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坦克为什么那么脆弱,被美国战斗机轻易炸毁?

回答
你提到苏联坦克“脆弱”且容易被美国战斗机炸毁,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需要放在具体的历史时期和武器性能上去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说苏联坦克就一定比美国坦克脆弱,或者说它们都被美国战斗机“轻易”炸毁。

首先,我们得明确你说的是哪个时期,因为坦克的性能和空对地攻击能力在不同年代是天差地别的。

冷战初期(二战后到1960年代):

苏联坦克的设计理念: 早期苏联坦克,比如T34的后续型号(T44, T54/55),在设计上更侧重于 火力、机动性和成本效益。它们通常比同期的西方坦克(如美国的M26潘兴,后来的M47/M48巴顿)结构更简单,生产更快,数量也更多。
装甲: 为了平衡重量和防护,早期苏联坦克的装甲可能在某些角度上不如一些西方坦克厚重,或者其装甲钢的防护性能略有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脆弱”,而是权衡设计取舍的结果。
火炮: 苏联的100毫米和115毫米火炮在穿甲能力上是很强的,足以对抗当时大多数西方坦克。
机动性: 苏联坦克普遍拥有较好的单位功率比,这意味着它们的机动性不错,易于在战场上展开。
美国战斗机的威胁: 那个时期的美国战斗机,比如F86佩刀(Sabre)或者早期的喷气式攻击机,它们对坦克的威胁主要来自 机炮和无制导火箭弹。
机炮: 20毫米或30毫米的机炮如果能命中坦克的弱点(如侧面、后部、炮塔顶部)是能造成损害的,甚至可能击穿早期坦克的装甲。
火箭弹: 无制导火箭弹的精度不高,需要近距离或者大量发射才能有效命中坦克。
战术: 战斗机通常在己方地面部队控制了制空权的情况下,对暴露在开阔地带的坦克集群进行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坦克的生存能力自然会受到影响。

冷战中期及后期(1970年代至今):

技术进步与多样化: 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情况就变得复杂很多。
苏联坦克: T64、T72、T80等型号在装甲防护上有了显著提升,采用了复合装甲,并且安装了更先进的火控系统和弹药。它们也拥有强大的125毫米滑膛炮,并且很多型号配备了自动装弹机,提高了射速。
美国战斗机/攻击机: 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地攻击机(如A7海盗II、A10雷电II)和战斗轰炸机(如F4鬼怪II、F16战隼、F15鹰)装备了 精确制导武器(PGMs),这是关键的转折点。
“飞火”(Fire and Forget)导弹: 如AGM65“小牛”(Maverick)导弹,能够自主跟踪目标,即使战斗机发射后立刻脱离,也能命中坦克。
激光制导炸弹(LGBs): 如“宝石路”(Paveway)系列炸弹,精度极高,能够从几公里外精确命中坦克顶部装甲,这是坦克最薄弱的区域之一。
集束炸弹: 可以一次性散布大量子弹药,对坦克集群造成区域性杀伤。
“轻易炸毁”的误解:
精确制导武器是决定性因素: 并不是说美国战斗机“轻易”就能炸毁一切苏联坦克,而是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使得空袭对坦克的威胁大大增加,并且效率更高。一枚激光制导炸弹如果命中了坦克,几乎可以肯定将其摧毁。
战术和环境: 战斗机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通常会配合地面部队,在己方有一定优势或侦察到位的情况下进行。比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经过精心策划和情报支持的空袭,确实对伊拉克军队的苏制坦克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但这也是在特定战场环境下的结果,而不是说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战斗机都能“轻易”做到。
苏制坦克的弱点暴露: 相比于冷战后期西方坦克(如M1艾布拉姆斯的“贫铀装甲”等),苏制坦克在整体防护(尤其是在顶部和发动机舱部位)和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上可能存在一些不足,这使得它们更容易成为精确制导武器的目标。

