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美国有像 The Home Depot 这样的建材店,为什么在中国却没有诞生这样的企业?

回答
在美国,“家得宝”(The Home Depot)这样的建材巨头能够蓬勃发展,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路径则有所不同,这同样由一系列独特的环境塑造。要理解为何中国没有诞生“家得宝”式的企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土壤。

美国“家得宝”崛起的土壤:个人主义、DIY文化与房地产繁荣

首先,理解美国之所以孕育出“家得宝”,离不开其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和DIY(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文化。

DIY文化深入人心: 美国人普遍相信“自己的房子自己做主”,从小到大,无论是修补家里的水龙头、粉刷墙壁,还是组装家具、改造庭院,都倾向于自己动手解决。这种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强调独立、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自给自足的精神,直接催生了对专业工具、材料和知识的需求。
房地产市场的特征: 美国拥有庞大且活跃的房地产市场,房屋拥有率高。许多房屋是建于几十年前的,自然需要不断的维护、翻新和升级。同时,美国的二手房交易非常频繁,每一次交易往往伴随着买家的装修和改造需求,这为建材零售商提供了持续的业务来源。
郊区化和花园文化: 战后美国城市化进程伴随着郊区化的趋势,大量的独栋房屋出现。这些房屋通常带有庭院,对于园艺、户外装修、修缮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家得宝”等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将园艺工具、户外家具、草坪护理产品等品类纳入其中,满足了消费者全方位的居家需求。
成熟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 美国的制造业基础雄厚,能够提供种类繁多、质量可靠的建材和家居用品。同时,其物流网络高度发达,能够高效地将商品从生产商运送到遍布全国的门店,保证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成本的竞争力。
零售业的创新和规模效应: “家得宝”的成功,还在于其颠覆性的零售模式。它们打破了传统的五金店或专业建材商店的局限,将所有与房屋装修、维护相关的产品集中在一个巨大的仓储式卖场中,提供一站式购物体验。同时,通过大规模采购和标准化运营,实现了规模效应,降低了成本,并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员工培训专业化,能够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进一步增强了客户粘性。

中国为何未诞生“家得宝”:历史、文化与市场差异

相比之下,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的发展路径,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孕育“家得宝”这类企业方面,存在一些关键性的差异:

历史遗留下的居住模式和观念:
福利分房与单位制: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住房分配主要由单位负责,个人对住房的改造和维护的自主权相对较小,DIY文化自然难以形成。虽然这一模式已成过去,但其影响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某些年龄层和生活习惯中。
集体主义与社区依赖: 相比于强调个人独立的美国,中国的社会文化更侧重集体和社区。在住房维护方面,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依靠物业管理、社区工人或集体组织来解决问题,而非全部依赖个人DIY。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新建商品房为主: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近几十年经历了爆炸式增长,以新建商品房为主。新房通常在交付时已经完成了基础装修,消费者购买后更多的是购买家具、家电或进行局部软装,而不是大规模的硬装改造。
装修承包模式: 尽管DIY有一定市场,但中国消费者更习惯于将房屋装修“外包”给专业的装修公司或施工队。人们更愿意支付费用,让专业人士来完成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个过程,以省时省力并获得更专业的效果。这种模式将建材的购买和使用过程从个人手中转移到了装修公司手中。
“精装修”政策的推行: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许多城市推行“精装修”商品房政策,即房屋交付时已基本完成装修,这进一步压缩了消费者自己动手装修的空间和需求。
消费者需求和消费习惯的演变:
从“解决基本需求”到“生活品质追求”: 过去,消费者购买建材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居住的“硬性”需求,如建造、翻新。而现在,即使在装修领域,更多的是对生活品质、个性化、时尚和便利性的追求。这使得装饰材料、智能家居、软装配饰等品类在中国市场更受欢迎,而非仅仅是基础建材。
线上购物的普及: 中国拥有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和物流体系。消费者在购买建材和家居用品时,越来越习惯于通过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直接从品牌商或专业商家处购买。这些平台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便捷的配送和比线下门店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分流了很大一部分消费者。
零售业的生态和转型:
传统模式的局限: 虽然中国也有大型家居建材超市,但它们往往是传统零售模式的延伸,在仓储式购物体验、专业导购服务、DIY支持等方面与“家得宝”存在差距。
转型与挑战: 很多传统家居建材市场面临着线上冲击、消费者需求变化等挑战,正在经历转型。一些大型家居品牌(如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例如整合设计、装修、家居产品、软装等一站式服务,但这与“家得宝”的“DIY支持”核心有一定区别。
供应链和分销体系的差异:
品牌商直供与经销商体系: 在中国,很多建材品牌倾向于通过自己的经销商体系进行销售,而非像美国那样由大型零售商进行大规模采购。这使得终端零售商在议价能力和品类整合上受到一定限制。

