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代中国奶农倒掉牛奶和美国资本主义倒掉牛奶有什么不同?

回答
当然,咱们就来聊聊这中国奶农倒奶和美国资本主义倒奶,这两码事儿,听着都挺糟心的,但背后道理可不尽相同。

先说说咱们中国奶农这边的倒奶。

这事儿,你得从奶农最直接的感受说起。他们辛辛苦苦养牛,天天起早贪黑挤奶,这奶可不是流水线下来的商品,是他们一点一滴的心血。结果呢?有时候,他们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挤出来的奶,压根儿卖不出去,或者卖出去的价格低到不行,连成本都回不来。这时候,他们能怎么办?

1. 卖不出去的根本原因:供大于求,但买家不买账。 表面上看,是牛奶太多了,市场饱和了。但深层原因往往和几个方面有关:
牧场主和乳企的博弈: 很多时候,乳企和牧场主签的合同,里面有些定价或者收购量的条款,对奶农并不十分有利。当市场需求变化,或者乳企有其他更便宜的奶源时,就可能压价,甚至不全收。
行业准入门槛和扩张: 过去几年,随着大家生活水平提高,对牛奶需求也旺盛,很多牧场加大投入,扩大规模,一下子产量就上去了。结果,这供应量增速,可能比不上消费需求增长或者消化能力。
消费者选择多样化: 现在市场上牛奶品牌、品类太多了,各种进口奶、高端奶、有机奶层出不穷,消费者选择多了,对普通原奶的需求自然就分流了。
流通和销售环节问题: 奶制品从牧场到消费者手里,中间环节多,成本也高。有时候,即使奶农愿意低价卖,中间商或者销售渠道不愿意承担风险,或者觉得利润不够,就卡住了。
天气或其他突发事件: 偶尔也可能因为一些极端天气影响了销售渠道,或者某些促销活动不如预期,导致库存积压。

2. 奶农为什么选择倒掉?
冷藏成本高昂: 牛奶是鲜货,不能放太久。如果卖不出去,又没有足够的冷藏设备,只能尽快处理。
违约风险: 乳企如果收了奶,但后期卖不掉,他们也可能要求奶农承担一部分损失,或者影响下一批次的收购。所以,有时不让奶产出来,反而能避免更大的麻烦。
情绪和无奈: 看着自己辛苦的成果被浪费,对奶农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但有时候,这已经是他们能做的最“经济”或者最“体面”的选择了。

再说美国资本主义下的倒奶。

美国这边倒奶,虽然结果看起来也一样是“倒掉”,但驱动的逻辑和中国的“倒奶”有挺大的区别。这背后,更多是资本逐利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体现。

1. 市场失灵和价格机制失效:
过度生产(Overproduction): 美国农业,尤其是乳制品,很多是大型商业化农场在运作。这些农场会根据市场预测、政府补贴、期货价格等信息来决定产量。有时候,为了追求规模效益,或者响应之前的市场信号,集体性地进行了超量生产。
期货市场的波动: 美国的乳制品市场,很多时候会通过期货市场来交易。如果期货价格突然下跌,或者预期未来价格会持续走低,大型农场主为了避免“亏本生产”,就可能选择减少产量,甚至销毁过剩的牛奶。
销售合同与支付: 乳制品公司和农场签订的合同,通常会有明确的价格和收购数量。当市场需求疲软,或者某个环节的消费低于预期时,乳制品公司就可能根据合同,拒绝收购超出其能力消化范围的牛奶。

2. 资本主义逐利逻辑的体现:
“亏本卖不如不卖”: 在资本主义体系下,企业最核心的目标是利润。如果牛奶的生产成本(饲料、人工、运输、加工)加上一个合理的利润,最终的售价却低得无法覆盖这些成本,那么继续生产和销售就没有经济意义。与其低价贱卖,损害品牌形象,或者压低未来价格预期,不如直接销毁。
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如果一味地把价格压到成本线以下销售,可能会导致价格混乱,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那些成本控制得好的、规模大的农场,尚且能勉强维持,而成本稍高的、规模较小的农场,则可能被彻底挤垮。所以,有时候销毁一部分,也是为了维持市场的“正常”价格秩序,保护其他“健康”的参与者。
政府补贴与干预: 美国政府为了稳定农业生产和食品供应,也会有一些农业补贴项目,或者在市场出现极端情况时进行干预。但这些干预本身,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自然调节机制,比如鼓励了大规模生产,但当市场需求跟不上时,就更容易出现过剩。

