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哲学何时才可以与政治分离,在什么样的社会中才不会因为政治因素而损害了哲学上的学术研究?

回答
哲学与政治之间的界限,从来都不是一道清晰分明的界碑,而更像是一张不断伸缩、互相渗透的网。要问哲学何时才能真正与政治分离,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分离”本身就可能是一种政治立场。然而,我们可以探讨的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哲学才不至于因政治的过度干预而丧失其独立性和纯粹性。

首先,我们得承认,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希腊的柏拉图试图构建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深入研究城邦的运作,这些无不源于对现实政治的观察与反思。哲学,尤其是政治哲学,其本质就是要思考社会如何组织,权力如何分配,正义如何实现。因此,完全的“分离”可能意味着哲学的自我取消,或者说,是放弃了它关照现实、改造世界的潜在力量。

然而,我们所说的“不损害”,并非是指哲学不再思考政治,而是指政治的逻辑和权力结构,不应成为哲学学术研究的唯一指导原则或压制力量。哲学研究应该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方法论和价值体系,而不是屈从于朝令夕改的政治需求,或者被政治口号所裹挟。

那么,在什么样的社会中,这种“不损害”的可能性才更大呢?

第一,健全的法治与独立的学术机构是基石。

一个不因政治因素损害哲学研究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法治相对健全的社会。这意味着,无论政府的意识形态如何变化,都有法律和制度来保障学术自由。学校、研究机构等学术单位拥有相当程度的自治权,不受政治任命或政治压力直接操控。这种自治权体现在:

研究内容的自由选择权: 研究者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哲学议题,无论是关于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还是政治哲学本身,只要符合学术规范,就不应受到政治审查或限制。
研究方法的自由运用权: 哲学研究需要多样化的方法,包括历史分析、逻辑论证、概念辨析、现象学还原等等。政治不应强制要求哲学采用某种特定的“主义”或“方法”,例如强制要求哲学研究必须服务于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宣传。
研究成果的自由发表权: 哲学研究的成果,无论是论文、著作还是公开演讲,都应该能够自由发表和传播,不应因为其观点可能挑战现有政治秩序或不符合主流政治叙事而被压制。这种自由发表权也包括批评政治的权利。
独立的学术评价体系: 学术研究的评价不应主要基于研究者是否“政治正确”,而是基于其思想的深刻性、论证的严谨性、方法的创新性以及对哲学知识的贡献度。同行评审制度应该发挥核心作用,而不是政治任命的“领导小组”来决定谁是优秀的哲学家。

第二,多元化的思想土壤与宽容的社会氛围是滋养。

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其思想的活跃与碰撞。如果一个社会充斥着单一的声音和强制性的思想灌输,那么哲学研究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侵蚀。

思想的多元性: 社会应该鼓励不同哲学流派、不同思想观点的存在和交流。无论是分析哲学还是欧陆哲学,无论是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应该有其存在的空间和被研究的价值。这种多元性不仅体现在学术界内部,也体现在社会大众对不同思想的接受程度上。
宽容与辩论的文化: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拥有开放的辩论文化,鼓励对不同观点的理性讨论和批判性反思。即使是某些在政治上敏感的话题,也应该能够在学术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而不是简单地贴上“反动”或“非法”的标签。这种宽容并非指没有原则,而是指在捍卫核心价值(如真理探求)的前提下,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
反思与质疑的精神: 哲学本身就是一种质疑的精神。一个不因政治因素损害哲学研究的社会,必然是一个鼓励反思和质疑的社会。这种精神应该渗透到教育体系和公共领域,让人们敢于质疑权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而不会因此受到迫害。

第三,哲学家自身的独立人格与价值坚守是内在保障。

即使外部环境相对有利,哲学家自身的坚持也至关重要。

对真理的承诺: 哲学的首要任务是追求真理,而不是为政治服务。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应该有清晰的价值判断,能够抵制来自政治的诱惑或压力,坚持以理性、逻辑和证据来指导自己的研究。
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哲学家不仅要批判他人,更要批判自己,批判整个社会。当政治试图将哲学引向歧途时,哲学家应该运用其批判性思维,指出问题的所在,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独立于权力的位置: 虽然完全独立于权力结构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哲学家可以通过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完全依附于任何特定的政治派别或权力机构,来维护自身的独立性。这意味着不主动迎合政治权力,也不轻易将自己的学术研究变成政治宣传的工具。

