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留学生或移民一直挂在嘴边的“融入”这个概念,我始终感到很困惑。如果你所定义的融入是和美国人一起开party,聊美国明星,橄榄球(在加拿大是冰球),那么按照这个定义,其实我始终没融入过中国。我不喜欢去KTV,一堆人的饭局,到现在为止不知道白百何是什么人,对撸啊撸和明星八卦完全不了解,别人聊这些话题的时候我也是一脸懵逼啊。
也许我这样的人在比例上是少数,但是在数量上并不少。我的好朋友至少都是和我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或是喜欢历史文学,或是喜欢社科政治,或是喜欢世界各地的风土文化。能聊加拿大选举或者中国政治,能聊希腊罗马或者先秦诸子,能聊荷马史诗或论语,能聊冰火,权游,谁新出的小说,一起骂川普。平时可以偶尔一起吃顿饭,去国家公园野营,沙滩晒太阳,假期愿意陪我去世界各地旅行。这样的朋友无论在中国还是加拿大,还是在来自其它国家的任何一个族裔的移民里面都不难找,而这样的朋友只要有几个,我就觉得很满足,很幸福了。我从来没有想过为了所谓的“融入”而强迫自己去了解明星八卦,冰球,动漫这些并不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别人对我喜欢的事情都不感兴趣呢,那也没关系,平时聊聊学校的学习,吐槽一下秃顶的教授,聊聊前男友女友的情史,再各自听对方讲讲自己不太了解的东西,偶尔一起吃顿饭打打台球,保持一个浅层次的交往也很好啊。我觉得来到加拿大最大的好处就是自己的生活和别人有了界限,少了很多人情和价值观的绑架。如果硬要“融入”进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圈子,那岂不是完全没有出国的意义了。
当然,这些想法有着很深的个人因素在里面。但我觉得知乎上和我关注相近话题的人应该也是有相似性格的。最关键的是,如果你喜欢呼朋唤友,喜欢热闹,喜欢和人不分彼此,喜欢每天打麻将,打牌,k歌的生活,那中国的小城市就是最好的地方,为什么要出国呢?至少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愿意出国生活,就是对国内的氛围感到不舒服,或至少没有特别喜欢。人生这么短,要抓紧时间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费尽心思“融入”自己完全不喜欢的群体,我实在不知道它意义何在。
最后,如果你是留学生,且打算上完学回国,那去想方设法的和美国人一起开趴就更没意义了。就算是中国的大学,每天泡图书馆健身房参加社团活动,和每天打牌撸串唱k八卦明星比起来,哪个对未来更有帮助?花那么多钱出国,不把时间用在好好学习上,而是整天琢磨怎么融入外国人的party,你到底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中文翻译: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76796/answer/178364467. 非常感谢 @季末清歌 提供的优秀翻译!) If you want to make American friends, then here's a generic cheat sheet.
You don't have to check all these boxes; pick and choose from the ones you might enjoy. In fact, these are all generalizations, but they're habits that'll give you some common ground with American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any specific bullet point, just leave a comment and I'll explain further.
- - - - -
Honestly, I think this question has missed the opportunity to examine some assumptions. For example, the question assumes that the problem is the cultural barrier; I think it comes down to personality more than culture. Let's say that most of the students coming to America have gone through years of rigorous studying. They tend to be more serious, ambitious and introverted than the average American. If you're serious and introverted, it's going to be hard to make a lot of friends no matter which new community you enter.
So don't despair just because you don't understand American culture. I've met Chinese people (and those from other countries) who've just come to America, speak broken English, but they've made tons of friends just because they're a blast to be around.
- - - - -
As always, if you have the courage and patience to translate this into Chinese, then go for it! =P
- - - - -
相关答案
更新啦!
