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中课本上的哲学内容,与其说是哲学,不如说是50年代那种给文盲半文盲普及常识的扫盲读物。为了文盲半文盲能够理解,相当程度刻意简化了很多东西。
我的回答涉及到俄语的概念多一些,主要原因是俄国在苏联时期和我们一样有这种基于意识形态的哲学教育,但是和我们不同的是他们苏联时期虽然中学、大学的哲学教育有意识形态但是比我们的要全面、系统的多的多。
当你试图讨论哲学概念的严格数学定义之时,这凸显了中式扫盲读物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混淆了哲学、科学哲学和哲学史的边界。中式扫盲读物,本质上是低劣编纂的哲学史材料,既不涉及科学哲学的内容,也不涉及正经的哲学内容。
在俄语里,история философии(哲学史) 和философия науки(科学哲学)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前者侧重这个学科的发展历史,涉及到对学科发展阶段的断代(периодизация),涉及到哲学大手的理论和观点,以及他们观点交锋带来的后续影响。实际上当你想讨论哪些哲学概念、方法可以用数理的方式证实或者定义的时候,实际上可以说是是进入了科学哲学的领域,而不是传统的哲学领域。就像你说的这个量变引起质变,这个东西最初应该是希腊时期的问题,最后被微积分的发明(牛顿,莱布尼茨)给出了一些数理上的论证/解决方法。
马哲在19世纪是欧陆哲学的集大成者,要学习马哲就必须先了解德国古典哲学,了解德国古典哲学就要涉及到后文艺复兴时代的哲学(俄语文献称之为新时代哲学 философия нового времени),比如英国经验主义哲学(эмпиризм,培根、洛克、休谟)和欧陆理性主义哲学(рационализм,比如莱布尼茨,笛卡尔)。涉及到这些哲学就要回顾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谈到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就必须去回顾最原本的古希腊哲学。 中国的课本对这些着墨不多,而且课本为了照顾广大普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政教师的授课能力,加了大量插图和简单的例子,而不是像俄国教材一样拼命堆文字材料。于是这些内容就略去大半。略去这些内容,就不知道当时欧洲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都在争论什么,而马哲恰好就是建立在这些争论的基础上的。这就等于吃书,只告诉你设定,而不告诉你这个设定是什么样逻辑的产物。考试的时候,你就做调包侠就可以了,不需要自己造轮子。
就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俄语里唯物主义是материализм,字面意思是以物质为中心的一种哲学观点,而俄语里唯心主义是идеализм,是指以意志为中心的一种哲学观点,这两种哲学主张可以理解为认识世界的方式,在哲学上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只是两拨闲的蛋疼的希腊人讨论世界的本源时产生的两种观点。
马哲的两个核心概念,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一个是历史唯物主义,顾名思义,这两个核心概念又涉及到三个东西,一个是辩证法диалетика,一个是唯物主义материализм,一个是历史主义историзм。
马哲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坚持认识论(теория познания)中可知论(оптимизм,字面意思是乐观主义,即人类可以认识到全部知识,限制只是人类的寿命和认知的媒介),而不是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因为唯心主义很容易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这才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而唯物主义则很容易走向机械主义(механизм,这个词也是马哲里特有的),所以马克思用了辩证法来完善唯物主义
而第三个关键因素是中国教授的马哲,实际上是掺杂了列宁主义哲学观点的马哲,是马列主义的派生物。并不是原教旨马哲。而列宁的哲学观点是建立在19世纪末物理学和化学大发现的科学基础上,所以掺杂了他观点的马列哲学(Марксистско-ленинская философия)和原本的马哲(Марксистская философия)有一定区别,在略过19世纪科学史和19世纪哲学史的前提下马列哲学常会让人感到难以理解。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真心想弄明白哲学和科学哲学相关的问题(而不是尝试理解吃书现象引起的悖论和矛盾,这毫无意义),那就应该去正儿八经先从哲学史读起来
如果想理解为啥中国会出现课本中的吃书现象,学习俄语之后去读俄语版的哲学史和苏联时期的哲学材料就可以了。
嗯我看了一下我校哲学系阿列克谢耶夫和巴宁两位大佬编纂的经典高校哲学教材,600页,半斤重。哲学、哲学史、科学哲学在俄国高校本、硕、博所有专业都是必修的,理工科还要多修一门科学史。都是要过国家考试的。不知道这一套要是在中国铺开得逼死多少学生。
首先要注意我们什么时候能严格定义:我们对这个概念彻底理解之后。哲学中的概念能被彻底理解吗?事实上,如何去定义就是一个哲学需要探讨的问题。如果都有了严格定义,哲学恐怕也就没有必要再研究了。
即使是你说的数学,很多概念也不是一下子就严格定义出来的。例如微分流形,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Riemann 1851年的论文,但是今天课本上的严格定义直到1936年,才由Whitney给出。物理上也是如此,我们仍然没有公认的量子场论严格定义,如何定义有待探索。
高三学生,能问出这样的问题,很不错。
是的,大多乃至全部非分析哲学的概念,其定义都是 “基于共同意志的共识” — 既不存在 “严格的数学定义”,也并非基于任何 “客观事实”。
于是,首先,必然有范畴边界和限定;其次,会不停地变化;最后,可被范畴边界外的意志共识所直白否定,且可互相直白否定,直至寻找到新的共识基础,或一方被消灭。
其实哪怕到了物理或数学,很多 “客观事实”,也是基于定义的。比如标准模型,背后涉及的 “定义”,多了去了。大多数有数学描述,但这并不影响其存在基础,是基于 “意志的共识”。仅是,这些共识,基本上已经在学界实现统一。且,更为重要的是,基于这些共识性定义所衍生出来的结论,在预测或解释 “观测” 方面,暂时找不到更好体系。所以,一个人直白地站在物理学的范畴边界外,去直白地反对,几乎必然是伪科学乃至反智;但一个人直白地站在某个特定的哲学学派的范畴边界外,去直白地反对该学派的很多意志共识,或者说,定义,则是正当且正常的,因为不存在可被公认定义所准确描述的 “观测”。
若此话题,会关系到题主未来的职业选择的话,那么,若题主想玩儿 “哲学” 这个RPG游戏,按部就班去学习就是了;若题主真的有心探究 “智慧的学问”,就首先要做到认清并承认,人是猴子,永远受物理认知能力上限的约束这一无奈的现实。
当然,作为一个高三的学生,考虑有关哲学的未来选择的第一步,建议还是要先衡量一下原生家庭的家底儿。真心的。
没想到我今天在知乎还能见到一个真正的学园派,还是色诺克拉底主义的学园派。
色诺克拉底(约前396/395-前314/313),前339年至前313年担任柏拉图学园领袖。他的很多观点被同时代的哲学家记录下来,比如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形而上学等著作中都引述过他的观点。
色诺克拉底的一个著名观点即:理念本身就是数或者由数生成而来。这与其师柏拉图将理念与数学对象区分的做法相异。
(以上内容来自斯坦福哲学百科)
所以,题主,你的想法是有史可查,有据可依的,下一步就请开始使用数学对象将哲学概念一一表达出来吧,你就是当代的色诺克拉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