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莫德尔在勒热夫能通过将装甲兵和步兵混合搭配抵挡苏军,而法军不能通过坦克支援步兵抵挡德军?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战场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军队的战术理念和装备水平。简单地说,莫德尔在勒热夫的成功和法军在1940年失利,并非仅仅是装甲兵和步兵“混合搭配”的简单区别,而是背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来仔细掰扯一下。

首先,我们得明白莫德尔在勒热夫的“混合搭配”是什么意思。

勒热夫战役,尤其是1943年春季那段时间,德军面临的是苏军一波又一波的猛烈进攻,兵力劣势非常明显。莫德尔当时作为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官,面临的局面极其被动。他能在这种情况下“抵挡”住苏军,并非是通过什么“神奇”的战术让他的装甲兵和步兵“完美融合”,而是他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资源,采取了一种极其“务实”且“凶悍”的防御战术。

1. 防御的本质是消耗和迟滞: 莫德尔深知自己兵力不足,无法进行大规模反击。他的目标是消耗苏军的进攻力量,拖延时间,争取援军或者等待苏军攻势衰竭。在这种情况下,他并不追求什么“坦克与步兵的协同冲锋”,而是让装甲部队,包括坦克和突击炮,成为火力支援点和反冲击的利器。
2. 装甲部队的定位是“消防队”: 当苏军某个方向突破时,莫德尔会迅速调动离得最近的装甲单位(可能只有几个坦克或突击炮),配合当地的步兵,集中力量进行局部反击,打掉苏军的突破点,然后迅速撤回或者转入新的防御阵地。这是一种以“点”对“面”的快速反应,不是大范围的协同。装甲部队在这种情况下,更像是一种高机动性的火力支援,而不是与步兵一起推进的尖刀。
3. 步兵的贡献是“钉子”: 莫德尔的步兵在勒热夫成为了坚固的“钉子”。他们依托地形,构筑了层层叠叠的防御工事,利用反坦克炮、车载机枪、甚至土制爆炸物,尽量迟滞苏军的推进。装甲部队则是在步兵阵地被突破的“危急时刻”才投入,其作用是压制苏军重火力、摧毁苏军坦克,为步兵争取喘息之机。
4. 德军在战术层面的经验和“韧性”: 经历过早期战争的洗礼,德军在战术层面,尤其是防御战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善于利用工事,发挥单兵作战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莫德尔本人也以其“凶悍”和不惜代价的防御风格著称,他能够激励和指挥他的部队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保持战斗力。

那么,为什么法军在1940年就不能做到类似的事情,即坦克支援步兵抵挡德军呢?

这里面的原因就更加复杂,涉及的因素更多,而且情况与勒热夫完全不同。

1. 战术理念的差异:
法国的战术理念: 法军在1940年依然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一战”的痕迹。他们虽然拥有大量坦克,但坦克的使用理念更偏向于步兵支援和纵深突破,而非像德军那样,将装甲部队作为独立的突击力量,配合空中支援进行闪电战。法军的坦克通常是分散配属给步兵师,而不是集中编成装甲师,缺乏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的机制。
德国的战术理念(闪电战): 德军的闪电战核心是将装甲部队集中起来,形成强大的突击力量,配合空军,撕裂敌军防线,然后深入敌后,造成混乱和瓦解。装甲部队是先锋,步兵和火炮则跟进巩固战果。在这种模式下,步兵的职责是紧随坦克推进,巩固突破口,并肃清被坦克绕过的据点,但主导突破和打击的是装甲部队。

2. 装备和指挥的协调问题:
通信问题: 法军坦克的无线电通信能力普遍较差,很多坦克甚至没有配备,这极大地限制了坦克之间的协同以及坦克与步兵之间的即时沟通。当步兵遇到困难需要支援时,很难迅速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附近的坦克部队。
装甲部队的独立性不足: 如前所述,法军的装甲部队往往是分散的,没有形成统一的、能够自主作战的装甲兵团。当德军的装甲部队集中优势兵力在一个点上突破时,法军难以集中足够的坦克进行有效的反击。而德军的装甲部队则可以独立行动,发挥其机动性和火力优势。
坦克与步兵的“脱节”: 法军的战术安排往往是将坦克作为步兵的“随行火力”。一旦步兵推进受阻,坦克也可能因此停滞。而德军的装甲部队往往会绕过步兵的阻碍,继续前进,步兵则会跟进。当法军步兵被德军装甲部队的火力压制时,他们很难得到有效的坦克支援,因为坦克可能被分散使用,或者本身就被德军的机动性优势所牵制。

