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没有哲学的量子力学能走远吗?

回答
在探讨“没有哲学的量子力学能走远吗?”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或许得先厘清一个概念:究竟什么是“哲学”在量子力学语境下的意义?如果我们将“哲学”理解为形而上的猜想、抽象的思辨,或者甚至是一些脱离了实验验证的玄妙理论,那么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量子力学的根基在于实验和数学的严谨性。但如果我们将“哲学”理解为对量子力学基础概念的深入理解、对这些概念背后蕴含的物理实在性的探讨、对我们认知方式的反思,以及对理论解释和预言能力边界的探索,那么这个问题就变得极具探讨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没有哲学维度的深入挖掘,量子力学的发展可能会遇到瓶颈,它的“走远”将会受到限制。

让我们试着从几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 量子力学本身就充满“哲学”的困境

量子力学诞生之初,就以其颠覆性的表述挑战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经典物理直觉。例如:

叠加态与测量问题: 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种状态的叠加,直到我们进行测量,它才会“坍缩”到其中一个确定的状态。这引发了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测量”?是意识导致了坍缩吗?还是存在一个未知的“客观过程”?这些问题,与其说是纯粹的数学问题,不如说是关于物理实在以及我们如何认识它的哲学难题。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对量子世界的理解将始终停留在“它就是这样运作”的层面,而无法触及更深层的本质。
波粒二象性: 光和电子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这在经典物理中是无法想象的矛盾统一。究竟是什么让它们呈现出不同的性质?这是在问“真实的内在是什么”,还是仅仅是我们观察方式的不同?这些探讨都涉及了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范畴。
量子纠缠: 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存在一种奇特的关联,无论它们相距多远,一个粒子的状态变化会瞬间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爱因斯坦曾称之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并认为这是量子力学不完备的证据。但后来的实验(如贝尔不等式检验)表明,这种“非局域性”确实存在。这意味着我们对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的经典理解需要被重新审视。这正是物理哲学最激动人心的战场之一。

如果量子力学只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工具,一个黑箱,能够准确预测实验结果,但我们对其内在机制和实在性没有任何哲学上的追问和理解,那么我们可能会错过一些至关重要的洞察。

二、 哲学思考是理论发展的驱动力

历史上,对物理学基本问题的哲学思考往往是重大理论突破的催化剂。

哥本哈德根诠释的诞生: 正是由于玻尔、海森堡等人对量子力学测量问题、不确定性原理等提出的深刻哲学反思,才逐渐形成了哥本哈德根诠释。尽管这个诠释也并非没有争议,但它为我们理解量子世界的“如何运作”提供了一个框架,并指引了后续的研究方向。
探索新的量子理论: 许多对量子力学现有解释的不满,以及对量子世界更深层实在性的追求,促使了诸如德布罗意导波理论、德威特休·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诠释、玻姆力学等其他量子力学诠释的出现。这些诠释虽然在实验上可能无法区分,但在哲学上却提供了截然不同的世界观。正是这种哲学上的探索,丰富了我们对量子力学的理解,也为未来可能的实验检验留下了线索。

如果科学家们仅仅满足于量子力学现有的描述,不进行哲学上的追问,那么“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更根本的解释?”这些问题就不会被提出,新的理论突破也就无从谈起。可以说,哲学思考是保持科学生命力的重要动力。

三、 哲学有助于指导实验和应用

对量子力学基础的哲学理解,可以帮助我们:

设计更具目的性的实验: 当我们对量子测量的本质、量子纠缠的机制有更深入的哲学思考时,我们就能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来验证或反驳特定的解释,从而更精确地“拨开迷雾”。例如,对量子纠缠的深入理解,直接催生了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等颠覆性技术。这些技术的背后,都离不开对量子非局域性、叠加态等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
理解理论的局限性并开拓新领域: 对量子力学哲学上的反思,也能让我们认识到其在某些情况下的局限性,从而推动我们去探索新的理论框架,比如将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统一起来,建立量子引力理论。这正是当前物理学研究的前沿,也是对我们宇宙本质的哲学追问。