原文:我觉得对我来说,与外国朋友一起玩儿挺开心,但始终还是与中国人交往最走心。我只分享我自己的经历,不代表大多数留学生。
高中在田纳西小镇公立学校交换,住寄宿家庭,全校就我一个亚洲人,被迫融入美国南方小镇环境中,参加drama club,网球校队打比赛,去pool party钻河里游泳,bonfire party围着火堆烤棉花糖,做cookies啃pizza吞mac&cheese,提lunch box上学,看橄榄球搞homecoming,坐lomo去prom,在朋友家玩wii,sleep over谈八卦virginity,互送生日礼物,感恩节烤火鸡,圣诞节围着圣诞树拆礼物,周末还去church bible studies……
我非常幸运赶上了个对我超级好的寄宿家庭,带我体验了美国(南部尤其)各种文化,带我参观南部周边五六所大学,带我去密西西比小木屋度假打猎,带我看孟菲斯灰熊比赛,美国爸带我去桥牌俱乐部美国妈带我去教小朋友,带我参加亲朋好友家庭聚会,认识了美国爸妈的表兄弟姐妹,到养老院看望年近百岁的美国奶奶,去纽约美国姥爷家做客,感恩节在新奥尔良美国大姐家过。
我在学校人人对我都特好,被几个朋友拉进她们的小群队,什么活动都叫上我,时常去喝咖啡看电影吃饭。跟不是很熟的朋友也一起开车几小时翘课听了Lady gaga演唱会,老师还特别支持。下课放学没事儿就去找几个老师谈人生谈理想,facebook好友互赞照片。交换结束的时候朋友和家庭都给我办了离别party,给我亲手做照片板小卡片,还找全班人签名留言。中耳炎犯了去诊所洗耳,美国妈全程紧握我的手,走的时候我在机场抱着美国妈哭。与家庭的两个美国双胞胎妹妹钻一个被窝说悄悄话,分享共用彼此的东西,去年一个住我家带她玩儿北京,跟另一个在意大利一起去威尼斯,真心像亲姐妹一样。我上大学的时候美国爸开车送我到学校帮我搬家,给我带了宿舍必备物品。我今年大四,一直与美国家庭保持密切联络,他们每学期会在family weekend开车五六个小时过来看我,每逢情人节复活节都会寄来特别sweet的节日包裹。过几周感恩节我就要回去跟他们一起过。
对美国家庭真的没有任何可抱怨,the best host family I could ever ask for. 然而文化差异还是有,我在他们面前不由自主behave成个乖宝宝,不敢说脏字不敢丝毫不礼貌。在自己家作为独生女,从小娇生惯养,跟家里人放得很开,饭做好了懒得去餐厅吃能让我妈给送屋里来,总是带回脏衣服留给我妈洗,可以随意开玩笑用“你闺女这么聪明美丽”的句式,在父母面前放屁不用掩饰……这些我在寄宿家庭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此外,我还与一个美国白人交往过两年。我们倒是可以无话不谈,作彼此的best friends,有一段时间我也甚至觉得我们能理解彼此。可是,时间长了还是发现种种隔阂。我在他面前不能做自己,时刻得提醒自己不能有中国女友刻板形象式的小心眼儿吃醋胡搅蛮缠,要给他空间,撒娇要适度。圣诞跟他回他姐姐家过节,他仨姐姐各自老公孩子,亲朋好友,一大家子几十口人。我作为独生子女,突然一群小孩子在家里我十分不知所措。他习惯了逢年过节大家庭聚会,而我只想跟他二人世界。。
我是一感情特丰富的姑娘,最喜欢用文字表达。可是英文讲得再好,也始终没有中文的韵味深情来得贴心。
我喜欢亲手给男朋友写信,可他会看不懂我的行楷连笔。
我喜欢早上起来给他留言,“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他会查半天字典只看懂一个爱字然后回一句不疼不痒的 "aww you are so sweet!"