3. 战场环境和对手的差异:
1940年的法国战役是进攻战: 法军面临的是德军的集中攻击和大规模的装甲突击,战场情况变化极快。在进攻的混乱和压力下,法军固有的战术体系更容易暴露其弊端。
勒热夫是防御战: 莫德尔是在被动防御,他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机动突破,而是可以利用已有的工事和地形,将有限的装甲兵力用在最关键的“灭火”环节。他对战场的控制力,尽管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在防御战术层面,他更能发挥出装甲部队的“点杀”作用。

4. 空军的支援对比:
德国的制空权: 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德军凭借强大的空军(特别是俯冲轰炸机斯图卡)提供了关键的火力支援和战场侦察。斯图卡对法军的步兵阵地、坦克以及交通枢纽进行精确打击,极大地削弱了法军的抵抗能力,也阻碍了法军的协同。
法国的空军劣势: 法国空军虽然也有其战斗力,但其数量和战术应用上,都无法与德军抗衡,无法为自己的地面部队提供有效的制空支援和火力协同。

总结一下,为什么莫德尔能成功,而法军会失败:

莫德尔在勒热夫的“混合搭配”是建立在严苛的防御态势和“点火”式运用装甲部队的基础上,强调的是装甲部队作为“救火队”和“反击刀锋”的作用,配合步兵坚守阵地。 这种战术是对劣势兵力的极限运用,是“活着”的比拼。
法军在1940年未能成功抵挡德军,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混合搭配”,而是他们的“搭配”方式和整体战术思想存在根本性问题。 他们未能将装甲部队有效集中,通信协作差,缺乏独立的装甲兵团作战能力,并且在敌强我弱且对方拥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他们的分散和被动使得装甲部队的支援作用大打折扣,反而成了德军集火的目标。法军的问题更在于其战术体系本身未能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节奏和对手的打击方式。

简单来说,莫德尔是在“打扫战场”式的防御中,用装甲力量去“点燃”苏军的突破点;而法军在1940年,是被德军以犁式推进的方式,将战场优势“点燃”了,但法军的“搭配”却没能及时有效地“灭火”,反而因为分散而被各个击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问的,这交战双方都不是一个梯度啊,法军由于在战略层面被德军碾压使得他们的装甲师没多少机会能好好地支援自己的步兵师和德国人面对面打一架,也就在让步卢-哈努特有一次机会,此战过程详见

最终结果是德军霍普纳所部被法军第一集团军击退,这算不算挡住了?

Pluto提到的第22装甲师帮助罗马尼亚3,4集团军协防能否挡住苏军同样可以换一种说法,第13装甲师在第二次雅西战役能否帮德军第六集团军控制住战线?显然是不能的,第22和第13装甲师各自有多少可用坦克,第22装甲师还有多少战斗人员,我们都是清楚的。没必要抬高斯大林格勒方向或某些本就被轻视地段的装甲师可战斗能力,还给一个仅有5辆三号坦克和36辆四号坦克的装甲师安上“精锐部队”头衔,来掩盖苏军需要在突破地段集结起4-6倍当面德军兵力,火炮和车辆才能达成突破,之后还要自我吹嘘一番的行为。

现在来看勒热夫,首先,德军在勒热夫的防御战术相较于法军而言高明不到哪去,军圈壬吹了十几年的弹性防御本质就是一战德军防御战术的升级版,是魏玛时期德军军官的必修课,莫德尔在其基础上多拉了几条线而已,拿来吹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防御战略实属无语。

重点在于,勒热夫一带的德军手握整个东线最为雄厚的机动兵力,在“火星”行动(第二次勒热夫之战)开始前的11月15日,第二装甲集团军下辖第4,17,18,19装甲师,第九集团军下辖第1,5,9装甲师(后又调入12装)还有一个表面人畜无害却是国防军太子级配置的GD师,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还手握第20装甲师作为预备队,这样的规模足以达到苏军每一个集团军突破地段对面都有一个装甲师待命的超豪华配置。

