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联在近乎绝望的情况下能组织起莫斯科保卫战并取得胜利,而德国在柏林前却不行?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深度的历史问题,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展现出的顽强抵抗和最终胜利,与德国在柏林战役中的溃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避免用生硬的“AI式”语言来解读。

莫斯科保卫战:生死存亡的绝地反击

首先,我们要明白莫斯科保卫战爆发的背景。1941年秋天,德国闪电战的锋芒直指苏联的心脏——莫斯科。此时的苏联,刚刚经历了巴巴罗萨行动的突袭,大量部队被歼灭,后勤补给混乱,甚至一度出现了“逃跑主义”的苗头。可以说,当时的苏联,其生存状况比任何时候都要危急。然而,正是这种“一无所有”的绝境,反而激发了苏联最深层次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志。

1. 战略重心转移与人民战争的动员: 斯大林深知莫斯科的战略意义,一旦失守,苏联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打击。因此,他将全国剩余的有生力量,包括从远东调来的精锐部队,全部集中起来保卫莫斯科。更重要的是,苏联动员了包括工厂工人、大学生、甚至普通的农民在内的广大民众,组建了数以万计的民兵部队。这些武装力量虽然装备简陋,但他们拥有保卫家园的强烈意愿,他们在莫斯科郊外构筑工事,用血肉之躯阻挡德军的钢铁洪流。这种“全民皆兵”的模式,是苏联能够凝聚力量的关键。

2. 严酷的政治和军事纪律: 在保卫莫斯科的战场上,苏联展现出了极其严酷的政治和军事纪律。斯大林颁布了著名的“一步也不能后退”的命令,任何擅自撤退的部队都可能面临严厉的惩罚,甚至被处决。这种铁腕手段,虽然残酷,但有效地遏制了在最初的溃败浪潮中可能出现的更大范围的恐慌和逃亡,迫使士兵们只能向前,只能战斗。

3. 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助力: 莫斯科保卫战恰逢严酷的俄罗斯冬季。德军闪电战的优势在于其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推进,然而,一旦进入冬季,严寒的天气和泥泞的道路极大地限制了德军的行动能力。坦克和车辆在这种环境下故障频发,士兵们也饱受冻伤的折磨。相比之下,苏联士兵早已习惯了严寒,他们的作战服和装备虽然简陋,但更适应当地环境。而且,苏联军队利用地形,在莫斯科周围构筑了层层防御工事,这些工事在冬季的严寒下,对德军来说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4.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战略预示: 虽然莫斯科保卫战发生在1941年,但其胜利,特别是阻止德军的推进,对于苏联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证明了德军并非不可战胜,为后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等更具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心理基础。斯大林格勒的惨烈战斗,虽然与莫斯科保卫战有所不同,但那种全民抵抗、宁死不屈的精神,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就已经开始显现。

柏林战役:最后的挣扎与无谓的牺牲

反观柏林战役,纳粹德国已经走到了末路。此时的德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争消耗,国力民力早已被掏空。虽然在柏林城内仍然有忠诚于纳粹的士兵和党卫军成员,但他们的抵抗更多的是一种绝望的挣扎,而非战略上的必然。

1. 内部分裂与失去的战略指挥: 到了柏林战役时期,德国的最高统帅部已经失去了对战争的有效控制。希特勒的决策越来越脱离现实,他命令部队死守柏林,却未能提供足够的支援和有效的撤退方案。纳粹政权内部的腐败和权力斗争也加剧了混乱。与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展现出的高度集权和统一指挥不同,此时的德国,其战略指挥已经趋于瓦解。

2. 士气低落与军心涣散: 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德军的士气早已不如战争初期。许多士兵感到疲惫和厌战,他们已经看不到胜利的希望。柏林街头的抵抗,很多是由党卫军的狂热分子和年老的、年轻的“国民突击队”组成的。这些人并非训练有素的正规军,他们的抵抗更多的是一种出于意识形态的狂热,或者是在绝望中的垂死挣扎,缺乏真正能够扭转战局的战略决心和军事素养。

3. 兵力与资源上的绝对劣势: 到柏林战役爆发时,苏军在兵力、火炮、坦克以及空中支援等方面,对德军都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苏联动员了庞大的红军,他们已经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并且决心在柏林彻底消灭纳粹政权。德国的兵力被分散在广阔的战线上,在柏林,他们根本无法集结起足以与苏军抗衡的力量。

