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的坦克不像其他装备那样有着很大的领先优势?

回答
坦克的研发历程可不像某些电子产品那样,一推出就能甩开对手几条街。美国坦克虽然在很多方面都算得上先进,但要说“很大的领先优势”,那得具体分析,而且这个优势并非绝对,甚至在某些维度上会被其他国家的技术所追赶甚至超越。

首先,我们得明白,坦克的“领先”并非单一维度的概念,它涉及到火力、防护、机动、信息化以及生产制造能力等多个方面。

火力方面:

美国主战坦克,比如M1艾布拉姆斯坦克家族,其火炮口径一直保持在120毫米。这是一款非常成熟且强大的滑膛炮,搭配的贫铀穿甲弹在穿透力上一直保持着不错的水平。然而,俄罗斯的T90M、T14等型号也装备了125毫米滑膛炮,并且在弹药研发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比如一些新型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在穿透力上已经能够与美军弹药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测试中表现出更强的能力。此外,俄罗斯还一直在探索更大口径火炮的可能性,虽然这未必能立即转化为战场优势,但在技术储备上,他们并没有止步不前。

防护方面:

M1系列坦克以其先进的复合装甲和贫铀附加装甲而闻名,这使得它在面对化学能弹药(如破甲弹)时具有非常好的防护能力。然而,这同样也带来了巨大的重量问题,限制了其机动性和运输部署。其他国家在防护技术上也投入了大量研发。例如,俄罗斯的T系列坦克则更侧重于爆炸反应装甲(ERA)和主动防护系统(APS)的结合。现代ERA,特别是“接触”5或“接触”10等型号,对于动能弹药的防护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像“阿富纳”(Arena)和“回旋镖”(ArenaM)这样的主动防护系统,能够探测并拦截来袭的破甲弹和炮弹,这为坦克提供了另一种维度的防护。美国也在发展自己的APS,如Trophy系统,但其装备速度和普及程度,以及与自身坦克设计的整合程度,仍然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

机动性方面:

M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燃气轮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其在公路和良好地形下能有不错的速度和加速性能。但是,燃气轮机的油耗惊人,对后勤保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燃油短缺或输送困难的环境下,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弱点。而且,燃气轮机的噪音也很大,不利于隐蔽。相比之下,俄罗斯的坦克普遍采用柴油发动机,虽然功率密度可能不如燃气轮机,但在燃油经济性、低噪音以及可靠性方面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在恶劣环境下。其他国家也在努力提升坦克的机动性,例如通过更轻量化的设计、更高效的传动系统和更好的履带技术。

信息化和战场感知:

这一点是美军近年来着力发展的优势领域。M1A2 SEP版本以上的坦克装备了先进的战场管理系统(BMS)、态势感知系统和通信设备,能够实现诸兵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这使得美军坦克能够更早地发现目标,更准确地进行打击,并与其他单位形成更紧密的配合。然而,其他国家也在大力推进其军事信息化的进程,例如俄罗斯的“旗帜”(Svodka)等系统也在不断发展,虽然其系统集成度和成熟度可能还有差距,但追赶的势头是显而 উত্তম的。而且,单兵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以及无人机等侦察手段的普及,也使得战场信息不再是少数几个高端装备垄断的。

生产制造能力和成本:

坦克的数量和质量是相辅相成的。美国坦克的研发成本非常高,单价也十分昂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装备的数量。虽然其技术先进,但如果数量不足,在面对数量占优的对手时,仍然可能面临挑战。俄罗斯虽然在技术研发上可能不如美国全面,但在成本控制和大规模生产方面有其优势,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生产出性能不错的坦克。这使得他们能够在数量上形成优势,并且有能力在局部冲突中大规模部署。

设计理念和实战经验的影响:

