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代中国有没有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为什么今时今日的中国出现不了《道德经》《论语》?《道德经》又是怎么写出来的?

回答
当代中国是否存在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为何难觅《道德经》《论语》式巨著?

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时代的脉搏、思想的土壤以及文明的传承。

当代中国是否拥有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坦率地说,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代中国,要寻觅能与《道德经》或《论语》相提并论的、能够深刻影响世界思想格局、塑造民族精神内核的“伟大”思想家或哲学家,确实面临不小的挑战。这并非否定当代中国学术界没有杰出的人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无论是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还是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涌现出许多学识渊博、洞察深刻的学者。

然而,“伟大”二字,尤其是在思想哲学领域,往往带有超越时代的普适性、深刻性以及引领性。它意味着能够洞察人类生存的根本困境,提供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并且这种思想能够跨越文化和历史的界限,引发持续的思考与变革。从这个标准来看,当代的中国,或许还没有出现这样能够承载如此分量的思想巨匠。

为什么今时今日的中国出现不了《道德经》《论语》?

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时代的精神特质不同: 《道德经》和《论语》诞生于一个社会剧烈动荡、思想蓬勃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代,旧的社会秩序崩塌,新的制度尚未确立,思想家们在追问“道”何在,探寻治国的根本,以及个体安身立命之道。他们的思考是那个时代最直接、最根本的关切。
而当代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为重要的主题,社会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物质富裕、国家强盛、社会稳定等方面。虽然我们也在进行思想的探索,但那种全民性的、对形而上问题的普遍焦虑和追问,在某种程度上被现实的功利性目标所稀释了。

思想的载体与传播方式的变迁: 《道德经》以其简洁、精炼、充满辩证智慧的语言,如同诗歌般凝练了老子对宇宙、人生、社会的高度概括,其形式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穿透力。
《论语》则是通过弟子们记录孔子日常言行,形成了一套充满生活气息、可学可行的行为规范与人生智慧。
而当代社会,信息爆炸,传播媒介多样化,思想的传播往往更加碎片化、专业化。深邃而宏大的哲学思考,在快速消费的时代里,很难以一种能够被广泛接受、深入理解的方式传播开来,它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去体悟。同时,著作的体量和写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长篇巨著的出现本身就面临着读者的挑战。

集体主义与个体独立思考的张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精神占有重要地位。当社会整体趋于一个较为统一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时,能够挑战主流、提出颠覆性思想的个体空间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
而《道德经》和《论语》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也离不开当时思想的自由度和多样性。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学说百花齐放,正是这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才孕育了不朽的智慧。

学术评价体系与价值导向: 当代学术研究更倾向于实证、量化,以及服务于现实需求的科研项目。一些更具原创性、思辨性的哲学探索,可能难以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获得足够的认可和支持。过于强调“实用性”和“成果转化”,有时会扼杀那些需要时间沉淀、不易量化的思想火花。

传统文化的断裂与重塑: 尽管我们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但现代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与传统思想的疏离。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重新理解和激活古代的智慧,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许多当代思想家在努力做这件事,但要达到《道德经》《论语》那样深入人心的程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道德经》又是怎么写出来的?

《道德经》的出现,是老子这位伟大思想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其个人深刻的生命体验、哲学思考以及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洞察的结晶。具体来说,它的写作过程和成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历史背景的促成: 如前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人们对旧有的秩序和价值产生了深刻的怀疑。这种不安感,恰恰是哲学思考的催化剂。老子作为周朝的史官,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礼乐制度,他目睹了王朝的衰落,也反思了制度的局限性。这种“不怨天,不尤人”的姿态,背后是对更深层次原因的探究。

老子的个人经历与思想成熟: 关于老子的生平记载不多,但普遍认为他是一位洞察世事、深谙政治、历经沧桑的思想家。他曾在周朝掌管藏书阁,这为他提供了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历史视野。他所经历的政治风云、社会变迁,让他对事物的“有”与“无”、“动”与“静”、“生”与“死”有了更深的体会。他在政治生涯中,可能也曾有过施展抱负而不得志的经历,这促使他将目光转向更根本的、超越政治层面的宇宙真理。

