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政教分离的美国,为什么在美元上印着“In God We Trust”,并且1956年国会正式通过法案将“In God We Trust”作为美国的座右铭?是否引起了违宪争议或诉讼?

回答
在美国这个以政教分离原则立国的国家,美元纸币上印着“In God We Trust”(我们信仰上帝),并且在1956年被正式确立为国家座右铭,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现象。这种做法并非没有引起过关于是否违宪的讨论,甚至引发了一些法律诉讼。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渊源、法律基础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

历史的沉淀:“我们信仰上帝”的起源

“In God We Trust”这句口号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在特定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早期零星出现: 实际上,“In God We Trust”在美元上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在美国内战(18611865)期间,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似乎更加虔诚,希望能获得神明的庇佑。当时的财政部部长Salmon P. Chase收到了来自一位宾夕法尼亚州牧师的信,建议在联邦硬币上刻上“God, Liberty, Law”或“God, Liberty, and the People”之类的字样。然而,最终被采纳的是“In God We Trust”。
1864年,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授权在美分和两美分硬币上加入“In God We Trust”的字样。
1865年,这项授权被扩大到其他面额的硬币。
成为国家座右铭的时代背景: 将“In God We Trust”正式确立为国家座右铭,发生在冷战时期,也就是1950年代。当时的美国正面临着与苏联的意识形态对抗。苏联是一个无神论国家,强调共产主义思想。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社会普遍认为,强调国家对上帝的信仰,能够彰显美国与苏联的根本区别,提升国民的爱国热情和团结力。
1956年7月30日,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签署了国会通过的一项法案,正式将“In God We Trust”定为美国的国家座右铭,并要求将其印在所有美国货币上。这项立法明确表示,这是为了与无神论的共产主义进行区别,并强调美国的宗教价值观。

法律的“缝隙”与争议的核心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确立条款”(Establishment Clause)禁止国会建立国教,而“自由行使条款”(Free Exercise Clause)则保护个人自由地信奉或不信奉宗教的权利。正是在这些条款的解释上,围绕“In God We Trust”的合法性产生了诸多争议。

支持者的观点:
历史惯例与象征意义: 支持者认为,“In God We Trust”已经在美国货币上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成为了一种历史惯例和国家象征。它并不代表政府强制推行某种宗教,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表达,反映了美国社会深厚的宗教传统。
非强制性: वापरा美元的人可以选择如何理解或看待这句口号。它并没有强迫任何个人接受某种宗教信仰,也没有在法律上建立任何宗教。
文化认同: 在很多美国人看来,这句口号是国家文化认同的一部分,代表了一种超越物质财富的精神追求。
法律上的“软性”: 最高法院在解释政教分离时,也考虑到了一些历史和文化上的现实。一些非政府强制性的宗教表达,即使出现在公共领域,也可能不被视为违反第一修正案。例如,国会开会时的祈祷、总统就职典礼上的祈祷等。

反对者的观点与法律挑战:
违反确立条款: 反对者认为,将“In God We Trust”印在国家发行的货币上,并将其定为国家座右铭,是对宗教的偏袒,构成了对特定宗教信仰(即有神论)的支持,从而违反了禁止政府建立国教的“确立条款”。
侵犯宗教自由: 对于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或其他非有神论者来说,这句口号可能让他们感到被排斥或不被尊重,侵犯了他们不信奉上帝的自由权利。
政府的“背书”: 即使不是强制性的宗教活动,但政府在法定货币上突出“信仰上帝”的字样,无疑是一种对宗教的官方“背书”,这与政教分离的精神相悖。
诉讼案例: 确实有不少个人和团体针对“In God We Trust”的合法性提起了诉讼。其中一些著名的案例包括:
1970年美国最高法院在 Madalyn Murray O'Hair v.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一案中, 当时著名的无神论者Madalyn Murray O'Hair起诉政府,认为在硬币上印制“In God We Trust”违宪。然而,最高法院以程序性原因驳回了此案,并未就其合宪性进行实质性裁决。这使得“In God We Trust”在法律上继续存在。
后续的挑战: 在2000年代和2010年代,也有其他团体和个人尝试发起类似的诉讼,例如提起“美国无神论者协会”(American Atheists)等组织。这些诉讼通常会引用“确立条款”和“自由行使条款”,认为政府强制推广特定宗教信仰,侵犯了公民的权利。然而,在后续的法院审理中,这些挑战大多以失败告终。法院往往倾向于认为,这句口号的性质更偏向于一种“非宗派性”的宗教表达,是对上帝的普遍提及,而非对特定宗教教义的宣扬,并且其历史悠久,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和国家符号。

