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提供一个思路:我国人民的阅读社交压力(激励)比较小。
怎么解释阅读社交压力(激励)呢?我理解很简单,就是指在日常社交中我们遭遇到的「别人看了这本书你却没看」场景而产生出的「我一定要看看这本书」的压力和激励。这里的别人可以是不同身份,你的亲人朋友,你的闺蜜基友,你的长辈老师,你的爱人恋人,等等。当然,不同身份对这种激励的贡献度肯定是不同的,比如你的老板提到一本书时你没看过,和你的哥们提到一本书时你没看过的压力(激励)肯定是不同的。
同时,我理解这种压力(激励)还取决于你听到这本书的次数,如果你在短时间内听到不同身份的人多次提起这本书,这种压力(激励)的力度也是很大的。
进一步,这种社交压力(激励)的形式不一定是听别人提起(虽然这种模式效果最好)。还有一种可能是朋友圈中反复出现,或者你浏览的网站中反复看到,此时就算没人主动提起,这也形成了一种社交压力(激励)。
最后,阅读社交压力(激励)和其他类型的社交压力(激励)是冲突的,比如游戏,视频,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等,因为他们的来源都是社交领域,而社交领域在特定时间热议的且能让人记住的话题一般只有一个。举个栗子,我清楚地记得,我作为一个从来对手游不感兴趣的人,曾经在一天之内听别人三次提起王者荣耀这个游戏,于是我下载了一个,玩了一下,然后删了。虽然我没有坚持下来,但我下载这个行为无疑说明我收到了王者荣耀社交压力(激励)的影响。
在上述思路的框架下,我想对提出一个阅读率低的解释:这可能是因为最近几年中国现象级的,能够提供广泛社交压力(激励)的图书比较少,于是媒体的宣传资源都用来宣传别的东西了(电影或者网游)。而这背后肯定还有政策导向和资本流动的轨迹。再举个栗子,我至今还记得当年韩寒出第一本小说《三重门》时,真的可谓是人手一本,洛阳纸贵。光是一本现象级的图书,就能够拉动至少百万人的阅读量。而这样的书在之后这些年里越来越少,且越来越脱离出版界了(网络小说就是典型例子)。
再说说我自己的情况。我觉得我的一部分阅读压力(激励)是社交之外的。第三个栗子,我曾经看到知乎上一个关于火烧圆明园的问题,于是我就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历史记载去了解这件事,最后我把我找到的记载写成了知乎答案,获得了赞。在整个过程中,我的阅读压力(激励)来自于我对于问题的好奇和写作答案发布获赞的成就感。但这个例子可能不构成普遍的解释,所以只能作为特例放在最后。
起点众不少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