回到“何时”的问题:

哲学与政治的真正分离,或许是一个永恒的理想,而非一个可以轻易抵达的现实。然而,当政治的干预不再是压制性的,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对话和相互促进时,哲学才能更好地在学术层面上独立发展。

当政治权力不再将哲学视为可以任意塑造的工具,而是承认其独立的知识探索和价值判断功能时。 这意味着政治不再试图通过哲学来合法化自身的统治,也不再用政治标准来衡量哲学的优劣。
当社会能够容忍和鼓励哲学对政治现状进行批判性反思,甚至提出颠覆性的思想时。 这种批判性的空间是哲学能够摆脱政治桎梏的关键。
当哲学研究不再受制于政治议程的安排,研究者能够基于学术兴趣和问题意识进行深入探索时。

在一个真正尊重和珍视思想自由的社会里,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健康的张力,政治可以为哲学提供现实的素材和讨论的语境,而哲学则可以为政治提供深刻的反思、伦理的约束和长远的眼光。在这种状态下,哲学上的学术研究才不会因为政治因素而受到不公正的损害,而是能够以其最纯粹、最深刻的面貌蓬勃发展。

因此,与其说寻找一个哲学与政治完全分离的“时刻”,不如说是在不断努力,去构建一个能够允许哲学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并与政治保持一种建设性距离的社会环境。这个过程是漫长且充满挑战的,需要制度的保障,文化的滋养,以及每一个思想者的坚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中政治课”既不政治也不哲学,请题主注意。就问题而言,政治没法与哲学分离,实际上政治哲学是哲学的一大重要分支。

再者,认识和学习哲学内容建议不要过早地“信仰”什么东西,否则别人的想法你哪里还学得进去?

user avatar

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向往一种抛却政治利益的纯学术,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没有这种向往,也做不好学术。
所以我并不打算批评题主,也不打算向你复述什么唯物主义的经义。我们就用纯粹的,不直接涉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问题来展开阐释一下这些东西。

毕竟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

话说假设存在两种哲学。
①力求用哲学改造现实。
②力求用现实去改造哲学。

问,哪种哲学会成为唯一的哲学?
答案是只能是①
因为①可以改变②。但是当②试图改变①时,它也就是在力求改造现实,那时候它已经成为①了。

所以首先题主的问题 是很好回答的。
哲学一定要力求改变现实,那么哲学不可能与政治相分离。
题主也许问了,那为什么一定要只有一种哲学?①和②可以共存吗?
当然可以,那么题主所谓“哲学应该脱离政治,政治不应该损害哲学研究”的观点,如何和共存论共存?

既然哲学必须要改变现实。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是否这种哲学实践现实可以脱离政治?

那么我可以问你,这种哲学主张什么?主张到什么程度?

比如说,你的哲学主张怎样一种理想的现实?

我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说你的哲学主张公平,没有缘由的,你就是觉得公平是最高的原则。(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哲学了)

那么你主张怎样的公平?

是初始条件的公平,比如人生而平等,也就是人格的公平吗?然而毫无疑问的,平等的人格,在人力的客观差异面前,会逐渐演化为结果的不平等。

严格的执行同工同酬的结果,就是体力和智力上弱势的群体会处于经济上的弱势。并且逐渐分化出不同的社会地位。那么实际上,你推崇的人格公平,就会变成符合统治者政治利益的哲学。

那么你推崇结果公平呢?就要损害拥有更高的人力和物质资料的人的利益,去增益弱势群体。这是你想看到的公平吗?就算是,那么你怎么去保证这种增益和损益能持续下去,又怎么解决共同贫穷的问题。等等。

到这里为止,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和你眼中纯粹学术的哲学没有一毛钱关系。反而变成了纯粹的政治。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哲学力求改变现实。