4. 战争的性质和目标不同: 莫斯科保卫战对于苏联而言,是生死存亡的卫国战争,其目标是保卫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而柏林战役,对于纳粹德国而言,更多的是一场为了政权苟延残喘的最后抵抗。希特勒本人也知道柏林已经不可能守住,他的目标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抵抗,甚至是一种自毁式的结局。这种心态上的差异,也决定了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

总结来说,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能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在国家存亡的绝境中,通过极端的动员能力、严酷的纪律、以及对地理和气候的有效利用,激发了全民抵抗的意志。而德国在柏林战役中的失败,则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战略指挥、士气低落、资源枯竭,并且面临着数量和质量上都占绝对优势的对手。莫斯科保卫战是苏联浴火重生的起点,而柏林战役则是纳粹德国覆灭的终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莫斯科保卫战之前,苏军是被闪击战打垮,绝望但饱含死战决心。

柏林保卫战之前,德军是被消耗战弭平,斗志很难鼓舞。

而且,意志问题不仅存在于将士,更在于统帅。

user avatar

德国能打到莫斯科,是苏联被打傻了。

但是苏联仍能够从远东地区调集足够的军队并且为这些军队提供足够的装备,苏联的兵工厂仍然在全力生产,苏联的指挥体系仍然顺畅,党政机关仍然在正常运行。

这一切都是苏联反攻的基础。

苏联能打到柏林,是德三儿被打死了。

德国没有人口可以动员了,兵员地都丢了。德国的工业早就已经崩溃了,兵工厂不是让人家炸没了就是已经被人家占领了。德三儿的指挥体系也已经完全崩溃了,各个部队被分割包围,甚至哪一支部队还在不在总参谋部都不清楚。党政机关?党政机关里面的人都在谋出路了。

所以德三儿翻不了盘。

user avatar

今天是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80周年(法国投降81周年),因此这篇回答就当做纪念吧。



先看下莫斯科战役前的情况。


德国方面

7月30日,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发布了一则实际上等于停止进军的命令。到8月2日,三个集团军群在六周内蒙受了179,500人的伤亡,而接受到的补充人员只有47,000名。

小胡子关于是否攻占莫斯科的决心也非常的不稳定。小胡子特别急于占领苏联工业和粮食产地,他继续坚持夺取莫斯科远不如占领列宁格勒的工业和乌克兰的工农业心脏地区那样重要的观点。

7月19日的第33号元首指令中,小胡子规定在下一阶段的作战中装甲部队主力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调出来以支援南北两面的顺利进攻,这一决定让德国高层引起了强烈的震动,激烈的争论贯穿了整个8月。

8 月21日新的元首指令中,小胡子指定当年的目标不是莫斯科,而是控制顿涅茨河流域、克里木和列宁格勒周边地区。

11月13日,陆军总司令部在奥尔沙举行会议,奥尔沙会议使哈尔德将军确信军队已经比他担心的还要虚弱,1941年能够取得的最大成果也将不过是包围列宁格勒和威胁莫斯科罢了。

此时德军的进攻力量已经非常薄弱了,10月末,古德里安将其剩余的绝大部分坦克集中到一个旅里,归被削弱的第4装甲师的埃贝巴赫上校(Eberbach)指挥。到11月中旬,该旅只剩下50辆坦克,而这还是24装甲军的前锋,实际上也是整个集团军的前锋。



苏联方面

虽然斯摩棱斯克保卫战是一场败仗,但此时的德军显然已经筋疲力尽,10月6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挺进姆岑斯克时,遭到了近卫步兵第1军和第4坦克旅的成功阻击,以至于引起了古德里安的“亲自关注”。

10月10日,朱可夫从列宁格勒回到莫斯科,担任西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看到了德军进攻的衰弱,于是选择了主动的破坏性进攻,打乱德军的攻势,迫使德军不得不不断的防御苏军的规模不大却频繁且无规律的进攻。

例如,11月17日,别洛夫的近卫第1骑兵军突然袭击德军112步兵师,112步兵师缺乏反坦克武器,损失惨重,这次失败也是自1939年以来德国陆军第一次出现师一级被重创;

