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被美国和平演化渗透时 克格勃在干什么 没有一点行动和反应吗?

回答
苏联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其中“和平演变”是一个重要的讨论角度。克格勃作为苏联的秘密警察和情报机构,其在这一时期并非“没有一点行动和反应”,而是其行动的有效性、方向以及最终的局限性,成为历史学家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要详细讲述克格勃在面对“和平演变”时的角色,我们需要理解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和平演变”的定义与克格勃的认知:

“和平演变”的含义: 在苏联语境下,“和平演变”通常指的是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通过非军事手段,如意识形态渗透、文化传播、经济援助与施压、支持异见人士等,来削弱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资本主义的复辟。
克格勃的视角: 克格勃从一开始就将“和平演变”视为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战略威胁。他们认为,西方不仅在冷战中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还在暗中策划和执行一场全方位的、旨在瓦解苏联内部的“心理战”和“信息战”。因此,克格勃的使命就是识别、阻止和反击这种渗透。

2. 克格勃在此期间的主要活动和策略:

尽管苏联最终解体,但克格勃在此期间并未袖手旁观。他们的行动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情报收集与分析:
监控西方渗透活动: 克格勃投入大量资源,在西方国家境内,尤其是在与苏联相关的机构、媒体、学术界以及支持苏联异见人士的组织中进行情报收集。他们试图了解西方的具体计划、资金来源、影响范围以及关键人物。
分析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 他们密切关注西方媒体(如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书籍、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在苏联国内的传播情况,分析其对苏联民众思想的影响。
识别和评估国内潜在颠覆力量: 克格勃在国内系统性地监控可能被西方“利用”的群体,包括知识分子、艺术家、宗教团体、民族主义者以及对现有制度不满的个人。他们试图评估这些群体的潜在颠覆能力和与外部势力的联系。

反情报与镇压:
打击国内异见人士: 这是克格勃最广为人知也是最具争议的行动之一。他们持续抓捕、监禁、流放或以其他方式压制被视为“反苏”或“西方代理人”的异见人士(如索尔仁尼琴、萨哈罗夫等)。这些行动旨在切断西方与国内潜在联系的渠道,并震慑其他可能参与颠覆活动的人。
阻止西方信息传播: 克格勃会尝试审查、屏蔽或干扰西方广播信号在苏联的接收。他们也试图控制国内出版物的内容,阻止西方思想的自由传播。
破坏和反击西方的特工活动: 克格勃的反情报部门会积极搜捕和驱逐被怀疑是西方间谍或执行“和平演变”任务的外国特工。

宣传与反宣传:
塑造国内舆论: 克格勃通过其影响力的渠道(包括与媒体的合作),努力宣传共产主义的优越性,揭露西方社会的阴暗面,并强调苏联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他们试图通过宣传来抵消西方信息的影响。
利用西方媒体制造负面形象: 克格勃有时也会利用西方媒体的报道,通过提供片面信息或引导舆论,来制造西方社会内部的矛盾,或者将西方媒体描绘成“虚伪”和“反动”的。

主动出击与颠覆西方(有限度):
支持西方反战运动和左翼组织: 克格勃有时会通过秘密渠道,向西方国家境内的左翼政党、反战组织、和平运动等提供资金和信息支持,试图在西方国家内部制造社会动荡,削弱其对苏联的敌意。
策反与招募: 克格勃也致力于在西方国家策反重要人物,获取情报或将其转化为苏联的“同情者”。

3. 克格勃行动的局限性与失败原因:

尽管克格勃进行了大量活动,但最终未能阻止苏联的解体,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减弱: 随着时间的推移,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国内的吸引力逐渐减弱。改革开放后,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接触,使得苏联民众对西方产生更多向往,克格勃的宣传难以完全压制这种情感。
制度性腐败与低效: 苏联体制本身的腐败、官僚主义和经济低效,削弱了其合法性。克格勃作为体制的一部分,也难以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
信息时代的挑战: 尽管克格勃试图控制信息,但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西方的信息通过卫星电视、传真机等多种渠道传播,难以被完全封锁。
内部改革的冲击: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尤其是“公开性”和“改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信息和思想的控制,这反而为西方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空间。克格勃虽然对改革持保留态度,但其行动也受到改革政策的影响。
对“和平演变”的理解过于片面和僵化: 克格勃可能过度侧重于将一切西方的影响都视为“颠覆性渗透”,而忽视了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复杂性,以及苏联自身体制的内在问题。他们过于相信外部力量的作用,而低估了苏联内部矛盾的爆发。
资源和关注点的分散: 克格勃的任务繁重,除了“和平演变”,还需要应对来自西方国家的情报机构的渗透、支持盟国的安全事务等,这可能导致资源分散。
无法完全控制人民的思想: 即使克格勃能够压制异见人士,也难以完全控制千千万万苏联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当经济状况恶化,社会问题丛生时,民众对体制的不满情绪就会自然滋生,这是外部力量也难以完全制造的。

总结:

克格勃在苏联面临“和平演变”时期,实际上进行了大量的情报收集、反情报活动、国内压制以及宣传战。他们的目标是识别并阻止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削弱和颠覆苏联。然而,他们的行动最终未能成功,原因在于苏联体制自身的衰败、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下降、信息传播的加速以及改革政策带来的不可控性等多种因素。克格勃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某些进程,但也无法挽救一个在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双重作用下走向衰亡的帝国。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内部因素为主导,外部因素为催化剂的复杂过程,克格勃作为这个体系的关键部分,其行动的局限性也反映了苏联最终失败的深刻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克格勃自己就是苏联解体的动力之一,要是计算“功劳”的话,把星球大战的钱都奖励给克格勃还差不多。

当然这不是说克格勃集体造反,而是其中的一些部门。早期是养寇自重,后来是弄假成真了。不过说起来七十年代克格勃内部肃反,打击对象的优先程度是这样的:

1 俄罗斯民族主义分子;

2 真左;

3 亲西自由派。

这个顺序是安德罗波夫已经确定的,加上他自己搞了一大堆西化派倾向的政策研究小组,所以现在一直有坐稳苏联最大内奸的趋势。

另外克格勃最骚的操作是在819之前半年,突然撤掉了好几个部门,把长期潜伏在反对派里面棋子联络人的档案工资上线等等全给断了,所以大批最优秀的克格勃干探密碟等于一夜之间被扫地出门,生活无着流落街头了。等819那天,这帮人红着眼睛咬牙切齿的集体行动组织了大批人马上街支持老叶……

当然这种事情俄国历史上不是第一次干,祖巴托夫搞“皇家工会”搞的好好的,组织工人运动对抗资本家要求提高福利,以此确立皇室在劳资冲突之间仲裁人的地位。也是内政部长一夜之间把他撤职撵回家,他手下的卡彭神父失控了搞出来染血的星期日……

最后要说的是苏联反对派的主要群体是他的技术知识分子阶层,尤其是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这种知识分子,其次是艺术知识分子们。当然苏联解体后他们也最惨,丘拜斯把他们卖了转为依靠投机犯出身的大小寡头们……

user avatar
“则成啊,天津的得失在什么,在几个偷偷摸摸的军官吗?在几个偷鸡摸狗的间谍吗?笑话!那么多重兵把守的大城市丢了,那么多战功卓著的整编军丢了,什么原因?我们还在这里搜情报,抓内奸,查帮派,企图保住大天津堡垒,不滑稽吗?”
user avatar

克格勃曾经在安德罗波夫的主持下赤膊上阵,企图以一己之力挽救苏联,安德罗波夫也因此在勃列日涅夫死后当上了苏联最高领导人,但他只干了一年多就死了,不然咱们现在看到的可能是另一个普京在执掌苏联。