我喜欢男朋友宠爱地喊我若若,但至今没碰见过一个外国人能不别扭地发出这个音。
我想随时能跟他撒个娇卖个萌,偶尔耍个小赖宠爱地欺负一下他。我要把腿枕他腿上看电视,枕头大战将他踹下床去。我要给他起个只有我叫的笨笨呆呆的小名儿,拿糖霜刻在亲手给他做的蛋糕曲奇上。不知道为啥,跟歪果仁这么玩儿就显得我特孩子气特矫情。
我希望他能理解“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我期盼他对我说一句“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可他中文再好,也不懂“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不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不懂“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不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不懂“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不懂“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不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不懂“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枝头。”
就连现代文里面稍作修辞,都要跟有中文基础的外国人解释半天,更不要提不会中文的了。
我便无法俏皮撒娇地嗔怪一句“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平时听歌儿基本只听中文歌,只有情歌里民谣里矫情的字句才能解救我在阴天下雨时的沮丧。
我想对我的爱人说“如果全世界都对你恶语相向,我就对你说上一世情话。”
我期望“在[他]垂暮的心灵湖泊,倒映[我]天真灿烂的笑,叫[他]如何走得掉。”
我在稻城给朋友寄明信片写的是“在稻城冰雪融化的早晨,念起你,愿一切安好。”
我在秘鲁寄出亲手水彩画的明信片写的是“我在南纬13度31分,西经71度59分的印加高原。今天下雨,我想你。”
要是我这么跟歪果仁说,第一几乎没人能看懂,第二人肯定觉得我脑子有泡。
有时候我坐在身边全是白人的课堂,突然就对所有人说话讲英文产生生理上的反胃。不是不喜欢这门课,也不是对教授同学有意见,是纯粹想念我血脉里的语言,想念对自己文化的通透,想念自在走心的中文环境,想念我的中国人身份认知。我接受西方教育学政治/国际关系,但我始终无法把自己当一个美国人来思考。教授同学提起“we” “our” “us,” 指的是we Americans, 但我听到这些字眼想的是Chinese. 我在美国四年了,始终割舍不下对中文的执念。越在国外待得长,越接触外国文化,就越认同自己的根,越想抓牢自己的根源。这几年中文字写得少,行文不通畅,文风奇奇怪怪,字写得也退去了章法,握笔生疏,横竖撇折用不上力道。提笔忘字,忘词,偶尔会想不起这个状态用中文如何表达。中文语言的退化令我深感痛心,决心以后一定加倍补回去。
另一点很重要的是,成长环境生活方式不同。我喜欢的休闲方式是周末跟三两好友美食作伴,把酒言欢。去party上一通狂饮伴着不熟悉的杂乱音乐一顿狂扭我做不来,觉得是浪费生命。可能因为我在国内也不是夜店咖,最舒适的是跟闺密逛个街吃个饭聊个天儿看个电影,跟一群小伙伴户外烧烤郊外爬山奥森散步滑雪滑冰,球局牌局ktv局。我也喜欢安静待在家里看书看剧,研究做饭,自己做瑜伽。约会的时候我喜欢牵手压马路,吃饭电影展览演出音乐会。跟大多数歪果仁真不是在一个频率上的。
独生子女把最亲密的朋友当兄弟姐妹,是可以在难过的时候半夜一个电话聊一宿的。是可以半夜两点一时兴起夜游长安街景山捉鬼簋街麻小的。是结队工体喊破喉咙,主场大胜之后地铁上一片绿。是可以蹲马路牙子上讲黄段子的。是可以一口一个我操你丫可以呀傻逼快叫爸爸。是随时随地有贫不完的唠嗑,分分钟笑出腹肌的。和密友毒舌贱贱地给我们讨厌的人起外号(小s脸). 也可以严肃的谈人生谈理想看星星看月亮,打包旅行硬座火车山路自驾。这叫走心。跟歪果仁在一起的时候虽然挺开心,但是是另一种开心,不是撸串儿火锅大闸蟹的“此生何求”的爽快。
