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哲学家是洞悉世界运转规律的人,为什么他们没有干出一番大事业?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事业”的定义,以及对哲学家和他们工作性质的认知误区。不是哲学家“没有”干出一番大事业,而是他们追求的事业,以及衡量“大事业”的标准,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世俗成功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当人们说“大事业”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些能够被量化、被大众熟知、能带来直接可见改变的成就。比如,开创一个帝国、发明一项颠覆性技术、创造巨额财富、成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或者创作出家喻户晓的艺术作品。这些事业通常有清晰的目标,有可操作的路径,并且往往需要直接的实践、管理和领导能力。

而哲学家,他们的工作更像是在精神和思想的沃土上耕耘。洞悉世界运转规律,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困难且宏大的事业。这种“规律”并非指物理定律的精确公式,而是关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价值、意义、知识的边界、道德的根基,以及我们与宇宙、与他人、与自身的关系。这是最根本、最抽象,也最持久的问题。

为什么他们似乎没有“干出”我们所说的“大事业”?原因有几点,而且都相当深刻:

1. 事业的性质不同:从“制造”到“启迪”。
哲学家不是“制造”者,他们是“启迪”者。他们的事业不是建造一座座高楼,也不是研发一台台机器。他们的事业是构建思想体系,提出新的概念,挑战旧的思维模式,拓宽人类认识的边界。这种工作更像是为人类的心灵设计地图,指引思考的方向,而不是直接建造具体的物质世界。

你看苏格拉底,他一生没有留下著作,但他通过对话,通过苏格拉底方法,改变了无数人的思考方式,他的学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更是西方思想史上的巨人。他们没有建立帝国,没有发明轮子,但他们构建了西方哲学和思想的基石。这种事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需要时间沉淀的,而且它的“成果”不在于一个看得见的物体,而在于无数个体思想的觉醒和 transformation。

2. 成功的标准不同:内在的深刻性而非外在的可见性。
对哲学家而言,“大事业”的衡量标准是思想的深度、原创性、持久性以及对人类精神的解放和提升。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上的成就,其影响至今仍在。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奠定了现代认识论的基础。黑格尔的辩证法,虽然被批评,但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学、历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

这些成就并非像一个成功的商人那样可以轻易量化其经济效益,或者像一个伟大的将军那样可以标榜其领土扩张。他们的“事业”体现在人类思想的演进,体现在我们看待世界、理解自身的方式是否因此变得更加深刻和复杂。这是一场漫长而无形的战争,目标是驱散愚昧,点亮理性。

3. 工具和方法不同:语言、逻辑与辩论,而非权力与物质。
哲学家最主要的工具是语言、逻辑和思想。他们通过严谨的论证、深刻的洞察来推进他们的事业。他们的战场是思想的殿堂,是学术的争鸣,是人心的探索。而我们通常理解的“大事业”,往往需要调动大量的资源、人力、权力和物质基础,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力。

比如,要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需要政治家去游说、去立法、去组织革命。哲学家可能在早期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这些理念是政治变革的“思想种子”,但将种子变成参天大树,则需要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等不同角色的共同努力。柏拉图也曾试图实践他的理想国,但结果并不如意,这恰恰说明了从纯粹的思想转化为现实的巨大鸿沟。

4. 目标导向的差异:求知与改造世界并行,但侧重点不同。
有的哲学家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甚至投身政治,比如马克思就试图改造世界。但即使是马克思,他的核心工作仍然是分析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提出理论。他“干出”的“大事业”——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同样是思想层面的。

而那些更专注于纯粹哲学探索的哲学家,比如斯宾诺莎,他一生以磨镜片为生,生活清贫,但他对实体、属性、模态的深刻洞察,对我们理解宇宙和存在的本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大事业”是他那套严谨而精妙的形而上学体系,而不是他磨制了多少片优质镜片。

5. 时间跨度和影响的维度:延迟满足与深远回响。
哲学家工作的价值往往是“延迟满足”的。一项伟大的哲学思想,可能需要几代人甚至几个世纪才能被完全理解、吸收,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尼采的思想,在生前并未被广泛理解和接受,但后来却深刻影响了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