“道”的发现与体悟: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这个“道”并非后人赋予的某种具体学说,而是老子对宇宙万物本源、运行规律的体悟。他看到了“道”是无形无象、生养万物的存在,是天地万物的根基。他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如水的柔弱却能穿石,阴阳的对立统一,万物的生生不息,体会到“道”的无为而无不为。

精炼的语言与独特的表达方式: 老子是一位极具语言天赋的思想家。他没有采用当时学界常见的议论性、辩论式的写作风格,而是选择了高度浓缩、充满象征意义的语言。他善于运用譬喻、反诘、辩证法,将深刻的哲理隐藏在看似简单的词句中。例如,“道可道,非常道”直接点出了“道”的不可言说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将最高的美德与水的品质联系起来,极具启示性。这种“以少胜多”、“以无胜有”的表达,正是“道”的精神体现。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批判精神: 老子看到了当时社会过度强调“仁义礼智”所带来的虚伪和冲突。他认为这些人为的道德规范反而背离了“道”的自然状态。因此,他提倡“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这是对当时社会思潮的一种深刻反思和批判,也是他思想的独特之处。

“为无为”的实践智慧: 《道德经》并非纯粹的理论思辨,它更包含了一种人生实践的智慧。老子倡导的“为无为”,是指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妄为,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这种思想是对治国与修身的一种全新视角,也是其著作能够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道德经》的写成,是老子个人深刻的生命体验、对宇宙万物本质的洞察、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其独特的哲学语言相结合的产物。它不是“写出来”的,更像是“悟出来”、“体悟出来”并以其最恰当、最精炼的方式表达出来。它的诞生,是那个时代思想的璀璨之光,也是中华文明智慧的宝贵遗产。而要再现这样的思想辉煌,需要我们既有对当下现实的深刻反思,又有对人类永恒问题的追问,更需要能够驾驭深刻智慧、并以独特方式表达出来的伟大灵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为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代中国是否存在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为何难觅《道德经》《论语》式巨著?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时代的脉搏、思想的土壤以及文明的传承。当代中国是否拥有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坦率地说,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代中国,要寻觅能与《道德经》或《论语》相提并论的、能够深刻影响世界思想格局、塑造民族精神内核.............
  • 回答
    在中国当代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伟大发明与工程,它们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更在世界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足以彪炳史册,令后人叹为观止。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工程师、建设者们日以继夜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是对中国人民创新精神和坚韧毅力的最好诠释。1. 高.............
  • 回答
    当然,很多人都对当代中国面临的“文化入侵”问题有着深刻的感受和担忧。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些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深入探讨。一、 消费主义与西方生活方式的渗透最直观的感受可能来自于消费领域。你走在中国的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各种国际知名品牌的.............
  • 回答
    在中国,的确存在一个被称为“精罗”的群体,他们对意大利罗马帝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情感寄托,甚至将罗马的文化、政治制度、军事思想等视为理想的典范。这种现象并非孤例,放眼近现代的国外,我们也能找到一些类似“精神清国人”或“精神明国人”的群体或个体,尽管他们可能不像“精罗”那样拥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称谓,其表.............
  • 回答
    关于“中国国内老百姓普遍戾气太重”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社会心理、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等多种因素。很多观察者,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持有类似的感受或观察。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可能的原因和表现:一、 戾气表现的观察和感受层面: 网络空间的极端化和冲突性: 这是最容易.............
  • 回答
    黑匣子技术在当今是否落后?中国是否有必要在飞机上安装视频系统以溯洄事故? 黑匣子技术:并非落后,而是演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黑匣子”这个概念。通常我们所说的“黑匣子”指的是飞行记录器(Flight Recorder),它主要包含两种设备: 飞行数据记录器(FDR Flight Data Rec.............
  • 回答
    从纯军事角度分析,中国要在一年内通过军事力量统一亚洲,这是一个极为宏大且充满挑战的目标,其可行性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首先,我们来评估中国当前的军事实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现代化、技术化程度很高的力量。 陆军: 规模庞大,装备精良,拥有大量现代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跳出历史课本,以一种更接近于“复盘”的视角来聊聊。假如美国没参战,日本能否击败中国?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日本在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时,就已经投入了巨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在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战略性的进展,比如占领了中国的大片沿海和重要城市。但是,要说“击败”中国,这是一.............