旅行和找室友的时候还是习惯跟志同道合的中国朋友一起。到一个新地儿,我喜欢尝当地最特色最佳餐厅,探索犄角旮旯的小店。我大学每年都走起大大小小的旅行,偏好自己策划线路,不喜欢跟团队或者mission trip。这个节奏很难跟美国同学match,喜欢的美国男生都不能理解我“万水千山走遍,我是来活一场的”生活态度。也不习惯美国室友同住,锅碗瓢盆乱放,吵吵嚷嚷公放音乐。她们理解不了我从小养成的对文具的情有独钟,虽然five star量大皮薄,但我大学四年坚持用无印良品笔本手写记笔记。她们不明白我干嘛这么看重成绩,我得付出多她们几倍的努力才能考得比她们高。她们也不知道厨房里瓶瓶罐罐是干嘛用的,五香粉孜然大料是什么我真是懒得解释。每每新get一种亚洲菜式,不请歪果朋友来吃不合适,请也不合适。许多美国人连章鱼都不吃!更别提各种内脏鸡爪鸭脖猪脑,活活吓死他们。做西餐我也没办法跟他们解释我对正宗意餐的追求为何非去猴父子买进口意面酱料。
当然了,这绝对分人。每个人生活方式习惯都不同,我跟许多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其实也是相处不到一块儿去的,同样因为成长环境生活习惯差异。没错不少中国男生也是不能理解那些个所谓情怀,and that's why I don't have a bf lol. 虽然政治不正确但我还是得提,留学生们还不是珠三角长三角北方各凑一伙。对于新环境新文化完全就是一个新鲜尝试的问题,我体验过了大众美国模式,过得不走心,于是选择只交往志同道合的人。我丝毫不排斥歪果友人,特别愿意跟各国各民族各宗教友人谈天说地交朋友。也有几个能够深交终生的外国朋友,俩美国妹妹绝对是我婚礼的伴娘。但我最亲的几个挚友还都是中国人,并且未来找对象也还是想找个喊我媳妇儿,我能用中文给他写情书的北方爷们儿。(PS只是因为我是豪迈的北方姑娘,不太温婉可人,口头禅逼来逼去的只怕南方男生接受无能呀。)
这是个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故事。
------更新分割线------
感谢大家厚爱。
时隔一年,我从田纳西搬来了纽约读研。原先我以为我不适应田纳西乡村闭塞无趣的生活,于是申请研究生只瞄准纽约一个城市。
在纽约生活了小半年,感叹 NYC is the most amazing city in the world. 没有之一。
在这里你永远不会感到无聊,每个周末都有无数这样那样的活动、展览、音乐会、演出、市集,有逛不完的复古小店,书店,吃不完的餐厅。
你还能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真的是世界各地意想不到的国家,我还认识了各种混血儿,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生。
燃鹅,这反而更加坚定了我回国的决心。
纽约这么精彩,可太容易迷失。
在这里你可以变成任何人,没有人在乎,但是你会容易忘记你内心坚持的东西,你想变成哪种人,喜欢哪种生活方式。而当你回过神而来,你不再是你,你已经变成了一个New Yorker.
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纽约既是天堂又是地狱” 的概念吧。(改天单开帖写一下纽约
这次圣诞回国,北京雾霾弥漫,我戴着口罩仍感到喘不上气肺里熏得疼痛。身边亲朋好友都劝我以后别回来了。
正如我说,这是一个冷暖自知的事情。对于我来说生命的长度不及宽度重要,我认为活60岁精彩满足内心喜悦的一生,比80岁平淡无奇郁郁寡欢的一生要值得。
那种和最亲密的亲人朋友在一起哪怕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只默默待在对方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漫长陪伴相持的感觉,胜过一切名誉浮华。
我出国的年纪的确尴尬,但这也绝对在个人。对于自我认同感不是那么强烈的人来说(这不分好与坏,完全看个人成长经历背景),也有比我来美国年头还少却完全融入如鱼得水的人在。
我啊,生在中国,生在北京,幸或不幸,这都是我今生的命运呀。我出来看过了外面的繁华,闯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回家安心做一个平凡而快乐的人,不是挺好的吗。
评论中有说我这样的经历算是一半儿一半儿,却哪都不是。我的确也感到自己经受多年“万恶的美帝资本主义”教育,尤其学一些西方国家重点糟粕的社科学系,三观理念和生活方式与国内部分同龄人略有不同。但这并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留学培养我众多能力中很重要一点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回国之后或许刚开始在社会中不太适应,但是假以时日我相信我会过得快乐。
国内目前很多行业都在起步发展阶段,恰恰对拥有新鲜理念的海归来说机会很丰富。我只要隐藏我的研究生专业就行了(笑
至于感情生活,在尝试了纽约式素食约会之后,我更加坚定了我还是最喜欢中国男孩儿!评论里不少说我作的,哈哈你们是不是没看过“女朋友为什么生气”那个问题?
