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俄的主战坦克一直采用圆形炮塔而西方和中国的第三代MBT采用了楔形炮塔?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触及到了主战坦克设计一个很核心的领域,也确实是很多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简单来说,苏/俄坦克倾向于圆形炮塔,而西方和中国的主流第三代坦克则拥抱楔形炮塔,这背后是技术发展路径、作战思想、制造工艺乃至历史传承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

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

一、历史传承与设计哲学: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脉络

苏/俄的思路:简单可靠,快速量产,低矮重心。
早期影响: 回溯到二战时期,苏联的坦克设计就相当务实,强调在保证基本防护和火力的情况下,能够大规模生产,并且易于操作和维护。早期的T34虽然是斜面装甲的先驱,但炮塔依然是圆柱形或圆顶形,这延续到了后来的T44、T54/55等一系列经典型号。
炮塔的“一体化”追求: 苏联的设计师们似乎有一种“将所有东西都塞进去,然后尽量缩减体积”的倾向。圆形炮塔结构相对简单,便于铸造,也容易在内部容纳炮管、观瞄设备、弹药和乘员,同时尽可能地减少炮塔的正面投影面积,降低被击中的概率。
低矮炮塔的优势: 苏/俄坦克普遍追求极低的炮塔轮廓高度。圆形炮塔在这方面有天然优势,它可以通过压低炮塔的整体高度,配合坦克车体的低矮设计,使得目标更容易隐蔽,也更难被敌方发现和瞄准。这在以防御和伏击为主的东线战场上尤其重要。
炮弹布局的考量: 苏联坦克的设计常常倾向于将大部分弹药储存在炮塔座圈下方或车体内,这使得炮塔可以做得更紧凑。圆形炮塔在内部空间布局上,相对更容易实现这种集约化的弹药存储方式。

西方与中国的思路:火力、防护、机动三要素的权衡与创新。
防护优先的演进: 随着反坦克炮弹药(尤其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的威力不断提升,单纯依靠装甲厚度来抵御穿透已经越来越困难。西方国家在冷战后期,特别是面对苏联数量庞大的坦克部队时,开始更加注重提高装甲的等效防护能力,同时不显著增加车体和炮塔的体积与重量。
楔形炮塔的出现: 楔形炮塔(或称“倾斜炮塔”)正是这种防护理念的体现。它的关键在于利用倾斜的装甲板。当来袭的穿甲弹击中倾斜的装甲时,弹道会发生偏移,增加了穿透的难度,同时也有更大的概率跳弹。这是一种主动的、几何学上的防护设计。
火控与设备集成: 西方坦克在电子设备、观瞄系统、火炮稳定等方面起步更早,技术积累也更深厚。楔形炮塔提供了更灵活的内部空间,便于安装更大、更复杂的观瞄设备、传感器以及更先进的火控系统。这些设备的集成度更高,也为炮塔的外形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模块化与升级: 楔形炮塔的设计也更便于模块化和升级。例如,可以在炮塔正面集成反应装甲(ERA)或者复合装甲模块,根据战场需求进行更换或加强,而无需大规模改造整个炮塔。中国第三代坦克(如99A)在这方面也继承了西方坦克的一些设计思路,追求更高的防护性能和技术集成度。

二、技术与制造工艺的差异

铸造 vs. 焊接与组合:
圆形炮塔的优势: 传统的圆形炮塔(或圆柱形)更适合采用整体铸造工艺。铸造工艺能够一次性成型复杂曲面,对于生产速度和成本控制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在大规模生产和技术相对成熟的时期。苏联在坦克制造领域非常擅长大规模、低成本的生产。
楔形炮塔的挑战: 楔形炮塔通常采用的是多块装甲钢板焊接或组合而成的结构。这需要更高的焊接工艺和精度控制,以保证装甲的整体性和防护效果。然而,这种设计允许工程师在不同角度设置不同类型的装甲材料(如陶瓷、复合材料),以实现最优的防护性能,并且更容易融入先进的电子设备和传感器。

内部空间利用:
圆形炮塔的紧凑性: 早期圆形炮塔的紧凑设计,虽然牺牲了一定的乘员舒适度和操作空间,但整体重心更低,也更符合苏联坦克追求的“高机动、低轮廓”的作战需求。
楔形炮塔的灵活性: 楔形炮塔的棱角分明,虽然整体尺寸可能比同代圆形炮塔稍大,但内部空间布局更灵活,有利于乘员更好地协同作战,也能更方便地安装和维护各种电子设备和弹药系统。