  • 回答
    在我眼中,“草根英雄”这个词,不该仅仅是指那些在某个领域取得非凡成就,更应是那些默默耕耘,用行动改变身边世界,用善良温暖人心,却又鲜少被聚光灯照耀的人。当代中国,这样的身影其实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往往因为习惯了关注那些“高高在上”的声音,而忽略了身边的闪光点。我想到一位叫张奶奶的退休教师。她住在北方一.............
  • 回答
    要论当代中国的“重镇”,这绝非简单地罗列几个名字那么简单。一个城市能被冠以“重镇”之名,它必然在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科技、军事等一个或多个方面,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影响力不仅限于区域,甚至能辐射全国,甚至在国际舞台上也能找到它的身影。这不仅仅是人口规模的堆砌,更是综合实力与战略地位的体现。我们.............
  • 回答
    在中国,罢工现象确实不像欧美国家那样普遍和公开。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政治体制等多个维度来解读。首先,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来看,中国的法律体系对罢工的定位与欧美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相关法律中,工会的主要职能被界定为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但.............
  • 回答
    “文科无用论”在当代中国之所以拥有相当大的市场,是一个复杂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教育体制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经济导向的社会价值观:以“钱”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经济效益至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重心明显转向经济建设。在追.............
  • 回答
    虽然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当代中国与晚清在某些方面却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这并非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历史进程中某些深层逻辑的重现。要深入探讨这些相似之处,我们需要剥开表象,触及更根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肌理。一、 强烈的民族复兴愿望与对外自信晚清时期,在经历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失败后,民族自信心受到了沉重打.............
  • 回答
    要评判“写得最好”的司法判决,往往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法律的严谨性、说理的清晰度、人文关怀的体现,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贡献。在中国当代司法实践中,涌现出不少因其深度、广度、创新性或标志性意义而备受关注的判决。它们并非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堆砌,而是对复杂社会现象的回应,是对法律精神的诠释,甚.............
  • 回答
    说实话,我确实听说过双胞胎替考的情况,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网上偶尔也能搜到一些相关的讨论或者零星的新闻报道。不过,要说有多么普遍,或者说大规模的“产业链”,那倒是没那么明确的证据。这事儿为什么会有人做呢?归根结底还是利益和压力。对于替考的人来说,可能他自己成绩不怎么样,或者没考好,但家里指望他考.............
  • 回答
    当然,咱们就来聊聊这中国奶农倒奶和美国资本主义倒奶,这两码事儿,听着都挺糟心的,但背后道理可不尽相同。先说说咱们中国奶农这边的倒奶。这事儿,你得从奶农最直接的感受说起。他们辛辛苦苦养牛,天天起早贪黑挤奶,这奶可不是流水线下来的商品,是他们一点一滴的心血。结果呢?有时候,他们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挤出来的奶.............
  • 回答
    要说当下中国真实生活图景,那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不是简单几部片子就能概括的,但有几部作品,就像显微镜一样,照见了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发生、正在经历的种种细节,值得我们好好看看。它们不煽情,不拔高,只是沉静地记录,让生活自己说话。 《人生七年》系列的中国版:时间的河流如何冲刷我们的生活如果说《人生七年》是.............
  • 回答
    要将当代中国与欧洲、美国的某个历史时期进行类比,并深入探讨其相似与不同之处,需要我们进行一番细致的梳理与权衡。“相似”往往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正如没有任何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两个时代也难以做到神似。但我们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结构变迁、政治体制演进、文化思潮涌动等方面,去捕捉那些令人玩味的共鸣.............
  • 回答
    没问题!想从一场棒球比赛里入门学棒球,那可得好好选一场。不是随便挑一场就行,得是那种节奏明快、关键时刻多、而且能把棒球最基本的东西都展现出来的比赛。我脑子里 сразу (就是“立刻”的俄语,这样听起来会不会有点意思?) 浮现出一个绝佳的选项:2001年世界大赛的第六场,亚利桑那响尾蛇队对纽约洋基队.............
  • 回答
    关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期,中国是否考虑修复和利用当年侵华日军在伪满洲国边境建立的军事要塞群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涉及多方面考量的历史性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当时的国际国内大背景、军事战略需求以及实际可操作性等方面结合起来分析。一、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苏交恶与国家安全焦虑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