我思考了一下自己的恋爱模式。
在与外国人谈恋爱时我刻意拿着捏着,生怕自己作,但很多时候反而委屈了自己,不能根据心里真实的意愿做我自己,只能通过道听途说耳濡目染习得而来的一种西方模式来恋爱。
实际上呢,很多事情不分国界,国外女孩儿也有一个要求没满足就闹分手的情况。
我觉得适当的撒娇是很可爱很甜蜜的,只要不是无理取闹就好。在双方相爱相知相互着想的基础上,我觉得任何闹小情绪撒个小娇都是情趣啊!
比如我上文说到我要枕在男友腿上看电视,玩儿枕头大战把他踢下床,我没说的是我同时也会顺着腿爬上去变身小恶魔扑倒他呀。
我写那么多肉麻情书,除了诗词引用,大部分还都是原创,然后意想不到给他个惊喜。恋爱简直是我所有灵感的来源哈哈哈,不能写情诗还恋爱干嘛。
“天气预报说今天天气阴转晴,因为你下午要见我啦 ^~^耶”
“我不太喜欢这世界,但我喜欢你”
“感冒了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多想我”
“如果你是一块儿牛排,那我就是胡椒。”
“我要做个诗人,写风写雨,写你写你写你。”
“我想跟你经历这奇幻世界的种种冒险”
“喜欢你就像赖床,早晨再让我喜欢你一下下就好嘛 >~<"
"见到你的步骤:扑向你,亲你一口,然后捂脸迅速跑掉。”
“像怀抱烘干机里刚拿出来的温暖的新衣,我就这么喜欢你。”
“听说旧情复燃等于重蹈覆辙,但因为对方是你,重蹈的每次覆辙我都愿意。”
“即使你杀人放火,我会替你埋尸。”
…………
这些情话想抱走的你们尽管抱走吧,反正我现在单身也用不着(摊手)
你觉得我矫情因为你跟我不熟啊,想象一下这要是你的心上人另一半总在想法儿设法表白,难道不会觉得ta超可爱嘛?!
你看这些情话用英文说怎么说怎么不是滋味!还是得同胞亲切哟。
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会要求双方认真严肃地谈一谈,表示会试图理解对方的角度,支持对方的决定,吵架不能过夜,有矛盾要开诚布公地提出来。
我不能容忍和原谅的底线是不忠诚,这点不分国界。可能大家对于出轨的定义不同,我不是针对谁,出轨的都是垃圾。我认为在进入一段严肃认真的感情甚至婚姻时像是签了一份契约,双方是步调一致经过深思熟虑的。人类对异性产生吸引力这是动物天性,但管得住管不住自己的行动才是人与人的差距。
走大街上谁都会看帅哥美女,但留不留微信电话就看个人了。我是觉得要是真心爱着自己的伴侣,是不会给自己出轨的机会的。不给自己出轨的机会,把火苗扼杀在摇篮里,也就不存在什么“婚后遇见真爱”的矛盾了。你走大街上一眼瞧对眼儿个人就断定是你今生挚爱了?所谓“真爱” 还不都是聊骚相处积累出来的,出轨的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啊!
我美国妹妹也曾经为了男友手机上有某约会软件而想过要不要分手。出轨这个事情不分国界,荷尔蒙那点儿心思全世界都一样。正经过日子的人是不会动歪心思允许自己有机会出轨的,而且真正优秀的人都很忠诚专一。
我说这么多是因为,我承认我的感情路不顺是因为没有遇到对的人,分手的因素其他都是次要,重点是他出轨了。
跨文化/种族/国籍恋爱在双方同等条件下会困难很多,因为一定一定会面临许多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去面对沟通克服磨合的问题。倘若遇见对的人,那么值得为幸福努力。可是如果不是那么确定ta就是对的人,大多数人还是顺其自然,异国恋便肯定没有本国恋来得轻松自如。理性思考下,我还是会首选中国人的。
当然啦,西方那个什么教育使我旗帜鲜明地站知乎女权队,遇不到相爱的人就不结婚咯,婚姻不是活得开心的必须品,宁缺毋滥才是最可怕的。
还是那句话: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自己喜欢哪种就过哪种,我爷爷活到一百岁。
根本没有什么融合一说了,只要一个地方白人跑光了,所有人的种族边界都稳得一批,
以洛杉矶东区的2个城镇为例,大家了解一下,什么叫做没有白人的世界:
这样的地方,在美国会越来越多的。
谢邀,
谁说中国人都融入不了美国? 题主,你不能把自己的体验和 其他在美国留学中国人的体验当成一回事。每个人不一样。相信,成功融入了美国群众的中国留学生是有的,我就认识的!