三、作战思想与战场环境的适应性

防御 vs. 进攻与全能:
苏/俄的防御理念: 苏联/俄罗斯的坦克设计常常强调在正面战场上的强大的突击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低矮的炮塔和良好的机动性,配合强大的主炮,使其在正面交锋中有优势。同时,也考虑到在面积广阔的东欧平原,坦克需要有较好的隐蔽性。
西方与中国的综合考量: 西方和中国的第三代坦克设计,则更倾向于应对更为复杂的战场环境,包括可能的近距离巷战、反坦克导弹的威胁以及协同作战的需求。楔形炮塔在提供更好的正面防护的同时,其多角度的倾斜设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来自侧翼和后方的攻击压力,虽然这不是其主要设计目标。

四、技术发展与“抄袭”的边界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时候技术发展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西方国家在开发楔形炮塔的同时,也参考了苏联坦克的成熟设计思路,反之亦然。例如,苏联在T64/T72之后,也尝试在T80等型号上引入一些西方坦克的设计元素,包括更先进的火控系统和炮塔外形。同样,中国在发展自己的第三代坦克时,也充分借鉴了国际上先进的坦克设计理念和技术成果。

总结来说:

苏/俄坦克坚持圆形炮塔,很大程度上是其历史传承、追求极低轮廓、简化生产工艺、以及侧重正面冲击力的综合结果。

而西方和中国第三代坦克采用楔形炮塔,则是应对新式弹药威胁,追求更高防护效率、集成更先进的电子设备和火控系统、以及设计灵活性的体现。

这两种设计路线,就好比在汽车设计中,有追求经典圆润造型的,也有追求空气动力学前卫造型的,都是在不同时代、不同需求下的最优解。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坦克设计可能会继续演变,融合更多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

希望我这么说能让你更清楚其中的道理。这就像一个不断迭代的系统,每个设计选择都有其历史的烙印和现实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坦克炮塔的形状演变嘛,要结合穿甲和装甲技术的相互竞争又共同进步的历史进程来看……

先说结论:圆炮塔是装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家对穿甲弹防御所找到的一个阶段性最优解,而方炮塔则是穿甲技术进步导致装甲技术相应提升达到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最优解。

(中文版:方炮塔取代圆炮塔是因为更方便采用更先进的装甲技术,毛子新车比较少所以圆脑壳看起来更多点……抱头)

圆脑壳是均质钢装甲时代的最优解

首先还是从毛子的圆脑壳说起。在那遥远的1939年,毛子从T-34开始首创了全向倾斜装甲+小正面避弹外形炮塔(T-34/76 Mod.42前)的防御思路,并且在战场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圆弧外形的炮塔前端只有命中中间一溜才能获得较好的弹着角度,而在那个没有激光测距仪的年代,火炮装表射击的高低精度远差于方向精度,想精确命中这块“人品区”真是件很看脸的事情……

T-34/76 Mod.41

T-34/76 Mod.41的正视图。整个炮塔由几个主要铸件和轧制板(侧后)焊接而成,可见只有红框内的一部分面积(不到炮塔正面投影的1/4)才有可能打出比较靠谱的伤♂害,高低左右一点产生的弹着角对于二战水平的全口径穿甲弹基本都是必跳的节奏……

装甲厚度/穿甲弹侵彻体(弹头)之比(T/D比)和命中角度对全口径穿甲弹穿深的影响,可见对较小口径的弹头而言,命中角度的上升会极大削弱穿甲效果。

至于其他家……看看可敬的牛牛:

A27M Cormwell

耿直的三德子

PzKpfw VI Tiger

呆萌的米帝:

M4A2(76)W……

尝到了甜头的毛子自然发扬光大,在战后初期的IS-3、T-54/55上继续将避弹外形方针发扬光大,投影尽量小,外形尽量圆润,力争把炮塔正面入射弹能够形成有效命中角度的投影面积降到最低,并且就算是这一小块命中条件较好的区域也要做尽量的加强。在T-62出现以前,对使用穿甲机理和二战没有明显区别的全口径穿甲弹和早期脱壳穿甲弹(APDS)的西方火炮(米帝90,约翰牛的20pdr和早期L7)来说这种方式仍然是非常有效的——至于相同厚度的轧制装甲比铸造装甲防御能力高大约10%的优点,在倾斜效果和加工难度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T-55的装甲分布剖面,可见只有命中炮塔下部比较“丰满”的部分才能避免直接跳弹,而这部分是特别加强过的,厚度比上部更大……而对于这种变厚度、曲面复杂的外形加工,自然是直接铸造毛坯然后进行表面处理更加方便,不然难道先多边形化再一截截焊起来么?这种浪费工时降低产量妨碍社会主义国防建设破坏伟大红军战斗力的反革命分子必然会被KGB快速拉到新地岛品味最新吨位的苏维埃大蘑菇……