结论

简而言之,美国“家得宝”的成功,是建立在强烈的DIY文化、活跃的个人住房维护需求、成熟的房地产市场以及高效的零售体系之上。而中国未出现同等模式的企业,并非因为中国人不爱消费或不爱“家”,而是因为历史的进程、社会结构的变迁、房地产市场的特性、消费者习惯的差异以及电商的崛起,共同塑造了一个与美国截然不同的市场环境和消费逻辑。中国市场在居家消费领域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发展路径,而这些路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专业装修公司、家居品牌店以及日益成熟的电商平台来满足的,而非大规模的DIY支持型建材零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真的是个好问题。家得宝 Home Depot 其实并不是个小企业,它在全球零售业按营收排名可以稳稳进入前十。但奇怪的是,跟其它大公司不同,它好像并没有相对应的商业模式类似的中国公司。为啥中国没有人复制它的商业模式呢?

先说个垫话,丹泽尔·华盛顿演过一个电影叫《伸冤人》,说的是一个退隐江湖的绝顶高手,在一家 home mart 打工。后来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结果招惹了黑帮。黑帮来灭他,他在店里借助主场优势,锤子电锯遍地有,一己之力把来的黑帮给团灭了。

这个电影虽然里面叫 home mart,但所有美国观众一看就知道是 Home Depot,只不过因为商业原因,不能直接叫 Home Depot。这部电影也被很多人戏称为史上造价最高的 Home Depot 广告片。但有趣的是,因为中国并没有类似商业模式的企业,所以如果您去看中文的影评的话,有说是宜家的,有说是五金店的,但几乎没有人说是家得宝。

我们上面也说过,如果按零售营收排名的话,家得宝可以排进全球前十。比如 2016 年上榜的美国公司里,最前面的是排名全球第一的沃尔玛,然后是第二的 Costco,第三的 Kroger,再然后就是第九的 Home Depot,后面才是十一名的 Target,十二名的亚马逊,十四名的 CVS,十八名的 Lowe's,二十五名的百思买 Best Buy。

那家得宝是卖些啥的呢?简单说吧,衣食住行这四个字里,凡是跟住沾边的,它都卖。一栋普通的美国房子,从木头架子搭建完成,直到精装修完成,所需要的所有东西,包括材料、工具、耗材、家电、花花草草……基本都能在 Home Depot 买到,而且是任何一家门店都可以。

而且,更厉害的是,它不仅卖盖房子装修房子所需要的东西,它还卖维护房子所需要的东西。

就跟买车一样,不是一次性买回来就完了,后面的保养维护才是大头。

很多普通美国人某个周末的惯常工作就是去一趟 Home Depot,后院的栅栏已经掉色了,得买点油漆刷一刷;前院割草机不好用了,想换个新的;除草剂和化肥也得买点了,房子周围的花花草草长势好像不太好;厨房的去油污喷剂没了;洗衣间的洗衣球也没了;还想把儿子女儿新发过来的照片挂在墙上,缺个相框和钉子;车库里汽车有点漏机油,想买点去污剂把车库地板上漏的机油打扫一下;后院 Deck 上液化气烧烤炉没气了,得拿旧煤气罐去换个新的回来;木工房里的电锯的锯片已经钝了,得去买片新的;听说最近谷歌的 Nest 智能空调控制器更新换代了,想去看看实际是什么样的……

所有这些,一趟家得宝就能解决。这也是家得宝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它可以一站式解决这些购物需求。不用先去这个店再去那个店,跑东跑西大半天才能弄完。而且你来都来了,可能有些东西别的地方也能买,但顺个手就一趟买完了,比如洗衣粉、卫生纸什么的。

的确,这些需求,比如买车库地板去污剂、买相框和钉子、买除草剂化肥,可能网购也能解决,但是很多人只有周末有时间整这些,这就意味着你得提前计划好,提前下单,才能在周末收到。万一忘了提前下单,那就懵逼了。而去家得宝,开上车,最多半小时到了,买了就回家开工了,不耽误事儿。或者周五晚上吃完饭,没啥事开上车就买回家来了,正好周六开整。