我看楼上好多答主忙忙叨叨地谈论到底如何定义“融入"。这个词确实很难定义。就看一下中英词典的英文翻译有 to blend into / to integrate / to assimilate / to merge 四种翻译都是不同的程度,不同含义。反正,说到移民,国家,族裔等话题,词汇无法避免含糊,因为这些概念,这些身份的感受和体验是很主观的。
假如“融入”的意思是去美国之后忘本,彻底放弃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身份,崇洋媚外模仿美式文化,完全成为一个美国人,那我就赞同楼上观点,还是不要融入了。
但是这样定义融入,我觉得实际上美国从来没有一个成例。就是,移民美国之后当然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我相信没有一个会彻底放弃自己长辈的祖国。拿我做哩,我是是美国瑞典裔,外公的父母100年前移民美国。我是纯粹美国土生土长的,但是我仍然认可我的瑞典族系,欣赏瑞典文化,庆祝瑞典的节日(还由于我的瑞典特征—蓝眼睛—突出)。我的孩子,我也会教他尊重他的瑞典族系。如果他妈妈是华人,我么也会教他尊重他中国的族系。我看锅很多美国ABC写的书,他们对“族系”和“身份”的观点真的很复杂。很多美国ABC认为自己不是完全个中国人,也不是完全个美国人,而是属于中间的某种"临界状态"(liminal state)。记得,每一个人可以同时具有不同的身份。比方说,我同时自称“美国瑞典裔”、“美国英裔”、“自由派”、“云南通”、“知识分子”、“知乎大V”、“Matt Hartzell"和“David Rand”等身份。我们都应该有权利自己定义,选择,和表现我们的身份。
我看到不少中国朋友评价美国长大的ABC华人是“香蕉”(外面为黄种人,里面为白种人)。我觉得这种说法太无聊了。我很多同学,朋友是美国ABC。我保证他们他们家里没有“放弃”中国文化。反正,没有任何叫“美国文化”的固定的东西可去“模仿”呗!美国文化原来那么多样化,你想模仿它,还是得先分清模仿它的哪一个分类!”
题主所感受的“融入不了”他身边的小伙儿半,其实我也有这种感受。题主,这不是仅是文化差距的问题,这也是内向外向人的问题。我就属于内向人(INTJ),猜你也一样,是不是?我告诉你,我作为美国土生土长的,通常感觉我就“融入不了”某一个群体。题主又是青少时期,爱组织小团体,荷尔蒙猖獗的时期,再加上如今社会各种乱七八糟的社交网络时代啊,融入不了群体 很 自 然 !
题主,我给你的建议是:
1)首先,不要操心你的英语表达是否准确。有素质的美国人不会因为你的口音而鄙视你。尽可能多和美国人沟通。找到一些机会和不同的美国人说几句话—餐厅服务员,超市收银员,it doesn't matter。唯一的提高英语口语的方法是练练练,说说说。
2)不知道你融入不了的是哪一个群体。如果是“cool kids”群体,那些参加兄弟会,每周去party,约炮的群体,那我帮不了你。但题主,我相信你有兴趣爱好,对吗?要不你去找一些和你有共同语言的朋友?美国大学的学生组织那么多,肯定有适合你的。美国也有屌丝狗,呵呵呵。
总之,要是不说“融入”而说“交流”那我觉得作为世界任何国家的人,去另外一个国家留学,应该和当地人多交流。不需要“融入”,不需放弃自己的身份,不需要变成外国人,但是一定要和外国人交流交流。美国大部分的人是好人,对外国人很欢迎,他们很愿意和你交朋友,对中国很好奇。 你可以抓紧留学这个机会给更多美国人分享中国的魅力。要是去美国,圈子全为中国人,一点不动手和当地人交流,那么我觉得太可惜了,就问你出国干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