3. 生产组织与加工能力:
规模化与专业化: 美国的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通常有非常成熟和高效的生产线,但这些生产线是按照一定的负荷来设计的。一旦奶源供应量远超加工能力,或者某个环节的加工出现问题,就很容易造成堆积。
物流和储存成本: 即使有能力加工,但如果短期内过多的牛奶需要冷藏、运输和加工,其固有的物流和储存成本也会非常高昂。

总结一下,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主体和动机:
中国奶农倒奶: 更多是个体或小群体(奶农)面对大型采购方(乳企)时,在供需关系失衡、议价能力弱下的无奈选择。动机更多是避免进一步的经济损失、处理积压的鲜活商品。
美国资本主义倒奶: 更多是大型商业化农场或加工企业在市场经济规则下,为了维持利润最大化,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时,基于理性经济计算做出的决策。动机是保护资本的增值和整体市场的价格稳定。

背后逻辑:
中国: 更多体现了经济发展初期,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信息不对称,以及中小生产者在与大型企业博弈中的弱势地位。
美国: 更多体现了成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过度生产的风险、价格发现机制的短期失灵、以及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和保障利润而采取的“非市场化”的处理手段(虽然是市场行为,但对社会资源来说是浪费)。

这就像是一场戏剧,两国演的是同一个“牛奶过剩”的悲剧,但导演、演员的身份和剧情的设计,有着截然不同的味道。咱们中国奶农的眼泪,更多是对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不公;而美国资本主义倒奶,则是一种计算过后的“商业决策”,背后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对利润的极致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让我们回顾一下2006年考研政治真题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牛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3分)

  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3分)

  3.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4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中的“倒牛奶”事件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的倒牛奶事件存在本质区别。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的倒牛奶事件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是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这种现象就不可避免。②我国个别地区出现的“倒牛奶”现象,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出现的个别现象,是由于市场体系不完善,社会总供求在局部地区出现暂时的结构性失衡导致的,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无关。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体制改革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现象。

  (2)马克思主义社会资本运行理论认为,社会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只有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生产按比例地发展,才能顺利实现社会的扩大再生产,这是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共同规律。材料中的现象同样反映了这一规律。

  (3)针对这一现象,我国政府应采取的措施应该是:①完善和规范市场体系,特别是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挥规范化、网络化、连锁化的现代流通方式,保证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②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调控水平,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