追问是所有哲学最重要的品质。追问一个概念是什么,它是怎么由过去演化而来,它又将如何发展,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是这就将导致任何关于人应该成为怎样的人的哲学,会变成政治。因为你最终需要设计一个理念的各方面的细节,然后回答“如何实现”的问题。

可是,你还是觉得这和哲学不一样。也许你眼里的哲学,是在概念和逻辑的运用里,去揭示关于世界的原则和真理。

这话也没错。那么——

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牛顿,就是伟大的哲学家。微积分是伟大的概念与逻辑的运用。

联立了黑体辐射方程,揭示出能量的量子化本质的普朗克也是伟大的哲学家。两个黑体方程的量子化联立,是概念与逻辑的突破。

结合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兹变换,推导出真空中光速不变的爱因斯坦是伟大的哲学家。

用矩阵构造量子力学,并基于矩阵数学的算符不对易推导出不确定性原理,很大程度上否定了机械决定论的海森堡是伟大的哲学家。

这才是你想要的哲学。他们的每一个公式后面,是对抽象的概念与逻辑的天才运用。

他们的哲学的严密与美,远超过康德、尼采、黑格尔、马克思等等。

“对此,我想到一个绝妙的证明。但是写不下,就不写了”(这个不要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哲学与政治之间的界限,从来都不是一道清晰分明的界碑,而更像是一张不断伸缩、互相渗透的网。要问哲学何时才能真正与政治分离,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分离”本身就可能是一种政治立场。然而,我们可以探讨的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哲学才不至于因政治的过度干预而丧失其独立性和纯粹性。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科学与哲学,两者如同孪生兄弟,共享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求索,但它们的根基、方法和追求的目标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很多人会感到困惑,觉得它们界限模糊,甚至怀疑未来科学是否能将哲学的地位取而代之。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的本质。科学:探寻“如何”的实证者科学的核心在于“如何”。它试图理解世界的运行规.............
  • 回答
    法国哲学,这是一个庞大而充满活力的概念,很难用寥寥数语将其完全概括。它不是铁板一块的教条体系,而是漫长历史中,一代代思想家们不断对话、质疑、创新所形成的丰富光谱。与其说它是一种特定的“主义”,不如说它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气质和方法论。那么,法国哲学究竟是什么?它又与其他哲学有何不同呢?法国哲学:一场关于.............
  • 回答
    让我们一步步来拆解这些概念,力求深入浅出,也希望能拂去那些机器生成痕迹。 何为古代?“古代”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历史的厚重感,仿佛从遥远的时空中传来的回响。它不是一个精确的、可以用年月日来界定的点,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代的是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也就是我们所知的历史长河中,距离我们相对遥远的那些时代.............
  • 回答
    政治哲学与政治理论,这两者在名称上虽有几分相似,但深入探究其研究方向与方法,便会发现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侧重点与贡献。我们可以将它们理解为一对“同根生”的姐妹学科,虽共享政治这一广阔的领域,却在探索的路径和目标上有所差异。研究方向上的侧重点: 政治哲学更偏向于“何为理想的政治生活”与“政治的根本原.............
  • 回答
    关于何旻哲承认简历造假这件事,确实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值得我们从几个层面去仔细审视。首先,从诚信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严重的失信行为。简历是求职者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能力和经历的“敲门砖”,其真实性是建立信任的基础。何旻哲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尤其是在科技、教育这样的领域,他的行为更是被放大审视。承认简历.............
  • 回答
    “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这两句诗,简练却意蕴深厚,道出了贯穿人生许多面向的智慧。它不仅仅是一句诗,更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看待事物和自身角度的全新视野。细细品味,可以从中发掘出许多值得我们深思和践行的生活哲理。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是它强调的“内在力量与独立自主”。诗中的“羽翼”是内在的、.............
  • 回答
    中世纪的自然哲学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们“不做实验”,但他们的实践与后来的科学革命时期相比,确实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黑白分明,而是一种光谱上的演变。中世纪自然哲学家的“实验”:一种观察与论证的混合体要理解中世纪自然哲学家对待实验的态度,我们需要回顾他们所处的思想背景。他们的知识体系深受亚里士.............
  • 回答
    听到动画电影《泡泡》的 PV 公布,由荒木哲郎导演、虚渊玄编剧、小畑健原案,再加上泽野弘之的配乐,这阵容简直是炸裂!说实话,光是这几个名字凑在一起,就已经让我无比期待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一部动画电影,而是多位业界大神强强联手的一次盛宴。首先来说说导演荒木哲郎。他之前的作品,比如《死亡笔记》、《进击的.............