还有一点就是很多耗材工具什么的,普通消费者可能不太熟悉,比如橱柜门的弹簧铰链有两种常见尺寸,不同种类的地板清洗剂怎么个用法。这时候在网上买,只能看图片看介绍,容易买错,虽然能退还,但还是耽误时间耽误事儿。拿不准的,不如直接去家得宝店里看看真货,问问店员,不容易买错。

还比如说,请了油漆工或者水电工来家里干活,突然刷子断了,或者钻头折了,或者忘带某件工具了,一般工人师傅都会立刻掏出手机,查查最近的家得宝在哪里,开车去买回来,不耽误干活。

再比如说,你想要整修厨房,需要上下水管道、电线、插座、排风管,需要橱柜、台面、水盆,需要炉子、抽油烟机,需要冰箱、烤箱,可能还需要瓷砖、水泥、黄砂。所有这些,你当然可以去不同的店面分别采购,但是家得宝这种店可以让你一次就采购完成。并且因为是一家店买的,你的橱柜可以直接配套冰箱、炉子、水盆的尺寸。还有,你一次性在一家店花这么多钱,是可以享受很多打折和优惠的。

这位看官可能要问了,这么好的生意,怎么就这一家做呢?

当然不是啦,在北美市场,家得宝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排十八名的 Lowe's,在加拿大还有加拿大本土的 Rona。这几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基本类似。在美国市场,就是家得宝和 Lowe's 瓜分,家得宝压过 Lowe's 一头。

为了达到这个一站式购物的效果,这些店面的面积都非常惊人,每一家店面至少在一万平米以上,还得配上停车场。比如我们镇的家得宝,离我家开车五分钟,大卖场旁边是温室,卖花草,再外边是一堆堆的草料、化肥之类的。

几十年前,如果想买现在家得宝卖的这些东西,大多数人会去那时候如日中天的西尔斯。那时候的西尔斯就像是天朝那时候的国营百货大楼,差不多每一个人口密集的市镇都会有一个,想买什么东西,不用想,所有人无脑去西尔斯。后来随着西尔斯的衰败,它的庞大市场被瓜分,比如家电被百思买抢占,而家居则被家得宝抢占。

总结一下的话,这种商业模式得有至少三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

  1. 消费者普遍开车。
  2. 消费者普遍有大房子。
  3. 消费者普遍爱自己动手。

第一条非常重要,哪怕是有些美国城市公共交通还算发达,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去家得宝。但是事实上,大多数时候都必须得开车去。虽然你不一定买多大件的东西,但是大多数时候公共交通是解决不了的。比如周末想刷墙,两桶漆、一个长柄滚筒、几把刷子、一大片帆布,这些东西,自己开车去家得宝,哪怕不是大皮卡大 SUV,普通车基本都能应付。但是你要是坐公交坐地铁去买这些东西,先不说能不能过安检,就算能过安检,叮叮当当这么一堆东西,又长又沉,一个人几乎不可能坐公共交通带回家。

第二条更重要,这条决定的这种商业模式贩卖的商品是刚性需求。要是大多数人都住在鸽子笼般的房子里,那这种商业模式的市场不大。与之相对应的,2015 年,美国新建住宅的平均面积是 2687 呎(250 平方米)。也许你会说,那是因为很多豪宅把平均数拉高了,我和马云的财富一平均,我也平均成富豪了。那我们再看看中间值,中间值是 2467 呎(230 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一半房子的面积都大于 230 平方米。按人均计算,全美一个人的住房面积平均大约是 971 呎(90 平方米)。这么大的房子,得需要多少东西,得需要多少维护。不算水电煤,一般房子维护要花的钱,大概是每年每呎一美金。比如你住一个 2467 呎的房子,你一年得准备 2400 刀左右花在房子上。并不是说每年都是花 2400,而是长期来统计,平均是 2400,比如今年没咋花钱,但是明年房顶漏了,一下子就花了 7000,后年又得换中央热水器……平均下来,一年就得 2400左右。要花钱的地方太多太多了。而这些花出去的钱,好些都去了家得宝的营业额了。