在11月25日苏军在勒热夫北肩角刚好打开一个口子时德第41装甲军军长哈佩立马就往第246步兵师方向增援了第41摩托化步兵团(第10摩托化步兵师)之后他又从莫德尔手里要来了GD师的卡斯尼茨战斗群和第1装甲师的威斯特海姆战斗群(以第113装甲掷弹兵团为核心组成)担任预备队,这还不算完,哈佩甚至还有余力将第1装甲师余部部署在在突破口后方的那恰河,拉起一条警戒线围观一线变化,以备反击之用。

面对如此密集的防御部署,苏军除非个个以一当十,否则很难取得太大成效,不过很遗憾,我之前在一个回答提到1941年底-1942年底苏军战斗力突破下限甚至直逼国军不是没有原因的,不知道某些群体之前在那跟没看过相关书籍似的说我乳苏是咋回事,勒热夫参战的苏军部队相较于他们南方被德军一路追到斯大林格勒才刹住车的同僚而言,也就差一个督战队的距离:

1.后勤准备捉急,武器补给皆不足

塔拉索夫将军第41集团军的90000人和300辆坦克于11月25日9时在炮火准备后发起突击。担任主攻的征召于西伯利亚的波沃特金少将的第6“斯大林”志愿步兵军负责突破别雷以南的德军防线。在这个军中有不少人是20世纪30年代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后志愿参军。不幸的是,这个军自配属给加里宁方面军起就遭遇了一系列问题。由于糟糕的铁路,在下火车后这个军不得不在30天之内穿过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地区行军170公里,更加糟糕的后勤状况使得在行军途中的士兵每天只能得到500克面包,一路上不断出现因为饥饿及筋疲力尽从而心力交瘁倒下的士兵。当这个军到达出发阵地时,不得不在临时修建的休整地点休整以恢复元气。简单的休整以后,在索罗马金将军的 第1机械化军的一部分坦克部队的支援下,这个军顶风冒雪跨越了结冰的草木丛和覆满积雪的沼泽地带,由于后勤工作的疏忽,有些人甚至参战时没有领到武器,不得不从阵亡的同伴那里拾取。

2.上级军官急功近利,赶鸭子上架,部队训练堪忧

坦克第5军在12月11日的日志更加简洁地写道:“1942年12月11日,在本军战斗队形展开过程中,遭到敌军密集炮火轰击”。
科涅夫不顾德军交叉火力,将新到达的坦克第5军和刚经过补充得坦克第6军大约230辆坦克和20000人又一次提前投入战斗。这次进攻组织得如此仓促,以至于许多新坦克还没有收到它们的白色伪装涂料,很多坦克乘员只接受了不到5个小时的操作训练。苏军在4公里宽正面上盲目的进攻一头撞上了德军反坦克阵地,根据作战日志,攻势的第一天坦克第5军就损失了48辆坦克以及超过一半的步兵。

3.补充兵素质不忍直视,情报工作一塌糊涂以致痛击友军

近卫步兵第8军的一份报告提到由于密集的德军炮火,步兵第148旅甚至没能占领出发阵地补充给该旅的230名补充人员由于毫无训练,暴露在德军炮火下损失过半。同一份报告提到打红了眼的2辆隶属于坦克第24旅的KV-1坦克甚至向步兵第150旅的友军火力全开,直到绝望的友军打出信号为止。

苏军官兵从11月25日起靠鲜血和尸体堆积起来的小小成果并未得到利用,德军立刻调动起庞大的机动部队展开反击,12月9日起,塔拉索夫第41集团军一部共4万官兵在别雷以南甚至被德军三个装甲师的反扑切断后路,陷入了绝望的包围圈,包围圈内的苏军在机械化第一军军长索罗马夫带领下于12月15日晚发起孤注一掷的突围方才有5000多人逃出生天,12月20日,“火星”被叫停。

勒热夫打成这样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结果:

首先就是德军机动预备队数量庞大,算上几个摩托化步兵师的话有十个师以上(反观斯大林格勒第六集团军只有六个),其规模只有1943年7-8月同样是莫德尔指挥的奥廖尔防御战可相提并论,足以撑起中央战区的一片天。