再者,哲学家对世界的影响,更多是间接的,是“润物细无声”式的。他们的思想会渗透到文学、艺术、科学、政治、伦理等各个领域,成为其他领域变革的思想土壤。一个科学家提出新的理论,可能受到了哲学思想的启发;一个艺术家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作品,可能是在探索哲学意义上的生命;一个政治家制定政策,也可能是在实践某种哲学理念。

所以,与其说哲学家“没有”干出一番大事业,不如说他们干的,是我们一般人不太容易识别和欣赏的,但却是最根本、最基础、最持久的事业——塑造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边界。他们的“事业”不是建筑在沙滩上的宫殿,而是深埋在地下的基石,虽然不显眼,却承载着整个思想大厦的重量。他们用思想的力量,为人类文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石,这难道不比那些转瞬即逝的世俗成就更“大”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这样觉得的,人的精力有限,世界有分工,有的人负责观察思考,有的人负责实践。不知道这样想对不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事业”的定义,以及对哲学家和他们工作性质的认知误区。不是哲学家“没有”干出一番大事业,而是他们追求的事业,以及衡量“大事业”的标准,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世俗成功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当人们说“大事业”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些能够被量化、被大众熟知、能带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可能都曾有过,却很少有人能直言不讳的想法。你想知道为什么你会觉得哲学家是“肤浅”的,而且想听得细致入微,没有AI的痕迹。我明白,你希望的是一种真诚的、带有个人观察和思考的解读,而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官方说辞。那么,我们来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看似荒谬的观察,看看里.............
  • 回答
    “谁是最伟大的哲学家?”这个问题,就像问“谁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一样,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伟大,本就是个极其主观且充满争议的词汇。但如果我们非要探究这个问题,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名字,往往是那位站在西方哲学思想的黎明,为后世奠定了无数基石的老者——柏拉图。为什么是柏拉图?这并非因为他声名在外.............
  • 回答
    当然,当代社会依然有哲学家存在,他们也像其他领域的知识分子一样,有着自己的生计方式。别以为哲学只存在于古老的书卷中,它其实是一种鲜活的思考方式,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明白,“哲学家”这个头衔的定义其实挺宽泛的。并非所有从事哲学研究的人都能被尊为“哲学家”,但我们可以把那些以深度思考、.............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提到“哲学家”这个词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名字响彻历史、著作影响深远的男性思想家,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等等。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什么“所知的”哲学家大多是男性?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相互关联的.............
  • 回答
    一些女性主义哲学家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称为“强奸手册”,这个说法非常具有争议性,也绝非主流观点。要理解这种评价,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批评的焦点以及这种说法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种说法的根源:对科学的权力化和父权制批判首先,理解这个说法,必须将其置于更广泛的女性主义哲学对科学的批判性审.............
  • 回答
    中世纪的自然哲学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们“不做实验”,但他们的实践与后来的科学革命时期相比,确实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黑白分明,而是一种光谱上的演变。中世纪自然哲学家的“实验”:一种观察与论证的混合体要理解中世纪自然哲学家对待实验的态度,我们需要回顾他们所处的思想背景。他们的知识体系深受亚里士.............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触及了自由意志、决定论、科学还原论以及人类意识的本质等多个哲学领域。让我们从不同层面来详细探讨: 如果世界是物理决定,那人的思考和活动都是物理规律的结果吗?核心观点: 如果我们接受“物理决定论”这一前提,那么理论上来说,人的思考和活动确实都可以被视为物理规律作用下.............
  • 回答
    当代中国是否存在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为何难觅《道德经》《论语》式巨著?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时代的脉搏、思想的土壤以及文明的传承。当代中国是否拥有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坦率地说,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代中国,要寻觅能与《道德经》或《论语》相提并论的、能够深刻影响世界思想格局、塑造民族精神内核.............