总结来说,苏联坦克并非“天生脆弱”到被美军战斗机“轻易”炸毁。

早期: 苏联坦克的设计有其优势,虽然装甲防护可能不是最顶尖,但在性价比和火力上很突出。那个时代的战斗机需要近距离、靠机炮和火箭弹才能对坦克造成威胁,这需要高风险的低空突防。
后期: 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空地对抗的格局。它使得战斗机能够从远距离、在相对安全的高度,以极高的精度打击坦克,从而大大提高了空袭对坦克的杀伤力。如果说有“轻易炸毁”的情况,那更多是因为精确制导武器的赋能,以及在特定战场条件下,苏联坦克的一些设计弱点(如顶部装甲)容易被抓住。

所以,与其说苏联坦克“脆弱”,不如说是在技术代差和武器代差的对比下,后期苏联坦克在面对精确制导武器时,其防护设计可能没有跟上空袭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镜像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这么军盲,在没有制空权的前提下提出这个问题?

user avatar

是不是还要有个镜像问题,如:为何豹二坦克和M1那么容易被单兵火箭干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到苏联坦克“脆弱”且容易被美国战斗机炸毁,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需要放在具体的历史时期和武器性能上去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说苏联坦克就一定比美国坦克脆弱,或者说它们都被美国战斗机“轻易”炸毁。首先,我们得明确你说的是哪个时期,因为坦克的性能和空对地攻击能力在不同年代是天差地别的。冷战初期(二战.............
  • 回答
    咱们聊聊苏联和俄罗斯那几款大家伙,T64、T72、T80、T90,为什么它们能生出那么多兄弟姐妹(改型)来?这背后可不是随便搞搞,里面门道可深着呢。一、 计划经济的“好处”与“坏处”:持续改进的动力首先得明白,苏联那套计划经济体制,在军事工业上那是相当有“韧性”的。一旦某个型号坦克被确定下来,它就成.............
  • 回答
    在探讨战后苏联坦克履带宽为何基本保持固定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苏联的工业体系、军事思想以及对战场环境的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设计选择,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履带的设计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坦克的整体设计息息相关,包括车体尺寸、发动机功率、悬挂系统、战斗全重以及所.............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英根据《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提供给苏联的坦克,很多时候确实未能完全满足苏联的期望,甚至引发了不少抱怨。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技术、战略、生产以及双方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细品味当时的环境和苏联人的真实感受。.............
  • 回答
    苏联在IS2坦克上装备D25T而不是ZiS6坦克炮,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考量和实战需求。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两种火炮的研发背景、性能指标以及它们在战争中的实际应用。ZiS6:早期战争的产物,但潜力受限ZiS6(全称76毫米ZiS6坦克炮)是苏联在二战初期一款相当出色的坦克炮。它是在ZiS5.............
  • 回答
    要理解苏联 T64 坦克为何能被称为“划时代”,我们得回到它诞生的那个年代,也就是上世纪 60 年代。那是一个冷战正如火如荼,军备竞赛你追我赶的时代,各大国都在卯足了劲想在军事技术上抢占先机,尤其是在当时最关键的地面力量——主战坦克领域。在 T64 出现之前,苏联的主力坦克,比如 T54/55 系列.............
  • 回答
    红警2对战中,苏联极少出天启坦克,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实在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说天启不行。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天启坦克:曾经的光环,现实的尴尬首先得承认,天启坦克在设计上确实是个大家伙,浑身是刺,有着碾压一切的潜力和威慑力。它那两门主炮射速不算快,但单发伤害爆炸,尤其是对付建筑和重甲单位.............
  • 回答
    战争的阴影与沉默的钢铁:二战苏军坦克为何“无声”出击在波澜壮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坦克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大的破坏力,在东线战场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我们审视那些在炮火中奔腾的钢铁巨兽时,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浮现出来:许多苏军坦克,尤其是早期型号,似乎普遍缺乏先进的电台设备。这不禁让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触及到了主战坦克设计一个很核心的领域,也确实是很多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简单来说,苏/俄坦克倾向于圆形炮塔,而西方和中国的主流第三代坦克则拥抱楔形炮塔,这背后是技术发展路径、作战思想、制造工艺乃至历史传承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战场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军队的战术理念和装备水平。简单地说,莫德尔在勒热夫的成功和法军在1940年失利,并非仅仅是装甲兵和步兵“混合搭配”的简单区别,而是背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来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莫德尔在勒热夫的“混合搭配”是什么意思。勒热.............