再者便是莫德尔本人的功劳,和传统的普鲁士将领不同,莫德尔是一个事必躬亲的将领,与其等着东线外军处或OKH的情报他更愿意亲自走访前线查缺补漏,这使得他随时掌握前线动向知道哪里该投入部队,或者哪里更应当果断进行反击,他对防御态势的敏感也令人称道,一旦发现局势有变会以“反击”为名撤出那些濒临被围的据点,保存自己最大的实力。

最后就是苏军的“配合”,正如一场精彩的戏剧一样,一场悲剧的出演也需要衬托,整场勒热夫战役以苏军的全面落败告终,苏军损失虽存在统计纰漏(比如在此战中苏军大量使用的惩戒营之类日常不算人)引用克某的215674人(实际可能是25万左右)其中不可恢复损失70373-80000人,日均伤亡达8295-9000人;而德军的损失最多只有3-4万人(亲苏派微波炉认为德军可能存在报告遗失的情况,其不可恢复损失恐八千不到),第九集团军司令莫德尔功成名就,从此他的姓名和勒热夫牢牢绑定,防御大师的桂冠顺理成章戴在了他的头上。

如果说“火星”对于苏军而言有什么积极意义,那就是朱可夫自己在回忆录所述“此战的目的是为了牵制德军预备队无法支援斯大林格勒。”当然,“火星”究竟是不是苏军为了策应“天王星”的配菜,朱可夫自己和苏军统帅部心里在再清楚不过。

资料来源:

  1. 巨人的碰撞,大卫.格兰茨
  2. 朱可夫的大败:1942年红军在火星行动中的惨败,大卫.格兰茨
  3. 德军官史第六卷
  4. 苏军损失官方统计,克里沃舍耶夫
user avatar

题主可能没有听说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概念,不了解兵力兵器(具体数量)对比的意义

难道1辆坦克+1个步兵的装甲兵、步兵混合搭配和100辆坦克+1个团的步兵的装甲兵、步兵混合搭配是一样的吗?(虽然这样说比较极端)

换个直截了当的问法,天王星战役中,德军第22装甲师配合罗第3、4集团军,怎么就挡不住苏军?

当然不否认还有其它一些干扰因素,比如研究伟大的卫国战争空中战场的顶尖学者克里斯特·贝格斯特伦提到德意志空军与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反击战时称“This combined with the rrival of new and better transformed the VVS into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 than the Germans had expected when they went to war against the USSR. On 19 November 1942, over 1500 Soviet aircraft stood ready behind rivers Don and Volga to support the largest Soviet offensive to date, and to deal the Luftwaffe its worst setback since the Battle of Britain.”(出自原著第3卷第221页)

划重点,德意志空军自不列颠空战以来最严重的挫折。而相比之下火星战役的空中支援就很淦了,由于第6集团军封锁了伏尔加河的航道,中央战区的红军空军缺乏从高加索运来的燃料

按照苏军内参《突破》的总结(中译本P43):

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作战失利的基本原因,是他们在准备和实施突破时犯了重大错误。
“火星”战役的企图是,以西方面军八个方向上的突击和加里宁方面军四个方向上的突击来分割尔热夫突出地域内的敌防御,并在歼灭该地守敌后前出至斯摩棱斯克地域。同时,加里宁方面军以第3突击集团军的兵力开始向大卢基和诺沃索科利姆尼基进攻。
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总共建立了十三个突击集团,因此除西方面军的祖布措夫突击军团和加里宁方面军的奥列宁诺突击军团以外,其余大多数突击集团的兵力都不大,每个突击集团都只有三、四个师和一个机械化军或一个坦克军。突击方向多(其中半数以上是牵制方向)还导致了火器的分散。火炮的密度在某些集团中虽然达到了每公里突破地段七十至八十五门,甚至一百门火炮和迫击炮,但其中有一半是只能对第一阵地实施射击的迫击炮。
为了在战局中达成突击的突然性,需要用显示我军在准备大型战役的办法来迷惑敌人,使之弄错战局中的主要突击方向。这个问题在这次战役中也未得到解决。