当然,由于毛子铸造水平不是特别过关,所以T-54/55的炮塔是铸造一圈然后焊上两块D型顶盖的,到T-62才用上整体铸造炮塔;某腹黑兔自从拿到了五对轮の秘籍以后,一方面因为穷,另一方面因为某些土鳖不土战斗力5的基因,五对轮各种大改魔改剁手改直到90年代初仍然是圆脑壳,一度让小兔子们产生了圆脑壳才是炮塔的真理的幻觉也就不太奇怪了……

看到对面的毛子车这么难啃,西方国家的坦克设计师们觉得自己也该像记者们学习一个,跑的快一点,见贤思齐也赶紧上了各种圆脑壳:

M48A5

M60A3……我总觉得这炮塔上又看到了点T-34/76 Mod.41的影子……

FV4201 Chieftain

一贯正脸迎敌的约翰牛在战后突然开窍了,酋长这个避弹外形虽然不那么圆润,效果也是一颗赛艇……

新穿甲机制的兴起和复合装甲的回应

战后一代车除了面对HEAT基本弃疗的豹1在A3/4型上采用了间隔焊接装甲炮塔以外,基本全面采用铸造成型的避弹外形炮塔设计。但是随着历史的车轮缓缓转动,发现对面的甲壳虫也越来越难啃的毛子推出了划时代的2A20型115mm滑膛炮以及配套的3VBM-1翼稳脱壳穿甲弹(APFSDS)——哪怕是最原始的钢芯弹,较高的弹芯长径比、大大提升的弹着速度使得APFSDS长杆弹芯在65-70°以下的命中角度都能取得相当的穿透效率,完全不复以往短弹芯APDS面对大倾角装甲时的阳♂痿表现——而在主要迎弹面上普遍达到70°这个迎弹角度,几乎是没有工程可行性的——坦克几乎要被压成薄片了。

除了APFSDS的挑战以外,聚能装药破甲战斗部(HEAT)的穿甲能力相对二战时期也取得了巨大提升,更别说约翰牛的独门绝技——碎甲弹(HESH)——这个糊你一脸的浓痰对倾斜装甲也有不错的效果。总体上讲,从六十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系列新的穿甲技术极大地挑战了传统均质钢装甲的有效性,以至于一度出现了“装甲无用论”的思潮,催生了豹1和AMX30之流的裸奔奇葩……

面对新穿甲技术的挑战,防御方拿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复合装甲。通过多层不同的金属/非金属材料按特定的约束/非约束结构排列,通过复杂的冲击动力学机制对入射长杆弹芯/高温金属射流/粘性炸药爆轰波进行破坏作用,能够在重量明显轻于传统钢装甲(虽然需要付出厚度的代价)的情况下有效抵挡这些新穿甲机制的战斗部,使得坦克的防御系统不再依赖于倾角外形限制。可以说,今天的主战坦克,没有靠谱的复合装甲,就没有靠谱的防御力;顶级的复合装甲配方和结构,就和顶级的穿甲弹一样,不是光靠钱就能弄得到的。

复合装甲是圆脑壳变回方脑壳的主要原因

复合装甲的出现,使得坦克的防御摆脱了以往堆角度的限制,防御的重点变成了:“如何在正面堆上覆盖尽量全面、厚度尽可能大的复合装甲材料”

在钢制的炮塔基础结构中加入复合装甲,可以直接往空腔里填充复合装甲材料——而一个很容易想到的更佳方式则是把复合装甲做成模块化的组件,插入炮塔预留的空间中。从T-64B开始,毛子就采用了在铸造的炮塔结构中预留空槽,插入复合装甲模块的做法;而西方和本朝在三代坦克上则采取了直接外挂复合装甲模块的方式。