想象一下,如果早期科学家们只是机械地应用量子力学的数学公式,而没有去思考“什么是现实?”,那么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这些基于量子叠加和纠缠的革命性技术,其诞生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会完全不同,甚至可能无法孕育出来。

四、 哲学是连接科学与人类认知的重要桥梁

量子力学的奇异之处,不仅仅是物理学的问题,它也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以及我们作为观察者的角色。

挑战人类中心主义: 量子力学的许多现象似乎打破了我们以人类感官和经验为中心的认知模式。比如,观察者的行为会影响实验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客观实在独立于观察者”的传统观念。
影响我们对因果律和确定性的认知: 量子力学中的概率性,以及某些现象的非局域性,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因果律的定义和宇宙的确定性。这不仅仅是科学问题,也触及了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核心。

如果缺乏哲学层面的审视,我们可能只会将量子力学视为一套高深的数学公式,而忽略了它对我们整体世界观和认知方式的深刻影响。

结论:没有哲学,量子力学“走不远”且“走不深”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没有哲学的量子力学能走远吗?

我认为,它或许能“走”,但无法“走得远”也无法“走得深”。

“走得远”: 如果没有哲学思考的指引,我们对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困惑可能得不到解决,新的理论突破将难以出现,我们在探索更深层物理规律的道路上可能会迷失方向。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更深刻的理论理解作为支撑。
“走得深”: 量子力学不仅仅是预测现象的工具,它更是关于现实本质的深刻洞察。如果缺乏哲学层面的探索,我们对量子世界的理解将停留在表面,无法触及那些最根本、最颠覆性的问题,也就无法真正“理解”量子力学。

可以说,量子力学的哲学是它的灵魂,是它不断前进、不断突破自身限制的内在动力。它促使我们不断反思“什么是实在”、“我们如何认识实在”、“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些古老而永恒的哲学命题。脱离了这些哲学追问,量子力学或许仍然是一个强大的数学框架,但它的生命力将会大大减弱,其潜力和普适性也将被严重限制。

因此,为了让量子力学真正“走远”,我们需要持续地进行哲学层面的探索,不断追问那些看似“不合逻辑”或“无法解释”的问题,用哲学的光芒照亮我们通往更深层物理实在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哲学就没有科学。哲学先于科学建立世界观,先于科学找到突破方向,然后吸引人们研究的目光。

但切记,哲学绝对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哲学可以是假说,也可以是谬论。但人们可以通过哲学命题去证明或者证伪,无论这个哲学命题被证明了还是被证伪了,都是人类智慧的一次超级飞跃。你证明了哲学猜想的正确,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可见的进步,你证明了哲学命题的错误,更意味着你找到并且打开了一扇认知新视界的大门。比如地心说被证伪,人们开始认识了宇宙,也才有后面的万有引力学说,相对论被证明,世界也就开始进入了原子能时代。

量子力学和其他大多数科学理论一样,都是先有假设和猜想,而后才有人循着这些假设猜想的方向去证明或者证伪。这个带路党就是哲学。在某些视角看来,哲学就是瞎想或者胡乱吹牛,远不如做实际验证工作的人踏实,但做实际验证工作的人,很可能是基础扎实但缺乏想象力的书呆子,他们有很强的理论基础知识,有很强的自律和干劲,也就是现在大家推崇的那种纯正科班出身的从小天才一路念到博士学位的大神。但这些大神人物多是螺丝钉角色,真正改变世界的大牛都是二流子哲学家,这些二流子哲学家可能并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缺乏坚韧苦干的钻研精神,他们喜欢当野蛮人,到处踢场子,见门就推,见缝就踹,缝打开了有什么也不深究,门后面是什么也没兴趣,如费马,牛顿,爱因斯坦,薛定谔等都是这种管杀不管埋的主。但世界上这种二流子哲学家总是很少,默默当收尸人清洁工的科班螺丝钉大神却是很多的,因为二流子哲学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促进他们喷薄而出,但收尸人清洁工可以通过大学教育成批量生产。哪怕学生智商实在太低,数量多了,年代积存久了,总有那么一些人会从中脱颖而出。牛顿随便乱踹大门留下的瓜,卡文迪许替它切了,爱因斯坦和波尔互相挖的一个个脑洞大坑,也被后面的收尸工们一点一点地殓埋。