至于“进攻是在暴风雪中开始的。由于能见度差,炮火准备的效果很低,在第20和第31集团军的突破地段上尤其如此”相比之下完全不是大问题。

相比于“顿河方面军由于缩小了方面军突击地段的宽度和得到了统帅部预备队炮兵的加强,因而能够打到在1943年初来说是很高的火炮密度……第65集团军12公里宽的突破地段上火炮密度每公里135.6门火炮和迫击炮,某些师的地段内每公里160-165门火炮和迫击炮,第65集团军突破地段还集中了2个火箭炮师”,火星战役虽然排场并不小,但突破地段的火力简直鶸爆了。更不用说“到1月底,在近卫步兵第27师的地段上,火炮密度达到每公里338门火炮、迫击炮。”

总体而言:

顿河中游的进攻再一次证明,在突破地段上大量集中兵力兵器是突破成功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之一。随着敌防御坚固程度的提高,所需的兵力兵器密度,首先是炮兵的密度,也就更高

另外 @开千岁 的说法多有误差

Overall, according to recently released Soviet loss data, the Western and Kalinin Fronts lost 606,171 killed and missing and 1,172,948 wounded during all of 1942. Subtracting losses incurred in the earlier Rzhev-Viaz'ma (January—April) and Rzhev—Sychevka (August) operations and a reasonable average daily loss rate for the remaining relatively quiet periods, this leaves losses of about 100,000 killed and missing and about 235,000 wounded in Operation Mars (see Appendices for a detailed breakdown of losses).54

屑乎服务器问题不能贴图,以文字代替,该段在原文P307-8。显然苏军33.5万、德军4万都是伤亡而不是不可恢复损失,不要搞得那么吓人

苏军伤亡33.5万人而德军伤亡4万人的版本中,前者来自格兰斯的估计,依据是2个方面军1942年全年总伤亡减先前几次战役的损失以及推测的其余时段每日损失以后还剩10万死亡失踪、23.5万负伤

这个损失数据就是格兰斯自己估计的,最新款的《巨人的碰撞》里,提到火星战役的段落中没有提到这个数字,而是在第27号注释中引用了克里沃舍耶夫的数字(英译版P108)

27. Soviet forces concentrated for Operation Mars constituted 31 percent of the total Red Army manpower, 32 percent of the artillery, 45 percent of the tanks, and almost 39 percent of the aircraft; this compares to 18 percent personnel, 20 percent artillery, 20 percent tanks, and 30 percent of aircraft for Uranus. A total of 193,683 Soviets were killed, wounded, sick, or captured in the operation. See Krivosheev, Soviet Casualties and Combat Losses, 108.

然而格兰斯老眼昏花,引用的是1942年7月30日到8月23日的那次勒热夫-瑟乔夫卡进攻战役中的总减员数字,克里沃舍耶夫给出的火星战役苏军总减员是215674人

并且被围的机械化第1军、步兵第6军的突围人数也远不止5000人,同样在P307有这样一段,认为机械化第1军的1.52万人中死亡2280人、负伤5900人,7000人突围但其中部分带伤,在同一包围圈的步兵第6军的3万人中损失了2.25万人:

For example, archival sources indicate that the Soviet 1st Mechanized Corps went into combat with 15,200 men and about 220 tanks (less the 47th and 48th Mechanized Brigades). Of this strength, the corps lost 2,280 killed, 5,900 wounded, and all of its tanks in the ensuing encirclement. Only 7,000 men emerged from encirclement with only their personal weapons, and many of these men were wounded.53 At the same time, the 6th Stalin Siberian Volunteer Rifle Corps lost about 22,500 of its initial 30,000 men in the same encirclement. East of Sychevka, the 6th Tank Corps lost the bulk of its initial 170 tanks in late November, and after being reinforced to a strength of 170 tanks, it lost most of these tanks between 12 and 14 December.