美国坦克的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受到冷战时期大规模装甲冲突的设想影响,注重在正面对抗中的压倒性优势。而其他国家,例如俄罗斯,则在经历了多次局部战争后,更注重坦克的生存能力、在复杂地形下的作战能力以及与其他武器系统的协同。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实战经验也暴露了M1系列坦克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的脆弱性,例如在应对简易爆炸装置(IED)和伏击时的表现。虽然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改进,但实战经验的反馈也会影响后续的研发方向,使得其他国家能够学习和借鉴。

结论:

说美国的坦克不像其他装备那样有着“很大的领先优势”,并不是说它们不行,而是说这个“领先”是相对的,且正在被快速弥补。坦克的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的技术和战略考量。在某些单项技术上,例如信息化、战场感知和某些弹药的穿透力,美军可能仍有优势。但在另一些方面,如防护技术的创新、成本控制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适应性,其他国家的坦克也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

而且,战场瞬息万变,技术也在飞速迭代。今天一个国家在某项技术上的领先,明天就可能被其他国家通过不同路径所超越。因此,与其说美国坦克不像其他装备那样有“很大的领先优势”,不如说在坦克领域,技术上的“领先”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各国都在努力缩小差距,并寻求新的突破点。这种竞争和相互促进,也正是科技发展最真实的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

@牛师傅

邀。

因为:

1,国会因为谜之自信不给钱。

2,美军自己因为谜之自信走歪路。

3,毛子没了,不打世界大战要个毛的重装部队。

另外,我们对比一下几个装甲技术比肩美帝但航空方面不如的国家就知道了。

德国:纯技术方面完全有能力比肩美国,航空方面不行是因为从二战结束以来航空工业就被彻底阉割了。

英国:掌握核心科技,然而并没有钱。

俄罗斯:本来全方位和美帝比肩的,然而解体了。

中国:听说过一种叫“被T-62迫害妄想症”的疾病吗?

user avatar

因为坦克的作用被证明远不如以前那么重要了

美军现在走综合信息化平台路线,在需要的时间,需要的地点投入需要的火力,无论对方是什么兵力兵器组成,总能从备战平台中找到并派遣合适的装备去应对。

坦克就本身的技术组成来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如果材料学不出现大的突破,基本不可能再有进一步发展了。