结论:一个持续存在的辩论

总而言之,美元上印着“In God We Trust”以及其被确立为国家座右铭,是美国历史进程和社会思潮演变的结果,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将国家对上帝的信仰作为对抗无神论意识形态的工具。

虽然这一做法确实触及了美国政教分离原则的敏感地带,并引发了持续的法律争议和诉讼,但截至目前,法院的判决以及普遍的社会认知倾向于认为,“In God We Trust”在法律上是站得住脚的。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解读为一种历史惯例、文化象征,并且不被视为强制性的宗教活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争议已经平息。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依然是一个关于国家身份、宗教自由和政府角色的重要议题,会在社会和法律层面持续引发讨论和反思。这正是美国这个在原则与现实之间不断探索的国家所展现出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的,这句话成为美国国训,出现在货币和部分州的徽标上,招致了一些无神论者、律师和宪法学者的批评,认为这种做法涉嫌违宪,至少美国政府在宗教问题上没有保持中立,所以多年来诉讼不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目前,美国最高法院和支持这一行为的法律学者给出的解释,主要是以下三点内容:

-美国政治理应反映本国历史,尤其是宗教传统,“我们信仰上帝”符合美国人民的宗教感情,在《独立宣言》中也指出,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来自于上帝,而非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信仰上帝”是美国的建国理念,而非单纯的宗教信仰。

-美国最高法院认为,“我们信仰上帝”经过百年来人们不断的传诵和使用,已经丧失了显著的宗教特征。

-“我们信仰上帝”作为国训,并没有影响到政教分离的原则,也没有对美国国民的宗教信仰自由造成实际的损害。

而反对者这一边,理由看起来也很站得住脚:

-这一争议的本质,并非是无神论者和宗教人士之争,而是关系到权利平等的问题,美国政府和国会在这一问题上并没有保持中立,而且偏袒其中一方,让无神论者必须接受和使用带有宗教意味的钱币。