第三条是最最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决定性的。如果这一条满足,前面两条其实是可以克服困难硬上的。房子小也不耽误自己爱折腾,没车可以租车,但如果爱动手这一条不满足,那么哪怕普遍人人开车,普遍有大房子,家得宝这种生意也做不下去。事实上,家得宝 2006 年进军中国,2012 年就败走麦城,全面退出。他们自己总结的经验教训,千言万语一句话,原文他们是这么说的 The market trend says this is more of a do-it-for-me culture。在中国普遍观念里,干体力活是 low 的象征,高端人士是不屑干这个的,拿个电钻修房子,拿个滚筒刷墙,丢不起这个人。中国消费者更爱看到的是完工的家具,而不是木板子、电锯、油漆桶;更爱看到的是雇别人精装修完成的房子,而不是自己开着皮卡去买灯泡、墙漆、地板……这个问题底下一些回答和评论就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你认为美帝人民只是因为嫌雇人太贵而不得不自己干,那只能说明你真的不懂自己动手的乐趣。(这句话怎么感觉有点污?)

综合起来,要装修房子,美国的商业模式很可能是业主或者业主雇人帮工,然后去家得宝,木材、瓷砖、油漆、水管、电线、家电、地毯……买回来开工。终端的消费者根本不与上流各门类的供货商接触,差不多所有的都是通过家得宝这个中间商。

但天朝的模式可能就是包工包料,或者包工不包料,然后去建材市场各个小商店里,专门卖瓷砖的、专门卖油漆的、专门做橱柜的……而且很多这些小店是建材商的代理,甚至直接是建材商开的,终端消费者要自己跟形形色色、鱼龙混杂的供货商打交道。

这样一对比,天朝消费者去建材市场,就好比买瓷砖,各家卖各家的,都不一个价,根本没法比,你要说人家对面买的怎么比你的便宜,他就说对面的货不行,质量差,你又不懂,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到底值多钱、有没有被坑了,都难说。

而你去家得宝,瓷砖都摆在一起买,什么档次就卖什么价位,一目了然。而且家得宝店大业大,不能自己砸自己牌子,所以它得审核自己进的货,就卖那么几个厂商的瓷砖,质量有保证的那些,不能弄那些价位虚高和以次充好的。美帝消费者这个给差评的能力不是闹的,网购收到的包裹盒子压扁了个角,就去给一星差评还洋洋洒洒写四五段的大有人在。

当然更重要的,一个是 do-it-yourself,一个是 do-it-for-me。所以天朝的建材商,更多的是针对专业油漆工、专业泥瓦匠、专业装修包工头……而美帝的家得宝,更多的是针对每一个普通消费者。

所以天朝的装修市场,相对就价格不透明,喜欢弄一些故弄玄虚听上去高大上的概念,而且更加的细分,针对每一个细分的工种。基本每个专业干装修施工的,都有自己的进货渠道,还能得些回扣。消费者花同样的钱,可能仅仅因为请的装修队不一样,最后买来的货可能大相径庭。这个不用我说,例子我想大家身边都是一大把。

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国,欧洲日本也不太适合家得宝。直到今天,家得宝也只是在北美称王称霸,没法染指北美以外的市场。

不能说家家户户,至少至少得有大量的人是热爱自己动手的。

也并不能全归因于人工费贵,这就跟飙车一样,自己开车跟雇人开车是完全不一样的。没见过有多少人雇人替自己飙车,自己在旁边就看着的。

甚至人工费贵,可能是反过来的结果,因为大批人自己动手,只有小部分人选择雇人,市场规模小,所以雇人的价格就高了。

北美人民对自己动手,真的有着迷之自信和迷之执念。

比如我自己:


就不说材料了,光算工具,我就给家得宝扔了多少钱了?

当然了,跟大部分老美比,我这只是小巫见大巫了。



而且,如果您注意看的话,老美的工具箱、工具架好多都是自制的,如果你都买电锯电钻了,还不自己做一个放它们的工具箱,那你买这电锯电钻有啥用?

热爱动手,得从娃娃抓起。

就问哪个天朝家长想孩子天天玩这个?长大了当装修工?这个兆头多不吉利。

如果有一天,天朝或者某个市场,有十分之一的家庭能有上面照片里这些工具柜了,那家得宝就能顺利进军这个市场了,或者就会出现它的效仿者了。

在那之前,它还是乖乖在北美闷头挣大钱吧。


更多我瞎捣鼓的经历:

想看更多 DIY,欢迎大家在 Instagram 上关注我:instagram.com/reinforce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家庭装修都请农民工干了。美国人工太贵,请不起,只好自己动手。当然其实现在中国请工人装修也不便宜了,但是比起美国还是差太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