另一个损失的版本出自原文P251,认为机械化第1军本军的1.52万人中突围了4000人,而步兵第6军损失更大:

What Solomatin's somewhat apocryphal account failed to report was that his mechanized corps lost 1,300 killed and missing and 3,500 wounded during the bloody breakout, and only about 4,000 of his original 15,200 men made it back to the 41st Army's lines.40

关于火星战役是不是真正的主攻,格兰斯认为是,但他无法给出档案证明(尽管可以称是未解密);伊萨耶夫认为不是;《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卷也认为不是,原文P1193认为:The turbulent developments on the southern wing of the eastern front after november 1942 had considerable repercussions on its central sector; indeed, prior to the Soviet full-scale offensive at Stalingrad it had seemed as if the main effort of the winter fighting would perhaps altogether shift from the southern to the central sector. After all, extremely rewarding goals were beckoning there, as a breakthrough in the area of Army Group Centre could have opened the road to the Baltic region and hence into the rear of Army Group North. The fact that in the autumn Fremde Heere Ost had placed the main effort of the Soviet deployment moves-as set out elsewhere96-in the central rather than the southern sector tended to support such fears. In point of fact, the assessment by Fremde Heere Ost, while incorrect in its conclusions, had by no means proved to be unsubstantiated, considering that Soviet Headquarters had planned a grand offensive operation (Operation Mars) in the central sector as well (Western and Kalinin Fronts), with the objective, according to Soviet sources, of 'tying down the enemy's forces and inflicting a defeat on him in the area of the Rzhev-Vyazma salient', as well as 'attracting additional enemy reserves into that direction'. 97

——简单的翻译翻译:虽然东线外军处把1942-3年冬季战局中苏军的主要突击方向搞错了,不在中央战线而在南部战线,但是考虑到苏军在中央战线的进攻的规模够大,这错也不算太离谱

The Rzhev Slaughterhouse: The Red Army's Forgotten 15-Month Campaign Against Army Group Center, 1942-1943一书还提到另一种说法:

according to a version offered by NKVD Lieutenant General P.A. Sudoplatov, who in the war years had worked in the NKVD’s Fourth Directorate, on 4 November 1942 “the Germans were tipped off about our offensive on the Rzhev direction by the [NKVD] double agent “HEINE”-“MAX”, and G.K. Zhukov wasn’t aware of the “radio game” being played by the NKVD. David Glantz also writes about MAX’s dispatch.25

——即内务人民委员部第4局局长苏多普拉托夫中将在红军副统帅朱可夫不知情的情况下(奉上意)通过间谍将苏军将在勒热夫方向发起进攻的消息传递到德军侧。究其目的无外乎掩盖真正的主要突击方向