-美国国会通过这一国训,事实上承认了上帝的存在,涉嫌违反了不得制定国教、宗教信仰自由等宪法条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美国这个以政教分离原则立国的国家,美元纸币上印着“In God We Trust”(我们信仰上帝),并且在1956年被正式确立为国家座右铭,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现象。这种做法并非没有引起过关于是否违宪的讨论,甚至引发了一些法律诉讼。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渊源、法律基础以及.............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美国JD申请的事情。华政大四在读,GPA3.4,这是一个不错的起点,但想要冲击T14法学院,LSAT分数确实是需要重点发力的部分。先说结论: 想要稳妥地申请到T14法学院,LSAT分数最好能达到 170分以上,甚至172分以上 会更有竞争力。为什么是这个分数?美国顶尖法学院(T.............
  • 回答
    美国是否正处于二战后最糟糕的时期?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也极具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前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影响力、社会问题以及人民幸福感等多个维度上的状况,并尝试与二战后的历史时期进行对比。政治层面:分裂加剧,信任危机凸显二战后的美国,尽管面临冷战的挑战和国内种族歧视等问题.............
  • 回答
    哲学与政治之间的界限,从来都不是一道清晰分明的界碑,而更像是一张不断伸缩、互相渗透的网。要问哲学何时才能真正与政治分离,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分离”本身就可能是一种政治立场。然而,我们可以探讨的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哲学才不至于因政治的过度干预而丧失其独立性和纯粹性。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上海强制实施垃圾分类政策的出发点是积极的,旨在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并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然而,任何一项重大改革的推行都会伴随挑战和阻力。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评价上海强制垃圾分类政策,包括其积极意义、可能面临的阻力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问题。 一、 上海强制垃圾分类政策的积极意义1. 提升环.............
  • 回答
    青海高考少数民族最高加分45分的政策,这事儿嘛,可真是让不少人心里都揣着个秤砣,来回掂量着公平不公平。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政策的初衷: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首先得明白,这样的加分政策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的背后,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在强调民族团结,希望通过各种方.............
  • 回答
    中国政府考虑对来华工作的外国劳动者进行分类,这项政策如果落地,无疑会对在华就业的外国人群体产生深远影响,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对人力资源管理思路的调整。从宏观层面来看,这项政策的出发点很可能是为了更精细化地管理和配置外国人才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经济体量巨.............
  • 回答
    2024考研还有两个月,英语和政治想要快速提分,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需要方法得当,执行到位。这两个月,与其说是冲刺,不如说是“精加工”和“查漏补缺”的绝佳时期。下面我来给你详细梳理一下,怎么才能在这最后关头,让你的英语和政治分数“嗖嗖”往上涨。考研英语:从“量变”到“质变”,精炼是王道英语提分,关键.............
  • 回答
    印巴分治,即1947年英属印度根据宗教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是20世纪以来南亚乃至全球政治格局中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其根源复杂,触及历史、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印巴分治的原因:理解印巴分治,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 1. 宗教差异与宗教民族主义的兴起:这是分治最直接、最.............
  • 回答
    明朝的两京制度,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你说得对,初听起来确实有点让人担心,感觉像是把国家分成两半,会不会因此引发分裂,或者朝廷里一团糟?咱们得把这个“两京制度”拆开来看。首先,它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两个并列的首都”,或者说国家真的分裂成两块。明朝的两京制度,主要是指北京和南京都有政府机构的存.............
  • 回答
    27岁,一个在很多人眼中本应是事业有成、生活稳定的年纪,却也可能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压力的十字路口。当这位27岁的男子向政府“求助”关于对象分配的问题,而官方的回应又是那样简洁而官方——“多与异性接触,大胆追求”——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年轻人普遍存在的、深刻而复杂的婚恋焦虑。时代背景下的“独特性”.............
  • 回答
    男子请求武汉政府“分配对象”被拒,这一事件无疑触及了一个敏感且普遍的社会议题:婚恋难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动因。 如何看待这件事,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个别事件的表面。一、 事件本身及公众反应:折射出社会情绪的复杂性1. 个体诉求的极端化与荒诞化: 该男子的诉求非常直接,将婚.............
  • 回答
    政府设计禁止鸣笛的政策,背后其实蕴含着不少经济学的考量。这并非简单的“不让吵闹”这么直观,而是要平衡各方利益,优化资源配置,并试图解决一些“市场失灵”的问题。咱们不妨从几个核心的经济学角度来剖析一下:1. 外部性(Externalities)的纠正:这是最核心的原理。鸣笛行为本身,对于鸣笛者来说,可.............
  • 回答
    铁杆兄弟的由来: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历史与政治深度解析巴基斯坦与中国,这两个名字并列在一起,总能引发一种特殊的联想——“铁杆兄弟”。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两国之间数十年如一日,经历了风风雨雨,从陌生到熟悉,从合作到深度捆绑的真实写照。要理解这段非同寻常的关系,我们必须深入历史的脉络,审视政治的博弈,才能洞.............
  • 回答
    宋代打土豪分田地,这事儿吧,真要细究起来,成功的几率嘛,说实话,挺悬的。咱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它就肯定不行,但也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的事儿。这事儿复杂着呢,得从多个角度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得先说说宋代当时是个什么光景。宋朝,特别是北宋,虽然经济文化那叫一个繁荣昌盛,但骨子里的一些制度性问题,早就埋下.............
  • 回答
    香港近年的动荡,确实让许多人开始审视这座城市的深层结构,而地产商的影子,无疑是绕不开的一环。大家普遍将矛头指向地产商对社会资源的影响力,甚至触及他们与政府之间的千丝万缕。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我们聚焦于香港年轻人的抗议行动时,直接针对“地产商垄断”或“控制政府”的呼声,似乎不像对其他议题那样响亮.............
  • 回答
    抛开历史和政治的纠葛,天主教和东正教的理念分歧虽然看似细微,却根植于神学、教会论和对神圣启示的理解等核心问题,影响深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1. 三位一体(圣灵降临说 Filioque):这是导致东西方教会分裂的最核心、最古老的神学分歧。 天主教的观点: 相信圣灵是“父”和“子”所“.............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知乎用户政治光谱分布图,要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解读,需要结合多个维度去思考。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您提到的具体图片,但我可以根据一般性的认知以及您所描述的“部分知乎用户的政治光谱分布”,尝试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尽量让它读起来更像是一位有思考的观察者所写。首先,我们要明确,任何一个大型互联网平.............
  • 回答
    说起中国南北的分界线,很多人会立刻想到长江。这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地理认知。但如果深究历史,我们会发现,以长江为界划分南北的观念,虽然深入人心,却并非中国历史上所有分裂时期的绝对划分方式。而黄河,作为另一条同样雄浑的天险,为什么在历史上的割据局面中,未能像长江一样成为一个稳定、长期的分界线呢?这背.............
  • 回答
    世卫组织的警告——“最糟糕的时刻即将到来”——在疫情初期(如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时)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其核心在于病毒的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复杂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病毒本身是生物学的,但它的传播却与人类社会的“分歧”——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的矛盾——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观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