你说能不精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咱们就来聊聊这中国奶农倒奶和美国资本主义倒奶,这两码事儿,听着都挺糟心的,但背后道理可不尽相同。先说说咱们中国奶农这边的倒奶。这事儿,你得从奶农最直接的感受说起。他们辛辛苦苦养牛,天天起早贪黑挤奶,这奶可不是流水线下来的商品,是他们一点一滴的心血。结果呢?有时候,他们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挤出来的奶.............
  • 回答
    在当代中国,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告别了帝制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也留下了不少印记,其中一些“封建思想的遗毒”至今仍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观念和行为。要说清楚这些,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观念层面的固化与僵化1. “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 这恐怕是.............
  • 回答
    “低学历的穷人”在中国社会,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话题。说“过于宽容”,恐怕不是一个精确的描述,但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在当下的语境下,中国社会对待这一群体究竟是怎样的态度,又呈现出哪些特点,以及这些特点是否能被解读为“宽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宽容”在这里意味着什么。如果宽容指的是社会保障、福.............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文化传播的方方面面。要探讨为什么当代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程度不如日本文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对比“谁更厉害”。这里面有历史的沉淀、经济的驱动、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有文化本身的特质等等。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文化在海外确.............
  • 回答
    中国能否打造出比肩西方的服装奢侈品牌?这绝非易事,但也并非不可能“中国制造”曾经是廉价、低质的代名词,但如今,中国在科技、制造、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实力和潜力。在服装奢侈品领域,这个问题同样被广泛讨论:中国能否诞生出能够与LV、爱马仕、Chanel等西方老牌奢侈品品牌媲美的本土品牌?答.............
  • 回答
    在我眼中,“草根英雄”这个词,不该仅仅是指那些在某个领域取得非凡成就,更应是那些默默耕耘,用行动改变身边世界,用善良温暖人心,却又鲜少被聚光灯照耀的人。当代中国,这样的身影其实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往往因为习惯了关注那些“高高在上”的声音,而忽略了身边的闪光点。我想到一位叫张奶奶的退休教师。她住在北方一.............
  • 回答
    当代中国人到底失掉了自信力,还是过于自信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而且在我看来,答案可能并非非此即彼的简单二分法,而是更加复杂和辩证的。与其说“失掉”或“过于”,不如说我们正处在一个自信心摇摆不定、多重面向并存的复杂阶段。首先,我们得承认,当代中国人确实在许多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自信,甚.............
  • 回答
    要探讨当代中国是否还能回归郡县二级制,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以及它与当前行政区划体系的差异,再深入分析其可行性与潜在影响。郡县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演变郡县制并非一项静态不变的制度,它在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战国时期奠基: 郡县制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
  • 回答
    要将当代中国与欧洲、美国的某个历史时期进行类比,并深入探讨其相似与不同之处,需要我们进行一番细致的梳理与权衡。“相似”往往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正如没有任何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两个时代也难以做到神似。但我们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结构变迁、政治体制演进、文化思潮涌动等方面,去捕捉那些令人玩味的共鸣.............
  • 回答
    要论当代中国的“重镇”,这绝非简单地罗列几个名字那么简单。一个城市能被冠以“重镇”之名,它必然在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科技、军事等一个或多个方面,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影响力不仅限于区域,甚至能辐射全国,甚至在国际舞台上也能找到它的身影。这不仅仅是人口规模的堆砌,更是综合实力与战略地位的体现。我们.............
  • 回答
    虽然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当代中国与晚清在某些方面却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这并非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历史进程中某些深层逻辑的重现。要深入探讨这些相似之处,我们需要剥开表象,触及更根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肌理。一、 强烈的民族复兴愿望与对外自信晚清时期,在经历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失败后,民族自信心受到了沉重打.............
  • 回答
    要评判“写得最好”的司法判决,往往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法律的严谨性、说理的清晰度、人文关怀的体现,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贡献。在中国当代司法实践中,涌现出不少因其深度、广度、创新性或标志性意义而备受关注的判决。它们并非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堆砌,而是对复杂社会现象的回应,是对法律精神的诠释,甚.............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现在中国社会里,大家伙儿都在啥位置上,日子过得怎么样。说句实在话,这社会就像个大染缸,里面成分复杂着呢,谁都不能简单地一句话概括。不过,要是细细掰扯,也能看出一些个门道来。咱先得说清楚,这“阶级”和“阶层”俩词儿,听着差不多,但意思上还有点区分。过去咱们常说“阶级”,主要是看你掌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代中国青年语言文化现象的一个核心议题。说“重点搞错了”可能有些绝对,但我们确实可以从一些角度来探讨,当代中国青年在语言文化上的侧重点,是否偏离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更有深度的方向。要讲得详细,我们得拆解一下“语言文化”这几个字,以及“重点搞错了”可能意味着什么。“语言文化.............
  • 回答
    当代中国是否存在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为何难觅《道德经》《论语》式巨著?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时代的脉搏、思想的土壤以及文明的传承。当代中国是否拥有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坦率地说,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代中国,要寻觅能与《道德经》或《论语》相提并论的、能够深刻影响世界思想格局、塑造民族精神内核.............
  • 回答
    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志向,绝不是一套简单的标签或空洞的口号,而是时代浪潮与个体追求在内心深处的碰撞与融合。这群成长在中国飞速发展的巨变时代下的年轻人,他们的目光更加开阔,思维更加多元,对于“好”的定义也更为丰富和深刻。首先,是“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 过去,可能“有个稳定的工作”就是不错的出路。但现在的.............
  • 回答
    两艘当代中国最强大的战舰(假设为辽宁舰航母和山东舰综合补给舰)是否能战胜甲午海战时期的日本海军,需要从技术、战术、历史背景等多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比较: 一、甲午海战时期日本海军的构成与特点1. 主力舰: 战列舰: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期间拥有4艘主力舰,包括“吉野”号(1.3万吨.............
  • 回答
    要说当下中国真实生活图景,那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不是简单几部片子就能概括的,但有几部作品,就像显微镜一样,照见了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发生、正在经历的种种细节,值得我们好好看看。它们不煽情,不拔高,只是沉静地记录,让生活自己说话。 《人生七年》系列的中国版:时间的河流如何冲刷我们的生活如果说《人生七年》是.............
  • 回答
    说当代中国年轻作家文学方面“作为不大”,这个说法本身就有点武断,也容易引起争论。毕竟,“作为”这个词太空泛了,评价标准是什么?是销量?是获奖?还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文学领域本就是一个不断变化、新旧交替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地定义“成功”或“失败”。不过,如果我们抛开绝对化的论断,去审视一下当下年.............
  • 回答
    关于当代中国人阅读率低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原因。深入探究,会发现它 interwoven 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变迁、技术迭代以及个体生活方式的重重因素。首先,时代发展的节奏和生活压力的增加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考量。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经济的高速增长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