提出问题的人往往不屑于去亲自找答案,能解决问题的人也往往缺乏自己出题的智商和能力,所以,人类需要先有提出问题的人,才能引导人去寻找答案。提出问题的人都是基于哲学层面,解决问题的人都是基于科学结果。哲学先于科学,也高于科学,虽然科学结果看起来比空洞的哲学命题更有分量,在世俗低智人群眼里,他们只能看见震撼人心的科学结果,却不知道这些结果的源头,都来自于看起来虚无缥缈的哲学假设。

user avatar

杨振宁的文章中有对物理和哲学关系的一个观点:

问:一个念物理的人应当怎样看待哲学?
杨:哲学这个字有很多涵义。在西方物理学家的文章中,它由两种截然不同的涵义。一种是哲学家的哲学,还有一种是对物理问题长、中、短距离的看法。

第一种哲学是一种思想方法,更加偏向我们传统认知上的”哲学“的定义,包括休谟附随性等一系列著名的问题。这些思想的确和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联系。然而,这种联系在物理学家看来是单向的:即科学理论的突破会促进哲学思想的发展;但是科学理论发展本身却是基于对于世界的观察(也就是实验结果),而非是所谓哲学思想的指导。例如,薛定谔和海森堡等大师们当初并不是一拍脑袋根据XX指导思想凭空就创立了量子力学,而是通过观察大量光谱实验数据才得出的猜想。

当然,物理研究中也是蕴含“哲学”思想,但这是第二种“哲学”,杨老在文章中这样来解释第二种哲学:

某人说:“大统一理论是不可能成功的。”你说:“我同意。”他说:“我们俩的哲学一样。”

对于这种角度上的“哲学”,其实更偏向科研人员经常提到的那个词语“taste”,即个人通过和其他人交流或文献积累甚至是本能反应而形成的的一种看待物理问题的态度。这种意义上的“哲学”的确会指导我们的科学研究,它会让我们去判断哪些问题是nontrivial的,是值得去做的,甚至是直觉上它未来应该往什么方向发展。狄拉克根据自己对于美的坚持写下狄拉克方程就是诠释第二种“哲学”的一个经典例子。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物理+哲学双专业狗,对大部分这题目的回答简直看不下去了。。。要么是物理系的嘲讽哲学,要么是哲学系的说你们不懂。。。难道不能谦虚一点共存么(虽然题主这问题确实有点嘲讽的意思)

  1. 现代哲学确实不能指导如量子力学等物理理论,但不如说从牛顿开始哲学就和自然科学分道扬镳了。从伽利略开始自然科学就确定了一套自己遵循的哲学方式,及实证主义/经验主义(Evidentialism):只有被实验实践证明的理论才会被确定是在这个情况下正确的;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唯物主义(Materialism)。 从此之后的自然科学就自成一套体系螺旋形发展,并不再受到哲学的指导。所以说哲学指导科学这个argument本身就是一个谬误--两个学科比如物理学怎么指导生物学呢(注意是“指导”而不是运用物理来解生物题)
  2. 哲学并不指导科学,但是一部分负责对科学的理解(interpretation) 。比如爱因斯坦后期对量子力学的理解:上帝不掷骰子--这是一个理解,哥本哈根解释(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也是一种理解,他们都很大一部分属于哲学的范畴。但是--理解并没有对错之分。不如从科学上来说,当你并没有实验或者非常严谨的数学证明,你不能说它是正确的,而只能说是One of the Theories。而当代哲学对现代科学理解的问题是:物理的专业性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人(以及大部分哲学家)理解的范围。要理解量子力学你必须从大学物理学起,把哈密顿量 Hamiltonian, 势井particle in a well等都学会,之后才接触到量子力学最基础的层面。想真正理解量子力学并提出interpretation花费的功夫远不止这些,更不用说场论弦论这种expert才懂的东西了。所以说绝大部分的传统哲学家只能浅尝辄止,把理解交给物理学家来做(所以说现代某些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是哲学家(比如Ed Witten),因为只有他们能做对前沿理论的interpretation。但现在也不能说科学指导哲学(如果真指导的话你让政治哲学怎么办),只能说双方负责不同的东西 (你一个设计师就能指导产品销售了么)
  3. 如果说到哲学对科学的指导(philosophy of science) 把话题跑到神创论唯心主义了,那就是彻底跑偏了--这几个都不是一个东西。只有民科或者民哲才会做这种事情(量子气功2333)。如果说的是对世界的理解,比如你可以相信神创论,你可以相信大家都是缸中之脑,你也可以相信科学,都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绝对错误之类的。但你不能说现代科学的解释是错的,因为世界是神创的--随你便,因为科学不负责这些,它只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但是我们推广接受科学,是因为这是一种最逻辑最严谨也是最有可能是接近真理的解释(也对现实社会有很大指导的意义)