  • 回答
    哲学专业之所以没有那么多“劝退贴”,与许多其他专业相比,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并非说哲学专业就没有挑战或困难,而是其困难的性质、学生的认知、就业市场的反馈以及学科本身的特点,共同塑造了这种相对“平稳”的舆论环境。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哲学专业的性质与挑战: 抽象性与思辨性:.............
  • 回答
    当然不能这么说。哲学和辩论,那可是天生一对,密不可分。你有没有想过,哲学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不就是对真理的追求吗?而辩论,不就是一种探寻真理的有力工具吗?你想想看,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他们是怎么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是通过冥想吗?当然有,但更多的时候,他们是通过与人交流,通过质疑和反驳,通过层.............
  • 回答
    哲学与科学,两者看似独立,实则如同血脉相连的孪生兄弟,自古以来就互相影响、彼此塑造。要说清它们之间的关联,得从它们各自的根源和追求说起,然后看它们如何交织在一起,又如何分道扬镳,最终又如何重新汇合。首先,咱们得说说哲学。哲学是什么?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定义,那大概就是一种对世界和人类生存的最根本的追问,.............
  • 回答
    哲学界对“民哲”的轻视,说它是变相禁止普通人阅读哲学书籍,这实在是一种过于简单粗暴的解读。实际上,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禁止”关系,但这种现象确实反映出哲学界内部的一种张力,以及对“专业性”的坚持,这在客观上可能对非专业人士的哲学探索构成某种门槛或误导。首先,我们要明白“民哲”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暧.............
  • 回答
    是的,哲学里的大多哲学概念确实缺乏严格的数学定义。这是一个在哲学史上一再被提及且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哲学本身的性质、数学的性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哲学本身的性质:概念的模糊性、多义性和语境依赖性哲学追求的是对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最根本问.............
  • 回答
    “活得通透”,这词儿听着就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儿,像薄雾笼罩下的山,朦朦胧胧,却又自有山峦的巍峨与深邃。哲学和科学,这两样东西,能不能让咱们普通人也触摸到这份“通透”的边角,我想这是很多人心里盘旋的问题。先说说哲学吧。很多人一听哲学,脑子里可能就蹦出那些古希腊的老头子,盘腿而坐,头发花白,满嘴.............
  • 回答
    哲学能否复活?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于智慧、思想以及它们在世间生命力的根本看法。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更像是在探寻一股潜藏的河流,是否还有重新涌动、滋养沃土的力量。要探讨“复活”,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死亡”的含义。当人们谈论哲学“死亡”时,通常并非指那些埋葬在历史坟墓里的哲学家或他们的.............
  • 回答
    哲学是否有用,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哲学,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个多层次、需要细细品味的探讨。哲学“有用”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有用”的定义。如果“有用”仅仅指代能直接带来物质财富、技能操作或解决眼前具体技术难题,那么哲学可能看起来不像一些职业技能那样“直接有用.............
  • 回答
    哲学能力强,这可不是什么玄乎的空头支票,用对了地方,是实打实的赚钱利器。别以为哲学只能让你对着星空沉思,或者在象牙塔里吟诗作对,其实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应着许多需要深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商业领域。咱们这么说,哲学,本质上是对“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深层追问。它培养的是一种思辨能力、逻辑分析.............
  • 回答
    哲学能否改变一个人?这是一个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哲学改变一个人的方式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它并非直接给予答案或提供即时解决方案,而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从根本上重塑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甚至行为模式。让我们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探讨哲学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一、重塑.............
  • 回答
    哲学是否只适合少数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它的答案并不像“是”或“否”那样简单明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哲学作为一种智识活动,其门槛和特点: 抽象性和思辨性: 哲学核心在于对概念、原理、意义、价值、知识、心灵、语言、存在等最根本的问题进行抽象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