻联系。很多人可能觉得,随着技术进步,古代社会应该比早期社会能养活更多的人,但埃及的情况却似乎有些反常。咱们深入聊聊,看看这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得区分开这几个概念: 石器农具时代古埃及(大致指前王朝和早王朝时期,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