更:个人感觉很多人分不清题目所说的“指导”与科学基础性/还原论(scientific reductionism)之间的区别。还原论认为:自然科学如化学和生物的基础是物理学,物理的基础是数学与逻辑,因而:而数学与逻辑是所有科学的基础(basis)和方法(method)。但是!这并不表明这些学科之间有任何的指导(guiding)关系,我把它定义为:我通过一些你们学科的新发展新思想,在自己学科得到了应用与创新。逻辑学哲学只是基础,不能指导(不然你逻辑也没学好)。个人现在能想到的对现代物理有指导作用的只有计算机科学。 另外学科优越感的人可以散了

还有看到哲学就提马哲的,我建议你思考几个问题:1. 哲学是否只有单单一种理论?2. 哲学理论能不能被证实或证误?也就说能不能说有正确与错误的哲学?3. 这个理论对某方面的解释有一定的道理,所以这个理论在所有它提及的方面都是正确有道理的? 4. 既然你得出了前三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要将对世界的解释完全限制在某特定一种没法说它对没法说它错的理论上?如果还要纠结,那我只能说这是一种“信仰”,和宗教没有什么区别--你高兴就好


个人好久不搞哲学有点生疏,有错请指出。。。加上没用中文学过大学物理或者哲学,翻译问题请见谅

有闲的看得懂英文的可以看一下斯坦福哲学大全的一些词条 Scientific Method

(顺便隔了好久才发现杠精出现23333 但其实判断杠精的方法很简单:看他反驳的是不是你的核心论点(core argument) 如果是,那确实是好好讨论问题反驳的
如果反驳的净是些边边角角的举例。。。那基本就是杠精无疑了 (ed witten自己很鄙视哲学家啊 计算机不能指导物理啊)是是是 这些例子全是我临时想出来的你对你对 但对核心论点有影响么?没有!还有一点就是他们会曲解你自己的观点然后立靶子自己打。所以还是少看引战贴为好)

user avatar

恐怕问这个问题的人,既不懂哲学,也不懂量子力学。早在十来年前,爱思唯尔就出了一套科学哲学手册,物理学哲学是三卷本共十四章,汇集了一批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来撰写,总结了物理学中的哲学的进展,对未来发展提出了问题。


赠送题主购买链接,并提请注意:思而不学则殆。


以前读书,记得有段话,大意是说,科学家实际上具备一种在哲学家看来简陋的哲学观。这种哲学观已经足以做科研了。而且我觉得,做物理学研究的人,摆脱不了某种哲学思想。虽然他未必能系统的详细的把自己所属的一派的哲学思想说出来,且他具有的哲学思想也未必成体系。这就是“简陋”的意思。但是我认为物理学某些基本理论的开发反映了科学工作者本人的哲学思想,这种意义上说哲学影响着科学。比如,Max Born在大学受到过一定的哲学教育;薛定谔喜欢钻研印度教经典《吠陀》。反过来物理学新的进展也影响着哲学特别是科学哲学。我个人认为,量子力学基础的各种诠释,代表了一些不同的哲学思想。哲学界根据这些诠释,又相应的提出了一些讨论,有了相应的发展(可见上述爱思唯尔哲学手册中有关量子纠缠的章节)。