T-72B在炮塔正面预留的复合装甲凹槽。虽然不是最先进的陶瓷复合装甲,多层式膨胀装甲仍然给T-72B带来了相对良好的防护效果。

没有挂装反应装甲的T-80U的炮塔,可见安装复合装甲模块的凹槽痕迹。虽然是铸造结构,也已经摆脱了“圆脑壳”的外形。

T-90S、T-80U和豹2A5的炮塔装甲结构对比。可见防护的重点在于炮塔前部堆砌的复合装甲模块。豹2A5之所以给人所谓“楔形装甲”的印象,其实是在主装甲前面加了个空心隔层装甲——目的也许是提前引爆来袭的RPG之流?事实上对于目前普遍的串联HEAT和APFSDS都没有什么用处;而主装甲结构其实和没有附加装甲的豹2A4相同。之所以印象深刻,大概是目前这一代军迷成长的过程中正好是豹2A5在国际上牛皮吹得山响的时代吧……同理法国勒克莱尔的外壳也就是个放矿泉水的储物箱,主装甲仍然是内部的复合装甲组件。

如上图所示,在较新的一些T-90上毛子也开始使用T-80末期改进型计划上采用的焊接炮塔。

T-90的焊接炮塔。毛子也已经放弃了铸造圆炮塔的老传统了。但是由于东方系坦克习惯采用车底转盘装弹机,毛子历来没有炮塔尾舱的习惯,加上“小正面投影”仍然有现实意义,所以毛子炮塔还是一贯地小于西方;加上毛子炮塔上总是堆满了各种七零八碎的爆反装甲,哪怕是新车的外表整体形象也和老T-72差不了太多,所以总给人还是以前的圆脑壳的错误印象——虽然底下其实早就偷偷也变成了方脑壳……

国产三代坦克(96/99系列)主装甲也采用了可更换的复合装甲模块设计,不过是外挂式的;而日常所见到的前部“楔形”结构,实际上是主装甲模块外面附加的一层(被动?)反应装甲模块。楔形外形对于提高复合装甲的防御力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国朝Type 99的炮塔主装甲模块