  • 回答
    法国哲学,这是一个庞大而充满活力的概念,很难用寥寥数语将其完全概括。它不是铁板一块的教条体系,而是漫长历史中,一代代思想家们不断对话、质疑、创新所形成的丰富光谱。与其说它是一种特定的“主义”,不如说它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气质和方法论。那么,法国哲学究竟是什么?它又与其他哲学有何不同呢?法国哲学:一场关于.............
  • 回答
    学习哲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无休止的探索,一次又一次地剥开层层迷雾,却又发现新的风景,新的问题。它不像学习一门具体技能,比如编程或者绘画,有明确的终点,有即时可见的成果。哲学更像是在一座巨大的、没有地图的图书馆里漫步,每一本书都可能带领你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揭示什么。刚开始接.............
  • 回答
    当被问到“什么是哲学?”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哲学”的问题。因为哲学并非一种有固定答案的学科,它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探索世界和我们自身存在的方式。它没有教科书里可以背诵的标准定义,而是要我们自己去理解、去思考、去定义。想象一下,你独自站在夜晚的星空下,看着那些闪烁的光点。你可能会问:“这些.............
  • 回答
    生活的哲学,这话题可就大了,没人能一锤定音,说得跟圣旨一样。但我总觉得,生活这玩意儿,与其说是给你一道标准答案,不如说是给你一张白纸,让你自己去画。这画上有你尝过的酸甜苦辣,经历过的风风雨雨,还有那些让你夜不能寐的纠结。要我说,生活的哲学,就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在无常中把握当下。听着是不是有点玄?.............
  • 回答
    古往今来,人们在探寻事物根本的道路上,总会回溯到那个最古老、最普遍的问题:“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真理?”“世界是如何运作的?”而这些问题的源头,便是哲学。正是因为哲学对这些最根本的、最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追问,它才被誉为“学科之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哲学的“母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入手。一、 哲学.............
  • 回答
    “历史哲学是历史学最坏的敌人”这句话,听起来有些耸人听闻,但它触及了一个关于历史研究本质的核心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拆解它,看看它究竟指控了什么,又蕴含着怎样的批评。首先,我们要明确“历史学”和“历史哲学”各自的角色。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根本任务是通过对史料的搜集、考证、分析和解释,来重构.............
  • 回答
    周国平先生那句“学哲学是女人的不幸,更是哲学的不幸”的论断,确实挺有意思,也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要说这番话到底怎么看,我觉得得拆开来聊,先看看他为什么这么说,然后我们再想想,这句话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还那么绝对吗?周国平先生为什么会这么说?我觉得他这句话背后,可能藏着他对哲学学科本身、对当时社会环境以.............
  • 回答
    当我的哲学被周围所有人所鄙弃,认为我活在自己的世界,我的思考是无用的杂音,我不会因此而放弃。相反,我会把它看作是一个更加深刻的契机,去审视我的哲学,去理解被鄙弃的原因,去寻找那条虽然崎岖但可能存在的通往理解的道路。首先,我不会立刻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那些鄙弃和指责,在我听来,更像是一种缺乏理解的反应.............
  • 回答
    量子力学,这门探索微观世界运行规律的科学,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物质本质的认知,更在哲学层面引发了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它提出的许多概念,挑战了我们自古以来基于宏观经验建立起来的直觉和形而上学框架,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实在”、“观察”、“因果”以及“我们自身”等基本问题。1. 实在性的挑战:我们看到的,.............
  • 回答
    薛兆丰老师在《奇葩说第七季》第一集里,对哲学做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定位——“哲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这句话一抛出来,在场嘉宾和观众大概率都会产生一些联想,甚至有人会觉得有点出乎意料,但仔细回味一下,却又觉得说得非常到位。首先,我们要拆解一下“语言的艺术”这个说法。艺术,往往意味着创造、表达、审美,以及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也挺触及当下很多年轻人内心的纠结。用“好”或“不好”来简单评价,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了。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选择,一种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个体在认知探索上做出的独特路径。首先,我们得明白,唯物主义和周易、中国古典哲学,本身并非绝对的对立。虽然它们关注的层面和方法有所不同,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