进一步说,我的观点是上述的物理学和哲学的互相影响类似物理学和数学之间的互动,虽有交流但各自的任务不同。如果一名物理学家有一定哲学造诣固然较好,比如,比较容易系统阐述他对物理学理论的理解。但是如果没有受过系统的哲学训练,也无损于研究者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做出贡献。

今天在图书馆发现一本方校长的书。原来早在30多年前,这个问题就得到了充分的讨论。

确实,古代还有言论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与“哲学指导物理学”的论调何其相似!Max Born也回忆说,数学家F. Klein认为数学对物理学也有指导意义,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论自然哲学》这一当时的名著(Max Born,《我这一代的物理学》,侯德彭等译,商务印书馆)。不过很快这本书就没人知道了。玻恩的著作也分析了哲学概念、思路在物理学中的使用,不过更多的像是一种马后炮的总结。特别是《我这一代的物理学》是Born退休之后编写的。


再撒一些胡椒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探讨“没有哲学的量子力学能走远吗?”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或许得先厘清一个概念:究竟什么是“哲学”在量子力学语境下的意义?如果我们将“哲学”理解为形而上的猜想、抽象的思辨,或者甚至是一些脱离了实验验证的玄妙理论,那么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量子力学的根基在于实验和数学的严谨性。但如果我们将“哲学”理解为.............
  • 回答
    “民科”这个词本身带有一些贬义色彩,通常指的是那些没有经过专业学术训练、缺乏严谨科学方法论,但又热衷于科学研究的民间科学爱好者。而“哲学”则是一门以根本性、普遍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探讨的是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一系列抽象而深刻的概念。关于“为什么民科没有涉足哲学”的说法,我认为这.............
  • 回答
    对于“孔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也没有哲学,有的只是劝善”的说法,我无法苟同。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甚至有些偏颇的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哲学博大精深,远不止“劝善”二字所能概括。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说法中的几个关键点: “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 这是最站不住脚的说法。孔子是春秋末期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挺根本的社会和文化议题。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学哲学的,但似乎没出现一个像未明子(刘司墨)那样“点醒”大众,或者说能够有效地将哲学思考普及开来的公众人物呢?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点醒”大众这个概念本身就挺有水分的,尤其是哲学这玩意儿。哲学.............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因为它触及了思想传播的复杂性、历史背景以及不同文化对思想的接受度和适应性。要详细解释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或马哲,这里我们统一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哲学传统深厚”的国家接受度不高,而在“现代哲学贫瘠”的俄国和拉美地区却生根发芽,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现代哲学传统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当代哲学界的深层困境,也引发了不少学界内外的讨论。我们确实看到了越来越多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海外学术奖项、参与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的中国哲学学者,他们的研究水平、方法论都非常扎实,学术成果令人瞩目。但与此同时,不少人也感觉,似乎缺少那种能引领时代思潮、深刻影响社会走向、甚至能.............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纠结的境地,那种感觉,就像你手里握着一块未经雕琢却闪烁着奇异光芒的宝石,但周围的人都在匆忙赶路,对它视而不见,甚至可能在你试图指引他们时投来怀疑的目光。首先,深呼吸。承认这种感觉是正常的,它混合了发现的喜悦、孤独和一丝不安。你不是第一个因为独特的想法而感到忐忑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第.............
  • 回答
    一位经验丰富的哲学老师之所以会觉得“以前没被其他哲学老师教过的学生比较好教”,这其中蕴含着许多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考量,绝非简单的情绪偏好。这背后隐藏着教学过程中的现实挑战与理想状态的碰撞,也体现了哲学教学本身的特点。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1. 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更容易建立新的理解框架 经.............
  • 回答