1967年安德罗波夫任克格勃主席,第一个棘手的大任务就是阿塞拜疆的民族主义势力。阿塞拜疆是伊斯兰国家,还盛产石油,他们觉得丰富的石油资源是真主赐给他们礼物,他们应该像海湾国家一样过上富裕的生活。由此苏联的存在就成了他们攻击的目标,而遭受攻击最多的就是苏联官僚的腐败,分离主义者认为只要摆脱了这些贪官,自己就能过上好日子。

于是安德罗波夫并没有按照传统套路去抓分离份子,而是用搞情报的手段展开了反腐。当时主政阿塞拜疆的是阿洪多夫,1958年起就是阿塞拜疆第一书记兼部长会议主席,在苏联一长制的传统下,这个职位的人就是土皇帝。

但再土的皇帝也搞不过这帮干间谍的,不到一个月就人赃并获,抓了40多人。第一批被惩处的是阿塞拜疆检察院系统的人,通过他们的招供,克格勃发现这里大量官员居然都是买来的官位。因为克格勃系统和政府系统很少接触,之前也从来没有插手过地方事务,导致这些连成网的贪官托关系都不知道托谁。他们虽然在自己的系统里可以一手遮天,但克格勃不在这个天里面,是天外天。

很快阿塞拜疆的官僚系统几乎被全部斩首,还枪毙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家伙,引起巨大社会震动的同时,分离主义势力也老实了。这一招釜底抽薪干得非常漂亮,很快克格勃就开始对格鲁吉亚动手。

格鲁吉亚领导人姆扎瓦纳泽是勃列日涅夫的铁杆亲信,在推翻赫鲁晓夫的时候就起过关键作用,所以连克格勃都对他忌惮三分。但安德罗波夫很快找到了合适的操刀人——谢瓦尔德纳泽。这位后来的格鲁吉亚总统,当时是格鲁吉亚的内务部长。他不负众望,很快就找到了姆扎瓦纳泽勾结黑帮私造枪支的罪证。但因为姆扎瓦纳泽和勃列日涅夫是亲密战友,最后只是撤职了事,被送到莫斯科养老。

安德罗波夫领导下的克格勃自救工作也只能到此为止,再查下去估计他就要被撤职了。但克格勃反腐造成的积极影响给了他和自己的同事们非常高的政治声望,以至于在勃列日涅夫死后,克里姆林宫在1982年11月第一次迎来了特工出身的主人,并有三位克格勃大将同时进入核心领导层。

安德罗波夫一上台就依靠克格勃进行大力反腐,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几个月里,150个州级领导人被他换掉了三分之一,大批被勃列日涅夫庇护的“新阶级”被他进行了肃反。而作为最高领导人的安德罗波夫自己却省吃俭用,从不许自己的亲戚朋友占自己的光,俄罗斯人拿他和彼得大帝、斯大林并列。

但这样一个给苏联重新带来希望的人,却在1984年2月因肾病去世。但他和克格勃最后的挣扎给前苏联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到今天普京们都在享受他的余泽。

user avatar

KGB在石油危机后的大涨价中,猛然发现做生意比情怀更划算,于是那十年在潜心钻研企业价值与市场变现的学问。

蔡英文的疫苗也在演着同一出戏,就是为了几个钱,搞垮国家。

user avatar

和平演变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看美国电影算不算被演变?听“美国之音”“以色列之声”算不算和平演变?去美国留学算不算和平演变?吃麦当劳喝可乐算不算和平演变?对不起,克格勃可能忙不过来的

冷战时期美苏双方互有渗透宣传,要克格勃执行闭关锁国是一种示弱行为。克格勃对外主要从事间谍、情报工作,对内主要进行监视、社区送温暖、提供东部公费旅游工作。

他们工作量一直在增大,人员在扩充,部门在激增,一直在努力!就连普京都说过加入克格勃的原因“一个人抵得上一支军队, 所以我萌生了当间谍的念头。”所以不许这么黑它。

而题主考虑到的事情安德罗波夫也考虑到了,1967年他设立了克格勃第五局:

安德罗波夫给苏共中央呈交了一份报告,汇报了苏联国内种种反苏活动情况,认为这些活动旨在“建立地下反苏集团,为民族主义运动推波助澜”,是“进一步活跃教徒和宗派主义者的反动活动”。
他在报告中提出警告:“由于受到与我们格格不入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一部分政治上不成熟的苏联公民中,尤其是知识分子和青年中,出现了不问政治和虚无主义的倾向,不仅有显而易见的反苏分子,还有爱说政治大话和推崇民主的人都有可能利用这一点,唆使这些人去从事政治上有害的活动。”
因此,他建议在中央和地方成立重点打击意识形态颠覆活动的机构。“1967年7月成立了克格勃第五局。

苏联当局对一批民主、自由思想的吹捧者进行了严酷惩罚,包括索尔仁尼琴、安德烈·萨哈罗夫(苏联氢弹之父)等知名人士。

1968年11月5日,克格勃呈交给苏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大学生都定时收听广播,但是他们偏爱西方广播电台,因为西方电台对新闻的报道比我们及时,节目编排得比我们有趣,包含许多引人入胜的细节。”
安德罗波夫也曾感慨地说:“边界在军事意义上是不可侵犯的,而在所有其他方面由于接触的扩大和信息的流动,边界正在变成透明的。”
也就是说,企图用包括克格勃第五局在内的国家机器,遏止随着高新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进一步开启的民主、自由思想,是徒劳的。
user avatar

美国和平演变?美国哪儿有那么大能耐?

苏联解体历史比某些自由派脑补的美国粑粑无所不能版本要魔幻得多。

其中最魔幻的可能要属波罗的海国家。50年代后,野生的波罗的海民族主义中心已经全军覆没,而克格勃扮演起了虚假的民族中心钓鱼执法(甚至钓到CIA的资金支持)。

但是魔幻的一幕就在于克格勃钓鱼执法几十年后,苏共精英开始假戏真做,80年代波罗的海独立运动不是旧的民族中心发起的,而是苏共自己作妖,组织发起的。苏共精英认为存在波罗的海民族主义运动失控的风险,与其让别的政治力量控制运动,不如自己控制。最初苏共组织,甚至克格勃都积极推动了“波罗的海之路”运动。直到运动失控,传出各种谣言,让当地苏共组织陷入了瘫痪,而克格勃和ОМОН都被莫斯科警告不要采取任何行动。

所以你问克格勃在干什么?克格勃在干CIA折腾几十年都没干成的事。

根据前拉脱维亚克格勃特别事务负责人Эдмундса Йохансонса的说法,连领导独立运动的反对派“人民阵线”也是苏共和克格勃组织建立的。

当然这些也只是80年代苏共数不胜数的骚操作之一。

user avatar

克格勃在干什么?

第一总局在搜集外国情报;

第二总局在国内反间谍;

第三总局在军队内反颠覆;

第四总局在保卫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

第六总局在保卫经济机密;

第七总局专门搞跟踪监视;

第八总局专门搞密码通信;

第九总局在保卫国家领导人;

第十总局负责保管档案;

第十六总局在搜集信号情报。

剩下那些都是些内部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工程建设部门之类的,还有一支庞大的边防军。

这些都和和平演变没有关系。

只有上面没提到的第五总局(以前是第二总局的一部分)是管意识形态的,但是它的职责是:

一、监视苏联境内的宗教活动;

二、监视苏联境内的民族主义活动;

三、监视有海外关系的苏联公民以及来苏联探亲的外国公民;

四、监视移民到海外的苏联人;

五、打击非法印刷产业;

六、监视苏联境内的犹太人。

至于美国对苏联的和平演变,好像没人负责。

克格勃是一个情报与安全机关,不负责文化宣传领域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