没有安装主装甲模块的炮塔基础结构

单独的主装甲模块

可见,随着装甲技术的发展,复合装甲的大量采用,铸造炮塔的最大优势——易于制作复杂曲面避弹外形——已经不复存在了;而焊接炮塔带来的规整空间则为安装可替换的复合装甲模块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所以,复合装甲的采用,才是坦克炮塔由圆变方,由铸造恢复焊接的主要原因;炮塔造型的变化,是防护机制进步带来的工程学结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触及到了主战坦克设计一个很核心的领域,也确实是很多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简单来说,苏/俄坦克倾向于圆形炮塔,而西方和中国的主流第三代坦克则拥抱楔形炮塔,这背后是技术发展路径、作战思想、制造工艺乃至历史传承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
  • 回答
    苏/俄系步战车,特别是BMP系列,之所以普遍采用“100毫米主炮 + 同轴30毫米副炮”这样的武器配置,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技术和战术考量,绝非简单地堆砌火力。这种设计并非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在特定作战环境下,最大化步战车的战场效能。1. 战场需求与战术定位的演变:首先,我们得理解步战车(Inf.............
  • 回答
    俄乌战争打到现在,很多人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在战场上,俄军出镜率比较高、被大量报道的坦克,很多都是T72系列。相较之下,像T14“阿玛塔”这样被寄予厚望、代表俄罗斯坦克技术最高水平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却几乎销声匿迹,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俄军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用最先进的T14去打这场仗,反而大量部.............
  • 回答
    苏联时期,中东欧国家,包括匈牙利、捷克和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民众普遍存在反苏/反俄情绪,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重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国家各自的背景以及它们与苏联关系的演变。历史的阴影:长久被支配的记忆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
  • 回答
    说苏俄武器“简单粗暴”,这话说得挺形象,也道出了不少观察家对苏联和俄罗斯军工发展的看法。不过,这背后可不是单纯的“不讲究”,而是深植于历史、地理、工业基础以及战略思想等多方面的考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武器设计哲学。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历史与地缘政治的烙印:生存第一位首先得说,苏联和俄罗斯的武器.............
  • 回答
    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是亿万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史诗。这场革命的成功,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命运,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回顾历史,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革命不能简单照搬“苏俄模式”?为什么必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才能取得成功?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中国革命发生的那个特定.............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俄罗斯的历史、政治、社会心理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俄罗斯人民之所以不通过选择俄共上台的方式来“恢复苏俄”并“壮大俄罗斯”,是因为这其中存在着多重障碍和不同的历史解读,并非一个简单的政治选项。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历史记忆的复杂性与对苏俄的多元评价: .............
  • 回答
    苏27,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极其杰出的设计,足以被誉为“优秀的平台”。这种优秀性,并不仅仅体现在它最初问世时的性能参数上,更在于它那惊人的生命力——能够被中俄两国持续地现代化改造,催生出像苏35、歼16这样性能更加强悍的第四代战斗机(俄制标准)甚至准四代半战斗机。那么,苏27最初的优势究竟体现在哪些.............
  • 回答
    俄国飞机为什么喜欢让发动机“裸奔”?这可不是为了炫技,而是有它深层次的原因,而且这种设计风格也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俄国飞机的面貌。首先,咱们得明白,发动机对于飞机来说,就像人的心脏,是提供动力的关键。早期的时候,特别是喷气式发动机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技术水平还没那么高,发动机的体积通常比较庞大,.............
  • 回答
    你提到的俄制7.62x39mm弹药,以及弹体上的绿色涂层,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讲究。简单来说,这种绿色涂层并不是什么神秘的“特殊”属性,而是为了区分不同用途的弹药,同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我们先从7.62x39mm弹药本身说起。这是苏俄在二战后研发的一种中间型威力步枪弹,后来被.............
  • 回答
    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在中国国内确实出现了不少反战的声音,而且相较于一些西方国家,这种声音的表达方式和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要详细解释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深刻的历史和地缘政治影响: 对战争本身的厌恶和反感: 任何一个经历了近代以来长期战争苦难的国家,都会对战争本身产生深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普遍。确实,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俄美欧的武器装备名字,比如“阿帕奇”、“黑鹰”、“苏27”、“米格29”、“豹2”、“挑战者2”等等,都充满了力量感、神秘感或者独特的象征意义,听起来就让人印象深刻。反观一些国家的武器名字,有时候可能就显得比较直接、技术化,甚至有些“平平无奇”.............
  • 回答
    俄乌战争的爆发,触及的根源无疑深植于俄罗斯绵延的历史长河之中。许多人之所以觉得对这场战争的早期历史分析不足,或许是因为当前媒体的焦点往往集中在更近期的事件、地缘政治的即时动态以及双方的军事行动上。然而,如果我们要真正理解这场冲突的脉络,回溯到俄罗斯帝国的扩张、苏联时期的遗产以及后苏联时代的演变,是不.............
  • 回答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国家普遍支持乌克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经济以及国际法等层面的考量。要理解为何出现这种局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一、 国际法与国家主权原则的坚守对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而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现代国际关系中最核心的基石。俄罗斯此次军事行动,被广泛视为对乌克.............
  • 回答
    关于“美国炮射导弹失败,而中俄制导炮弹大行其道”的说法,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去分析,因为实际情况可能比这个概括要复杂和 nuanced。首先,“美国炮射导弹失败”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美国在炮射导弹领域一直有投入,并且有其代表性的产品。例如: M982 Excalibur(埃克斯卡利博):这是一款由.............
  • 回答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股市场的波动堪称过山车,先是经历了一轮剧烈的抛售,随后又展现出惊人的韧性,甚至在某些阶段出现了大幅上涨。这种先跌后涨的走势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每个关键要素的影响。一、最初的恐慌性抛售:不确定性与风险规避的爆发冲突爆发之初,全球.............
  • 回答
    俄乌战争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深远。这并非简单的“因为日本进口石油天然气”就能概括的,背后牵扯到全球供应链、能源市场、地缘政治以及日本国内的产业结构等多个层面。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眼的冲击,无疑来自于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飙升。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尤其是能源。虽然它在核能方面有一定投.............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许多企业愿意牺牲在俄利益来打压俄罗斯,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复杂且多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地缘政治压力与国际社会共识: 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与价值观输出: 俄乌冲突爆发后,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西方国家形成了强大的国际社会共识,将俄罗斯的行为视为对国际法和普世价值观的严重侵犯.............
  • 回答
    吉尔吉斯斯坦曾驻扎美军基地,这背后的原因以及中俄当时的反应,确实是个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2001年“9·11”事件之后,当时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正经历剧烈变动。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设立基地的背景:反恐战争与战略需求“9·11”事件发生后,美国迅速启动了全球反恐战争,尤其是.............
  • 回答
    爱沙尼亚拥有庞大的俄语人口比例(约25%),但与乌克兰相比,其政治格局显得更为稳定,社会分裂的程度也相对较轻。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历史、政治制度、社会政策以及民族认同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首先,历史进程和独立后的国家构建是关键因素。爱沙尼亚的独立之路与乌克兰有所不同。在苏联解体后,爱沙尼亚迅速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