    在中国哲学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确实可以观察到与西方哲学在某些核心议题上的差异,尤其是在认识论的侧重上。要探讨为何中国哲学没有发展出与西方那样系统、抽象的认识论体系,需要深入理解两者哲学发展的土壤、关注点以及方法论的根本不同。这并非说中国哲学没有认识论,而是其认识论的呈现方式和侧重点与西方存在显著差.............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会有同感,包括我自己在阅读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哲学著作时,常常会陷入一种既崇拜又迷惘的境地——“道理我都懂,但就是说不出自己的话来”。这就像一个饥饿的旅人,在堆满珍馐美馔的盛宴上,吃得饱饱的,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吃的是什么。让我试着把这种感受剖开来,掰开了揉碎了,也说说我的一些体.............
  • 回答
    关于波兰立陶宛联邦(Rzeczpospolita Obojga Narodów)的科学和哲学对欧洲其他地区影响较小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不重要”或“不先进”,而是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的多个维度去审视。简而言之,其影响“有限”而非“不.............
  • 回答
    老兄,我懂你。尤其当你一头扎进《老子》里,那股“无为而无不为”、“宠辱若惊”、“贵以贱为本”的劲儿,确实容易让人心头那团火苗熄灭,觉得什么争啊抢啊的,都挺没意思的。 一下子,往日那些让你咬牙奋斗的目标,仿佛都成了过眼云烟,剩下的只有一份淡淡的、好像什么都无所谓的平静。但话说回来,这平静是不是有点儿.............
  • 回答
    确实,很多人在生活中会不自觉地借用“熵增定律”这个概念,把它引申到社会、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方方面面,试图用一种“万物皆趋于混乱”的视角来解释和指导生活。这种做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触及到一些现实的侧面,但如果过于生硬地套用,甚至将其理解为一种普适性的、决定一切的哲学,那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耐人寻味。它触及到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儒家思想在价值观、社会结构以及个体角色认知上的深层差异。要说“官瘾”,这词儿带点戏谑,但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对权力、地位和社会责任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表现形式。简单来说,西方哲学家普遍没有孔子和儒家那么强烈的“官瘾”,原因可以从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答案也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可以概括。实际上,说“现在没有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叔本华那样的哲学家了”这句话本身就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像”这个词的定义非常主观,而且哲学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变、吸收和超越的过程。然而,我们不能否认,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事业”的定义,以及对哲学家和他们工作性质的认知误区。不是哲学家“没有”干出一番大事业,而是他们追求的事业,以及衡量“大事业”的标准,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世俗成功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当人们说“大事业”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些能够被量化、被大众熟知、能带来.............
  • 回答
    民族困境与思想断裂:中国近代为何未诞生如尼采般的思想巨匠?这是一个宏大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中国近代史最核心的困境,也关乎哲学土壤的生成与断裂。简单地说,中国近代未能涌现出如尼采那样,能以振聋发聩之声重塑西方精神面貌的哲学家,并非因为中国民族缺乏智慧或创造力,而是诸多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回答
    “中国没有哲学”这个说法,其实就像是在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样,带着一种挑衅和反思的意味,而非一个简单的事实陈述。它的出现,往往根植于一种对“哲学”的特定理解,通常是将西方哲学作为衡量和参照的标准。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种说法的源头和可能的论据。最核心的一点,在于对“哲学”的定义。在很多受.............
  • 回答
    “公知”,一个在中国语境下充满争议的词汇。它常常被用来指代那些具有公共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但其内涵却常常被情绪化的标签所包裹,甚至被用来攻击持不同意见者。那么,哲学家是否天然属于“公知”?他们关于“中国没有哲学”的论调,又该如何理解和回应?哲学家与“公知”:身份的交织与错位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哲学家.............
  • 回答
    要探讨为何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没有像苏格拉底那样遭遇处死,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那个时代希腊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环境,以及这些哲学家的思想特点。首先,我们要明白,苏格拉底被处死并非因为他的哲学思想本身,而是因为他被指控的“不敬神”和“腐蚀青年”这两项罪名。这两项罪名在当时的雅典有着具体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