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说钱多,我是不认同的。下图是私立大学正教授的一般薪酬
美国越好的大学,教授们的薪酬就越高。给教授薪酬最高的大学是哈佛大学,他们年收入集中在230500美元。其他常春藤名校教授收入略低,但也集中在20万美元年薪以上。大多数学校教授们的收入也都集中在15万美元左右。
公立大学正教授收入稍低,下图是公立大学正教授平均薪资
美国公立大学正教授收入同样很高,其中最高的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们,他们的平均薪资在184500美元左右。总体分布在12万到18万之间。
副教授和助理教授收入一般是不会高于正教授的。副教授年薪大概分布在10万到15万美元左右,而助理教授的年薪大概在8万到12万美元左右。
觉得美国大学收入高,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把美元收入乘7,感觉美国教授一年收入70-80万人民币,非常有钱。其实站在美国人的角度,收入根本不算多高,赚美元花美元,购买力根本没80万人民币那么强。很多普通学生毕业进谷歌脸书微软亚马逊,轻松就达到甚至超过教授收入了。
美国教授能力很强,跳槽去工业界,收入轻松翻倍,为什么不去呢?(去的也不少,但这些人都是在学术圈成名了,才去工业界兼职,也根本没有放弃学校的职位)为什么学校能用相对低的收入网罗住这些最优秀的人才,这才是最有趣的问题。
分享几点自己的看法吧。
远的不说,美国科研人员的收入能买得起房子,安得起家;苏俄更是直接分房,古拉格里的劳改犯突破科技难关照样授勋,咋比?
顶着房贷的高压搞科研,神仙也得转行炒房去。
科研从业者的一个特点是对薪资相对不敏感,只要收入相对生活成本是小康的,福利保障全面,家庭没有后顾之忧。就不会刻意追求高收入。
相对的,科研人员对时间和工作内容自由度要求很高。虽然做起实验可以3天3夜不睡觉。但是你要我每天996绝对没门。
另外一个重点是,科研人员会被最前沿的项目和最天才的头脑吸引。对喜欢科研的人来说,在Yan LeCun的手下亲自见证deep learning从概念提出到大规模工业应用的乐趣绝对比每天在IT大企业对着电脑调AI模型参数高得多。尽管后者的收入可以达到前者的3-4倍。
美国的第一个优势是从二战开始,搜罗到全世界最强的学术天才。这些大牛对全世界的年轻人才又具有虹吸效应,直接导致美国在学术领域长期的几乎不可挑战的绝对优势。很多专业最强教授和最前沿的研究都在美国。你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只能去美国。
第二个优势是从欧洲就开始的学术氛围。教授在学校里具有绝对话语权,只要把教学任务完成,想研究什么都可以,没有人管。只不过因为现在很多研究太消耗资源,一些想法基于科研经费有限制不能推进。这个也是中国现在在学术上能进行一点追赶的最大底气。
第三个优势是美国高校的收入和生活成本。50、60年代的时候美国有意识的在远离高生活成本都市的小城镇建立了一些科研中心和高校。这样高校教授的相对生活水平是很好的,也并不需要开很高的工资。但是这个优势现在也开始有点动摇了。
反过来看我们就看出差距了。我们高端人才的积累还太少太少,只有少数几个领域我们摸到世界前沿。生活成本问题更夸张,我们的顶尖好学校都在生活压力最大的一线和准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好学校像中科大、哈工大、兰州大学、西交大的相对实力都在下滑。这种生活成本的挤压对科研人员极不友好。就连韩国都知道把KAIST建到远离首尔的忠清南道去。不然就得学香港新加坡阿联酋,把高校教授的工资调的很高,让他们没有生活压力。
首先是给足够的经费和学术自由,但是自由其实简单,难的是有了自由以后认真搞研究而不是搞些邪门歪道,压榨学生灌水捞钱。
西方文化下教士阶层(牧师,学者,律师,记者等)确实更自律一些。西方修来世的文化下,从事教士类职业的人大多是不那么在乎钱,更在乎名声和精神追求的人。
西方教士阶层以“牧羊人”自居,自视甚高。他们知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是教士的立身之本,所以圈子里的人会互相监督,以维持圈子内的氛围和对外的形象。
不过这种制度也有缺陷,一个是社会中有这种气质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西方学术圈要发展就必须从异族中招募这种人。另一个是教士的精神追求一般比较形而上学,他们喜欢的研究方向不一定符合整个社会的需要,容易跑偏。第三,这种自律氛围总是会随着时间被腐化,不过在西方文化下会慢一些,能撑个几十年。
中国照搬了西方的以同行评议、同行自治为基础的学术制度,又没有西方的教士自律文化,有自由无自律,结果就是这副德行。
想要彻底解决必须搞出一套适合自身文明的科研评价机制,以社会需要制定结果导向的评价标准,不能依赖教士自治。
资源多,家底厚。
我不说待遇如何,实际上科研人员对待遇没有那么敏感,在美国学术圈的待遇也并非是各行业最好的。当然有答案说了很多学校不在大城市,这样占了低物价,低房价的好处,这个我是比较赞同的。
至少2000年以前,美国的基金资助还是很宽裕的,这样就让科研人员敢于创新,因为有失败的冗余度。科学这玩意,计划不出来,往往是东边不亮西边亮,资源多家底厚,试错的余地就比较大,有钱就养的起这些人。当然现在美国也不行了,所以美国的学术氛围一定程度上不如上个世纪。
我国人口众多,需要钱的地方很多,所以学术界在以前其实一直很穷,2010年以前一个面上基金也就十几万吧。现在宽裕了一些,当然比起美国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的。
另外什么文化啦,制度啦之类的当然也有影响,这方面可以建设和改进。
最后说,科研这行业非常忌讳内卷,恶性竞争,现在我国搞得具有我国特色化的预聘制度是在割韭菜。由于科学具有上述所言无法计划,东边不亮西边亮的特征,所以割韭菜割狠了,人跑了(此处不仅是跑出国,也包含跑到别的行业去),下次再想搞,人就回不来了。恶性竞争还会导致科研项目不允许失败,所以你猜结果会怎样?
我认为因素很多,因人而异,但是普遍性的因素有两个:
这两条因素都与美国的综合国力息息相关。美国之所以强大,其科研领域的强大是是关键部分;反过来,其他领域的强大,又促进科研领域的强大,相辅相成。但是,一旦其综合国力衰弱,也会反过来影响其吸引高端人才,从而走向负反馈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