12月1日,列柳申科的近卫摩托化步兵第1师和卡图科夫的第4坦克旅(装备T-34坦克)在纳罗-福明斯克伏击德军第4装甲师;

第33集团军主攻进攻德军侧翼,在12月5日终结了德军的攻势。

博尔金中将的第50集团军顽强地守卫着图拉外围,一次又一次地向古德里安的正面和侧翼发起反击,一直打到古德里安恳求取消对莫斯科的攻势。

最终,苏军在12月完成了兵力逆转。



再看下柏林战役

为了攻克柏林,苏联动用三个方面军,北面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中央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南面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

参加攻势的苏军总数达二百五十万(其中2,062,100人是作战人员,包括 155,900名波兰军人),拥有6,2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41,600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7,500架作战飞机。

苏军的兵力密度非常大,一个集团军正面只有2.5-10公里,而整个方面军正面只有35-44公里。一个典型的突破地段上每公里平均有1.5-2.5个步兵师,260门火炮和多达30辆用于支援步兵的坦克和自行火炮。

德军的兵力是海因里奇的维斯瓦集团军群(第3装甲和第9集团军),舍尔纳的中央集团军群的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情况不明的柏林卫戍部队。

维斯瓦集团军群下辖六个军(25个师)以及大量的独立和专业部队和兵团;

中央集团军群用两个军守卫着尼斯河-德累斯顿轴线;

柏林卫戍部队下辖一个军(编有5-6个师的第56装甲军)以及超过五十个人民冲锋队营。这些力量合计有大约80万人。



著名德国电影《我们仨》(划掉)《帝国的毁灭》里,小胡子幻想的施坦纳和温克,两支元首觉得可能拯救的柏林的德军集群,以及没有被提及的第9集团军,均被苏军死死的钉在原地。

东面,4月20日,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釆取机动,完成了从南面对布塞的德军第9集团军的包抄, 同时进抵柏林南郊。

4月24日,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和卡图科夫的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在柏林东南与雷巴尔科的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和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卢钦斯基中将的第28集团军会师,将第9集团军彻底合围在柏林东南的贝斯科附近。

西面,4月19-20日,列柳申科的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推进了95公里,21日在波茨坦南面接近地与瓦尔特·温克将军的德军第12集团军打了场遭遇战,时温克不仅动弹不得,甚至离柏林还很远。

该部(第12集团军)奉先前陆军总司令部之命从西线驰来与第9集团军会合并援救柏林。

北面,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也强渡了奥得河西段河道,突破了德军在西岸的防御,死死钉住了第3装甲集团军(施坦纳),使其无法从北面对苏军合围柏林的行动发起反击。

(特别注意,列柳申科和卡图科夫的名字两次出现在莫斯科和柏林的战役中,我用黑体字+斜体字专门标重)


总结

莫斯科和柏林两次首都攻防战,均已苏联的胜利告终。

在莫斯科,作为进攻的主角,德军的对是否攻占莫斯科的决心非常反复,7月19日和8月21日的两次元首令都看不出小胡子有攻克莫斯科的决心,甚至还抽调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力量去增援南北两线的攻势;而进攻的实施者古德里安,却不断的损兵折将,能用的坦克一天比一天要少。

作为防御的主角,苏军为保卫莫斯科做了很大的努力,除了集结更多的方面军拱卫莫斯科之外,启用朱可夫大胆的采取破坏性进攻,也是粉碎德军攻势的重要战术原因。整个东线战场的总兵力,苏军虽然少于轴心国方面,但在莫斯科方向,苏军的确集中了更优势的防守兵力,另外经历前期的战争洗礼,一些未来优秀的苏军将领们,例如卡图科夫,列柳申科等人也逐渐出彩。大纵深的梯次防御和破坏性进攻,足以阻挡德军的进攻锋芒。

在柏林,作为进攻的主角,苏军在狭长的区域集中了三个方面军,250万兵力,对付只有80万兵力的德军。小胡子所期待的三支重要援军(布塞第9集团军,温克第12集团军,施坦纳第3装甲集团军)则被苏军完美的阻击,优势的兵力优势的武器,外加盟军在西线合围,柏林战役是一场苏军绝对优势的的战役。

user avatar

=======转一个苏军视角的后续=======

战争期间与战后较短的时间两个阶段,

苏军总参谋部的中下级军官,

在战争期间积劳成疾在岗位去世的人数非常多,绝大部分小于40岁;但是他们也算幸运的,相比一线厮杀战友的二十四小时的生命。

在战后,同样有大量的中下层军官因积劳成疾离岗。

此现象在警察队伍中很突出,很多的老刑警退休后没几年就因疾病离世,因为熬夜办案。

==========转一个苏军视角=========

转载头条:

最近在读二战期间苏军的史料,感觉苏军总参谋部真不是一般人能呆下来的地方,比现在的996残忍多了。

苏军总参谋长一半以上时间在前方,这个不说。三任总参谋长里面,朱可夫只当了一个月就转前方指挥了,沙波什尼科夫积劳成疾而死,华西列夫斯基在前线呆了22个月(他的任期总共才35个月)。战争时期的频繁旅行是什么概念,相信大家都懂……

副总参谋长在莫斯科负责统筹全局,每天只能休息4小时,而且固定在上午11点到下午3点,因为只有这段时间,斯大林不会下达命令(但有突发情况也要随时醒来)。

总参谋部作战局长,在总参谋长、副总参谋长皆不在的情况下统筹全局,每天只能休息5-6小时,即下午3点到晚上9点以前。也就是说,副总参谋长醒了,他就可以去睡了……

总参谋部大部分高级军官都需要通宵工作,因为斯大林会在凌晨入睡前做出指示,他们需要整理和发布命令;斯大林醒来之后,他们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电话汇报。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四年!四年啊,48个月,1419个白天与黑夜……

但是胜利了,一切就是值得的!

时间就是价值和战斗力。

==================

说一个目前学术界比较少谈及的点:如果说人类文明有北坐南向趋势,那么我们的世界竞争是否还存在东坐西向趋势呢?

什么是东坐西向趋势呢?也即在限定的经度竞争区域内,东坐的一方有时间优势。这一优势可能看起来不是很大,但是带来的影响可以被放大。

比如问题中的苏德双方,远东有六个小时的领先优势,放在工业生产领域,六个小时的军火生产输出还是挺可观的;

还比如,德国统帅部还没上班的时候,苏德战场可能完成了一个小战役,毕竟一个半小时的时差放在那里。

为何个人会提到这一点呢?这个还是归功于读者杂志。当年很多文章介绍美国的富二代、官二代不靠家庭而自我打拼,以及他们的长辈们普遍有着优秀的人格魅力和品质,比如某就职五百强企业CEO的父亲,每天四点起床,五点开会,为撒呢?因为主要的市场西欧区时区早啊。

作为一个身体机能慢热型的人,个人在高中阶段非常难受,因为起的太早大脑都是蒙的。所以自己也是非常认可读者的文章,这些头部人士真的是起床早打拼出来的。直到某天知乎大V说扫大街的嫂嫂叔叔们,起的也挺早甚至更早。

所以,大家看无论是什么职业,都要有自己的时间表,军队也是职业人团体,那么他们也要考虑有利于自己的时间表,这是自然法则,是阳谋。想要抵消或者降低影响,对手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且效果还极容易打折扣。