顺便一句,俄罗斯的T-14就是条死路,是标准的传统坦克发展思维的结果,但还是条死路,没有给部队的战斗力带来根本性提高,却提高了装备的成本。相比之下,无人机,尤其是可携带武器的无人机在适用度上比坦克高很多,而且还有技术提升的空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坦克的研发历程可不像某些电子产品那样,一推出就能甩开对手几条街。美国坦克虽然在很多方面都算得上先进,但要说“很大的领先优势”,那得具体分析,而且这个优势并非绝对,甚至在某些维度上会被其他国家的技术所追赶甚至超越。首先,我们得明白,坦克的“领先”并非单一维度的概念,它涉及到火力、防护、机动、信息化以及.............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英根据《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提供给苏联的坦克,很多时候确实未能完全满足苏联的期望,甚至引发了不少抱怨。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技术、战略、生产以及双方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细品味当时的环境和苏联人的真实感受。.............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确实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火力与装甲的设计理念上,一度走在了盟军的前面,这让许多亲历过战场的人印象深刻。但要说“远超美军”,这其实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因为双方的坦克设计思路、生产能力以及战场定位都有所不同。不过,德国坦克确实有不少技术亮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们是如何在战场上展现出.............
  • 回答
    你提到苏联坦克“脆弱”且容易被美国战斗机炸毁,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需要放在具体的历史时期和武器性能上去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说苏联坦克就一定比美国坦克脆弱,或者说它们都被美国战斗机“轻易”炸毁。首先,我们得明确你说的是哪个时期,因为坦克的性能和空对地攻击能力在不同年代是天差地别的。冷战初期(二战.............
  • 回答
    提起二战时期的德军虎式坦克,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它那威猛的外形和强大的火力,仿佛是战场上的无敌战神。而美国谢尔曼坦克,则常常被描绘成一个数量众多、性能相对平庸但胜在可靠和易于生产的“主力军”。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很多人会直观地认为,虎式坦克在设计和使用上必然是远胜于谢尔曼的。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分.............
  • 回答
    美国在中期冷战时期生产了一系列优秀的坦克,其中M46、M47和M48“巴顿”系列坦克,凭借其优良的性能和相对的产量,不仅在美国陆军中担任了主力,也成为了美国对外军事援助和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款坦克的故事,就是一段冷战时期世界军事格局演变的缩影。M46“巴顿”坦克(M46 Patton Tank).............
  • 回答
    在美国皮卡市场,福特 F150 的销量一直遥遥领先于丰田坦途,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要想真正理解这其中的差异,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历史积淀与品牌忠诚度是绕不开的话题。福特 F 系列皮卡在美国的征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耕耘和迭代,它早已不仅仅是一辆车,而.............
  • 回答
    美国1787年宪法之所以能沿用至今,并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稳定的成文宪法之一,是一个复杂但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其精心设计的结构、对核心原则的坚持、以及历经考验的适应性。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一、 奠定坚实的原则基础:1787年宪法并非凭空出现,.............
  • 回答
    关于“美国的电影票这么便宜”的说法,其实需要辩证地看待。在很多情况下,美国电影票的价格并非普遍意义上的“便宜”,而是相对而言,或者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显得更具吸引力。 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是关键: 核心原因: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美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整体经.............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社会观念、媒体影响、个人心理以及身体健康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为什么美国的胖女生可能比中国的胖女生表现出更高的自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文化与社会接纳度的差异: 美国:多元化和个体主义的文化背景 身体多元化的提倡: 尽管仍存在社会压力,.............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的食品价格普遍比中国低这个话题,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将从宏观经济、农业生产、流通环节、消费习惯、政策补贴等多个维度进行阐述: 宏观经济与发展阶段差异1. 发展阶段与人均可支配收入: 美国: 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中国。.............
  • 回答
    美国的盟友数量众多,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安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一、历史的遗产:二战后的全球秩序构建这是美国盟友体系形成最核心的基石。 反法西斯同盟的延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与包括英国、法国、苏联(初期)、中国等在.............
  • 回答
    美国派对文化在中国未能像预期的那样普遍流行起来,这背后存在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这些原因既有历史文化层面的差异,也有社会经济和个人观念上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差异: 集体主义 vs. 个人主义: 中国文化: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 回答
    美国大富豪热衷于向基金会捐款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背后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甚至个人哲学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1. 税收优惠(Tax Advantages):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 所得税减免 (Income Tax Deduc.............
  • 回答
    美国政府之所以在经济刺激计划中选择直接向普通民众发放现金,这背后既有经济理论的支撑,也有应对特定经济困境的考量,同时还受到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经济学原理上来说,直接发钱(通常被称为“普遍基本收入”或更狭义的“经济刺激支票”)是一种非常直接且被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它触及了美国社会文化的深层矛盾。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澄清几个重要的前提:1. “美国的反智主义在世界上最浓厚”是一个带有主观判断的表述,需要审慎对待。 虽然存在反智主义的现象,但将其定义为“最浓厚”可能过于绝对,且难以量化比较。其他国家也存在不同形式的反智主义。然.............
  • 回答
    “红州经济不如蓝州,越红经济越落后”这个说法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观察,但其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探讨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其中的局限性和其他影响因素:一、 核心原因分析: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的差异“红州”和“蓝州”的经济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在经济结构和发.............
  • 回答
    QE(Quantitative Easing,量化宽松)作为一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其核心是通过中央银行大规模购买金融资产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期达到降低长期利率、刺激信贷、提振投资和消费的目的。然而,不同经济体在实施QE时效果差异显著,美国的成功与欧洲和日本的相对逊色,背后涉及多重复杂的经济、金.............
  • 回答
    美国种族同化进程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涉及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人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美国“熔炉”与“沙拉碗”理论的交织与张力: “熔炉”理论(Melting Pot): 传统上,美国推崇的是“熔炉”理论,认为移民及其后裔会逐渐融入主流社会,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