经过一番操作,罗第3、4集团军原有的23万多人到1943年1月初仅能聚拢7万多人,德军第6集团军及第4装甲集团军1个军(随机转隶第6集团军)近30万人全 部 木 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战场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军队的战术理念和装备水平。简单地说,莫德尔在勒热夫的成功和法军在1940年失利,并非仅仅是装甲兵和步兵“混合搭配”的简单区别,而是背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来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莫德尔在勒热夫的“混合搭配”是什么意思。勒热.............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以其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灵活的“闪电战”闻名,但当他们转入防守时,其最引以为傲的装甲矛头战术却显得力不从心。而陆军元帅埃里希·莫德尔在防守战中将装甲集群拆分,赋予防步兵部队更多支援,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战术理念、战场实际以及指挥官的权变能力几个方面来剖析。为何二战德军的装甲.............
  • 回答
    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在他的著作《西方将主宰多久?》(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中,确实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在过去15000.............
  • 回答
    想聊聊为什么在咱中国,说到古典音乐,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贝多芬,而巴赫和莫扎特的名字虽然也响亮,但总感觉差了那么点“群众基础”?这事儿说来话长,背后有不少道道儿。首先,得从“出圈”的程度说起。贝多芬的音乐,尤其是他那几部最著名的作品,比如《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欢乐颂》(第九交响曲的第四.............
  • 回答
    要说《瑞克和莫蒂》在中国火不起来,这事儿说起来还真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毕竟,这片儿在国外那可是现象级的存在,粉丝群体庞大,文化影响力十足。但要论在国内的普及度,确实跟“火”这个字还有点距离。原因嘛,我觉得得从几个大方面来说道说道:一、文化隔阂和理解门槛:不只是一点点“接地气”那么简单 西方黑色幽.............
  • 回答
    冰冻的俄国,燃烧的野心:德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惨败根源1941年10月,德国国防军的“巴巴罗萨”行动已深入苏联腹地,占领了广袤的土地,俄国人似乎已岌岌可危。希特勒踌躇满志,认为征服苏联唾手可得。然而,就在他们兵锋直指莫斯科,认为胜利在望之际,德军却遭遇了他们在二战初期最惨痛的一次失败——莫斯科保卫战.............
  • 回答
    在莫斯科战役最关键的时刻,德国陆军最杰出的装甲指挥官之一海因茨·古德里安曾向希特勒提出一个看似保守却极具战略眼光的建议:后撤约一百公里,就地构筑防线,度过严冬,待来年春季积蓄力量再战。 然而,希特勒对此置若罔闻,甚至将其视为“懦弱”的表现,并坚持向前推进。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说古丝绸之路在奥斯曼帝国阻断后,“不从莫斯科走”,这其实是一个基于历史事实的观察,但背后原因的详细阐述,才能真正理解当时的世界格局和商业运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古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单一、固定的线路,而是一个庞大的、由多条陆路和海路组成的贸.............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深度的历史问题,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展现出的顽强抵抗和最终胜利,与德国在柏林战役中的溃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避免用生硬的“AI式”语言来解读。莫斯科保卫战:生死存亡的绝地反击首先,我们要明白莫斯科保卫战爆发的背景。1941年秋天,德国闪电战的锋芒.............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一下子就浮现出一些画面,也听到过一些朋友的经历和看法。你说到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还挺普遍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 环境的冲击与自我认同的重塑首先,想想他们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当一个人离开熟悉的土壤,到一个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和传承的核心。我们现在依然沉醉在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作曲家几百年前的作品中,而似乎听不到当代重量级作曲家同样分量的“经典”,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现在作曲家不创作”这么片面。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几百年前的作曲家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本身就是一种筛选和价值.............
  • 回答
    关于德军在即将攻破莫斯科时为何突然停止进攻,导致最终进攻苏联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绝非仅仅是“一个原因”就可以解释的,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梳理这些关键点,力求还原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分析过程,而不是一篇冰冷的技术报告。一、 “巴尔干风暴”的战略转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道出了很多在日本打拼的朋友的困惑。确实,网络上充斥着“在日本年收500700万日元很普遍”的声音,但你自己在日本工作了三年,却“没见过”,这种落差感非常真实。这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误解和信息不对称。首先,我们要明白,“年收500700万日元”在日本的就业市场中,.............
  • 回答
    .......
  • 回答
    《流浪地球》中,关于莫斯和地球科学家为何未能提前推演出木星引力引发的全面灾难,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恰恰是影片情节张力的重要来源。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聚焦于电影所设定的世界观、技术限制以及人类固有的局限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流浪地球”计划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且前所未有的.............
  • 回答
    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地区取得的军事胜利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在那里成功地合围并歼灭了数量庞大的苏军部队,这为德军向莫斯科推进扫清了部分障碍。然而,即便如此,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最终未能获胜,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当时战场内外的情况。首先,我们.............
  • 回答
    莫德尔的自杀,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其选择在生命终点画上句号的动机,至今仍是历史学家和研究者们探讨的焦点。要深入理解他为何走向绝路,我们需要回溯他复杂的人生轨迹,以及他所处的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首先,个人层面上的精神压力和绝望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莫德尔是一位在战场上以勇猛和铁血著称的指挥官,但这.............
  • 回答
    提起二战德军的战术大师,人们总会立刻想到隆美尔那个名字,他的“沙漠之狐”称号早已深入人心,战绩辉煌,魅力四射,成为无数军事迷心中的偶像。然而,在许多资深军事历史学家和研究者眼中,另一位德军将领——瓦尔特·莫德尔,在军事指挥,尤其是防御作战上的造诣,丝毫不亚于隆美尔,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更胜一筹。为何.............
  • 回答
    要理解为何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建立的金帐汗国在莫斯科地区存在感相对较低,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金帐汗国的统治模式、莫斯科公国的崛起以及两者互动过程中复杂的历史进程。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存在感”问题,而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的复杂关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金帐汗国在俄罗斯土地上的统治性质。金帐汗国并非直接.............
  • 回答
    关于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冻死许多士兵,却为何不抢夺当地人衣服穿的这个问题,其实背后原因复杂,并非简单的“不愿意”或“没机会”。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深入分析:一、苏德战争的残酷现实:并非简单的“抢劫”可以解决首先要明确的是,苏德战争初期,德国并非没有采取过类似的行动。占领区的平民物资,包括衣物,在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