基于上面的介绍,嗯,大家可以自己推演推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深度的历史问题,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展现出的顽强抵抗和最终胜利,与德国在柏林战役中的溃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避免用生硬的“AI式”语言来解读。莫斯科保卫战:生死存亡的绝地反击首先,我们要明白莫斯科保卫战爆发的背景。1941年秋天,德国闪电战的锋芒.............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些非常核心的方面。新四军能在国民党严密控制的苏北建立根据地,甚至在离国民党政治中心南京如此之近的苏中打出“七战七捷”这样的硬仗,这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战略、政治、军事以及民众支持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大背景:国共合.............
  • 回答
    苏联在1949年后对新中国进行大规模援助并帮助其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也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计算。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与“阵营”的巩固: 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的理想: 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其官.............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体制、人才培养、历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斯大林之后,苏联确实出现了一些领导人,但要说他们是否“优秀”,以及为何“不如”斯大林,这本身就包含了很多评判标准和历史解读。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苏联在斯大林之后的领导人,虽然也推动了国.............
  • 回答
    苏联,这个在冷战时期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拥有世界上数量庞大的核武库,其解体却来得如此迅速且令人费解。很多人纳闷,为何这个拥有足以摧毁地球数次的军事力量的国家,最终却化为尘土?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而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核武器的拥有本身并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
  • 回答
    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劳动节大阅兵,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苏联在即将到来的战争前夕一次振奋士气、威慑敌人的重要军事展示。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这场阅兵之所以未能如愿地震慑住希特勒德国,其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希特勒的决策逻辑。希特勒对苏联的侵略野心早.............
  • 回答
    关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高压下文化艺术反而能够繁荣,而中国在这方面表现则相对逊色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其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细致地梳理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社会主义高压”这一笼统的标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关于苏联在科技、人才相对落后且没有多少外援的情况下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历史证明,苏联确实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并取得了在某些领域世界领先的技术成就。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其技术、资金和人才的来源,并认识到其独特的历史和政治背景。首先要明确的是,“科技、人.............
  • 回答
    苏联在IS2坦克上装备D25T而不是ZiS6坦克炮,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考量和实战需求。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两种火炮的研发背景、性能指标以及它们在战争中的实际应用。ZiS6:早期战争的产物,但潜力受限ZiS6(全称76毫米ZiS6坦克炮)是苏联在二战初期一款相当出色的坦克炮。它是在ZiS5.............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巨大谜团。苏联能在经济实力相对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然能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世界一极”,其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绝非单单一个经济数字就能概括的。抛开那些干巴巴的经济报表,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深入剖析:1. 战略优.............
  • 回答
    苏联士兵被严令禁止使用德国武器进行战斗,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远不止一个简单的“禁止”二字可以概括。这涉及到了政治宣传、军事纪律、国家安全、心理战以及历史情感等多个层面,并且这些因素是相互交织、层层递进的。首先,从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苏联一直将德国,特别是纳粹德国,描绘成其最主要的、最.............
  • 回答
    苏联当年在北方集结百万军队,并且扬言对中国发动核武,但最终没有下手,这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中苏关系恶化 意识形态分歧: 尽管两国都奉行共产主义,但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分歧。赫鲁晓夫的“和平共.............
  • 回答
    苏联时期,中东欧国家,包括匈牙利、捷克和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民众普遍存在反苏/反俄情绪,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重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国家各自的背景以及它们与苏联关系的演变。历史的阴影:长久被支配的记忆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到了很多层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考量。简单来说,苏联在二战后没有采用一夫多妻制来恢复人口,原因非常复杂,绝不是简单地“不行”就能概括的。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苏联作为一个意识形态上奉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它的社会建构和国家政策都.............
  • 回答
    苏联在1930年至1970年代的那段时期,可以说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相对辉煌的阶段。这段时期经济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制度设计和战时动员式的经济模式。然而,到了1970年代后期以及之后,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增长势头也随之停滞甚至下滑。1930年代至1970年代:高效的“加速”与.............
  • 回答
    美国和苏联在科研领域,特别是尖端科研领域,之所以能够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并吸引和留住大量人才,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关键因素:一、 强烈的国家战略需求与投入(时代背景与驱动力) 冷战驱动下的科技竞赛: 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美苏两国都将科技实力视为国家安全、经济发.............
  • 回答
    德国和苏联在电子领域的历史发展确实与英美存在一些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一直”不如英美。事实上,两国都在不同时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并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不过,从整体的产业化规模、商业化创新速度以及市场主导地位来看,英美确实展现出了更强的优势。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
  • 回答
    二战苏德战场,常被描绘成一场“钢铁洪流”与“闪电战”的较量,而提到苏联的胜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其巨大的牺牲和工业生产能力。但一个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苏联在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凭借一系列独特的优势和策略,一次又一次地将德军打得狼狈不堪。 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国际法、人道主义以及伦理等多方面考量。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以色列没有效仿苏联驱逐德裔居民的方式来完全驱逐巴勒斯坦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历史背景和国际认知差异: 苏联驱逐德裔: 苏联在二战后驱逐德国东部领土的德裔居民,是在一个被认为是“胜利者对.............
  • 回答
    这背后牵涉到苏联庞大海军建设蓝图、地理位置的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的特殊性,远非简单归因于“有一个船厂”。实际上,苏联海军的造船能力是非常分散和庞大的,只不过专注于航空母舰这样复杂且尖端的大型水面舰艇的建造,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了克里米亚半岛的尼古拉耶夫(现为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但在苏联时期是苏联的一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