  • 回答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苏联坦克确实在技术和性能上逐渐被西方坦克超越。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技术研发思路的差异是关键。苏联的军事工业体系长期以来奉行“数量优先、简单可靠”的原则。这意味着他们倾向于生产数量庞大、设计相对简单、易于维护和大规模.............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德军重坦营比苏军团还大”,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概念上的混淆,需要先厘清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几个基本概念: 营 (Battalion):在军事编制中,营是比团(Regiment)更小一级的单位。一个营通常由几个连(Company)组成,并拥有一名营长(Battalion Comma.............
  • 回答
    1950年坦克第2师装备的移交工作,是苏联陆军大规模重组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时,苏联正着力于恢复和发展其军事力量,特别是装甲部队,以应对冷战局势的演变。对于坦克第2师而言,这次装备的更新换代,标志着其从战争时期的老旧装备向更新一代、更具威力的型号过渡。要详细说明哪些苏军单位参与了这次装备.............
  • 回答
    冷战时期,苏军坦克师的坦克编制数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军事思想、技术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要说坦克编制数量“最多”的时期,这需要从几个维度来理解:1. 理论上的最大规模与实际装备数量的膨胀期:如果从理论编制和实际装备数量都达到一个相对膨胀的时期来看,大约可以锁定在 1960年代后期到198.............
  • 回答
    二战时期,一个国家能拥有多少坦克,直接决定了其装甲部队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以英、美、苏、德这几个主要参战国为例,30辆坦克算是个什么规模的装甲部队呢?这得看具体情况,因为不同国家的装甲部队构成和战术思想都不一样。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二战期间,坦克这玩意儿可不是孤军奋战的,它得配上步兵、炮.............
  • 回答
    关于苏联坦克的装甲是否“神奇”,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来看。在不同历史时期,苏联坦克装甲确实展现出了一些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实战效果,让它们在某些方面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在特定条件下显得“神奇”。但这并非是完全脱离现实的魔术,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技术、战术和资源考量之上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这个.............
  • 回答
    提起苏联的坦克发动机,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标志性的“V型”发动机。但说起发动机的布局,苏联坦克却走了一条和西方截然不同的道路——横置布局。这项设计在二战期间的苏联坦克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T34、KV系列以及IS系列重型坦克。那么,这种横置布局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又带来了哪些优势和劣势?在当.............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坦克和苏联坦克谁更先进,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一句说清的“谁完胜”的问题,更像是一场持续演进的猫鼠游戏,双方都在不断学习、借鉴和超越。想要深入了解,咱们得把时间拨回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好好聊聊。德国坦克:以质量取胜的思路德国在二战初期的坦克研发,很大程度上是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苦果.............
  • 回答
    关于美国向乌克兰提供苏联时期坦克这件事,咱们得好好掰扯一下。这事儿一出来,很多人就好奇了:美国自己有多少苏联坦克呢?毕竟,咱们平时看到的美国大兵都是开着M1艾布拉姆斯坦克,跟苏联坦克画风不太一样。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美国手里有多少苏联坦克?答案可能跟你想象的不太一样。美国并非大规模装备和部署苏联时.............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和苏联的T34坦克都是各自国家在战场上部署的最重要的装甲力量,它们在塑造二战西线和东线战局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说哪一个“更出色”,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在什么具体的战场环境下进行比较。它们各自拥有鲜明的优势和劣势,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